课文中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最新2019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自学指导课文解读课外拓展

1 观潮课文风景线篇章秀【结构图示】观潮⎩⎪⎨⎪⎧⎭⎪⎬⎪⎫潮来前 平静声 薄雾笼罩形 潮来时⎩⎪⎨⎪⎧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山崩地裂 白浪翻滚潮头过后⎩⎪⎨⎪⎧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恢复平静 江水高涨天下奇观 【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作者耳闻目睹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由衷赞叹,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感悟:读完这篇课文,钱塘江平静的江面、雨后的阳光、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小山就像一幅平静美丽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我们也领略到了大潮到来的时候万马奔腾、山崩地裂的壮观景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瑰丽和神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大自然像魔术师,她的杰作令人惊叹与震撼。
【疑难探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话好在哪里呢?答:这句话主要好在以下五点:(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意思很完整。
(2)写出了浪潮的颜色“白色”。
(3)突出了浪潮的数量“千万匹”。
(4)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开阔,横贯江面;势猛,有进无退;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
(5)写出了江潮的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写作特点】1. 课文结构清楚(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气势。
2. 运用比喻(如:“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衬托(如:“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手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况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第1课观潮 部编版

1观潮《观潮》是一篇写景文,记述了一次观潮的盛况。
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时间点,大潮由远及近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这一自然奇观的赞叹和热爱。
课文先总后分,层次分明。
第1自然段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所见。
第3、4自然段则详细写了潮来时由远及近的变化过程,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奇景,如闻其声。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本课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经典段落,根据刘禹锡的诗在文中找出与诗相关的句子。
重点要求学生说说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并且根据描写说出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与同学交流。
落实本单元的阅读核心目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1.认识“盐、薄”等生字,会写“潮、据”等生字,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联系已识生字和生活经验等方法自主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说出课文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4.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特,感受自然之美。
5.能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有关语句,通过阅读想象出课文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1.字词教学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借助预习等形式,借助汉语拼音、联系已识生字和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识字;反馈时,集中教授学生易混淆和难记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因将字“认半边”而读错的生字,如“屹、浩”。
提醒“崩”为后鼻音,“震”为前鼻音。
常见生字,如“盐、余”可让学生自主学习。
有的生字可以结合词语进行识记,如“屹、贯、霎”,可以结合词语“屹立、横贯、霎时”识记。
教学“昂”字时。
可以结合肢体动作阐释“昂首”的词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鼎”,可通过图文对照的方式识记。
“沸”,指锅里的水煮开了,可借助偏旁表意识记。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解析(通用)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文解析(通用)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
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
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激情、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读“潮来时”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
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我没有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地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材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
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
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
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1观潮

1 观潮教材解析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先总后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潮来前一潮来时一潮去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第1自然段用“天下奇观”总起,指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和地位。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在海塘大堤上的所见。
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由远而近的变化过程。
第5自然段写潮头奔腾西去后的情景。
此外,文中“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两处显示了时间的变化。
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登上海塘大堤,为读者描绘了几幅静态的画面——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江面、屹立的镇海古塔等、云雾中的小山、人山人海的海堤。
每一幅画面都各有特点钱塘江“横卧”眼前,“横卧”一词写出了江的宽阔,又带有一种动感。
江面“笼罩”着薄雾,小山“若隐若现”,透露着几分神秘的美感。
镇海古塔等“屹立”着,则显示出一种又高又稳的力量感。
海堤上的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则传达出人们心中的期待。
所有这些画面为钱塘江潮的到来勾勒了一幅生动的背景。
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
“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了江潮的声音。
接着从“一条白线”,到“拉长变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了江潮的样子。
最后,同时描写了浪潮的样子和声音一一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声音如山崩地裂。
这两个自然段的描述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感受到江潮的气势非凡、雄伟壮观。
循着“传来响声一出现白线一拉长变粗一形成水墙一飞奔而来”的线索,我们的脑海中可以浮现出一幅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
此外,“人声鼎沸”“踮着脚”“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词句都具画面感和现场感,借观潮者的热烈反应衬托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课文第5自然段简要描述了潮去后的情景。
虽只有几句话,却呈现了不同的画面。
从潮头奔腾西去,到余波涌来,风号浪吼,再到恢复平静,江水涨高,在不同的画面切换中,展现了潮头西去,恢复平静的过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每课课文内容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每课课文内容主旨归纳中心思想概括第一单元1.《观潮》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2.《走月亮》描写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全文语言温暖,画面温馨,情景交融,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花牛歌》的作者是徐志摩。
他的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诗中描写了花牛在草地里坐、眠、走、做梦的活动,充满了童趣。
4.《繁星》的作者是巴金,原名李尧棠,著有《家》《春》《秋》等。
课文写了作者三次看星星,分别是从前在家乡的庭院、三年前在南京住所的菜园、如今在海上。
第二单元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讲述了豆荚成熟裂开后,五粒豆飞到广阔世界中所经历的不同生活,重点描写第五粒豆的神奇经历,它落进顶楼窗台下一个长满青苔的裂缝里慢慢发芽、开花,带给病床上的小女孩生机和活力。
2.《夜间飞行的秘密》讲述了科学家通过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受此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使其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
3.《呼风唤雨的世纪》主要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从中可以看到一幅幅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美好画面,激发我们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点燃探索科学的兴趣。
4.《蝴蝶的家》以“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为线索,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第三单元1.《古诗三首》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了江上从日落到夜晚这一段时间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季节美景的喜爱之情;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揭示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宋代诗人卢钺的《雪梅》阐述了对梅、雪的评价,说明了二者各有所长。
2.《爬山虎的脚》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课后作业含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 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2023-2024年部编版语四年级上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观潮 》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一 课时《 观潮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 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和课后作业及答案这九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
)
lǒnɡ zhào
(
)
(三)、比一比,组词语。
提( ) 潮( ) 锯(
) 盼(
)
堤( ) 朝( ) 据(
) 粉(
)
(四)、词语仿写。 山崩地裂(描写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号浪吼(含有“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赏析修辞方法和抓住通过不断引导,让同学 们感受修辞手法物特点来描写上,通过不断引导,让同学们感的魅力,使学生置 身其中,如临其境。但在阅读方面,唱唐江大潮的气势。写作方面,由于个现聚 严重,没有读出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写作方面,由分同学没能很好的掌握比喻的 修辞手法,体差异性,还有部分同学没能很好的掌握比喻这些是我今后需要加强 的;希望能通过本次讲解,帮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观潮》名师教案

人教部编版《观潮》名师教案《观潮》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盐、屹、昂、”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堤、阔”等15个字。
正确读写“笼罩、屹立、若隐若现、山崩地裂、齐头并进、漫天卷地、横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曾经到过哪些地方旅游呢?预设:北京、桂林、九寨沟、泰山……那么今天老师也借助教学来带领大家进行一次特别的旅行,让我们一起观赏一下钱塘江的壮丽景象!(播放视频:钱塘江大潮)预设:看到了钱塘江大潮的美丽风景,原来大潮来姑且是这样的雄壮、壮观。
2.今天我们也来学一个与钱塘江大潮有关的课文。
对于钱塘江大潮,你的了解有多少?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预设:XXX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浙江省海宁盐官镇为观潮第一胜地,故亦称“海宁潮”。
让我们轻轻翻开书,到课文中去体验钱塘江大潮独特的美吧!3.板书课题,读题。
(观潮)二、初读感知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有趣的地方。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出示生字,指读。
(出示文本信息)XXX鼎沸贯浩崩震霎余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提出要求:一板一眼字正腔圆2.请展示你的识字绝招。
学生自己的识字方法,结合具体的汉字介绍。
3.多音字:XXX:(méng)蒙蒙细雨(mēng)蒙骗蒙人(měng)蒙古外蒙号:(háo)号叫怒号(hào)口号号召闷:(mēn)闷热(mèn)烦闷4.词语积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精读引领《观潮》单元主题推进备课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比以前有所提高,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大部分同学能够通过预习说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学习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学习通过“视觉”及“听觉”想象,想象潮水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和声音。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并乐于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学生能够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指导:
引导学生找文中的中心句总起句并做好课堂笔记
补救措施:
画出来做好课堂笔记并多读几遍。
二、
直
奔
重点,“想象
画面”(目标2)
1.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2.指导朗读: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①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②小组讨论:根据上面的变化,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潮水来时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潮水怎样的声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你知道吗?
❖ 课文中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全文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潮来前
第二阶段:潮来时 第三阶段: 潮过后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 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 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 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 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 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 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 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人们
人声鼎沸、 沸腾
潮来时
潮水
白浪翻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 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 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 高了。
人们 看看堤下
潮过后
江面
余波漫天卷地 依旧风号浪吼 好久才恢复平静 涨了两丈来高了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 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 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 来。
人们
潮来前
江面
昂首东望, 等着、盼着
呼之欲出,望眼欲穿
风平浪静, 笼罩着薄雾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
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 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 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 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水涨潮去,依依不舍
观潮
潮来前 (风平浪静)
潮来时 (汹涌澎湃)
潮过后 (恢复平静)
天下观
谢谢!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