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是以防病为主、调理身体为辅的一门学科,是中华民族传统保健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健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中最基本、最深刻的哲学思想之一,二者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重要的分类方式之一,它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属性的元素。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转化、生克关系,构成了整个宇宙万物的变化,也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五行学说尤其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五种元素组成,因此每一种元素与宇宙万物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体现了事物内在的相互制约。
中医养生学与五行学说的关系中医养生学强调的是如何通过调节人的生活、饮食、运动等方面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而五行学说则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其对中医养生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按照五行学说,人体的各个器官与五种元素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关系。
具体来说,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这五种器官与五行密切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同时,五行学说还认为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特殊的气味、味道、形态、运动方式和音乐,而这些属性也会与人体的五感相联系,这也给中医养生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养生学中的运用在中医养生学中,五行学说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调理五脏五行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五行不仅代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而且也反映了人体的健康状态,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必须要注意调理和平衡五脏五行的关系。
具体来说,中医养生学通过食疗、运动、按摩、针灸等方法调理五脏五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降低疾病的风险。
例如,在日常饮食中,应根据五行学说的要求,合理搭配食物,保持五脏五行的平衡,加强养生效果。
治疗疾病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还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

五行学说如何应用于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其中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养生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指导。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维方式,认为宇宙万物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种平衡关系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体。
当五行在人体中保持平衡时,身体就能保持健康;反之,当五行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了解五行学说并将其应用于中医养生,对于维护身体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五行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是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养生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血、情志等功能;心主血脉,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脾主运化,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肺主气,司呼吸,管理着人体的呼吸和气体交换;肾主藏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根本。
基于五行的相生关系,中医养生强调“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例如,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所以当肝虚时,可以通过补肾来滋养肝,这就是“虚则补其母”。
而当肝火过旺时,可以通过泻心火来达到泻火的目的,因为木生火,这就是“实则泻其子”。
这种相生关系的养生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对于经常熬夜、肝血不足的人,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以补肾精来滋养肝血。
五行的相克关系在中医养生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当某一脏腑功能过亢时,可以通过克制它的脏腑来进行调节。
比如,心火过旺时,可能会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
由于水克火,此时可以通过补肾水来抑制心火,比如食用一些滋阴降火的食物,如百合、麦冬等。
在情志养生方面,五行学说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忧属金,恐属水。
情志过激或不及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大怒伤肝,大喜伤心,过度思虑伤脾,过度忧伤伤肺,过度恐惧伤肾。
因此,保持情志的平衡对于养生至关重要。
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行概念。
五行理论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五种基本元素,分别是金、木、水、火和土。
这五种元素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而这种元素的相互作用也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 金行与人体健康金行代表金属元素,象征着坚硬、锐利、刚直的特征。
金与人体中的肺脏相对应,而肺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掌管着呼吸和气机的流通。
因此,金行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金行的能量特征为收敛和下降,因此应保持呼吸顺畅、肺部健康是保持金行能量平衡的关键。
良好的呼吸习惯可以增强体内金行能量的流动,提高免疫力、防止疾病。
同时,金行也与皮肤有关,可通过保持皮肤的健康来促进金行能量的平衡。
2. 木行与人体健康木行代表木头植物,象征着生长、发展和蔓延的特征。
木与人体中的肝脏相对应,肝脏被认为是调节气血、储存血液、维持体内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
因此,木行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影响。
木行的能量特征为生发和伸展,因此良好的肝脏健康与木行能量的平衡密切相关。
保持规律作息、饮食健康、避免过度劳累等,都有利于维持肝脏的健康状态,进而促进木行能量的均衡。
3. 水行与人体健康水行代表水流、潮汐等特征,象征着润泽、柔软和弹性。
水与人体中的肾脏相对应,肾脏被视为藏精纳气的器官,对人体的生育、生长和激素分泌等起着重要作用。
水行的能量特征为下降和寒凝,因此保持肾脏的健康与水行能量平衡密不可分。
良好的饮水习惯、适当的运动、减少肾脏负担的食物等,都有利于维持肾脏的健康状态,促进水行能量的顺畅。
4. 火行与人体健康火行代表火焰和热量,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光明。
火与人体中的心脏相对应,心脏是人体的主导器官,调节着血液的循环和鸣脉的搏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火行的能量特征为向上和炽热,与心脏的健康密切相关。
保持心理健康、规律的运动、均衡的饮食等,都有助于提升心脏的健康水平,同时维持火行能量的平衡。
中医养生五行调理健康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五行调理健康养生之道中医养生是一种重视平衡人体阴阳、调理五行的传统中医学说。
它强调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密切联系,以及对人体健康的调理和防病的治疗方法。
中医养生的核心理念是以五行为基础,通过调理身体的五脏六腑,以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中医养生的原理来调理自身的身体状况,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理论的基础是五行学说。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制约和促进的关系,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对应五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调理对应的五脏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首先,木对应肝脏。
肝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藏血之官”,它在人体体内起着储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的重要作用。
在中医养生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例如胡萝卜、苹果等,来养护肝脏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对肝脏的健康有益。
其次,火对应心脏。
心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君主之官”,它主管血脉、控制气血运行。
在中医养生中,保持心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饮食热量、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例如杏仁、花生等,来保护心脏。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也有助于心脏的健康。
接下来,土对应脾脏。
脾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运化之官”,它主管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运化水湿。
在中医养生中,保护脾脏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膳食,例如多吃一些粗粮和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和辛辣食物,来保养脾脏的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脾脏的功能。
然后,金对应肺脏。
肺脏在中医学中被称为“司呼吸之官”,它主管呼吸、控制气机运行。
在中医养生中,保护肺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避免吸入有害物质;合理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例如柠檬、橙子等,来保养肺脏的健康。
此外,适量的运动和正确的呼吸方式也有助于肺脏的功能。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日常养生中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
这一学说不仅为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我们的日常养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五行中的木对应肝,火对应心,土对应脾,金对应肺,水对应肾。
同时,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维持着人体的平衡与健康。
在日常养生中,我们可以根据五行学说来调整饮食。
春季属木,与肝相应。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
春季是养肝的好时节,此时应多吃一些绿色的蔬菜,如菠菜、芹菜等,因为绿色入肝。
同时,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夏季属火,与心相应。
心主神明,为阳中之阳脏。
夏季炎热,容易心火旺盛,可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红枣等,以养心安神。
还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防耗伤心气。
秋季属金,与肺相应。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
秋季气候干燥,容易损伤肺津,应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如百合、雪梨等,以润肺生津。
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袭。
冬季属水,与肾相应。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
冬季寒冷,宜补肾壮阳,可多吃一些黑色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还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损伤肾阳。
除了饮食,五行学说还能指导我们的起居作息。
根据五行的规律,一天之中也有不同的脏腑当令之时。
比如,子时(23 点至 1 点)胆经当令,丑时(1 点至 3 点)肝经当令。
因此,我们应尽量在晚上 11 点前入睡,以保证肝胆的正常排毒和修复。
寅时(3 点至 5 点)肺经当令,此时人体的气血开始重新分配,若能在此时处于深度睡眠状态,有助于肺气的宣发和肃降。
在运动方面,五行学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的季节适合不同的运动方式。
春季万物复苏,适合进行一些舒展身体的运动,如瑜伽、太极拳等,以促进肝气的疏泄。
五行与中医养生之道

五行与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源远流长,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上。
五行学说是中医养生中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它以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为基础,探索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文将围绕五行学说展开,探讨中医养生之道。
一、水之道——养生保肾健膀胱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中的肾脏和膀胱与水相关联。
按照五行学说,水属于阴性元素,养生应注重滋补肾脏和膀胱。
传统中医强调保暖,“肾喜温而恶寒”,合理调节室温,避免受寒受凉;同时,摄取适量的水分,保持体内的水平衡,有助于肾脏的正常功能。
此外,适量的运动也对肾脏健康有益,如散步、太极拳等柔和的运动可以活动腰肾经络,促进肾脏的血液循环。
二、火之道——调节心脏阳气火象征热情和活力,心脏是人体的火之器官。
中医认为,心脏主管人体的气血运行,调节情绪和思维。
养生之道在于调节心脏的阳气。
夏季阳气充足,宜多参加户外活动,适度晒太阳,有助于心脏阳气的调节;而冬季阳气相对较弱,应注意保暖,避免大寒之时过度劳累,以免损伤心脏健康。
三、木之道——保护肝脏滋养筋骨肝脏是人体内的木之器官,肝主疏泄,调节情绪。
根据五行学说,木属于阴性元素,故在养生中应注意防护和滋养肝脏。
保持愉快的情绪、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促进肝脏的健康。
此外,药物调理也是滋养肝脏的有效手段,中医认为某些药物及食物性味苦降肝火,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四、金之道——增强肺功能培养气金象征收敛和坚固,肺脏是人体内的金之器官。
肺主呼吸和气机,呼吸正常与否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养生注重培养气,通过呼吸法、运动等方式增强肺功能。
平时保持良好的姿势,尽量避免弯腰驼背,有助于扩张肺胸,增加肺活量;呼吸有节奏地进行深呼吸和腹式呼吸,可以增加肺部氧气的摄取。
五、土之道——调节脾胃养护消化系统土象征稳定和脉络,人体的脾胃消化系统是土之器官。
中医强调脾胃的健康对整个机体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养生之道在于调节脾胃功能。
饮食方面,应保持有规律、定量的饮食习惯;适量摄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有益于脾胃健康的食物;此外,避免暴饮暴食、过度油腻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对脾胃造成负担。
中医养生的五行理论如何通过五行平衡身体

中医养生的五行理论如何通过五行平衡身体中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五行理论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理论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将事物按照木、火、土、金、水五个要素进行分类,这些要素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中医养生中,五行理论被广泛应用,通过平衡五行元素的关系来维护人体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的五行理论如何通过五行平衡身体。
一、木行调节肝脏健康五行理论中的木代表生命的萌发和成长,对应人体的肝脏。
肝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重要的调节器官,与情绪、血液循环等方面有关。
中医养生中,通过木行来平衡肝脏功能,保持肝的健康。
为了保证肝脏的正常运行,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同时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和压力。
二、火行调节心脏健康火对应五行理论中的火,心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在中医养生中,通过火行来调节心脏健康,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平衡。
适当的太阳浴、户外运动和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姜、辣椒等,都有助于促进心脏的健康。
另外,避免过度的兴奋和焦虑情绪也对心脏的平衡很重要。
三、土行调节脾胃健康中医养生中,土代表着稳定和脾胃,脾胃是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
通过土行来调节脾胃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合理的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是维持脾胃平衡的关键。
中医建议多食用一些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如粥、煮熟的蔬菜等,同时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贪婪。
四、金行调节肺脏健康中医养生中,金代表肺脏,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金行来调节肺脏健康可以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保持适度的运动和呼吸训练,如深呼吸和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肺脏功能。
此外,避免烟草和污染物的吸入对肺脏的保护也至关重要。
五、水行调节肾脏健康水行对应五行理论中的肾脏,肾脏在中医学中被视为生命的根源。
通过水行来调节肾脏健康可以增强人体的生命力和免疫力。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量的运动和足够的休息是保护肾脏健康的关键。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六大基本原则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预防保健,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普及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一些基本规律,以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
下面将从“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顺应自然”、“因人而异”、“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也分别对应着五行元素。
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因此,在日常饮食和保健上应注意五行搭配。
例如:肝喜酸、怕甘;心喜苦、怕辣;脾喜甘、怕酸;肺喜辛、怕燥;肾喜咸、怕苦。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五行相克的食物搭配,如鱼和豆腐不宜一起食用,因为鱼属水,豆腐属土,会相互制约。
二、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阴阳平衡。
例如: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应多吃温热的食物来保暖;夏天是炎热的季节,应多吃清凉的食物来降温。
同时还要注意生活作息的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适当的运动量。
三、顺应自然顺应自然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
例如:春季气候温和湿润,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来适应气候变化;夏季气候炎热潮湿,应多喝水和吃清凉解暑的食物;秋季气候干燥凉爽,应多吃润肺滋阴的食物;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应多吃温热滋补的食物。
四、因人而异因人而异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都不同,对于同样的饮食和保健方法,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日常养生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和保健方法。
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应多吃温补食物来调养身体;阴虚体质的人则应多吃清淡滋阴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五、食疗养生食疗是中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通过饮食来治疗和预防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导读:中医讲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
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
五行平衡、五脏调和,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气血旺盛……
中医讲究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人体中分别对应肺、肝、肾、心、脾五脏。
五行平衡、五脏调和,才能维持人体的健康和气血旺盛。
而五行虚弱在中医里并不一定指五脏有重疾,还包括很多被忽略的亚健康状态。
*金肺
金对应肺,与呼吸道疾病相关,如有呼吸急促、胸闷、咳嗽、喘息、语音低微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肺了。
肺最强时间:7:00~9:00
肺最弱时间:21:00~23:00
强肺关键词:润
●白色食物可让肺强健起来。
如百合,可润肺止咳,对呼吸道的调养效果最好。
此外,白萝卜、白木耳、白芝麻也有生津润肺的功效。
中医养生法
呼吸吐纳:柏树可清肺安神,每天上午8~10时或下午3~5时,在柏树下用鼻子吸气、嘴呼气,共做12次,长期坚持具有补充肺气不足的作用。
两款食疗法
罗汉果茶
罗汉果1个,将其切碎,用沸水冲泡10分钟,不拘时频饮。
秋梨膏
秋鸭梨500克,红枣200克,生姜50克,蜂蜜250克。
将鸭梨去皮,切成小丁,加适量水烧开,用小火煮30分钟;生姜切成片与红枣用同样的方法煮成汤,过滤去渣。
然后把鸭梨汤,枣、姜汤,蜂蜜一起用小火煮5分钟即可。
因为罗汉果、秋梨的金气最重,且有极强的药性,可使肺功能迅速强壮。
*木肝
木对应肝,肝开窍于目,木资充盈才能眼睛明亮,如有情绪易激动、烦躁不宁、胸胁隐痛、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肝了。
肝最强时间:1:00~3:00
肝最弱时间:13:00~17:00
强肝关键词:舒
●肝怕劳累,肝气最弱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必
须工作,则至少每隔1小时让眼睛休息5分钟。
中医养生法
按摩阿是穴:阿是穴即哪里疼痛哪里就是穴位。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过手指对疼痛部位快速而有节奏地轻轻点揉,可缓解肝部痉挛、疼痛和不适。
食疗法
取灵芝、女贞子、黄芪、甘草、刺五加各适量,制成茶包,开水冲泡饮用。
具有保肝、抗衰老的功效。
*水肾
水对应肾,如有腰膝酸软、水肿、尿频、记忆力减退、易感风寒、无故大量脱发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肾了。
肾最强时间:5:00~7:00
肾最弱时间:23:00~1:00
强肾关键词:藏
●调节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尽量做到含而不露,遇到不顺心的事,尽快放开。
此外,在肾脏最弱的时间,不要熬夜,以涵养精神。
中医养生法
唾液滋养:将舌头伸到上牙外侧,上下左右搅动,让唾液渐盈满口,然后分3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1次。
食疗法
醋泡黑豆补水疗虚,是中医治疗肾阴虚的黄金方
吃鱼最为助肾,因为鱼肉不但可以健肾,还能稳定情绪、增强记忆力和判断力。
*火心
火对应心,心主血脉,如有心悸、胸闷、失眠、健忘、烦躁,甚至心前区疼痛等症状时,就需要养心了。
心最强时间:11:00~13:00
心最弱时间:21:00~1:00
强心关键词:养
●如有需要耗神思考的工作,可利用中午时间进行,此时心力最强;心脏先天较弱者宜早睡,睡前宜喝杯胡萝卜汁或西红柿汁来养心。
中医养生法
踏豆按摩:取绿豆500克,用铁锅以文火炒热后倒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将双脚洗净擦干踩踏绿豆,可于每晚睡前1小时踩踏30分钟左右,具有强心安神的功效。
按压肚脐:肚脐即神阙穴,每晚睡前用食指按压5~7分钟,可敛心静气、安然入睡。
食疗法
取枸杞子30克,炒酸枣仁40克,五味子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养心安神的功效。
方中酸枣仁、枸杞子具有养心血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敛心气
的作用。
*土脾
土对应脾,暴食伤脾,如有腹胀、腹泻、倦怠、气短、韧带和肌肉松弛、身体水肿等症状时,就需要养脾了。
脾最强时间:9:00~11:00
脾最弱时间:19:00~23:00
强脾关键词:补
●脾弱者可把午饭的时间提前到11时,此时脾气最旺,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最得力;晚饭1小时后吃1个甜性水果可健脾。
中医养生法
腹部刮痧:腹部刮痧,可帮助蠕动亢进的肠胃恢复正常,让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隔姜艾灸:用姜片将艾炷和穴位隔开施灸,可以调顺脾胃、温胃止呕、理气止痛。
食疗法
赤小豆鲫鱼汤具有健脾去湿、利尿消肿的功效,为时下较合适的汤品,同时亦适用于湿热症、消化不良、小便不畅等症。
赤小豆约90克,洗净、泡浸半小时左右,把鲫鱼洗净、去内脏,亦可放置锅里加生油稍煎片刻。
然后一起放入瓦煲里加清水煲煎。
银耳、白果、卿鱼等可加酱油佐膳用。
*五行养生操三式
中医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构成,而这相生相克的五行又都有与之一一对应的颜色、动物、器官和内脏,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体内气的运行。
不妨试试这三种养生操。
*改善泌尿系统的猴式操
作用:中医认为猴与五行中的水以及身体里的肾、膀胱相对应。
这套养生操使肢体时而舒展、时而收缩,调动起许多组肌肉,可以避免水在体内的滞留,并有助于尿液的排泄。
做法:站立或坐下,深深吸气,将自己想象成一只猴子。
甩掉鞋和外套,像猴子那样蜷缩起身体蹲坐在地上或沙发上,一会儿跳到这,一会跳到那,一会儿又用双臂将身体悬吊在空中再学猴子那样挠挠头、挠挠腰。
*帮助消化的熊式操
作用: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熊与五行中的土以及身体里的脾、胃相对应。
这套养生操可以健脾养胃,放松横膈膜,改善包括食道、胰腺在内的整个消化系统。
做法:先静立不动,深深吸气,将自己想象成一只熊。
随后将胃部向前挺,双臂斜垂于身体前方,手心转向里侧。
以这一姿势缓慢前行,同时在意识中始终想着熊的形象。
*促进血液循环的龙式操
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与五行中的火和身体里的心脏、小肠相对应。
这套静止的养生操要求支撑身体的那条腿努力保持身体平衡,而这种腿部肌肉的细微收缩与扩张有利于静脉血的回流,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对消化系统也有好处。
做法:静立不动,深深吸气,将自己想象成一条龙。
曲膝提起一条腿,两手摆出龙爪状,双臂抬起,使一只手的手心转向下,另一只转向上。
这种高抬双臂的姿势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假如心脏有毛病的话,可以不必抬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