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石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理论与实践、普遍规律与具体实际、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等多个层面的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本质,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1. 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关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体系,而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思维、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哲学与人文科学相辅相成,哲学提供了思维方法和基本观点,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理论支撑。
2. 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也对自然界进行了科学的认识。
哲学与自然科学相辅相成,哲学关注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自然科学提供了方法论和哲学基础。
3. 哲学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人文科学作为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研究的对象,与哲学的实践观点是一致的。
4. 哲学与价值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价值观的研究。
人文科学作为研究人类思维、行为、价值等方面的学科,与哲学的价值观是密切相关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人文科学的具体表现1. 哲学指导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鼓励人文科学家运用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全面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发展。
2. 哲学指导人文科学研究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文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指导方向,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在研究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彰显人文关怀

接 着马克 思在《 资本 论》 中, 详尽地 研究 了资本 主义生 产方 式, 揭示 了资 本主义的 内在矛盾及其 发展的必然趋 势 , 渗 透和体 不被认为是关于思想 的锻炼 , 而是被简单 地视 作知识 、 技术教育, 现着马克思对工人 阶级 和劳动群众 的真挚 情感 ,体现着 伟大的 受教育者仅仅被 简单地理解为 “ 受教 育” 的对象, 成为一种被剥夺 人 文精神 和人 文关怀 。 了思想权 利和想象权利 的“ 不在 场” 者 。但 现代 出现的儒家热现 由马克思 以上著作 中可 以得 出,人文 主义是马克思 哲学的 象 ,很大原 因在于思想家们 的哲 学追 寻中坦露 的人 文精神 引起 题 中之义。面对现在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人文精神的遮 蔽 , 我们应 人们 的共鸣 。人 生问题 、 价值问题可 以说是人 与生俱来会去 寻找 当重构 马克思主义哲 学体 系。以物质世界先在性 为前 提 , 以实践
关键词 : 马克 思主 义哲 学; 唯科学论 ; 人 文精神 ; 中西文化
很 多人 认为 , 马克思主义哲 学与人文主 义是 对立 的 , 即使 不
是对立 的这 种尖 锐关系 , 至少认 为二者没有太大 的联 系。其实在 马克思 主义哲学 中 , 最为重要 的一个话题则是 “ 人文关怀” 。但 很
说 马克思是人道主义者 , 主要根据是《 1 8 4 4年经济学哲学手 的 自然存 在物, 人类 区别于动物 的根本特性 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
一
总结 阐述 , 如 果仅仅 站在 “ 科学论 ” 的角度 上对 马克 思 主义哲学 稿 》 。在《 手稿 》 中, 马克思认 为人不仅是 自 然存在物, 而且是属人 对 马克 思主义哲学进行理解 时 ,往往会 把重点放 在阶级斗争方 种“ 自由 自觉的活动 ” 。《 手稿 》 中特别 对资本 主义 社会 私有制 面, 对于人文关 怀的理解并没有 过多的重视 。更 为严重 的是 , 有 造 成人的异化进行了相关论述 。马克思认为 , 人要成为真正的 的人将 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 单纯 的阶级 斗争 ,将其 与人文关 怀 人 , 必须扬弃 劳动异化 , 消灭资本主义 , 只有这样 , 才能 到达共产 对立 了起来 。 主义这种通过人并 且为了人 而对人 的本质 的真正 占有 。到 了此 之所 以对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 生 以上误 解 ,缺乏对 其本质 的 学思想 的情况严重存在在应试 教育和工具理性 主义的支配下, 哲 学教育 区别 于其他文化知识 教育的独特性 被忽视 了。哲 学教育 时, “ 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 离了动物界 , 从 动物的生存条件 深刻认识 , 很大程 度上在于我们 的哲 学教育缺乏 人文精神 , 唯科 进 入真正人 的生存条件” 。②
马克思主义情怀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马克思主义情怀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深刻的人文思想体系,强调人类的尊严和平等,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情怀不仅体现在对社会、对群体的关怀上,更体现在对每个个体的关爱与关注上。
作为真正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人们,他们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融入自己的行动和思考中,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努力。
一、人文关怀的展现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深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劳动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情怀驱使我们关注并关怀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贫困和困苦中的人们。
我们将人文关怀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通过各种努力,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而奋斗。
首先,我们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致力于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福利和机会。
例如,在政府工作中,我们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制定和推行一系列扶贫政策,努力解决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
我们还关注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努力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确保人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其次,我们关心弱势群体,努力为他们争取权益和尊严。
我们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关注残疾人、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
我们倡导平等、包容和尊重的社会氛围,努力消除歧视和偏见,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与资源。
最后,我们关注社会中的道德风尚和人文精神的传承。
我们鼓励人们表现出真诚、友善和关爱的态度,传递温暖和希望。
我们相信人性的美善和自我批判的能力,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二、社会责任的践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意识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利益,更要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
因此,我们将社会责任融入自己的行动中,通过不懈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首先,我们坚持良心和正直的原则,在各个领域中担任起守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角色。
不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我们都努力推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反对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我们时刻保持警觉,严于律己,并积极呼吁他人秉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共同守护社会的良好秩序。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人文精神解读

活动 过程 与所 形成 的存 在 方 式 , 以此将 人 的全 面 自
由发 展 作 为 社 会 发 展 的 最 终 目标 。
一
、
人 的 全 面 发 展 思 想
人是 马克 思 主 义学 说 的 逻辑 起 点 , 马 克 思 主 义
认为 , 人 的社会 关 系 、 需 要及 能力 发展 构成 人 的全 面 发展 。人 的普 遍 的社会 关 系或者 说交 往关 系 的建立 为人 的全面 发展 创 造 了前 提 条 件 , 人 的需 要 的 发展
收 稿 日期 : 2 O 1 3 — 0 4 — 2 2
交往 , 人 的全 面发 展离不 开 人 的全 面性 活 动 , 人 的发 展程 度 取决 于其 交 往 范 围 的宽 度 和 交 往 关 系 的 深
会关 系 的总 和视 为人 的本 质 , 体 现 了人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以及人 所 固有 的社会 属性 。 _ 3 其 中, 社会 关 系 的主
发, 立 足于 主体人 的价值存 在 和价值 关 系 , 把 人 的价 值 实现 和完 善作 为 伦 理 思 考 的最 高 对 象 , 将 历 史 与
中共 青 岛市委 党校 青 岛行政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P A R T Y S C H O O L O F C P 0 Q I N G D A O M U N I C I P A L C O MM I 1 T E E
作者简介 : 王艺霖 , 中共上海市委党 校党史党建教研 部 2 0 0 9级 硕 士 ; 刘芸瑞 , 中共 上 海 市 委 党 校 哲 学 教 研 部 2 0 1 0级 硕 士
原创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21页PPT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近代人文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作用

近代人文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作用张纯成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借用这个提法是为了说明共产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令资产阶级和一切反动势力惶惶不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决非偶然,它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
由哥白尼(N Coperni2 cus)1543年举起的近代科学革命大旗和蒸汽机、电力的广泛运用为标志的近代技术革命,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发生了历史汇流。
在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所形成的人文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在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取得统治地位,以恢复古希腊罗马等古典文化为旗帜,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
这场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于14—16世纪,它首先发生在意大利,后波及整个欧洲。
它是新兴资产阶级为维护和发展其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反对宗教神学的文化斗争,是为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制造舆论,制造精神武器的运动。
这一运动以复兴古典学术和艺术为口号,故名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文”一词都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人”,二是“文”。
在西方,按照希腊人的想法,理想的人、真正的人,就是自由的人。
在中国,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经贲》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人文”有二层意思,一指礼教文化,二指对自然而言的人事。
纵观东西方对“人文”的理解,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人”指的是人的理想、理性,“文”指的是文化、教化。
正是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使人们重新发现了对人、对人的能力和人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力,使人产生了重新认识世界的信念。
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歌颂世俗,蔑视天堂;鼓吹个性解放,反对宗教桎梏。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解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解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运用的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又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了起来,是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渗互促的关系,对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科性质19世纪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人文关怀思想为指导,以经济事实为基础,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起点是雇佣工人遭受到的剥削和压迫,并研究了工人遭受剥削压迫的原因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他们研究的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社会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显著特征是从研究的起点到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从社会批判到社会发展,运用的都是从实际出发的科学研究和表述方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强调自己的经济学是科学,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无情地批判了“异化劳动”,这种批判的本质乃是对人的问题的真正关注。
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了起来,使人文精神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使科学精神充满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的哲学观和方法论选择,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活力。
(一)以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为基础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在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中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经济矛盾,物质财富是人生活的手段,而不是人生活的目的;经济过程的主体是人,是劳动者,不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人的劳动即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作用于物质的结果,生产力是人的生产力,并非物本身的力。
论马克思哲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人性 、 的本 质 、 的 价 值 等 方 面 的 人 文 精 神 , 即 人 人 也
人道 主义 思想 。马 克思 哲学 批判 地 反思 了作 为 现实
之观念 反 映的传 统 科 学 与 人 文 , 对 历 史 运 动 的批 在 判认识 复 马克思 理论 的本 真 状 态 , 不 仅 具 有 重 大 的 理 这 论意义 , 而且具 有 重 大的 现实 意义 。 科学 精神 与 人文 精神 的 二 元对 立
的理论 体 系 , 是关 于世 界最 一 般 的学 问 , 因而 具有 严
格 的科学 性 。人 文 主 义 则 从 人 的 意 义 、 值 角 度 对 价
遍 规律 , 现 的是 一 种科 学 的世 界 观 、 体 方法 论 。其 核
心是 辩 证 唯物 主 义 与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 是 一 种 科 学 它
原貌传诸后人。在 当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 , 阐释马
克思思 想 中所 固 有 的 科 学 精 神 与 人 文 精 神 的 统 一 ,
A u 200 g. 2
Vo . 8 No 4 11
论 马 克 思 哲 学 科 学 精 神 与 人 文 精 神 的 统 一
孙 显 蔚
( 京 大学 哲学 系, 京 107 ) 北 北 0 8 1
[ 摘
要 ] 马 克思哲 学是 一 个 完整 的理 论 体 系, 中 关 于 自然 界 和 社 会 发 展 客 观 规 律 性 其
。
然而 , 在学 界 存 在 着 把 马克 思 主 义 的 科 学 精 神
与人文 精神 进行 割 裂 的 倾 向 ; 纯 用 科 学 主 义 或 人 单 本 主义来 解 释 马 克 思 , 不 仅 肢 解 了马 克 思 思 想 的 这 完整性 , 而且 曲解 了马克 思 , 马克思 的 思想 不能 以 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2011年5月17日,继张玉柱教授之后,我又一次聆听了朱勇副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精神”的报告,此次报告依旧令我收获颇丰。
谈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关系,在当代的中国,不同于西方世界的事实是,我们没有广泛的、国家性质的宗教信仰,而在一个大国的发展过程中,国民的信仰又是不可或缺的,于是,马克思主义就成了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国民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不是在中国诞生的,而是实实在在的舶来品,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一生都在为人类的幸福而奋斗,其理论的成功在于对优秀文化遗产的吸纳和彻底的批判、忘我的奋斗以及艰难的探索,他在研究中揭露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发现了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兴的的规律和人类发展的规律,他倾其一生完成了世界性的著作——《资本论》,为全世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针对马克思主义,朱勇教授提出了以下几点: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它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的统一与结合。
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是能够帮助我们,能够推动人类进步的伟大的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
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
原因。
3.我们的国家在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的今天,没有完全贯彻其内涵,社会上充斥着信仰危机,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社会诚信体系濒临崩溃。
与其他世界上的强国相比,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贯彻还有一定的偏差。
4.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形象的理论,而不是空洞的、冲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之所以有些时候、有些地域的老百姓会误解和无视马克思理论,是因为我们的有些党员存在腐败现象,从而导致了引导上的错误,使老百姓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误入了歧途。
说到青年与时代的关系,青年人是一个国家国民的新鲜血液,充满活力,血气方刚,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践行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关于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每个人都要培养四种意识,拥有四种精神。
所谓四种意识,即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忧患意识和高尚意识。
权利意识是一种做事的资格与可能性,它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平等意识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但真正的平等却不是十分容易达到的;忧患意识是最不易培养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觉悟才能实现;高尚意识则是一种人格的体现,是一个人立足的有利因素。
所谓四种精神,即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利他精神和法治精神。
理性精神是一个大国国民所理应具有的,是大国之崛起所不可缺少的;批判精神则是现今国民所缺少的,它要求我们敢于批判现状,而不是人云亦云;利他精神就是为他人着想,在当今“自我之心”急剧膨胀的现状下,这样一种精神是尤为可贵;而法治精神则是我们
幸福生活的保证,只有守法,我们的社会才有和谐的基础。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思想,用人文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社会上能够立足,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电气工程学院
电技一班
李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