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
五年级上册第12课《蜡烛的燃烧》教材分析

第12课“蜡烛的燃烧”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驱动情景是:波波、妍妍和琪琪来到彬彬的生日会。
波波看到桌面上点着蜡烛的蛋糕,不禁产生联想:冰融化后变成了水,蜡烛燃烧后会变成了什么呢?波波看着彬彬的生日蛋糕上燃烧着的蜡烛变短了,那燃烧的蜡烛会变成了什么呢?通过回忆生活中蜡烛燃烧时的变化,思考并讨论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
12蜡烛的燃烧冰融化后变成了水,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呢?活动1 蜡烛燃烧变成了什么蜡烛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
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现象,启发学生思考:蜡烛变短了,是不是有新的物质产生。
本活动要实现的任务是:仔细观察燃烧着的蜡烛会伴随着哪些实验现象,进而思考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科书中展示了一支燃烧着的蜡烛的图片,并明确地指出了观察任务:仔细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思考当燃烧的蜡烛变短了,是不是变成了新的物质。
通过科学的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描述和交流,如蜡烛变短了并有发光、发热等现象。
然而,这些现象是比较直观或能用感官进行观察的。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思考在燃烧的过程中是否有其他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有其他新的物质生成等。
会不会产生了气体?教师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进一步研究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变化。
学生利用简单的气体检验方法,寻找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证据。
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正确操作实验的步骤并完成实验;基于实验现象,学会记录整理实验信息,体会陈述证据和结果的重要性。
◎◎友情提示本活动主要的科学方法是观察,观察燃烧着的蜡烛会伴随着哪些现象。
蜡烛的点燃、燃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安全提示。
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观察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蜡烛燃烧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的活动环节设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等。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试探探究题 专项突破 (含答案)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试探探究题一、基础题1.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现象,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
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于是学习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与讨论。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猜想】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验证过程】(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的火焰上,观察到:a.烧杯内壁上出现水珠,b.手摸烧杯有发烫的感觉,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分析:蜡烛燃烧生成新物质的名称是____ ____,蜡烛燃烧为__ ______变化。
(2)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丝通电发热、放热属于________变化。
2.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
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2)【继续探究】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
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②________,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_____ ___。
(4)【微观解释】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___ _____。
3.科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1)图1中蜡烛熄灭的原因是________;(2)图2实验中,________(填化学式)使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变红;(3)图3实验中,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填序号)。
A. 试管内液体上升B. 试管变瘪C. 试管内液体变红D. 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4.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想用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石灰水反应来制取少量氢氧化钠。
六年级上册科学素材 知识点总结复习资料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班级姓名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1、蜡烛的变化1、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蜡烛的特点是:受压时易变形、容易破碎。
(有点软,容易弄碎)(括号里未课本上)3、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包括: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和不完全燃烧时释放出的游离碳,表明蜡烛燃烧时产生了新物质。
4、水的三态变化,铁水变钢锭属于形态变化,其他的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中,有的表现为性质改变,如生鸡蛋加热为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有的是颜色发生变化,如树叶颜色由绿变黄或变红;有的出现了发光发热的现象,如点燃火柴;有的产生了气泡,如盐酸滴在石灰石上,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5、生鸡蛋放入白醋中,我们会发现鸡蛋上出现许多小气泡,过一段时间,蛋壳变软,慢慢变成其他物质;将饮料罐压扁,饮料罐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变成别的物质;在碱块中加入少量白醋,碱块上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并逐渐消失,变成别的物质;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会看见澄清的石灰水慢慢地变浑浊,静置一段时间,烧杯底部会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石灰水已经变成了别的物质;将白糖加热融化时,白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虽然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将熔化的白糖继续加热,白糖会变成褐色或黑色,说明白糖已经生成了别的物质。
6、加热时,蜡块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答:蜡块加热时,由固体变成能流动的液体,冷却后,熔化的蜡烛没有变少,又慢慢变回了固体。
7、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实验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片),观察它的底部。
实验现象:(1)杯壁上蒙上了一层小水滴。
(2)烧杯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白瓷碗(片)底部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和游离碳等新物质。
做蜡烛燃烧实验时,火焰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要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索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探索感知物质的两大变化。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演示材料:石灰水、 PH 试纸、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等。
小组材料:蜡烛、火柴、烧杯、手工纸、白醋、鸡蛋、易拉罐、水、碘酒、土豆等等。
教学过程:一、魔术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老师学了一个小魔术,现在想给大家表演一手。
老师演示:1、用 PH 试纸放入白醋中试纸变红2、用 PH 试纸放入碱水中试纸变绿师:这个魔术的变化奇妙吗?奇妙在那呢?对了! (颜色发生了变化)。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手中的蜡烛,)你们看,老师手里的蜡烛,当把它点燃时,一会儿,蜡烛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变短、发光了……) 如果老师不小心把这支蜡烛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断开了。
)其实这些变化的暗地里隐藏着一些科学神奇,今天我们就来选择一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物体“蜡烛”研究它的变化。
(板书:蜡烛的变化)二、探索蜡烛的形态变化(物理变化)1、过渡:蜡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事物,下面请大家拿出自己带来的蜡烛子细观察,比比看哪一小组观察的最子细。
生:分组观察并完成记录表一的任务。
师:通过观察你们对蜡烛有了那些了解。
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等方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然后汇报。
2、师: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学生讨论:探索的方法教师板书:折断、点燃、加热、泡在水里…(1)师:演示折断蜡烛,问:蜡烛的什么变了?蜡本身变了吗?如果切成碎末呢?生:…师:板书:形态变了(2)下面我们就来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法来试一试。
2024年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2.蜡烛的燃烧(教案)

最后全班总结:蜡受热变成液态的蜡油,蜡油遇冷又变成固态的蜡,这两个变化过程都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2、观察和检测蜡烛燃烧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
谈话:蜡烛燃烧除了变成蜡油以外,还会产生哪些变化?其中会有哪些物质生成?
学生围绕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猜想。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他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方法如下。
(1)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出现的现象。
(2)收集蜡烛燃烧的气体,把它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出现的现象。或用二氧化碳检测仪测量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学生分组开展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发现。
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最后,对蜡烛燃烧发生的变化进行总结: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如蜡熔化成蜡油,蜡油凝固成蜡;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如蜡烛燃烧产生了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态度责任
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空气的成分有了更精确的测定。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知道蜡烛燃烧的过程及其变化。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水、二氧化碳等物质。
教学 准备
教师:1.爱牛课件优化 教师:2.蜡烛,烧杯,水槽,火柴,澄清的石灰水(或二氧化碳检测仪)等。
学生一般知道空气可以支持燃烧,很少知道空气中的氧气是支持燃烧的气体。因此,对于蜡烛燃烧和气体的关系,应引导学生先观察实验现象,再提出自己的解释。
集气瓶收集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通过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集气瓶里的气体和空气不同,其中的氧气含量少,因此,蜡烛不能在瓶内持续燃烧。通过这样的分析引出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
五四制新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6课《蜡烛燃烧》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16课《蜡烛燃烧》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蜡烛燃烧》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认识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接下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认识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新物质,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蜡烛燃烧时变短了,变短的部分去哪儿了?”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烧杯、蜡烛、玻璃片、澄清的石灰水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交流探讨,操作观察,认识蜡烛燃烧时会发光、产生黑烟和水。
接下来,提出自己的猜想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再通过探究实验验证猜想,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获得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结论。
最后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通过观察分析这些现象,发现在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发热、改变颜色等现象;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找一找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有的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帮助的作用,也有的对人们的的生产生活有不利的影响,指导学生在了解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帮助与影响。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初步了解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实验探究生成的新物质,再研究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最后回归生活,研究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生分析】学生对燃烧是非常熟悉的,蜡烛燃烧也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但是,蜡烛燃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蜡烛燃烧所发生的变化是很小的,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学生对新物质的产生还是比较陌生的,没有进行进一步地观察、质疑、思考。
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猜想、探究实验的能力及比较、分类、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
2022-2023学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检测试卷及答案(共五套)(2017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上册期末考试检测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15分)1.18世纪70年代,__________(填“法国”或“德国”)化学家__________(填“诺贝尔”或“拉瓦锡”)研究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2.谚语“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是生物界中的__________现象;“桂实生桂,桐实生桐”讲的是生物界中的__________现象。
3.物质的变化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__________;另一类是__________的变化。
4.像蜡烛、火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__________。
5.用__________的方法也可以使物质发生变异,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
6.化石是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它常常存在于__________(填“变质”或“沉积”)岩中。
7.高茎豌豆种子生长出矮茎豌豆属于__________的变异,用眼不当造成的近视属于__________的变异。
8.电动机取代了笨重的蒸汽机来驱动机器,使人类社会从__________时代进入__________时代。
9.__________的发明结束了细菌性传染病无法治疗的时代。
10.随着__________的发明,电子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计算速度越来越快。
二、判断题。
(每题2分,共20分)1.太阳系八颗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土星。
()2.利用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的原理可以制作二氧化碳灭火器。
()3.大陆漂移说是由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的。
()4.彗星分为彗核、彗尾两部分,主要成分是冰、尘埃和较小的岩石颗粒。
()5.蒸汽机车比马车快,而且载人载物多,使人和货物的流通速度大大加快。
()6.植物必须在土壤中种植,否则无法生长。
()7.所有家用电器中都装有电动机。
()8.爸爸会游泳,儿子也会游泳,这是遗传。
()9.人造肥料都是液态的,有利于作物吸收。
()10.银河系是由许许多多的行星构成的。
《科学学习指导与训练》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题解答

《科学学习指导与训练》习题解答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5蜡烛的变化同步记录1.我们来观察蜡烛的变化。
2.我们来观察其他物质的变化。
同步自测一、我来填一填1.像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像蜡烛、木头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物质。
2.根据物体的变化方式进行分类。
①捏橡皮泥②弯折铁丝③鸡蛋在醋中产生气泡④划着火柴⑤打碎玻璃⑥纸燃烧⑦冰融化⑧布制作成衣服⑨折叠纸玩具⑩铁生锈二、当好小法官1.蜡烛燃烧,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2.木块燃烧后,不仅仅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3.泥塑或面塑,只是改变了泥或面的形态,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4.物质形态的自然变化,往往与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5.干燥的麦粒被煮熟后,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三、认真选一选1.下列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C。
A.纸燃烧B.植物的光合作用C.面塑2.下列变化中,只有物质形态发生变化的是B。
A.铁生锈B.纸做成纸杯C.水泥做成地砖3.下列变化中,既有形态改变,又有新物质产生的是B。
A.金属热胀冷缩B.煤炭燃烧C.纸折叠科学探究1.物质在燃烧时,都会有新物质产生。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予以证明。
答:实验设计:(1)点燃蜡烛;(2)用试管夹夹一个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玻璃片上有一层黑色的灰,该实验证明了蜡烛在燃烧时有新物质产生。
科学与生活1.请你找一找,看看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改变物质的形态。
答:(1)炒土豆丝之前,要把土豆切成土豆丝;(2)洗桑拿时,要把水变成水蒸气;(3)面粉可加工成挂面;(4)木头做成椅子。
这些都需要改变物质的形态。
6 食盐和水泥同步记录1.我们来观察食盐的变化。
2.我们来观察水泥的变化。
同步自测一、我来填一填1.食盐、白糖等物质溶解于水中之后,可通过蒸发去掉水分,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的假设:观察蜡烛的变化
实验器材:蜡烛、酒精灯、蒸发器、火柴、烧杯、石灰水
实验步骤:①取一只干杯,罩上火上方。
②将另一只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盖在火焰上方。
③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底部。
实验现象:点着受热溶化了液体,液体又转化成燃烧的气体。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时会变成灰烬等新物质。
证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的物质
我的假设:观察蜡烛的变化
实验器材:蜡烛、酒精灯、蒸发器、火柴、烧杯、石灰水
实验步骤:①取一只干杯,罩上火上方。
②将另一只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盖在火焰上方。
③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底部。
实验现象:点着受热溶化了液体,液体又转化成燃烧的气体。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时会变成灰烬等新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