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然性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矛盾中爱的深层解读
对爱情的哲学解读

对爱情的哲学解读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一直在探索它的秘密。
本文肯定了爱情是一种艺术,需要学习;爱情有它发展的自然阶段,也需要维护;最后阐述了性爱在爱情中的位置,旨在给现代人的爱情一点启发。
标签:爱情内涵;维护;性爱爱情,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从人类历史的全部经验来看,始终是以一个永恒的主题出现在每个人面前。
这个主题大概何时何地都不会枯竭。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要按自己的方式完成这一课题。
每个人似乎都要开辟一个新的世界。
可以说,爱情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社会现象。
本文试着深入爱情的内在本质,谈谈对爱情的理解。
一、爱情的内涵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真正的爱情是那些具有创造性性格倾向和成熟人格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才具备的一种能力,是人的内在创造力的表现,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是在自由自觉中发挥灵魂的一股力量,它永远不是强制的产物。
真正的成熟的爱是建立在平等与自由的基础上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即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不是因为我被爱,所以我爱,而是因为我爱,所以我被爱;不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而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爱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相结合,它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但同时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爱的惟一重要性就在于本身,爱是人类的自我表达,是使人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方式。
”爱情在本质上是一种给予的行为,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予”并不是“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也不是交换。
而是将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自己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给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予”,人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富裕和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这使人充满了欢乐,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
“给予”最重要的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在给予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爱与自由的辩证关系

爱与自由的辩证关系爱与自由是人类生活中两个核心的概念,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也注重追求爱的体验与表达。
本文将探讨爱与自由的辩证关系,并分析它们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一、爱与自由的定义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事物产生深厚情感的感受与表达。
它包含了亲情、友情以及爱情等各种形式。
自由,是个人按照自身意愿而不受外界束缚的状态。
它表现为个体在言行、思想和选择上独立的权利与能力。
二、爱对自由的影响爱的存在使得自由变得更加有意义和美好。
首先,爱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动力,使得对自由的追求更加积极向上。
其次,爱能够极大地拓宽个体的认知和体验范围,使其更加开放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爱也能够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个体在自由的同时也具备了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和担当。
然而,爱也可能对自由造成一定的限制。
过度的爱和依赖会导致个体的责任心和自主性下降,从而失去一部分自由。
此外,一味的追求爱也可能使个体对其他重要的价值和权利产生忽视,从而使自由的多样性受限。
因此,爱与自由的关系需要平衡和协调,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自由对爱的影响自由让爱具备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真实性。
在自由的状态下,个体能够更加自主地选择与追求自己真正喜欢的爱情与关系。
它使得爱的体验更加自发和真挚,增强了人们的信任和满足感。
此外,自由还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和魅力,从而更有能力去爱他人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
然而,自由也可能对爱产生负面的影响。
在自由的过程中,个体可能会面临情感上的不稳定和不确定,给爱情的长期稳定带来一定的挑战。
此外,过分追求自由也可能使得个体过于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建立真正深入的爱与关系。
因此,自由与爱的关系也需要寻求平衡,以保持情感和人际关系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四、爱与自由的辩证统一爱与自由并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个体与社会的发展中,爱和自由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说明人类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材料二:2022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对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范围、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健全执法管理体制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请回答:
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
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关于性与爱的哲学思考

关于性与爱的哲学思考性与爱在人类发展史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充当着延续文明和种族的重要元素。
性作为人自身的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性”为核心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感性的生命冲力。
“爱”是主体的情感力量朝向对象的充分涌流和无限投射,是一种超越性本身的、情理交融的完满状态。
而爱情是主体间相互依存、渗透和融合的“精神力量”。
真正的爱情能够达到美的境界,使理念以感性的方式得以显现。
同时又不沉沦于杂多表象,按照其自身的形式进行活动,始终保持独立性和自由感。
性与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永恒主题。
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以“性”作为核心要素,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体,它具有的二重性决定了人自身的二重性:具有本源和先决意义的自然性,表现出道德特质和超越意义的社会性。
以物质资料生产为主要对象的生产劳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性与爱作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机结合体现为自由、感性的生命创造活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构理性能力并趋向永恒状态和完满境界。
本文试图从实践和人的本质考察性与爱的产生原因和发展历程,基于哲学视角、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理论分析二者的性质、作用及地位。
一、关于实践和人本身(一)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其自传开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无可遏止的同情心。
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其中,“对爱情的渴望”成为支配他一生的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之一。
首先,哲学家乃至哲学自身的使命是什么?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对自身所在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自我意识进行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
而“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语)。
这个过程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理性存在者——人类,在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中对现存的(非现实性)生活世界的辩证否定,对理想性的世界图景的描绘以及在理论指引下的现实性改造。
鲁迅的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

鲁迅的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鲁迅的作品以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共鸣。
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表达了他独特的观点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在鲁迅笔下的人与自然关系中,自然往往被描绘成一种恶劣的存在。
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对自然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怀疑。
他将人与自然进行对比,揭示了自然对人的残酷和无情。
通过这种对比,鲁迅揭示了人类的悲哀和困境,呼唤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改变。
然而,在鲁迅的作品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不完全是对立的。
在《呐喊》中,鲁迅将自然描绘成一种包容和宽厚的存在。
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无奈和不甘。
在这种对自然的赞美中,他试图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力量,给予人类以希望和力量。
对于鲁迅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
在他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总是被现实的力量所左右。
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类却有着自己的意识和行动。
在《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应该勇敢面对和积极应对的态度。
他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唤起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总的来说,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他呈现了一幅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画面。
在这幅画面中,人与自然既是对立的,又是互为依存的。
自然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类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鲁迅试图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揭示人类命运的尴尬和不幸,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改变。
他期望人们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现实,改变自己的命运。
鲁迅的作品中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解读,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面对自然的威力和社会的现实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应对。
爱的艺术爱与自由的哲学思考

爱的艺术爱与自由的哲学思考爱的艺术:爱与自由的哲学思考爱,作为人类最深刻的情感之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亲情到友情,从爱情到社会关系,爱的种类繁多,表达方式各异。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思考爱的本质,并探讨爱与自由的关系。
一、爱的本质与形式爱并非一种简单的情感,而是一种包含多个层面的综合体。
在哲学角度上,爱被视为一种“情感+行为”的结合体,既包含情感层面的热爱、依恋,也包含行为层面的关心、奉献。
因此,爱既是内心的感受,也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
爱的形式也因人而异。
亲情的爱以亲子关系为基础,体现了无私的关怀和包容;友情的爱建立在共同兴趣和相互支持的基础上,体现了真诚和信任;而爱情的爱则以浪漫和激情为特征,是两个人之间的深度情感的表达。
二、爱与自由的关系爱与自由是密不可分的。
爱是一种自愿的选择,是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而产生的情感。
因为爱是自愿的,所以必须尊重他人的意愿和个体差异。
在爱的关系中,必须给予对方足够的自由空间,不干涉对方的生活和选择,让对方保持独立和自主。
同时,爱也赋予了个体更大的自由。
在爱的关系中,人们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绪感,不受约束和压抑。
爱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它能激发个体的潜力,使其在关怀和支持的环境下得以成长和发展。
然而,爱和自由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爱会带来责任和义务,而自由则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在爱的关系中,如何平衡个人的自由和对他人的责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个体需要在追求自由的同时,考虑到对他人的影响和责任,尊重对方的权益和意愿。
三、爱的价值与意义爱是一种能够给予人类生活以意义的力量。
通过爱,人们能够建立亲密的关系,体验到关怀和支持,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爱的存在使人们感到温暖和安宁,给予人们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同时,爱也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潜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爱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家庭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通过爱的力量,人们能够建立互相尊重和关怀的社会关系,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 1 )怎样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根据这一含义,我们应对人的本质做如下理解:①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尤其是生产实践中形成的。
②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会发生变化,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③由于人的社会关系不同,所以人的本质也就不同。
这样,马克思以前的某些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事实上并不存在。
④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中,生产关系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应当说明的是,关于人的本质可以做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二是人与人的区别。
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的角度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这是整个人类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从人与人的区别的角度上说,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由于人们所在的社会集团不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人与人不同。
( 2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①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出发,必然得出结论:人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
②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但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人的自然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
③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 3 )要批判抽象的人性论某些学者把人的本性说成是抽象的、天赋的、不变的,这是完全错误的。
“自私”、“善”、“恶”都不是天赋的、抽象的、不变的。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的本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在的社会集团不同。
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是农民还是地主,是工人还是资本家,不由所谓的“天赋”决定,而由其特定的社会关系决定。
不同社会关系下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 )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①在人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各种关系中,包括价值关系。
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矛盾点

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矛盾点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很久了,但现实中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总是和谐的,反而是矛盾重重。
人类一直试图影响和改变自然,通过技术、工业、城市化等手段,许多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环境问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例如,全球变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在我们不断地提醒我们,人类不能无限制地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
我们所获得的便利和舒适的生活方式,与我们对自然的破坏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自然环境提供了我们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以及我们所依赖的所有资源。
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和维护它,以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
此外,自然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精神依据,自然景观、气候和季节变化等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平静思绪。
另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自然。
从食品和水资源到天然药物,自然提供了我们生活所需的大部分材料。
自然还支持着我们的生物多样性,有些生物是重要的环节,对我们生存的环境、饮食以及生理健康发挥巨大作用。
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影响和改变,往往也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改变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一个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应该是一个平衡和互相尊重的关系。
随着我们使用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量,我们应该意识到与自然共存必须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而自然也具有自我保护与平衡的能力,自然会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而调整和自我修复。
从技术、经济、文化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探讨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矛盾点也早已显而易见。
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危机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在过去几年中,科学家已经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自然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导向,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重视生态,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环境。
在此基础上,面对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和经济对自然的不断掠夺,我们必须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平衡我们的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这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
他们几乎同时崛起于大西洋彼岸的不同国度。
《红字》和《呼啸山庄》是他们的成名作品,两部小说有很多的共性。
它们都通过丰富的想象和意向来表现主人公刻骨的“爱”和“恨”。
这也是浪漫主义的一贯传统。
本文以爱为切入点,对两篇文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两篇文章中存在的相同的两种爱――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并分析了两种爱之间存在的矛盾性。
揭露了它们矛盾性的根源实质上是自然人与所处社会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纯洁的爱;世俗的爱;矛盾;人的自然性;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
《红字》和《呼啸山庄》属于两个不同民族的作家的作品,但他们却以其各具特色的乐器奏出了一曲相似的乐章。
他们描写了两个三角恋的爱情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纯爱和世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深层揭露了冷酷的社会现实对纯洁,高尚的爱情的制约。
桎梏的宗教和物质至上的世俗观念是造成两个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通过两个悲剧故事,暴露了不公正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扼杀,从而完成了对社会现实批判的主题。
对两部小说的比较使读者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我们了解当时英美人及其社会的状况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在两篇文章中的体现
众所周知爱情是人类文明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
然而到底什么是爱情?人类在社会实践
“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生活中不断地探索着爱情的真谛。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曾说过: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情作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结晶和精神产品,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双方感情的纯洁和诚挚。
然而生活中的爱情是暴风骤雨中的坚守,还是现实社会的奴隶,是值得人们探讨的。
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都代表着欧洲传统,是两首爱与恨的长歌。
他们对爱情的诠释是意义深远的,使读者对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反映了发生在17世纪北美殖民地英格兰的一桩爱情悲剧。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丈夫齐灵渥斯在转往美国波士顿的途中失踪了。
在将近两年的寡居生活中,她与本郊区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识并相爱了。
他们的爱情产生在两个相互般配的彼此都很优秀的年轻人之间,产生在自发的相互的,没有威逼与利诱的情感之间。
因此他们之间的爱是世界上最为纯洁最为美好的爱情,虽然男女主人公因为违反了清教教规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两人的感情没有随多年的惩罚而有所淡化,反而与日俱增。
“我们做过的事,有它本身的神圣性。
我们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彼此这样说过”。
“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的纯真爱情,一方面,不论是从美国建立的政治哲学基础来看,还是从现代的理性观点来看,都是无可非议的;而另一方面,两人的举动受本我“快乐原则”的支配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前者来看他们的爱情是值得支持和称赞的。
而海丝特与其丈夫齐灵渥斯的爱显现出了一定的世俗性,海丝特虽然出身于古老世家,然而家道中落,不得不嫁给齐灵渥斯为妻。
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爱情,齐灵渥斯只是她法律上的丈夫。
正如她所说“我感不到爱情,而且我也没有装过;他谋害了我!他害我比我害他厉害得多!”
《呼啸山庄》中描写了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自幼寄人篱下,饱尝痛苦和屈辱,变得粗暴,疯狂和冷酷。
在他那冷峻,阴郁的外表下潜伏着如地下岩浆般炽烈的热情,那就是对凯瑟琳痴狂的爱。
[4](p668)同样凯瑟琳也深深地爱着希斯克利夫,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的生活中心思想就是他”,“我爱他,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
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他的灵魂和我的一样……”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了他们的爱是至纯至净的,是超凡脱俗的。
而凯瑟琳和林顿的爱情带有一定的世俗性和功利性色彩。
凯瑟
琳出于对地位和财富的向往,嫁给了画眉山庄的林顿。
林顿是当时一切名声,财富,教养的代表。
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
二、纯洁的爱和世俗之爱的矛盾性
《红字》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都是通过描写一个两男一女的爱情纠葛来探讨感情问题的。
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之间存在着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两位作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世俗之爱将战胜自然之爱,因为符合社会规范,得到社会法律道德及习俗传统的捍卫。
然而在精神上,自然之爱能打败世俗之爱,因为它是心灵的真实呼唤,它会脱离理性的束缚,超越世俗偏见,超越空间的界限,超越生存与死亡。
通过两种爱存在的矛盾性展开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三个主人公在矛盾中挣扎徘徊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及复苏。
《红字》中的两段感情深刻的反映了纯洁爱情和世俗爱情的矛盾性。
海丝特是两种爱情矛盾的中心人物,她出于对情人的忠诚无论如何都拒绝说出孩子父亲的名字。
她坚定地说:“我永远也不会说出孩子的父亲是谁的”。
然而当他发现了齐灵渥斯的真实身份时,她又不得不答应不去揭露丈夫的真实身份,,显示了她对丈夫的忠诚。
所以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显示了她内心两种情感的矛盾性。
读者从故事的结局得到的结论就是纯洁爱情和世俗爱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生活中,婚姻战胜了爱情;精神上,爱情却能挫败婚姻。
在作家眼里,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要折磨人直至生命终结。
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海丝特,凯瑟琳有着因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背叛自己对爱情的追求的经历,都有着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的痛苦经历。
最终两人都背叛了自己法律上的丈夫”。
世俗之爱和单纯的爱情往往是矛盾的,甚至于背道而驰,这给人的感情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无奈,辗转其中,却终究不能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出路。
三、两种爱的矛盾根源――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
纳撒尼尔?霍桑和米莉?勃朗特两位作家都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革命和战争频仍,动乱不已。
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这种社会情绪都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
《红字》和《呼啸山庄》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浪漫主义作品,因此两篇作品中的纯洁的爱与世俗的爱的矛盾其根源实质上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性。
两种爱的抗争揭露的是自然人与社会制度以及世俗偏见的抗争。
《红字》中的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年轻的牧师,他的博学在牛津都享有盛誉。
作为一名成功的宗教人士,他就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化身。
然而这样一个忠实于清教的清教徒却违反了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教规――通奸。
这在世人的眼中是多大的罪行。
同时这也就注定了他短暂而又惨淡的一生将要成为与社会中黑暗的宗教势力作斗争的一生。
因而他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矛盾。
正是通过主人公无限的痛苦,作者为揭露当时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他昭示人们在对社会的抗争中,主宰自己的命运,寻求美好幸福的生活,要自救而不是等待上帝的拯救。
在如此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男女主人公必须要选择是生存还是灭亡,要生存就要隐藏内心的真爱,忍受宗教的压迫和无爱的婚姻。
《呼啸山庄》中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性格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爱受到压抑,无法释怀,而变成了疯狂的报复者。
通过这样一个爱情悲剧,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的生活画面,勾勒了被这个畸形社会扭曲了的人性,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说:“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
《呼啸山庄》中的两位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成为了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叛者,他们那种不为世俗所屈服的纯洁高尚的爱情昭示着他们对所处的被金钱操
纵的旧时代的顽强反抗。
纳撒尼尔?霍桑和艾米莉?勃朗特的两部爱情悲剧,向世人展示了纯爱在社会现实面前的脆弱。
个人与社会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个人的需求时,个人就会想方设法改变此种社会关系;同时社会对个人具有决定性作用,没有人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主人公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与维护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名望之间摇摆不定。
纯洁的爱和世俗的爱在心中纠缠不清,然而他们最后做出与世俗社会决裂的决心,直接导致了两个爱情悲剧的发生。
“人是社会中的人,就应该有其社会属性“真实的人,是一个个的生命存在,生命的人的现实本质。
然而又必须超越生命,转过来去主宰自己的生命活动,这才使人变成了‘人’”。
因此即使他们的反抗是消极无力的,但他们的爱情在作者的笔下却终于战胜了死亡,达到了升华的境界。
人性的爱来源于人的内心,也许现实可以击倒人的肉体,夺取人的生命,但那种纯真的,超越肉体的精神的恋爱却永远不会被毁灭。
正如海明威所说:“人不是为打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