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和人性

合集下载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只白苍鹭》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只白苍鹭》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一只白苍鹭》1. 引言1.1 介绍《一只白苍鹭》的背景和意义《一只白苍鹭》是中国当代作家张爱玲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然、人类和女性之间关系的微型故事。

故事中的白苍鹭代表着纯洁、优雅和自由,与周围环境和人类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一种微妙的生态平衡。

小说描绘了人类对自然的侵占、女性在自然中的角色定位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引发了读者对生态文明和女性角色的思考。

《一只白苍鹭》可以被视为一部生态女性主义作品,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态环境和性别平等的关注。

这部小说不仅让人们重新审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引发了对女性在自然中扮演的角色和对环境保护的反思。

通过对《一只白苍鹭》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启示,进而探讨生态与性别议题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1.2 阐述生态女性主义的基本概念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结合了环境保护和女性权利的理论和实践,旨在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女性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传统的男性主导的视角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而女性则更加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平等、联合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并主张建立一个包容性和和谐的世界观。

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下,女性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女性在自然中扮演着保护者和守护者的角色,她们对环境的关怀和敏感度使得她们更容易感受到自然界的变化和破坏。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参与和发声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女性应当成为环境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

生态女性主义关注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女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

通过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包容和可持续的世界。

【2000字】2. 正文2.1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一只白苍鹭》分析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一只白苍鹭》这部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观念探究

现代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观念探究

现代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观念探究自然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强调对世界的客观描述和描绘。

它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现实主义密切相关。

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自然主义更加强调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

现代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观念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世界和人类相互关系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自然主义观念在文学中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表达来体现。

自然被视作一个可以观察和研究的领域,自然规律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和命运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以北极为背景,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冲突和人性的脆弱。

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冷酷和残酷描写,伦敦展现了人类欲望对自然的侵略以及人类面对自然无情力量时的无助。

其次,自然主义观念也在文学中以对社会的描述和批判的方式体现。

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常常呈现出在社会不公和经济压迫下,人类的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困境。

法国作家埃米尔·左拉的小说《戴帽子的买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小说以法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为背景,揭示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和资产阶级对底层人民的剥削。

自然主义作品通过对社会不公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呼唤着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此外,自然主义观念在现代文学中也通过对人性的深入探讨来体现。

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经常展现人性的黑暗面和弱点。

法国作家爱米尔·祖拉固的小说《悲惨世界》被认为是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法国革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不公。

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考察,小说探索了人性的贪婪、自私和道德堕落。

自然主义作品对人类本性的真实揭露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的思考。

然而,自然主义观念在现代文学中受到了一定的批评。

有人认为自然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过于片面地强调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无助和被动。

同时,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往往描绘了负面形象和消极情绪,给读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因此,有人质疑自然主义在提供积极能量和愉悦感方面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在现代文学中,自然主义观念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描绘和批判,探索了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自己的关系。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探索: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探索: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

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探索: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概述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

本文将通过分析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探讨如何利用这些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

1. 人物形象塑造余华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引人思考。

比如,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起伏和社会的变迁,生死轮回间他始终保持着对生命价值和家庭情感的执着追求;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用自己宝贵的血液向社会表达对家庭责任和友爱之情。

2. 情节回溯与内心挣扎余华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人类内心世界的种种困境与挣扎。

例如,《许三观卖血记》描述了一个农村男子为了家庭幸福而放弃自己健康的故事,同时也暴露了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和人性的曲折;《在细雨中呼喊》以战争时期的经历展示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遭受到的伤害与痛苦。

3. 主题意义与启发余华小说呈现出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他通过描述各种情节和细节,提供了对于人性自决、生命尊严、情感价值等方面的思考空间。

这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理解和尊重人性的机会。

4. 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结合余华小说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人性的理解与尊重。

以下是一些教学建议: - 分析余华小说中关键人物形象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人性信息; - 研究与讨论小说情节中暴露出来的人类悲剧和道德困境,引导学生思考; - 鼓励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让他们思考自己成长过程或者与身边人类似的情感和经历; - 开设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余华小说中人性探索的见解和感悟。

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验和理解人性多样性及其复杂性,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宽容、尊重和同理心。

总结余华小说中的人性探索给予了我们丰富的思考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余华小说作为教材素材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于人性的理解与尊重。

通过分析文本揭示出的人物形象、情节以及主题意义,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感悟他人,并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积极阳光、宽容友善的品质。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

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本文概述《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一文旨在深入探讨路遥的小说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悲剧意蕴。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文学作品。

他的小说常常以真实的社会背景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人心的叙述,展现了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以及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我们将关注路遥小说中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这些形象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和人性深度。

我们将分析路遥小说中的悲剧冲突,揭示这些冲突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将探讨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成因和价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路遥作品的文学魅力和社会意义。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揭示出路遥小说的悲剧意蕴,进而深化对路遥作品的理解和研究。

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路遥小说悲剧意蕴的探讨,能够为当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路遥小说中的悲剧人物路遥的小说世界里,悲剧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风,带着深沉而强烈的情感,穿梭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横截面之间。

这些人物并非简单的悲剧符号,而是具有深厚内涵和复杂性格的真实存在。

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便是悲剧人物的典型代表。

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长子,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他的一生都在为家庭、为土地而辛勤劳作,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但却因为现实的束缚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悲剧在于,他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将自己的理想深埋心底,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

而孙少平,则是一个有着更为复杂性格的悲剧人物。

他渴望知识,向往城市生活,但却因为家庭背景和社会现实的限制而无法如愿。

他在城市的边缘徘徊,经历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最终却不得不回到农村,继续父辈的生活。

他的悲剧在于,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和追求,但却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除了孙氏兄弟外,《人生》中的高加林也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人性进行探讨的重要方式之一。

面对现代社会的变革,作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内在冲突、价值观念的碰撞以及情感的流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来探讨当前中国文学中对人性的思考和表达。

一、《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特定的历史背景为背景,通过展现家族中各个成员的生活经历,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莫言通过细腻描写人物的情感冲突,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碰撞。

同时,小说中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邪恶的两面性,让读者对当代社会中的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

二、《活着》《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通过描写主人公的遭遇和生活困境,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

小说通过细腻入微的叙述手法,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痛苦和挣扎。

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怀疑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守和希望。

通过主人公的命运,余华探讨了人性在命运面前的抉择和挣扎。

三、《白夜行》《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作品,但在中国文坛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小说以两个孩子之间的命运联系为主线,通过揭示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展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复杂性。

小说犀利地描绘了人性中的欺骗、复仇和病态的爱恋等,让人们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观念。

作品通过扭曲的人性展现了对人性的深度探讨和反思。

四、《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虽然屈原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以屈原的自述为主,通过反思自然界的变化和人类的境遇,探讨了人性的起伏和命运的无常。

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追问和对世界的观察,展现了人性中的坚韧与不屈。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人性探讨上呈现出了多样的面貌。

通过对人性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的把握,作家们反映了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交流的问题。

当代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探究

当代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探究

当代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探究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常由一个或多个主要角色以及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情节、环境和背景所构成,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小说的背景和内容通常都反映出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因此,小说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文学形式。

当代小说是指当前时期出版的小说,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小说存在很大的不同。

当代小说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呢?一、当代小说的文化价值:1、记录时代与社会风貌当代小说是一种记录时代与社会风貌的文学形式。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性的记叙方式,具有很强的当代性。

当代小说通常是通过对当下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人类关系等方面的描述,来反映当前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就是一部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家族几代女性的生命经历和命运的描述,反映了中国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巨大差距,传承了中国文化的血脉。

而现实主义小说家余华的小说《兄弟》则是一部反映城市变革和人际关系的小说,它以移民工人的生活为背景,描述了现代城市中仇恨和爱情、拥抱和拒绝、生与死的关系。

2、促进文化交流当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当代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和审美趣味。

当代小说运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和文学手法,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而读者阅读当代小说可以增进对当代文化的了解,开阔自己的心胸。

例如,哈塞姆·穆库廷姆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描写阿富汗国情的小说,它描述了两个男孩之间复杂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阿富汗社会的黑暗和种族冲突。

这部小说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读者,吸引了更多的人了解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

3、表达主观感受和人生观当代小说也可以表达作者对主观感受和人生观的表达。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时,作者可以将当代文化、交际、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融入到小说的故事情节中,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价值取向。

例如,李祥春的小说《荷花》就是一部传达人生哲理的小说。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

曹文轩小说中自然意象的解读曹文轩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含义和文化背景。

首先,曹文轩的自然意象中最为突出的是山。

山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物,代表着高尚的情操、巍峨的精神和无穷的力量。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山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不仅代表着鲜明的个性和坚定的信仰,也象征着人类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如在《草房子》中,大山是草房子里最具庄严感的存在,它不仅保护着草房子,更是支撑着青年红军向前挺进的精神支柱。

在《白鹿原》中,白鹿山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主要背景,山代表着陇右风采和中国山野文化的代表性,同时也是白鹿族人对家园和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在曹文轩小说的整个艺术体系中,山的象征意义一直贯穿其作品的始终。

其次,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还包括水。

水是世界范围内文化中最具有意味的象征之一,它代表了生命、感性、清晰、循环和变化。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水的象征意义丰富多彩。

如在《人生》中,水是孙少平心中安宁的象征,他和泉水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草房子》中,河水不仅是红军转移的途中,更是任军队奋斗舞蹈、沐浴书香的场所,代表着革命的勇气和力量。

在《荷花淀》中,淀水是一种美好的自然景色,代表着深蓝色的情感、宁静和美丽。

在曹文轩小说中,水的象征意义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文化不同层次的感性认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最后,曹文轩小说中的自然意象还包括石头。

石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象征物,代表着坚固和永恒的存在。

在曹文轩的小说中,石头除了具有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之外,也有其独特的寓意。

如在《桥梁》中,知了的鸣叫和石头的沉默表达了生机与沧桑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反映了知了和石头之间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关系。

在《红拂夜奔》中,红拂站在石头上唱歌,象征她的坚韧和自信心。

在曹文轩小说中,石头的意象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更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真实性。

浅谈当代小说中“性描写”的发展与流变

浅谈当代小说中“性描写”的发展与流变

浅谈当代小说中“性描写”的发展与流变作者:黄均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2期摘要:性描写,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它的存在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语境和政治氛围,作者借此来表达现实的需要,批判传统的价值观念,揭露社会问题。

纵观小说的性描写,能大概发掘出人与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趋势。

本文就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性描写”小说予以分析,探究性描写的发展与流变。

关键词:当代小说;性描写;发展;流变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11-02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性描写的存在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语境和政治氛围,作者借此来表达现实的需要,批判传统的价值观念,揭露社会问题。

不同时期的性描写,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的文化。

由于传统的性观念和文化大革命的禁锢,人们的性意识被束缚。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性意识的解放也表现在了文学作品中。

性描写,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作品中都是简单化地被情爱描写所代替,几乎没有直接予以描述“性”。

爱情描写也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躲躲闪闪,拘谨而含蓄则是典型的描写方式:如《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之间的性事和小福子做妓女的情形,老舍是极为干净化地描写。

矛盾《子夜》里的情况也差不多。

七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更是受制于特定政治环境,西方的爱情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产物,无产阶级的爱情是干净的是纯洁的。

在这种观念下,不可能有“性”存在于作品之中。

十年的文革,爱情、性欲、性描写都成为文学的禁区。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性”也改革了,不再是隐晦的予以描写。

1985年,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问世,性描写才登上历史的新台阶。

作品中有对女性身体和性器官的描述,也有对男性性饥渴、性无能、性想象的描述,也有对男女性行为的间接化的诗意性描述,用审美感悟的方式对性行为的过程作抽象、虚化的描写。

当然,经历了几十年“性”禁锢的人们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审美化的、适当的性爱描写还不能一时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和人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较之以往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使得中国当代小说中,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如金钱至上。

即便如此,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依然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这些作品中的人性、自然性进行深入探索,可以更好的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下面就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与人性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当代小说;自然性;人性
前言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启蒙、革命、救亡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而除了这些主流价值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价值意象,人性、自然性就是其中之一。

不管是五四时期的启蒙者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还是后面的沈从文、萧红,都对人性、生命哲学及自然进行了深入思考。

对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性、人性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好的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生命情怀及智慧,这对于我们高中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有极大帮助。

1.当代小说中的人性
在文学中人性为一种表现对象,若文学没有反映人性,那么它就会失去生命。

究其原因为作者的情感主要通过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通过文学来表现,人们的精神面貌通过文学来体现。

站在欣赏这一立足点上,文学欣赏主要通过情感共鸣来体现,但是人的情感和精神面貌为人类特有的,其为人性的特有表现。

在创作文学的时候,是否能将人性进行准确的反映,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成败以及社会收到的效果。

文学作品反映中反映出来的不是单纯的自然属性,人类纯自然属性是医学研究对象。

部分学者从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一般本性出发,在文学作品中倡导人性,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马克思提出的这一概念是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为理论,属于理想的、没有现实尺度的。

通过之一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衡量,极易偏离文学内容,否定文学中折射出来的社会内容。

在实际情况中,美好的文学在反映人世间的不公平时,会强烈的表现人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其实是为表达一种普世情怀。

在对文学进行评价的时候,客观评价的基础为分清“人性”概念。

美、人性价值的基础为文学人性,现实世界为创作者描写的客观对象及作品,这些作品要想很好的打动人心就需要表现出美好的人情,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性,同时这样也会让作品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在发展文学的时候,基础为人性,用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内在逻辑性对人性历史流变进行很好的表现。

人们经过自身实践同客观世界之间产生的联系一定会通过文学发展反映出来的,人性为文学核心元素。

人为文学表现的本质,从本质上来讲文学研究的对象为人,研究内容为人的现实生活和人的精神生活。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出现不同的文学,并有力的反映相应阶段的人性,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因此,在文学中折射出来的人性为当下阶段的人性,并不会永恒不变,他们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和不同阶段思想的影响,出现一定的变化。

在逐渐变化的社会实践中,人们的自然及社会属性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演变,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性会有着相应的思想,文学中的人性理论也会随其不断改变、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2.当代小说中的自然性
对于中国当代作家,其不仅面临着传统文化衰落下的积弱、贫困,同时也直接感受着现代机械文明及金钱至上对人性带来的新变化。

面对现代社会繁杂、喧嚣带来的种种困扰,传统文化中的不为物役、淡远清高、寄情山水的自然性可以带给人们强烈的清凉、温馨,因此,传统文化中对自然性的设想得到了当代作家的认同及亲和。

传统文化在返璞归真、见素抱朴的自然生命观念上,对名利引起的人性异化进行了批判,如庄子在《庄子·马蹄》中提出“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罪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个体追求物质财富,还是名业德行,都是对自然性的迫害,都是人为物役的表现,这一观点对很多当代作家产生了影响。

面对都市文明下的诸多病变、弊端,当代作家发出了强烈的谴责,如沈从文以“乡下人”自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腐朽及罪恶进行批评,“城市中的人生活的太冲忙,眼睛、耳朵接触到的光色、声音过于疲劳,加上睡眠不足、营养不良,事事都神经敏感,除了色欲意识及个人得失外,其他的感觉管都存在一定的麻木不仁”。

正是怀着对自然性遭到异化的反省,当代作家与庄子一样,设置了自我的理想世界,在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创造了一个不同于現代文明的“世外桃源”,以此作为自然性的成长环境,如《社戏》中散发着水草清香的平桥村、《边城》中的茶峒小镇、《桥》中的史家庄,这些地方山清水秀,自然和谐,人们善良朴素,没有世俗繁务,保持着赤子之心,他们自然无为,所有的言行都是随着心性的律动。

带有古典情趣与装禅逸性的自然性成为了中国当代小说摆脱苦难生活、物质欲望的一种超越路径,当代文学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审美性服务时,借鉴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必然的趋势。

当代文学家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建设性资源时,并没有封闭在固有的状态中,而是在自己的审美中留出潜在的忧虑。

因此,我们可以从朱光潜的《桥》中读到一种悲观的自然色彩,其通过自然无为的生命态度显示出了生命的“自然”美丽,而这也是当代作家在现代语境中对自然性的一种反省、审视。

总结
总而言之,自然性、人性是中国当代文学肯定人的本能欲望,逐渐走向对自然人性诗意之美的表现,以及生存意志力的张扬,展现出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是
我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实践中,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人性及自然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当代文学作品,也可以促进我们文学底蕴的丰富。

参考文献
[1] 申明秀.论中国现代小说人性抒写的两重模式[J].当代文坛,2014(4):138-141.
[2] 任小燕.以沈从文为例,浅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写作视角对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7(24):233.
[3] 王明利.突入生活本质书写人性真实——论莫言小说农村书写的当代意义[J].作家,2015(1X):26-27.
[4] 王春林.人性日常悬浮状态的捕捉与表现——评李燕蓉小说集《那与那之间》[J].创作与评论,2016(20):63-67.
[5] 张德明.生命与人性的高贵表达——有关长篇小说《天乳》的重新阅读[J].中华文化论坛,2017(2):167-1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