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第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之四催化转化

• 根据催化剂和反应物的物相,催化过程可分为均相催化和非均相催化两类。 9 催化剂和反应物的物相相同,其反应过程称为均相催化; 9 催化剂和反应物的物相不同,其反应过程称为非均相催化。 一般气体净化采用固体催化剂,其反应就是非均相催化反应。
• 根据化学反应不同可分成催化氧化和催化还原两类。
9 催化氧化法净化就是让废气中的污染物在催化剂作用下被氧化成非污染 物或更易于处理的物质。例如将不易溶于水的NO氧化成NO2的活性炭催化 氧化。
催化净化工艺
NH3 filter
Combustor NOx
Mixer
Reactor
NOx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8NH3 + 6NO2 → 7N2 + 12H2O
4NH3 + 6NO → 5N2 + 6H2O 催化剂200~300℃:Pt (Pd,Fe,Cu,Mn)/Al2O3 (TiO2,V2O5)
产生的反应产物量。
A
=
t
mR ⋅ mS
z 选择性
B
=
反应所得目的产物摩尔数 通过催化剂床层后反应了的反应物摩尔数
×100%
• 稳定性 催化剂的稳定性是指操作过程中保持活力的能力 9 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9 表示方法:寿命 9 失活的原因 • 老化 – 活性组分的流失、烧结、积炭结焦、机械粉碎等 • 中毒 – 对大多数催化剂,毒物:HCN、CO、H2S、S、As、Pb
ri
'=
±
dN i dVR
• 对于连续增加的气态反应物,在反应过程中物料体积常常发生变化,反应时
间也不易确定,故反应速度改用单位体积内某反应物质量流量的变化率x来表
示.
内科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第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从气体污染物中脱除SO2等气态污染物的质量传递有关的单元操作过程。包括气体扩散、气体吸收、吸附和催化的基本原理以及气态污染物控制中的一些问题。
7.1气体扩散
目的要求:了解气体在气相和液相中的扩散过程;
重点:无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气体的质量传递过程是借助于气体扩散过程来实现的。扩散过程包括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两种方式。
分子扩散:物质在静止的或垂直于浓度梯度方向做层流流动的流体中传递,是由分子运动引起的,称为分子扩散;
湍流扩散:物质在湍流流体中的传递,除了由于分子运动外,更主要的是由于流体质点的运动引起的,称为湍流扩散;
扩散的结果,会使气体从浓度高的区域转移到浓度较低的区域;
对吸收操作来说,混合气体中气态污染物首先要从气相主体扩散到液相界面,然后才能由界面扩散到液相主体中。
动活性是吸附过程还没有达到平衡时单位吸附剂吸附吸附质的量。
4、吸附剂的再生
再生方法有加热解吸再生、降压或真空解吸再生、溶剂萃取再生、置换再生、化学转化再生等。再生时一般采用逆流吹脱的方式。
(2)吸附剂的性质
孔隙率、孔径、粒度等影响比表面积,从而影响吸附效果;
(3)吸附质的性质与浓度
(4)吸附剂的活性
吸附剂的活性是吸附剂吸附能力的标志,常以吸附剂上已吸附吸附质的量与所用吸附剂量之比的百分数来表示。其物理意义是单位吸附剂所能吸附吸附质的量。
分为动活性和静活性。
静活性是在一定温度下,吸附达到饱和时,单位吸附剂所能吸附吸附质的量。
吸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界面而被吸收剂吸收的量称之为吸收速率。根据双膜理论,在稳态吸收操作中,从气相主体传递到界面吸收质的通量等于界面传递到液相主体吸收质的通量,在界面上无吸收质积累和亏损。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系数,或者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阻力。吸收系数和吸收阻力互为倒数。吸收推动力表示方法有多种,因而吸收速率方程也有多种表示方法。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气态活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一、填空题1、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是利用混合气体中各成分在吸收剂中的不同,或与吸收剂中的组分发生,从而将有害组分从气流中分离出来。
【答】溶解度,化学反应2、用水吸收HC1气体属于,用N a OH溶液吸收S02属于,用酸性溶液吸收N H3属于。
【答】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化学吸收3、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吸收设备可分为、和三大类。
【答】表面吸收器,鼓泡式吸收器,喷洒式吸收器4、气体扩散同时发生在气相和液相中,扩散过程既包括,也包括。
【答】分子扩散,湍流扩散5、吸收操作线斜率Ls/G s称为吸收操作的液气比,物理含义为。
【答】处理单位惰性气体所消耗的纯吸收剂的量6、常用的吸收剂有和。
【答】水,碱金属钠、钾、铵或碱土金属钙、镁等的溶液7、防治S02污染的方法主要有清洁生产工艺、采用低硫燃料、、及等。
M g2+, S二酸,氨【答】燃料脱硫,燃料固硫,烟气脱硫8、湿式石灰/石灰石-石膏法存在结垢和堵塞问题,通过在吸收液中加入C a C l2、、、等添加剂可解决此问题。
【答】浆液的p H值,吸收温度,石灰石的粒度9、影响湿式石灰/石灰石-石膏法吸收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流体力学状态,控制溶液过饱和,吸收剂种类等。
【答】石灰/石灰石法,氧化镁法,钠碱法10、目前应用较多的脱硫方法有、、、氨吸收法、亚硫酸钠法、柠檬酸钠法等。
【答】催化还原法(选择性、非选择性),吸收法,吸附法11、吸附设备主要有、和三种类型。
【答】固定床吸附器,移动床吸附器,流化床吸附器12、影响吸附容量的因素有、、、和。
【答】吸附剂表面积、吸附剂的孔隙大小、孔径分布、分子极性、吸附剂分子上官能团性质13、吸附区高度的计算方法有法和法。
【答】穿透曲线法;希洛夫近似法14、希洛夫方程式为。
【答】x=K L-t015、进入催化燃烧装置的气体首先要除去粉尘、液滴等有害组分,其目的为。
【答】防止中毒16、催化剂的组成为、和。
【答】主活性组分;助催化剂;载体17、催化剂的性能主要指其、和。
环境工程学第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

合乎工业要求的吸附剂应满足要求:
• 具有大的比表面积 • 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吸附作用 • 吸附容量大 • 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均匀的颗粒尺寸 • 有足够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 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 来源广泛、价格低廉
▪ 吸附剂的再生
• 纯物理吸附 将吸附热Q重新转给吸附剂 • 存在化学反应 再活化能(解吸附能Ed+反应热Qc)
➢ 应用
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氮氧化物转化成氮, 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而加以回收利用,有机废气和 臭气的催化燃烧,以及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等。
➢ 缺点
催化剂价格较高,废气预热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催化作用和催化剂
➢ 催化作用 ▪ 概念 ▪ 催化剂加速反映速度的实现 ▪ 催化剂的特性
➢ 催化剂 ▪ 催化剂的组成 ▪ 催化转化法选用催化剂的原则
ZG
ZL
液相主体
CAL
NA kAG ( pAG pAi) kAL (CA CAL )
伴有化学反应的传质系数 根据实测法或增强系数法,后者用较多。
若反应中A组分保持几乎不变,增强系数可用下式近 似计算:
2(M 1)
1 1 4( M )2
R
液相
式中,M与组分在液相 中的扩散速率有关
M
CB
DB
若 [M ] [N ]
[M ] K'[A]
CA [A][M ] [A] K'[A]
被吸收组分与溶剂反应
A( g ) A(l) B(l) M (l)
K' [M ]
x
[ A][ B] [ A](1 x)
[ A] H APA 代入上式
CA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童血中铅浓度达0.6~0.8ppm时,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
育,甚至出现痴呆症状。铅还能透过母体进入胎盘,危及胎
儿。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1.净化原理和方法
►汽车尾气组成?
1)氮氧化物1000-2000cm/m3---燃料在汽缸中高温燃烧
2)一氧化碳5%,碳氢化合物1000cm/m3---燃油燃烧不完全
2H2 2NO2H2ON2
► 反应步骤:
1)脱色反应,将有色NO2还原为无色NO 2)燃烧反应,还原剂与氧气发生燃烧 3)消除反应,NO被还原为N2
CONO2 NOCO2 2COO2 2CO2 2CO2NON2 2CO2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工艺流程的选择
► 起燃温度,反应温度
► 流程的选择取决于反应温度是否超过催化 剂所能允许的最高温度
第十章 催化转化法净化 气态污染物
一 汽车尾气的催化还原净化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汽车尾气的危害!!!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 1)汽车尾气最主要的危害是形成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 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 成臭氧,它和大气中的其它成份结合就形成光化学烟雾。
► 2)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含量较少,但毒性很大。氮氧 化合物进入肺泡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 烈的刺激作用,最后造成肺气肿。
►净化方法
1)改进内燃机结构,燃烧完全,减少有害物质排放
2)使用催化剂将尾气中有害物质去除: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利
用尾气中的CO作为还原剂,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同时
CO转化为CO2
CONO2 NOCO2
1
CO
NO 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七章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从污染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硫等气态污染物的过程,是化工及有关行业中通用的单元操作过程。
这种单元操作的内容包括流体输送、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
其中质量传递过程主要采用气体吸收、吸附和催化操作。
第一节气体扩散气体的质量传递过程是借助于气体扩散过程来实现的。
扩散过程包括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两种方式。
一、气体在气相中的扩散气态污染物通过惰性气体组分B的运动,可用A在B中的扩散系数D AB给出。
D AB与气体B通过气体A的扩散系数D BA相等,可由修正的吉里兰方程给出。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之一,同一物质的扩散系数随介质的种类、温度、压强及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二、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第二节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气体吸收是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对于吸收机理以双膜理论模型的应用较广。
把吸收过程简化为通过气液两层层流膜的分子扩散,通过此两层膜的分子扩散阻力就是吸收过程的总阻力。
吸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界面而被吸收剂吸收的量称之为吸收速率。
根据双膜理论,在稳态吸收操作中,从气相主体传递到界面吸收质的通量等于从界面传递到液相主体吸收质的通量,在界面上无吸收质积累和亏损。
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系数,或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阻力。
吸收系数和吸收阻力互为倒数。
吸收速率方程表达式有多种,有气相分传质速率方程,液相分传质速率方程及总传质速率方程。
二、气液平衡1.气液相平衡关系式(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2)亨利定律(3)亨利定律式参数的换算2.吸收系数3.界面浓度(1)作图法(2)解析式三、物理吸收1.吸收操作线方程在吸收操作中,一般采用逆流连续操作,通过对逆流操作吸收塔进行物料衡算,可得出吸收操作线。
2.吸收剂用量与液气比设计吸收塔时,所处理的气体流量、进出塔气体溶质浓度均由设计任务而定,吸收剂的种类和入塔浓度由设计者选定,而吸收剂用量和出塔溶液中吸收质浓度需通过计算确定。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公式表示为:
式中:A--------催化剂活性, kg/(h.g); W--------产品质量, kg; t----------反应时间, h; WR-------催化剂质量, g。
催化剂
净化气态污染物对催化剂的要求 :
• a.高活性:要求催化剂具有去除有害物质的极高效率,因为气体 中所含有害物质浓度低,只有催化剂的活性很高,才能有效地去 除有害物质。
• b.高机械强度:因要处理的气体量往往很大,故要求催化剂具有 能承受流体冲刷压力的强度。
• c.高选择性:要处理的气体中往往成分复杂,因此,要求催化剂 有高的选择性。
NOx还原为N2
Pt 或Pd 0.5% CuCrO2
载体 SiO2 Ni、NiO
Al2O3
Ni或Al2O3 Al2O3
Al2O3-SiO2
Al2O3-SiO2 Al2O3-MgO
Ni Al2O3-SiO2 Al2O3-MgO
助催化剂 K2O或Na2O
Pt0.01%~ 0.015%
固定床反应器
固定床反应器
固定床反应器定义:
• 定义:凡是流体通过不动的固体物料所形成的 床层而进行反应的装置都称作固定床反应器。
• 其中尤以用气态的反应物料通过由固体催化剂 所构成的床层进行反应的气-固相催化反应器占 最主要的地位。
固定床反应器
• 固定床反应器的特点
– 优点: • 流体接近于平推流,返混小,反应速度较快 • 固定床中催化剂不易磨损,可长期使用 • 停留时间可严格控制,温度分布可适当调节,高选择性 和转化率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概述催化法是一种常用的净化气态污染物的方法,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该方法在环保和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有高效、低成本和环保等优点。
催化法的原理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的原理是利用催化剂对污染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将有害气态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气体或固体物质。
催化剂的选择和设计对反应效率和选择性有重要影响。
催化剂的分类•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如氧化铜、氧化锌等,常用于氧化反应。
•金属负载催化剂:将活性金属负载在载体上,如氧化铝、硅胶等。
•生物催化剂:利用微生物或酶类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
催化法的应用•汽车尾气处理:利用三元催化器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转化为二氧化碳、氮气和水。
•工业废气处理:对含硫化氢、苯、甲醛等有机污染物的废气进行处理。
•燃煤废气净化:将燃煤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转化为无害气体。
催化法的优势•高效:催化反应速度快,能够高效转化污染物。
•环保:采用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可降低排放的有害物质,保护环境。
•经济:与其他净化方法相比,催化法成本较低,易于操作和维护。
催化法的挑战•催化剂失活:催化剂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受到中毒、烧结等影响而失活,需要定期更换或再生。
•反应选择性:催化剂的选择和设计会影响反应的选择性,需要在优化设计中克服这一挑战。
•温度和压力控制:部分催化反应需要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才能高效进行。
结论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是一种高效、环保且经济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工业废气净化等领域。
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催化剂的设计和再生技术,以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实现更清洁的生产和排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A tmR
m-产品质量
mR-催化剂质量
t-反应时间
催化剂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物质及热的作用,催化 剂的组成及结构渐起变化,导致活性下降及催化性能劣化,这 种现象称为催化剂的失活。发生失活的原因主要有沾污、熔结、 热失活与中毒。
催化剂的性能
② 催化剂的选择性
催化剂的选择性是指当化学反应在热力学上有几个反 应方向时,一种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只对其中的一个反 应起加速作用的特性。它用B表示,即
(2)特定的催化剂只能催化特定的反应,即催化剂 的催化性能具有选择性。
其承载活性组分的 能单独对化学反应起 作用,是催化剂具有 催化作用,可作为催本身无活性,但具 合适形状与粒度从而 凡能加速化学反应,而本身的化学组成在反应前后保 化剂单独使用。有提高活性组分活性 增加表面积、增大催 持不变的物质 ——称为催化剂 化活性、节约活性组 的作用。 分用量,并有传热、 特点:能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使反应进行得比均想 稀释和增强机械强度 时更快,但它并不影响化学反应的平衡。 作用。
ri
dNi dW
dNi dSR
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宏观动力学方程
外扩散的传质速率
vA K G Se a (C AG C AS )
KG-扩散系数,m/h Se-单位体积催化剂的外表面积,m2/m3 φ a -催化剂的有效表面系数;球形φ a =1 CAG-主气流中反应物A的浓度,mol/m3 CAS-催化剂外表面上A的浓度,mol/m3
微孔 固相
(1),(7):外扩散;(2),(6)内扩散 (3),(4),(5):动力学过程
催化剂粒子示意图
使得这些反应过程得以将进行的主要推动力是反应组 分的浓度差。
二、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在多孔催化剂上进行的催化反应过程,受到气固 相之间的传质、传热过程以及催化反应本身的影响。 整个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的总速率不仅取决于催 化剂表面上进行的化学反应,还受到反应气体的流 动状况,传热及传质等物理过程的影响。 研究包括这些物理过程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称作 宏观动力学,而不考虑其影响的化学动力学称作本 征动力学。
350 360C
1 2 O(乙醚) H 2O 2
C2 H5OH C2 H(乙烯) H 2O 4
催化剂的性能
③ 稳定性
包含:热稳定性、机械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
表示方法:寿命 影响使用寿命的因素:老化、中毒 老化
活性组分的流失、烧结、积炭结焦、机械粉碎等 对大多数催化剂,毒物:HCN、CO、H2S、S、 As、Pb
催化剂的选择性
选择性---对于某一化学反应在理论上有几个方向时, 催化剂只对其中一个方向其加速作用,称为催化剂的 选择性 Cu 例如: 200 250 C
C2 H5OH 2CH3CHO(乙醛) H2
Al2O3
1 C2 H 5OH C2 H 5 2
H 3 PO4 140 C
1)含尘气流的冲刷作用,使得催化剂表面磨 损,活性组分流失
2)局部温度过热,使得催化剂多孔结构被熔 毁烧结;低熔点的活性组分流失
3)内部杂质向表面迁移,阻碍活性组分与反 应物的接触 4)在冷热交替的作用下机械粉碎
5) 积炭
中毒的本质?
引起催化剂中毒的化学本质是由于活性组分对 毒物有更强的亲和力
B 反应所得目的产物摩尔 数 100% 通过催化剂床层后反应 了的反应物摩尔数
活性与选择性是催化剂本身最基本的性能指标,是选择 和控制反应参数的基本依据。二者均可度量催化剂加速 化学反应速度的效果,但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活性指 催化剂对提高产品产量的作用,而选择性则表示催化剂 对提高原料利用率的作用。
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
宏观动力学方程
内扩散反应速率
rv K Sfi (c K sS CAs) c A
A s i AS
* A
Ks-反应速率常数 η -催化剂有效系数 Si-单位体积催化剂的内表面积,m2/m3 f-与浓度分布有关的函数
内外扩散的影响
外扩散控制
降低催化剂表面反应物浓度,从而降低反应速度
环境领域 对催化剂的要求:
在环境领域对催化剂的性能都有哪些要求?
1)要求处理后有害物质含量降到ppm或ppb级, 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去处效率
2)被处理气体或液体中,含有粉尘、重金属。 硫化物等,催化剂应具有较高的抗毒性,高化 学稳定性
3)要求处理气体或液体量大,催化剂要能承受 流体冲刷和压力降
4)催化设备结构简单,催化剂可再生性能强
催化净化工艺
催化转化可分为催化氧化和催化还原两类。 催化氧化法,是使废气中的污染物在催化剂的作 用下被氧化。 催化还原法,是使废气中的污染物在催化剂的作 用下,与还原性气体发生反应的净化过程。
E K A exp( ) RT
式中:K——反应速度常数;
A——频率因子,单位与K相同。
E——活化能,kj/mol; R——气体常数,8.314J/(mol.K) T——绝对温度,K.
气体催化净化
由上式可见,反应速度是随活化能的降低而呈指数增长。 催化作用具有两个基本特性: (1)对任意可逆反应,催化作用既能加快正反应速 度,也能加快逆反应速度,而不改变该反应的化学平衡。
表现因数: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外扩散吸附系数KG
消除方法
提高气速,以增强湍流程度,减小边界层厚度
气速提高到一定程度,转化率趋于定值,外扩散影 响消除-下限流速
内外扩散的影响
内扩散控制
降低催化剂内反应物浓度,从而降低反应速度Βιβλιοθήκη 表现因数:η消除方法
尽量减小催化剂颗粒大小
粒径减小到一定程度,转化率趋于定值,内扩散影 响消除
1.使用载体可以节约催化剂,提高活性组分的分 散度和有效表面积,提高其活性
2.载体增强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3.使催化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体积收缩 4.避免催化剂活性组分在高温下的烧结,延长其 使用寿命
载体的选择原则? 1)考虑载体组分可能具有催化活性 2)考虑载体组分的多孔性和表面积大小 3)考虑载体的导热性能---局部过热,产率下降 4)考虑载体的机械强度---固定床,流化床 5)载体在反应条件下的稳定性---不分解,不变形,不反 应 可以做载体的都有哪些物质? 通常采用具有巨大表面积的惰性材料作为载体,如氧 化铝、陶土、活性炭、硅藻土等
催化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的浓 度分布如图。
催化剂颗粒内部的催化反应速 度取决于反应物的浓度和参与 反应的内表面积的大小。
CAg,CAs,CAc—分别表示反 应物A的气相浓度、催化剂表面 浓度与颗粒中心处浓度。
CA*——颗粒温度下的平衡浓 度。
催化剂中的浓度分布
催化剂反应动力学
上述骤中,速度最慢(阻力最大)者,决定着整个过程 的总反应速度,称为控制步骤。见下图
二、气固催化反应动力学
气固催化反应过程
(1)反应物从气流主体-催化剂外表面
主 (2) 进一步向催化剂的微孔内扩散 气 (3)反应物在催化剂的表面上被吸附 流
(4)吸附的反应物转为为生成物
(5)生成物从催化剂表面脱附下来 (6)脱附生成物从微孔向外表面扩散 (7)生成物从外表面扩散到气流主体
2)冶金或电力行业中SO2浓度较低,不能直接制酸,采 用湿式活性炭吸附尾气中二氧化硫,吸附增加浓度的 同时,当有水蒸气和氧气存在的情况下,催化氧化为 SO2 1 O2 H 2O H 2 SO4 硫酸 2
2.催化还原法
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还原剂(CH4/NH3/H2)将气体 中的有害物质还原为无害或更容易排放物质 例如:
气体催化净化
催化转化:是指含有污染物的气体通过催化床 层发生催化反应,使其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 该法与其他净化法的区别在于,
化学反应发生在气流与催化剂 或易于处理与回收利用的物质的净化方法 接触过程中,反应物和产物无 需与主气流分离,因此避免了 应用 其他方法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 使操作过程大为简化。 工业尾气和烟气去除SO2和NOx 另一特点是对不同浓度的污染 物均有较高的去除率。
①化学浸渍法将活性组分制成溶液,浸渍已成型的载体, 再经干燥和灼烧制成的催化剂;制备催化剂的最简便 方法, 活性组分多数情况下仅仅分布在载体表面上, 利用率高、用量少、成本低 ②混捏法:将活性组分和载体采用物理的方法混捏在一 起,处理成型后制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利用率低
2.催化剂载体
什么是载体?
催化剂仅在厚度为20-30nm处起作用,因此常把 催化剂负载在具有较大表面积的惰性物质上--称为载体 为什么要使用载体?
催化剂寿命
寿命---催化剂投入运行后,到中毒和老化失去 活性需要更换的时间
理论上,寿命是无限的 实际上,由于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其表面和内部 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失去活性
催化剂的制备
1.基本原料的选择 2.杂质的去处
3.提纯后的物质通过反应转变为化合物,化合物为颗 粒或者薄膜状,沉积在多孔性载体上
1)暂时性中毒,亲和力较弱,通过水蒸气就可 以将毒物驱离催化剂表面,使其恢复活性
2)永久性中毒,亲和力强,无法将毒物驱离
催化剂再生
再生是指催化剂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催化 剂的暂时性中毒或者老化,使催化剂失去了活 性或者活性降低了,我们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工 艺处理来恢复活性,这就是再生,比如烧焦、 水蒸汽及溶剂冲洗等。
中毒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