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陆川县1990年姓氏统计

合集下载

广西容县主要姓氏人口

广西容县主要姓氏人口

廣西容縣主要姓氏人口1982年普查,廣西容縣主要姓氏人口數如下(人口不足100人的略記):梁姓5.38萬多人,李姓5萬多人,黃姓4萬人左右,陳姓3.5萬多人,覃姓2.2萬余人,劉姓2萬人左右,楊姓1.78萬多人,韋姓1.2萬余人,盧姓萬余人,陸姓萬余人,潘姓萬余人,黎9000人左右,張9000多人,何9000多人,周7000多人,封7000余人,馬約7000人,林6400多人,鄧6600多人,曾6500多人,莫6000人左右,吳5500多人,馮5200多人,余4600多人,蘇4600多人,彭4300人左右,謝4000多人,羅4000人左右,甘3800人左右,韓約3600人,胡約3500人,徐約3400人,鐘3300多人,龐3100多人,申3000多人,肖約2900人,伍2800人左右,朱2800多人,廖2700人左右,夏2600多人,唐2600人左右,葉2500人左右,賴2400多人,秦2400人左右,凌2400人左右,區2200多人,王2100多人,許2000多人,植約2000多人,盤2000人左右,陀2000人左右,侯1900多人,姚1900人左右,杜1800多人,鄭1800人左右,邱1500人左右,江1400人左右,趙1400人左右,歐1200多人,譚1200多人,關約1200人,蔡1100多人,郭1100多人,溫1000多人,饒約1000人,雷約1000人,鄒約1000人,駱約900人,龔900多人,程約900人,浦800多人,岑約800人,石約800人,蒙約800人,孔約800人,勞750多人,崔700多人,薛700人左右,呂約700人,竇約650人,扈約600人,孫約600人,成500多人,洪500多人,高約500人,藍400多人,農約400人,符約400人,塗約400人,董約400人,俞約400人,蔔約400人,車約400人,方300多人,袁300多人,霍300多人,沈約300人,練約300人,殷約300人,茹約300人,巫200多人,容260多人,鄔250多人,尹約250人,易240多人,傅約240人,田200多人,賓200多人,柳200多人,童約200人,嚴180多人,史160多人,宋170多人,龍約160人,彝150多人,全約150人,揭150多人,寧約140人,文140多人,鳳約130人,丁約130人,玉約130人,阮120多人,聶約120人,牟約120人,古約110人,明約110人,戴100多人,。

广西姓氏的源流

广西姓氏的源流

广西姓氏的源流作者:刘小兰郑…文章来源:《寻根》2007年第6期更新时间:2008-2-12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广西有人口4857万,其中汉族3004.8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1.87%;少数民族1852.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13%。

从方志材料可知广西现有姓氏1234个,与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所查的姓氏数量基本相符。

虽然人口流动迁移较频繁,会有出入,但也在1250个左右。

探究广西姓氏的源流与发展,对于了解和研究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姓氏的由来广西姓氏大多来自移民。

广西古为百越人居住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已有楚人移入桂东北。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广西人口不足20万,姓氏不到百个。

公元前648年,地处中原的黄国为楚所灭之后,“黄氏遗民被楚国强制驱逐出河南潢川故土南迁,经辗转入桂后,长期与广西土著蛮越杂居生活,逐渐地被他们影响而融合在一起。

”到了西汉中期,“黄同家族便发展成为瓯骆的上层贵族,黄同本人也当上了瓯骆左将”(《江夏黄研究》)。

中原人大批移入广西是从秦代开始的。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指岭南),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中原大批移民迁来岭南,这些移民主要居住在桂东北及桂北灵渠周围和漓江上游,使原来的广西土著居民向桂中和桂西迁徙。

大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对当时广西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避地谋生入岭表最早始于汉末,“自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世者多入岭表”(《中华全国风俗志》)。

南北朝时期,政局极不稳定,中原兵祸迭起,人民生活日苦,无法安居乐业。

而岭南战事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为了生存与发展,居住在中原一带的百姓,为避乱纷纷举家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辗转入南宁等地。

据多部《黄氏族谱》记载,黄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的人口最多,分布的地区最广。

最新广西第一大姓氏各县市区统计分布图

最新广西第一大姓氏各县市区统计分布图

最新⼴西第⼀⼤姓⽒各县市区统计分布图最新⼴西第⼀⼤姓⽒各县市区统计分布图⼴西的第⼀⼤姓与全国完全不同的,全国⽬前的第⼀⼤姓⽒是王姓,⽽王姓在⼴西占据第⼀⼤姓的只有西林县区区⼀个县,⼴西最⼤姓⽬前是黄姓,在⼴西43个县市区成为了第⼀⼤姓。

排名位居第⼆的是两⼴地区⽐较常见姓⽒但是全国⽐较少见的韦姓⼀共占据18个县市区。

排名位居第三的是曾经的中国第⼀⼤姓李姓,⽬前李姓在⼴西16个县市区保持第⼀⼤姓。

⼴东第⼀⼤姓陈姓在⼴西的⼈⼝也⾮常多共计⽬前有9个靠近⼴东的县市区,“⼴东陈,天下李”还是⾮常有说服⼒的。

除此之外,姓、杨姓、吴姓、罗姓、赵姓、谭姓、钟姓等等都占据了⼀到两个县市区。

令⼈奇怪的是⼴西相邻的湖南第⼀⼤姓刘姓,以及北⽅⼤姓张姓在⼴西的⼈⼝却⾮常少。

⼴西12个世居民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何⽽来?前⾔:要搞清楚“⼴西12个世居民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何⽽来”,那么⾸先就要先搞清楚⼴西有多少个世居民族?然后再看这些世居民族的祖先是从何⽽来?⼀·⼴西的世居民族:1.⼴西有12个世居民族⾸先我们要看⼴西壮族⾃治区都主要居住着那些民族,即⼴西的民族成份。

⼴西主要有12个世居民族,除了以壮族和汉族居住为主外,同时还有瑶、苗、侗、仫佬、⽑南、回、京、彝、⽔、仡佬等少数民族。

2.⼴西12个世居民族的⼈⼝状况⼴西2018年⼈⼝为4926万⼈。

其中⼴西约有58%⼈⼝为汉族,约有33%⼈⼝为壮族,约有3%⼈⼝为瑶族,约有1%的⼈⼝为苗族,其余的侗族、仫佬族、⽑南族、回族、京族、⽔族、彝族、仡佬族等均不⾜1%。

⼴西12个世居民族⼆·⼴西的12个世居民族的祖先,都是从何⽽来?1.汉族(1)⼴西境内汉族⼈的祖先,主要是从北⽅中原迁徙⽽来。

⽽且纵观历朝历代,从北⽅、中原、乃⾄南⽅各省往⼴西⼤⼤⼩⼩的迁徙,从来就没有停⽌过。

(2)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五⼗⼤军南征岭南百越。

在平定岭南百越后,五⼗万秦军就地屯守于新设⽴的岭南三⼤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广西全州县姓氏

广西全州县姓氏

廣西全州縣姓氏
據民國24年(1935) 版《全縣志》記載,當時縣內總人數386423人,共計有108姓。

其中以唐、蔣二姓居多,共占總人口數的50%;其次是王、張、劉、李、廖、鄧、馬、黃、陸、伍、經、文、楊、秦、曹、胡、滕、陳、閻、謝、趙、何、徐、呂、賓、周、梁等姓。

人數最少的是武、家、昌等姓。

解放後,干部職工來自全國各地,於是姓氏大增。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有如下姓氏:謝周陳伍黃廖閻秦賓經方曹曾莫吳唐蔣王鄧趙張李劉馬文羅胡楊梁滕朱鄭沈譚孟陶易龍何盤蕭庾俸奉盧許高傅丁邱蔡毛支粟龐左韋谷尹農龔裴顏甘魏聶寧
汪雷孫熊徐時柏鄢董萬賀白督嚴游蘇範呂彭石舒湯諶蒙田於郭黎袁倪歐卿申段鳳溫樊吉藍余容侯冷馮戴家和潘姜昌房洪夏鐘覃單程匡朱賴杜陽屈翟武康任向書姚敬林葉費常竇季梅鮑包曠俞柳貴仇杭榮桂喻駱饒韓賈艾冒睦薛巫全金彙錢塗施過凌海漆珍利簡宮喬牛殷郁穆宇關岑剛蔔符冉修孔丘麥翁闕邵席成查郝鈞苗眭葛明宣權史阮顧魯偉皮鄔敖封章安閉路柯以宓豆呼鄺歐陽皇甫共計230姓,其中單姓228,復姓2。

陆川陈肇波祠

陆川陈肇波祠

陆川陈肇波祠我的童年是在陆川度过的,1965年读小学时,是在当时的陆川县第二小学(后来改城镇小学),这个小学正是解放后利用陈肇波祠堂建立的。

据县志介绍:“1956年秋,在县城东北角陈肇波祠(今陆城镇小)后楼开办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

1951年春把南街(今汽车站) 小学和北街(今温泉粮所右侧)小学并入学校建制,成为完小。

1956年改名为县关厢小学后,高小班搬万丈,名为城关一小;初小则搬陈肇波祠成为城关二小。

1968年9月改名陆城小学,翌年春易名陆城镇小学”。

当年,我只知道这个地方原来是祠堂,其他的一无所知。

最近,看到了网上的陆川县志,才知道是陈肇波祠堂。

据网上查到,陈肇波,福建连江人,字紫澜,清代之硕儒也。

《连江县志.历代主要著述目录》陈氏肇波条所列陈氏主要著述有:《羼雅》《字学金薤》《退思轩随笔》《读史杂咏》《湖海诗存》《官粤吟草》《胜国拾遗录》《叶韵辑揽》《读经辨异》《子史骈语》《经史汇腋》等,知《读史杂咏》为其要著焉。

我又在网上查到,有人说:“陈肇波的第25代后裔于元末清初从浙江台州天台迁于广西陆川大垌”,估计是陆川这些陈氏后代建设的陈肇波祠吧。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在陆川二小读书时所见到的陈肇波祠还是很完好的。

陈肇波祠位于县城东北角,回想起来面积大概有四、五百平方米的样子?整个祠堂坐西向东呈凹字型,三个大门面向东开,它共有三个大门、祠堂还有两个小门,一个面向西开,通往北街,另一个面向南开。

祠堂中间的那个大门面前,是一个象操场一样的大块平地。

作为学校后,设置有秋千、爬竹杆等体育活动设施。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南端和中间那个大门进入的是小学,北端那个大门进入的是县邮电局的职工宿舍。

陈肇波祠是一座很漂亮的古建筑,见过的人无不称赞。

大门的门楼比较高大,有两层。

大门外面两边各立一个大青古石制作的东西,形状象倒立的“人”字,可惜我不记得叫作什么了。

当年陆川不少房子前面都有这种大石头做的东西,很光滑,小孩喜欢在上面坐着滑来滑去。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

江西客家人移民广西的历史考察黄震【摘要】江西客家人从宋代开始移民广西,是移民广西最早的客家民系。

其移民主体主要集中在宋元时期,明清后逐渐减少,移民性质突出表现为政治性移民。

移民迁出地以赣南地区为主,迁入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桂东北地区。

江西客家移民的到来,为广西客家方言的形成、客家采茶戏的传播和桂东北地区商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Jiangxi hakka , as the earliest hakka migrants to Guangxi , began the migration since Song dynasty.The main process of migration with political property , happened in Song and Yuan dynasyies , decreasing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south of Jiangxi was the main emigrating area and the north east of Guangxi was the main immi -grating area.The hakka from Jiangxi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for the form of Guangxi hakka language , the spread of hakka's traditional opera : picking tea , and the boom of business in the north east of Guangxi.【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55-60)【关键词】移民;江西客家人;广西【作者】黄震【作者单位】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系,广东深圳 518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90广西有着800 多万客家人,是全国第三大客家人聚居区。

人口与姓氏

人口与姓氏

人口与姓氏一、汤泉人口情况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3089人。

2011年总人口3014人。

2013年总人口3304人。

二、姓氏由来汤泉村(包括顶庄和牛耙垅自然村)。

各姓氏来自五湖四海。

复杂繁多。

现居有陈、蒋、叶、肖、廖、张、林、周、郑、黄、吕、李、温、方、高、饶、刘、吴、游、詹、苏、池、田、姚、杨、茅、乐、潘、施、丁、罗、连、章、唐、上官、冯、范37个姓氏。

不论是村区域内的,还是外来的,各姓氏的人们皆能和睦相处,融洽和谐,友好往来,人人祥和,共创幸福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陈氏(颍川郡)唐代世居浙江吴兴唐中丞陈雍,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携次子唐朴射野入闽永安贡川葛口,陈雍后裔从唐至清有二探花、七十九进士,历代名儒贤臣辈出。

大理学家朱熹赠联曰“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名”,成为八闽陈氏望族。

汤泉陈氏分以下支系:镇地陈,94世天一、亿万13世孙,于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从舍京(现陈厝坑)迁沂水(仕阳境)汤头(今汤泉)仙亭崙下下厝埕东进宝坊,至5世孙首公建福兴祠,从天一起,目前有济、方、熠、首、联、国6世同居,传衍生息。

上城陈,开基始祖陈陆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从舍京(现上京陈厝坑)开基四十都汤头(今汤泉),在长坵官路下建钟禄祠,至今传衍16代。

下城陈,厚德(后岬)开基祖伯飞于清顺治年间从上京厚德分支汤泉建再兴祠,后重建改名新兴堂。

大林陈,陈晏五三子宗九7世孙月五,生二子,次子荣恭6世孙十五开47都文江大林,十五9世孙元劳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开基汤泉建进四堂(后溪备陈纯金、纯辉、纯火支派)。

铜锣坪陈,陈氏出自上京九世祖千七之后,千七、雍红代孙元至正13年(1353年)迁和睦里建祠宇,后来房屋契谱毁于贼寇,至7世孙瑶三,10世孙福大在大同秋菊坂架造厚大坊颍川祠安祀先人神主。

其后裔陈荣池,陈建尧兄弟先后约于民国年间迁汤泉建室定居。

池园陈,有二支皆是德山村上间祠裔孙迁入的,一是上池园陈氏,开基祖满三,嘉靖三十年(1551年)从德山开池园曲洋仔架造应录祠。

广西玉林北流姓氏族谱

广西玉林北流姓氏族谱

广西玉林北流姓氏族谱北流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南与广东高州、化州市、信宜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245 7平方公里,辖2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21个居委会,总人口118万人。

原籍北流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30多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广西第二大侨乡。

北流历史悠久,设县已有1400多年,因境内圭江向北流而得名。

旧称“粤桂通衢”、“古铜州”,历史上曾“富甲一方”,素有“小佛山”和“金北流”之称,是世界铜鼓王的故乡。

南朝齐永明六年(488年)置北流郡,以境内圭江流向而得名。

南朝梁(502—557)置北流县,为北流行政建置之始。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北流县、普宁县(今容县)设置铜州,贞观六年(627年)更名容州,治所在北流长达百余年。

历元、明、清、民国,至今县行政建置已有1400多年历史。

民国24年版《北流县志》载:“县内各姓多系汉族,于宋元明清时代由江浙粤闽赣等省迁来,生息繁衍,人口日增……”可见,以前市内人口多由外地迁来。

以下以旧志为依据,摘编北流部分姓氏根源,以飨姓氏研究者和编谱同仁。

编摘各姓氏历多少世、代,以至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为准,皆不推延至今。

如欲推延至今,一般20年为一世,依次类推。

梁姓东平梁族宋咸淳间梁遗由河南来任广西提刑搂察使,卸任后迁居北流,世居一厢鸭垠,散居吉京平陵沙圳小一(里)新荣大元民乐隆盛塘坪扶来塘头。

历三十余世一万余人,梁宗平祠建于鸭垠。

卞三(六靖)沙垌梁族清初由广东迁来,世居卞一石牛冲卞三沙冲。

建祠宇一间。

波二(六麻)泰坡梁族清康熙中年梁延鸾由广东南海坝头圩森村迁来,世居六麻泰坡里冲新塘,传十二代约一千多人。

梁文初祠建于泰坡,梁安平祠建于进士洞,丕烈祠建于新塘。

卞二大坡梁族明未由郁林丹楼村迁来,历十余代建祠一间,世居卞二大坡波二牛皮滩等处。

小一(里)新荣村梁族清初由本里文叙垌迁来,历十二世,建有梁华封支祠一间。

卞三灯草梁族清初由广东三水迁来历十余代建祠宇二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玉林陆川县1990年姓氏统计
陆川县是汉族聚居的地区,其它民族均因工作、婚嫁等原因迁入,分布在各个乡镇,1990 年人口普查,汉族人口706021 人,占总人口 % ,其他民族共8521人.占总人口的1 . 19 %。

其中壮族7396 人.瑶族404人,苗族106 人,侗族128 人。

仡佬族255人,布依族92 人,回族17 人,毛南族67 人,水族8 人,满族16人,族2 人,黎族15 人,羌族2 人,侬族3 人,藏族、京族、高山族、纳西族、傣族各1 人。

外国籍入中国籍5 人。

姓氏
宋、明、清三代,外地人大批进入陆川,有的定居世代相传。

解放后,军队干部转业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分配、任职留居、经商落户以及结婚迁入等,相应增加了姓氏。

至1990 年6 月底.全县共有姓氏272 个.按各姓的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排列座次为:
陈、李、吕、黄、罗、林、谢、刘、丘、钟、梁、吴、张、王、周、庞、黎、江、何、(以上姓氏超过万人)温、覃、杨、赖、蓝、谭、朱、廖、卢、冯、姚、韦、叶、徐、宁、曾、范、莫、万、阮、苏、肖、余、龚,沈、潘、伍、龙、宋、胡、彭、(以上姓氏超过2500人)池、陶、戴、蔡、陆、甘、戚、傅、饶、郑、郭、严、刘傅、程、占、高、尤、凌、颜、(以上姓氏超过1000人)邹、杜、贾、姜、赵、樊、田、俞、麦、孔、魏、袁、马、许、易、农、滕、唐、巫、欧、区、邓、尹、简、聂、华、孟、蒋、蒙、裴、邱、涂、曹、丁、翁、石、满、童、冼、文、崔、晏、孙、秦、骆、韩、牟、雷、方、盘、左、党、顾、岑、封、项、卫、玉、官、卜、凡、毛、白、侯、班、银、闭、汤、缪、熊、任、关、古、柯、植、金、卓、符、薛、磨、末、洪、施、容、夏、、屈、粟、阚、劳、辛、荣、葛、连、浦、琴、于、邝、康、梅、冷、申、匡、招、祝、殷、窦、米、霍、络、章、麻、钱、乔、茅、晋、宾、曲、贺、史、汪、阎、向、邵、鸿、成、计、刁、吉、宗、柳、庄、全、尚、柴、广、天、冉,伦、花、谷、君、郁、和、闵、羌、凌、蒲、风、包、沙、佐、阳、明、隆、邬、段、牛、兆、云、仇、桃、郎、岳、英、季、冠、费、柏、盛、闫、扈、鲁、卿、番、零、翟、臧、仁、禾、司、丹、永、苗、祁、齐、纪、青、胥、贵、旅、倪、娥、桂、维、菊、彪、富、锐、鄂、廉、蓬、司徒、沛.,
陈、李、吕、黄是县内四大姓,共有218843 人,占全县人口30 . 63 %。

四姓分别占全县人口的10 . 26 %、8 . 36 %、6 . 26 %和5 . 75 %。

人口在10000 人以上的有19 个姓。

在272 个姓氏中,2500 人以上的姓有50 个,1 000 至2499 人的姓有19 个,5至999 久的姓有134,4 人以下的姓有69 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