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争气》教法两种_1
一定要争气教案教学设计

一定要争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阅读《一定要争气》一文,了解作者宋庆龄的故事,知道她是如何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敬伟人,学习伟人优秀品质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宋庆龄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长,如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宋庆龄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宋庆龄的品质。
2. 采用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发言。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讨论话题。
教案内容:一、导入新课1. 板书课题:一定要争气2. 简介作者宋庆龄,引导学生对宋庆龄产生敬意。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 教师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三、精讲课文1.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表现宋庆龄品质的重点句子。
2. 讨论:为什么说宋庆龄“一定要争气”?3.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四、感悟品质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从宋庆龄身上学到了什么?2.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 强调宋庆龄的优秀品质。
六、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
2. 写一篇关于学习宋庆龄品质的感悟文章。
七、课后反思2. 针对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事迹。
2.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的主题为“学习宋庆龄,争气为己任”。
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
八、教学改进:1. 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简化教学内容,注重基础。
2. 对于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可以采用更多有趣的教具和教学手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宋庆龄纪念馆,加深对宋庆龄的了解。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定要争气》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定要争气》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定要争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能给多音字“强”据词定音;理解“偏僻、勉强、资助、尝试、实际”等词语;理解“才”在本课几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童弟周青年时代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感受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1、揭题,简介童第周。
2、听录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朗读。
3、课文写了童第周哪两个时期的事?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同一件事的?4、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
5、自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
6、正音“鄞”理解“偏僻”7、理解句子: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书。
8、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9、作业:《课堂作业》1—3第2课时1、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理解并朗读三个“才”的句子。
用“再三”说一句话。
2、理解句子。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
重点理解“更加”、“发愤”。
3、从哪些句子可看出童第周发愤学习?4、理解句子。
童第周看看成绩单,心想:“”说说“努力”。
(稍慢、有力)5、作业:《课堂作业》4、6、7第3课时1、出示童第周第一次的话,说说为谁争气。
2、找出童第周第二次的话,说说为谁争气,与上一次有什么不同?3、童第周为什么要暗暗下决心为中国人争气呢?4、童第周是用什么为中国人争气的?5、这个实验难吗?从哪儿可看出来?6、童第周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刻苦钻研、反复实践)7、再次朗读感受。
一定要争气。
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
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我们经过努力,也能办到。
8、作业:《课堂作业》5摘抄句子。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一定要争气》教案篇2教学要求:⒈教育学生学习生物学家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可贵品质和他一定要争气的爱国思想。
⒉继续进行由节到段的训练,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按时间的推移给课文分段。
⒊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一词语的不同意思。
《一定要争气》的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6篇)

《一定要争气》的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6篇)《一定要争气》的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6篇)《一定要争气》的三年级语文教案篇1教材简析:《一定要争气》是六年制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叙述了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青少年时期立志为自己、为祖国争气而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件事,表现了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
启发人们只有不畏困难,立下志向,并做出艰苦的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文章两部分内容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是培养三年级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读书研讨重点段落,学习自主阅读的方法。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课外搜集童第周的材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童第周?指名简介童第周,教师表扬其学习的积极性。
[补充实例]师:老师也从网上搜集了童第周的材料,请看(出示课件介绍童第周生平并附照片)谈一谈你看后的感想。
[上课]师:现在我们来学习童第周的两个故事,我相信同学们经过努力学习,会有更多收获。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注重“要”下边“女”字的笔顺,“争”字的中间长横要长,写出来字才稳。
请大家齐读课题师:[出示生词课件]这些词你会读吗?请自由读一读,你认为难读的词就多读几遍。
教师分别检查2名同学读生词。
师:同学们读得正确、声音响亮。
师: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童第周为谁争气?生1:为自己。
生2:为中国人。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句话。
生3:童第周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
师: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为中国人争气?是怎样争气的?请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些,可以画出有关语句来表明自己的理解。
(教师巡视指导读书方法)师:请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师:童第周为什么为自己争气?请你说一下。
生1:因为他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儿书。
师:你回答问题很流利,这是你自己的想法,谁有不同意见?生2:因为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
一定要争气教学教案

一定要争气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一定要争气”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重点:1. “一定要争气”的意义。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实践“一定要争气”。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争气”。
2. 新课导入:讲解“一定要争气”的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争气”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争气”。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章:理解争气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争气”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重点:1. “争气”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争气”。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争气”。
2. 新课导入:讲解“争气”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争气”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争气”。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第三章:培养积极心态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重点:1. 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心态。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积极心态的含义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积极心态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培养积极心态。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
四年级教案《一定要争气》教法两种

四年级教案《一定要争气》教法两种教法一:三读三议一、速读粗议——懂“为什么要争气”。
在生字词教学之后,请学生快速地把课文读一读,然后同桌议一议:课文写了童第周的哪几次争气?他是因为什么而争气的?通过读议,学生会懂得课文共写了童第周的两次争气:第一次是童第周进中学时,由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所以他要争气,争取在第二学期把成绩搞上去;第二次是童第周到比利时留学时,由于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人,而他又想完成一项连他的导师都没能完成的高难度试验,所以他要争气,课文所写的两次争气是有质的不同的:第一次可以说是为自己争气,而第二次则是明显地为祖国争气。
这一点也应让学生在读议中搞懂。
二、精读细议——知“怎样争气”。
懂得了争什么气和为谁争气,这只是初知课文大意,教学时,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感悟课文是如何描述童第周争气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也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的“回”。
进中学的第一个学期,童第周考试不及格,他是如何争气的呢?这里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就”字句和两个“又”字句精读细议。
1.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
2.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学习。
3.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了路灯,叫他进屋睡觉。
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前边的路灯下面去看书。
到比利时去留学时,童第周又是如何争气的呢?一是引导学生分析当童第周知道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人时,他的心理表现: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二是引导学生分析童第周在实验中的表现: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
三、思读放议——明“争到了什么气”。
前两个环节的读议,着力于“实”,即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上感知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和是怎样争气的;这个环节的读议,则要虚、实结合,甚至要更多地着眼于“虚”,即跳出课文的范围去感知童第周所争到的气,以及怎样把童第周善于争气的人格“移植”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释放出不甘落后的激情来。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精选优秀教案

3、认识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
会写9个生字。
教学难: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性格。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疑问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争气的事,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科学家是谁呢?他又是怎样为中国人争了气呢?
(3)联系下文,理解“[发愤]”的意思。“发愤”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自己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做。那么,童第周是怎么发愤学习的呢?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画出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句子。(一是“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
(二是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路灯关了,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这两方面内容就已清楚、具体地解释、说明了“发愤”的意思。在理解了重点词句后,再理解“一定要争气”就不难体会出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我并不比别人笨。”;三要刻苦努力,“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板书:再三请求发愤学习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童第周一样的人(课件:爱迪生、华罗庚……)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智商并非有过人之处,甚至被众人认为是低能儿,可是他们立大志,有自信,努力拼搏,终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他们不仅为自己争了光,也为祖国争了气。
五、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这些人物的有关材料,做一期手抄报。
3.质疑: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关于课文有什么想要知道的或不懂的?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每段话讲什么。
2.分组读课文,正音,然后指名说说每段话讲什么。
《一定要争气》教案

《一定要争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主人公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主人公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课文注释,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
2.教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四、合作交流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文段落进行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堂练习a.请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b.请用课文中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和句式。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一定要争气”的理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鼓舞自己,努力争气的故事。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八、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一定要争气”的作文。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讲解等环节,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一定要争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一定要争气”的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定要争气”的含义。
2.教学难点:如何将课文中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争气”吗?谁能用“争气”说一句话?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也要争气,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争气的。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能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学习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a.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小主人公外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
b.小主人公为什么不敢看别人?c.你认为小主人公应该怎么做?2.学习第二自然段a.小主人公为什么不敢抬头?b.小主人公心里是怎么想的?c.小主人公是怎样做的?3.学习第三自然段a.小主人公为什么感到幸福?b.小主人公是怎样努力争气的?c.你认为小主人公会成功吗?为什么?1.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小主人公是如何争气的,那么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努力争气。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在生活中学到“一定要争气”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2.小主人公为什么要争气?二、深入学习课文1.学习第四自然段a.小主人公在努力争气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b.小主人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c.你认为小主人公克服困难的关键是什么?2.学习第五自然段a.小主人公最终取得了什么成绩?b.小主人公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c.你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争气?三、课堂小结1.通过学习《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努力争气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一定要争气”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要争气》教法两种
《一定要争气》教法两种
教法一:三读三议
一、速读粗议——懂“为什么要争气”。
在生字词教学之后,请学生快速地把课文读一读,然后同桌议一议:课文写了童第周的哪几次争气?他是因为什么而争气的?通过读议,学生会懂得课文共写了童第周的两次争气:第一次是童第周进中学时,由于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所以他要争气,争取在第二学期把成绩搞上去;第二次是童第周到比利时留学时,由于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人,而他又想完成一项连他的导师都没能完成的高难度试验,所以他要争气,课文所写的两次争气是有质的不同的:第一次可以说是为自己争气,而第二次则是明显地为祖国争气。
这一点也应让学生在读议中搞懂。
二、精读细议——知“怎样争气”。
懂得了争什么气和为谁争气,这只是初知课文大意,教学时,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感悟课文是如何描述童第周争气的,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也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的“回”。
进中学的第一个学期,童第周考试不及格,他是如何争气的呢?这里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就”字句和两个“又”字句精读细议。
1.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
2.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学习。
3.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了路灯,叫他进屋睡觉。
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前边的路灯下面去看书。
到比利时去留学时,童第周又是如何争气的呢?一是引导学生分析当童第周知道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人时,他的心理表现: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二是引导学生分析童第周在实验中的表现: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
三、思读放议——明“争到了什么气”。
前两个环节的读议,着力于“实”,即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上感知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和是怎样争气的;这个环节的读议,则要虚、实结合,甚至要更多地着眼于“虚”,即跳出课文的范围去感知童第周所争到的气,以及怎样把童第周善于争气的人格“移植”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释放出不甘落后的激情来。
这可以以课文中的两个重点句为切入点:
1.“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
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
2.“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
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能办得到。
”
根据这两个重点句,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这两个重点句不同在什么地方?
②你能介绍一点关于童第周其它方面有关争气的事吗?(当然,这要建立在课前布置学生看了关于介绍童第周的书的基础上。
)
③你能介绍一些发生在你身边的有关争气的人和事吗?
④你打算如何去争气?
讨论过之后,还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
教法二:扣“句”悟全篇
前文已提及,《一定要争气》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但课文的教育意义却又明显地全部浓缩在写童第周自己所思所想的两个句子上。
如下:
①“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
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
②“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
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能办得到。
”
正因为课文中有这样两句统领全文的话,所以课文的结构脉络就变得非常清楚,重点也非常突出。
因此,教学此文,又可以采用“扣‘句’悟全篇”的方法,以达到省时增效的目的。
一.拎句。
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先扣题把句子拎出来。
可采用扣题设问的方法:文中哪两句话是重复课题来说的,且又具体地表达了课题的意思?问题提出后,不必要求学生举手回答,而要组织学生读议,然后把那两句划出来,再读一读。
二.释句。
这一环节主要是将这两个较为凝练且极有感情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明了化。
先释①句。
设问讨论:
a.这里的“一定要争气”,争的是什么气?
b.“我并不比别人笨”的“别人”是指谁?“别人能办到的
事”指的是什么事?
c.“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真的办到了吗?组织讨论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去读悟文中的内容,尤其是要悉心揣摩第3自然段写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的一些语句,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再释②句。
②句的领悟要引导学生迁移①句的理解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方法仍可采用“设问讨论”式)。
三.辨句。
释句是把两个句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剖析,具体“化解”课文的表达内容,突出“文”的感知;辨句则是把两个句子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达到“情”的感悟。
可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①两个“争气”的具体内涵(A句是指文化知识的学习;B句是指科学实验难关的攻克);
②两个句子所要“攀比”的对象(A句是“别人”,即同学;B 句是外国人);
③关于“事”的难易程度(A句是“别人能办到的事”;B句是“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
“辨句”不能以“问答”形式出现,而要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自的见解,以真正达到“辨”的效果。
四.学句。
这一环节与其说是课文学习的终结,不如说是课文学习的高潮,它既要实现课文学习由表及里的突破,又要实现语文课堂教
学由文内到文外的升华。
1.强化。
①读。
反复地读一读,把句子的语气读出来;
②想。
想一想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童第周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之所以能成为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
跟他的什么性格有关;
③写。
默写这两句话。
2.外化。
引导学生把对这两个句子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从内心体验到外部流露的转化。
可以让学生说说读后之感受,写写读后之感想。
3.深化。
建议学生课外再去读读关于介绍童第周事变的材料,去了解了解其他科学家有关“争气”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