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湘西民歌英译的因素
湘西旅游英语翻译与文化差异探析

湘西旅游英语翻译与文化差异探析文化差异,是旅游发生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文化条件。
旅游资料的翻译,应从中西文化差异着手,使用规范旅游英语翻译,能在有文化差异的游客和旅游目的地两者之间成功搭建沟通的桥梁。
旅游英语文化差异翻译国家开展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强力推进,湘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旅游是今后湘西发展的重要方向,旅游业已经成为湘西一项重要的战略支柱产业,并面临“井喷式”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湘西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强大的发展潜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要推动湘西旅游业的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湘西独特的旅游文化宣传和旅游景点的推介。
旅游资料翻译就是向海外宣传和推介旅游景点,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的发展,因为外国朋友往往是阅读,观看或聆听了准确、生动、形象的旅游景点介绍之后,才心生向往,产生亲临景点一睹为快的旅游冲动,进而导致旅游行为的发生。
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外国游客陶醉于湘西奇特的山水风光时,不仅是感官上的满足和享受,更重要的是了解了魅力湘西独特的文化气息,感受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
一、湘西旅游英语翻译现状湘西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湘西风景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7%,高于全国1%和全省4%的比例,属于湖南省文化旅游三大规划版块之一,是全省四条黄金旅游带之一。
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个,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5项,国家级文化艺术之乡12个,是国家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有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3个,国家风景名胜区3个,老司城、凤凰防御体系等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德夯和小溪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公园。
湘西还有以土家族茅古斯、摆手舞、梯玛歌、苗族鼓舞等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以土家织锦、苗家剌绣和苗家银饰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以里耶秦简、溪州铜柱、老司城、南方长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吊脚楼、转角楼、冲天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巫傩、八部大王为代表的祭祀文化;以三月三、四月八、赶秋、社巴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以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等。
论中国古今民歌英译三原则

论中国古今民歌英译三原则作者:梁高燕来源:《音乐探索》2016年第02期摘要:目前,中国古今民歌英译研究方兴未艾,但鲜有相关论文探讨民歌翻译的原则。
通过分析大量古今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英译译例可发现,民歌英译多采用“陌生化”“整体性”和“互文性”等民歌翻译原则,这些原则有效传达了民歌特有的语言关、思想关和神韵关。
该研究对古今民歌、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歌英译的理论和实践均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民歌英译;陌生化;整体性;互文性中图分类号:J605;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2-0135-05民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歌曲,是我国文学的珍宝,是民间思维和智慧的结晶。
多姿多彩的古今各族民歌凝聚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人类学诗学价值,在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民歌译介是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民歌英译概况目前民歌英译研究方兴未艾,有许多相关论文和译著出版。
相关研究论文多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探讨,内容集中在语言修辞和美学、少数民族民歌英译、当代民歌英译具体诗篇及译本、民歌英译策略等4个方面;还有少数论文研究内容集中在3个方面,即传播史、学科定位和历史现状、语料库等。
目前鲜有相关论文对中国古今民歌英译原则进行宏观整体关照和探讨,而这个问题是翻译研究的重要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民歌英译译著方面,目前共出版了6部译著,即1959年南开大学外文系选译的《中国新民歌选(汉英对照)》(1、2集),1989年山西省文化厅创作室编,邓映易译配的《山西民间歌舞:黄河儿女情(汉英对照歌曲集)》,2003年冰河(原名周舜卿)选译的《中国民歌选:钢琴伴奏谱(英汉对照)》,2009年王宏印译编的《西北回响:汉英对照新旧陕北民歌》,2014年王宏印选译的《中国古今民歌选译》,2014年颜健生选译的《瑶族民歌选译(汉英对照)》。
这些译著对于我国古今民歌的译介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湘西土家族节日习俗英译策略探析——以目的论为视角

顺老 司城 申报世界 非物质 文化遗 产成 功 。使 得世 界对 土家 族 的关 注 日益 增加 , 对传 承土 家族文 化来 说 , 这是 一个 难得 的契机 , 湘西 土家族节 日习俗 的英译举 世翘 首以待 。
表 现。 1 . 1 以 时 间 为 主 的 多种 节 日名 称
种独 特方 式 , 土家 人也不 例外 , 他 们创 造 了像 团傲 、 糍粑 、 灌
肠、 血粑 、 合 菜等 独特 的节 日美食 。这些 食物 的 出现有 些是
由于土家人 常年 居住在 山区 ,有 些则是 为纪 念特 定 的历史
。
2 0 1 7 年 第 , 期 ( 总 第 7 4 3 期 ) 史 敖 贯 料 圆 凹 咬 哑 豇 0 硒
湘 西 土 家 族 节 日 习 俗 英 译 策 略 探 析
以 目的 论 为 视 角
谭 芳 芊 彭娇 娇 刘 敏
( 吉首大学 国际交 流与公共外语 教育 学院 , 湖南 吉首 4 1 6 0 0 0 )
摘 要 :继经济对 外之后 , 人 们对文化 传承 的重视 程度提 高。 土 家族 是 中国主要 少数 民族之一 , 拥有 深厚的文化底 蕴 , 形
成 了独特 的语 言和 民俗风情 , 但 土家族文化在 传承方 面不尽如人 意 。 本 文立足 于湘西 土家族苗族 自治 州—— 土家族主要 聚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数 量来 说 , 土 家族 节 E t 多; 就 时 间看 , 土家 人 民过 节 的频 率 高, 基本 上每个 月都有 节 日, 根 据节 日内容 大致 可分 为祭 祀 节 日、 纪 念节 日、 农 事活动性 节 日和社 交娱乐 型节 E t 。
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习语英译浅析

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习语英译浅析王丽丽(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张家界427000)摘要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的短语或句子,是语言的精华部分,汉语习语的翻译多少年来都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
本文分析了影响习语翻译的四个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与之对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习语文化背景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1习语及其文化特征习语一直以来被视为文化的精髓,人类智慧的成果。
历经时间的洗礼与锤炼而形成其固定的形式,因此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习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就我们当前所知的有:俚语(slang),俗语(old sayings),谚语(proverbs),歇后语(two-part category sayings)等。
习语作为语言中较为活跃的因素,能最为真切地反应文化特色,其产生、发展、固定成型的每一过程都不能不谈及文化的推动作用,每一不同形式的习语翻译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化背景,因为习语所表达的意义并非是其单个词意思的组合,也并非如其表面所传达的意思那样浅显。
因此在英汉两种习语进行转换的时候需要触及两种语言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加之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存在有相当的差异成为了习语翻译的主要障碍,本文主要讨论文化背景影响下的习语翻译及技巧。
2影响习语翻译的文化因素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等人类社会各式各样的特征。
由于译者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同样的原文可能会翻译出不同的版本,即使是同一译者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背景下的译作也会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文化对语言产生的作用。
每一种文字都各有特色,有其他文字所不可企及的优点,也有不可忽视的戒律。
中西两种文字相差甚远,在涉及习语翻译时,如果只是考虑斟酌词的意义是不可取的,必需要深度剖析文化内涵,文字特色。
2.1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差异由于社会的不断变化,对语言的发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英汉翻译中的五大文化因素影响

英汉翻译中的五大文化因素影响作者简介:齐媛媛,1981出生,女,河北唐山人,任职于唐山学院外语系,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英美文学。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
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影响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
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
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
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
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 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
”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
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
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
”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
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
浅谈湖南旅游景点英译文本的错误分析

2552020年32期总第524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湖南旅游景点英译文本的错误分析文/张 扬用文体文本,其翻译的评价应是以目的语和目标受众为导向的标准。
而许多学者忽略了译文的预期功能、翻译的目的及参与者。
四、错误分析1. 语言类错误。
通过结合旅游文本的交际功能着重探讨湖南旅游文本英译的语言类错误,认为湖南旅游文本英译的语言类错误集中体现在文字学、语法、语义以及修辞等层面。
(1)拼写错误。
正确的拼写是目标文本提供正确的旅游目的地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
然而,在将目标文本从中文翻译成英语的许多翻译中经常会出现这种错误。
大家想一想,外国游客在理解著名的历史景点的粗心翻译时会有什么感觉?Example 1: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北部。
Lake Dongting is situated in the northen part of HunanProvince an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se River. (曹波、姚忠,湖南旅游英语:4)从错误的拼写“ Yangtse”,目标接收者可能会推测出它们的真实含义。
但是,错误的拼写确实会破坏风景名胜区的魅力。
这些错误在许多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语翻译中反复出现, 显然,翻译者的粗心和不负责任是造成拼写错误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拼写错误可能会使外国人失去对这个风景名胜区的游览兴趣。
正确的拼写应该是:“Yangtze”。
(2)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包括结构错误的句子和无法成功完成适当功能的句子结构。
语法不正确的句子会不断产生难以理解的信息。
Example 2:朋友,张家界欢迎您!Your visit to Zhangjiajie is welcome. (胡述,奇山异水张家一、概述中国正以其绚丽的自然景色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
如何吸引海外游客,如何更好地宣传湖南旅游资源和湖南文化?这关系到湖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影响翻译的因素

影响翻译的因素影响翻译的因素一、文本方面的因素1、语义理解障碍:阅读和分析原文阶段,原文的语义含糊性和句法复杂性是影响等值程度最主要的因素。
由于原文有意无意的语义含糊,译者很难确定原文的真实语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也就产生不同的译文。
如,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常喜欢间接地或迂回地表达自己对一个男孩或女孩长相的看法,便说“她长得困难”——这就不能不给译者带来“别扭”的感觉。
如果直译为“She grows difficult.”老外读了可能费解;如果意译为“She looks ugly.”原文的风趣就丧失了。
要克服语义含糊,准确传达原文语义就要求译者对原语有较高的把握能力,尽可能综合考虑与原文语义相关的所有因素,挖掘出原文真实内涵。
即便如此也难实现绝对的“等值”。
原文句法过于复杂也是译者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翻译前译者不得不将复杂的句法重新梳理一遍,即先进行语内翻译,然后再转换成译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等值程度。
2、表达方式相异:分析完原文后,在原文转换成译文阶段,译者同样遇到很多影响等值的因素,大都与表达方式、文体风格有关。
原文里同一个句法单位,译文通常都有几种等值程度不一的表达方式与之对应(固定用法除外),表达方式的取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等值程度的高低。
我们的取舍原则是选择最自然的对等物,即采用最符合译语表达习惯及惯用语搭配的表达方式。
例如:(1) Shoe the goose. (A)给鹅穿鞋。
(B)对牛弹琴。
[徒劳无益](2) Teach fish to swim. (A)教鱼游泳。
(B)圣人面前念《三字经》[多此一举](3)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A)凡是结果好的事就是好事(B)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经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每个英文词语的第二种[B]译法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汉语历史较长,其词语非常丰富多彩。
光一个“死”字至少有42钟说法[如,长眠、安息、登仙、圆寂、谢世、驾崩、见马克思去了……等等],英语或其它语种往往很难找到其“等值”的对应词。
湘西本土文化多维英译策略探究

湘西本土文化多维英译策略探究作者:张小兵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4期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英译是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途径。
湘西本土文化是我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研究现状、英译对象、功能理论、目的论、异化归化等多维翻译策略出发,探讨湘西文学作品、饮食、旅游、传统民俗等方面的英译策略运用。
关键词:湘西;本土文化;英译一、引言湘西本土文化历史悠久,蕴含丰厚,“神秘湘西”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学者的目光。
做好湘西本土文化的梳理与英译,让湘西本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魅力,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来到湘西,了解湘西,对推动湘西地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主要以苗、土、汉三族杂居的“神秘湘西”充斥着太多的文化特质,且很难找到其地域范围以外的类似元素可以匹配。
就翻译来说,这直接导致了难以跨越的文化异质隔阂,难度加大。
因此,在湘西本土文化外宣实践中,综合多种翻译策略、理论,来进行多维翻译就具备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二、湘西本土文化英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早在1936年,美国英译学家项美丽(Emily Hahn,Shing Mo-lei)就把沈从文湘西文化作品《边城》译为英文,译文刊登在《天下月刊》,在美国进行传播。
此后,著名英译家杨宪益、戴乃迭、美国汉学家金介普,英译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等作品,极大推动了湘西民俗特色文化向外传播的步伐。
有关湘西文化翻译的研究如:吴斐从科学规划、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多元传播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对苗族文化外译的对策建议。
刘静从文化翻译观的指导角度,提出了以“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进行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专有项的翻译[1]。
她提出:“以自信的主人翁姿态向别国介绍我们的文化,这个时候,首当其冲采用的翻译方法是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
”还有滕婷也不谋而合地提出:“在翻译方法上,主要表现为音译加释义,直译加意译,增词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影响湘西民歌英译的因素
摘要:本文从湘西民歌语言特点和与英语语言对比角度出发,探讨影响湘西民歌英译的因素,主要从语言、文化和译者三个因素展开。
关键词:湘西民歌;翻译;对外传播
随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湘西民歌英译并进行对外传播也成为当务之急。
很多国内著名歌唱家在伦敦亮相、美国放歌,其中不乏唱湘西民歌,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歌词在翻译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浅则翻译不地道,重则语法错误、漏译、误译。
这也直接揭露了在对外传播中国民歌文化时只让听众感受到歌唱家声音之美而没有发现文化之美的问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歌词中有太多因素阻碍译者正确且地道的翻译。
一、语言因素
湘西民歌语言主要分为苗语与土家话。
苗语和土家话都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其中,苗语的语音有71个声母,16个韵母,六个声调,有连续变调现象。
词汇,苗语词汇丰富,有多种构词方式,按语音可分为单音词,多音词。
按词的结构分,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
(一)湘西民歌中的双关与英语中的双关存在差异
英语双关语(pun)在《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词典》(Webster,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的解释为:The humorous use of a word in such a way as to suggest different meanings or applications or of words having the same or nearly the same sound but different meanings;a play on words.英语双关多使用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去达到幽默的效果。
像“altogether”与“all together”在读音上完全一样,但all together的意思跟together的意思类似,可以解释为“with each other”,即一起、同时的意思。
而altogether是副词,表示完全地(相当于completely)或者总共地(in total)。
像“light”有轻的;浅色的;明亮的;轻松的;容易的;清淡的等意思,在很多句子中也容易形成双关。
但汉语中的双关比英语的复杂很多,如果是像英语的同音异义应用在汉语中就太多了,单第四“yi”就有92个,当组成汉语单词又是另外一种意思。
谐音双关像“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与“情”双关。
汉语中还多了语义双关,多出现在歇后语像“打灯笼搬石头--照办。
(照搬)。
”
(二)湘西民歌中的语法与英语语法存在差异
在湘西民歌中,一是西南官话(即湘西方言,但因为历史原因,县之间、民族之间的语言都有区别)形成思维与英语不同,有些句子语法结构也与英语语法结构不同;二是汉语的多样性与方言的不准确性,造成了以下两点问题:
1、主语的省略和不可省略。
汉语主语省略形式灵活,有承前省略、蒙后省、隔句省、泛指省等多达八种省略,而英语主语省略则受许多语法规则约束,仅有承前主语省略、蒙后省及对话省等四种情况。
(袁宇辰黄凤钨《<边城>及其杨译本中“主语省略”现象对比研究》大众文艺.语言学研究,)同时,汉语的主语形式k比英语主语多。
比如就湘西民歌歌词:时间名词开头,《十二时辰想起姐》中“子时想姐半夜中”就省略了主语“我”。
如果翻译省略主语会造成语法错误以及让听众不知所云吗,特别是在音乐会等场合需要一句歌词对应一句翻译时。
但不省略又会造成翻译没有美感或者太过于冗长。
2、湘西民歌中独特的语法
一方面是方言是地区或者民族的,虽然与汉语在词汇与语法上很多共同点,也不是独立语言,缺少正式语言;二是很多民歌为了有音乐韵律而没有遵循语法原则。
综上原因容易造成现在民歌翻译错误。
例如民歌《花大姐》“两个妹子舍”“三个妹子三”中“舍”和“三”是为了韵律。
(三)湘西民歌中的词语
1、叠音词
湘西民歌中有大量叠音词,在韵律和意思上都起到很大作用,如:《高山有好水》中有很多叠音词,水弯弯、水灵灵、火辣辣、甜悠悠。
英语也有很多叠音词,像名词fuddy-duddy(大惊小怪的人)、dum-dum(笨蛋);形容词zigzag (弯弯曲曲的)、go-go(活跃的);拟声词hubble-bubble(沸腾声)、drip-drip (雨水声)。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中英叠音词存在很大的不同,英语叠音词很多不能与歌词中的叠音词对等,如山重重、山青青。
因为英语中没有相同意思的叠音词,所以只能用其它词语代替,这就不能很好表现出巧妙的用词与音乐的韵律性。
2、方言专属词
民歌中存在大量方言词,其中很多言简意赅,两三个字能表达出很多意思,在英语中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单词或短语。
因此翻译不完整会让听者不明白,翻译完整又会影响韵律甚至繁琐。
如:“西兰卡普”(“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如果翻译为“Brocade of Tujia”根本不能从字面上就想象出西兰卡普的美丽花纹。
“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
3、语音词
湘西民歌中存在大量独特的语音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又很有韵律,并且不同的语音词也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如:《滴格儿调》“一根滴格儿树枝”中的“滴格儿” ,调皮的语气能表现出唱歌者的开心雀跃。
二、文化因素
湘西是多民族地区,湘西州少数民族中世居人口比较多的有6个,即土家、苗、侗、瑶、白、回。
湘西民歌也是由不同民族的民歌组成,每首民歌都能直接表现此民族的历史、风俗、生活、思想等等方面。
歌词翻译字数受到限制,从而很难体现出文化与情感。
“半坡有个土地堂,土地问姐要香纸”中土地公的风俗文化外国人就很难从歌词中体会出来甚至可能会误解,只有深入了解才知道土地公是保护这片土地的安宁,老百姓节日都会去土地庙拜一拜,或者是为某件事情祈福。
就像中国人如果不了解美国贫民区诞生的嘻哈文化也很难从翻译过来的歌词中理解这是在描写底层人民真实喜怒哀乐、矛盾、反抗与对公平、自由的追求。
三、译者因素
在湘西民歌对外传播过程中,译者是至关重要的角色,歌词翻译是否能准确无误甚至是注重音乐韵律性就是由译者本身素养决定。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湘西民歌翻译不严谨,基本错误很多,这是译者对民歌翻译的失责,而且歌唱家在国外演出时用了这些翻译,例如:《马桑树儿搭灯台》中译者将灯台lampstand,但灯台其实是一种树。
这影响了国外听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而且因为译者具有主体性,很多时候译者在翻译其它文化的时候不能跳出自己文化的禁锢而容易出现翻译误差。
并且由于大部分民歌都是由人来一代代传承,民歌传承具有了不稳定性,很多歌词意思会因为当地文化书面资料极少与译者不了解此文
化而造成翻译错误。
四、结语
从对湘西民歌的例子和与英语的对比中可看出,湘西独特的文化、译者主体性、湘西民歌的词语、语法、双关都是影响湘西民歌翻译的因素。
湘西民歌翻译者如果能了解这些影响因素,也许更能够注重湘西文化、翻译过程中用词的准确性,进而更好的翻译湘西民歌,让湘西民歌能够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吴雪梅.民族认同的象征——湖北苗族的语言使用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2]潘广琴,崔静,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民歌英译研究——以宋祖英民歌英译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