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祠堂文化介绍剖析

合集下载

祠堂文化——传统文化的明珠之一,名人祠堂知多少

祠堂文化——传统文化的明珠之一,名人祠堂知多少

祠堂文化——传统文化的明珠之一,名人祠堂知多少祠堂文化——传统文化的明珠之一,名人祠堂知多少在我国的文化中,祠堂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我们的重组观念,它是农村化与宗族发展的产物,在如今的现代社会逐渐被淘汰。

但是,祠堂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祠堂建立不再兴起,但是仍有一部分祠堂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祠堂分为好几种,包括祭祖祠堂,一般是同姓或者是宗族建立的,用来缅怀祖先;还有一部分是名人祠堂,用来纪念著名的,为人敬仰的历史人物,神祠也是其中一种,多以自然现象或某种神仙的形象为祭祀的对象;到了清代后期,出现了西洋式的祠堂,外表是西洋建筑的风格,其中却是中式的祠堂。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在我国各地的历史名人祠堂。

历史名人祠堂是为历史人物修建的,因此,不会进行专门的上香与祭祀的活动,但是会有人自发进行,对于弘扬人物品德,气节具有重要意义。

诸葛亮一生多智,他的聪明与对于国家的忠心为人敬仰,因此在四川成都,就有专门纪念他的武侯祠,杜甫曾经写诗还提及到了这里“丞相祠堂”。

最开始的祠堂与昭烈庙相邻,后经过重建重修,形成了如今的合庙,并且成为当地的著名景点之一。

文天祥在燕京被困多年,环境恶劣,最终凛然赴死,选择坚守心中的信仰。

一首过零丁洋让后世感受到了他的忠义。

因此为了纪念他,在北京的文侯祠是用来纪念他的。

这里有许多他的遗物以及他曾亲手种下的古树,在这里能感受到他的浩然正气。

张仲景医术高超,流传于世。

在如今的河南南阳市,有座祠堂便是为纪念他而建立,被称为医圣祠。

这座祠堂具有汉代的风格,十分壮观,琉璃闪光,布局严谨。

郭沫若曾经还为其题词。

范成大,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及将领。

他的祠堂,位于苏州,而他因为后来隐居于石湖,因此有石湖居士的称号。

这里风光秀丽山湖相间,还被称为石湖别墅。

除了这些,这里还有他的个人代表作诗书刻的珍藏。

韩愈的祠堂并不少,但是潮州的却是保存最好的,这座祠堂古朴又清幽,有韩愈的塑像以及多座碑刻牌匾等。

漫谈中国祠堂文化

漫谈中国祠堂文化

漫谈中国祠堂文化第二章祠堂文化的构成与内涵祠堂作为一种乡土建筑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宗族世家的特有礼仪和文化内涵,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极其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华民俗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研究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祭祀文化《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

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列为古代五礼之首。

因此,祭祀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有各种繁琐而又庄重的礼仪规制程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云:“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祠堂存在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祠堂作为祭祖的圣地,其建筑就是以祭祀为中心而进行空间布局的。

通常将大门、享堂、寝堂安排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使其作为祭祀公共建筑的性质更加突出。

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最考究。

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是祠堂的核心,精神殿堂的最高境界,摆设严格考究,气氛凝重肃穆。

北壁设有神龛,正中摆放始祖神主牌位,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

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

以此类推,使得祖宗与子孙后代亲疏、长幼关系的排列顺序,变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祠堂的祭祀活动,按时间、性质及所祭对象的不同,也可以划分诸多的种类,如“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

常祭是一般性祭祀,每月初一、十五举行,规模不大,只要求每个家庭的家长参加;专祭是对特定祖宗的祭祀,如冬至祭始祖;特祭指现世子孙婚聚、生子、进学、中举、入仕、升职等喜事,而入祠行祭;大祭在一年之中要举行数次,如春节、春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秋分、冬至、除夕等。

目前,各地的祭祀程序都已极大的简化了,一般只在清明和中元节才举行家族集体祭祀。

祠堂文化简介(一)

祠堂文化简介(一)

祠堂文化简介(一)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有多种用途。

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在鄂东南一带,同一祖先的若干后代分支若干自然村,这些村子共同建造的供奉祖先牌位和议事的建筑物,称之为祠堂;这些分支自然村分别也建有功能相似的建筑物,称之为祖堂。

也就是说,祠堂是同一祖先几个自然村的公共财产,祖堂是一个同姓自然村的公共财产。

其实,祠堂和祖堂在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江南许多地方把祖堂就叫做祠堂。

祠堂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潮汕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筑,这是一种“怀抱祖德”、“慎终追远”、也是后代人“饮水思源”、“报本返始”的一种孝思表现。

祠堂有多种用途。

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

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宗祠文化】祠堂

【宗祠文化】祠堂

【宗祠文化】祠堂祠堂——了解一个家族的开始祠堂是先祖安灵之所,也是所属宗支族务活动的平台。

它具有缅怀祖宗之功德,训化族众之行为的功能。

其文化功能属精神文明建设范畴。

祠堂文化建设有两个层面:一是精英层面,其内容有楹联、匾额、碑刻、志记、规训、文渊阁、展示厅等等;二是普通层面,其内容主要是祖宗牌位的制刻和摆放。

就普通层面而言,此项仪规关乎千千万万普通宗亲的感情,因此,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规范难度大。

以寻根为线索,祠堂文化全方位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那些熠熠生辉的姓氏文化;也是对于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先人进行沉淀思考与怀念。

一、祠堂文化礼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无论是王朝政府,还是普遍百姓,历来都重视礼仪教化。

因此,礼仪贯穿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那么礼有哪些基本特征呢?礼有三个基本特征:1、礼是人制定的。

2、礼是需要变通的。

3、礼是为现实服务的。

二、历史上礼的制定和衍进周公制礼,《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二庙。

庙即供奉牌位以祭祀的处所。

换言之,就是说天子供奉七个牌位,诸侯五个,大夫三个,士二个。

《王制》曰:七叶可以观德。

又曰:三昭三穆,与太祖而七;诸侯为高祖而下,并太祖而五。

那么太祖又是怎样确定的呢?《旧唐书·礼仪志·第五》载:……莫不尊始封之君谓之太祖。

太祖之庙,百代不迁。

太祖者,商之玄王,周之后稷是也。

……其后,汉高祖受命,无始封祖,即以高祖为始封祖。

魏武创业,文帝受命,亦以武帝为太祖。

晋宣创业,文帝受命,亦以宣帝为太祖。

历兹以降,至于有隋,宗庙之制,斯礼不改。

由此可知太祖是一个家族或王朝的奠基者。

夫太祖以功建,昭穆以亲崇。

有功百代不迁,亲尽七叶当毁。

又曰:今以新主入庙,玄宗明皇帝在三昭三穆之外,是亲尽之祖,虽有功德,礼合祧迁。

礼经“祖有功,宗有德”,皆不毁之名也,汉魏以降,虽曰祖宗,亲尽则迁,无功亦毁。

而在我们家谱中也有五世而亲尽,亲尽则无服之说。

虽然皇家有七庙之制,但是,三昭三穆的介定又随着王朝存世的延长,后世又多有变通。

关于姓氏宗祠

关于姓氏宗祠

关于姓氏宗祠中国的姓氏宗祠,俗称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分为先贤祠、宗祠、神祠。

先贤祠和神祠是为了祭奠古代先贤和传说中的神仙而设立的。

宗庙是中国皇帝专有的祭祀场所,而宗祠建筑最普遍,习惯上称祠堂,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特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

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

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

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

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

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如“世德堂”,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

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

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

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

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

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

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

祠堂文化介绍

祠堂文化介绍

祠堂文化介绍祠堂,那可是咱中国人心里一块特别的地方,就像一棵大树的根,深深扎在土里,无声地诉说着家族的故事。

在过去的老村子里,祠堂总是最显眼的建筑。

它高大、庄重,就像一位沉默的长辈,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家族里的人来来往往。

走进祠堂,你能闻到那种陈旧的木头香味,混合着淡淡的香火气息,这味道就像时光的指纹,一下子就能把你拉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你看那祠堂的建筑结构,从大门到正厅,每一处都有讲究。

大门就像家族的脸面,厚实而威严,仿佛在告诉外面的人,这里面住着一个有规矩、有传承的家族。

正厅里供奉着祖先的牌位,那些牌位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家族的历史和尊严。

这些牌位可不仅仅是几块木头,它们代表着家族里曾经鲜活的生命,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长或短,或喜或悲。

祠堂文化的核心啊,就是对祖先的敬重。

这敬重可不是嘴上说说的,那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

逢年过节,家族里的人都会聚集到祠堂里,就像一群归巢的鸟儿。

大家带着供品,怀着虔诚的心,给祖先上香、磕头。

这就好比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活着的人在向逝去的亲人汇报这一年的生活,祈求祖先的保佑。

这种敬重祖先的情感,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家族里的每一个人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祠堂里,还有家族的规矩呢。

这些规矩就像一把尺子,衡量着家族里每个人的行为。

比如说,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这些可都是刻在家族基因里的美德。

要是有哪个年轻人不懂事,做了违背家族规矩的事,那祠堂里的长辈就会出面教育。

这教育可不像现在学校里的老师讲课那么简单,那是带着家族的威严和期望的。

长辈会把家族的历史、先辈们的事迹讲出来,让犯错的年轻人明白,自己的行为不仅关乎自己,还关乎整个家族的荣誉。

这就像一条河流,如果源头的水脏了,下游的水还能清澈吗?再说说祠堂里的那些族谱吧,族谱就像一部家族的史书,详细地记录着家族的繁衍脉络。

从第一代祖先开始,每一代的子孙名字、生卒年月、娶了哪家的姑娘、嫁到了哪里,都清清楚楚。

【姓氏文化】姓氏文化的代表:宗祠

【姓氏文化】姓氏文化的代表:宗祠

【姓氏文化】姓氏文化的代表:宗祠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独特,且源远流长。

宗祠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了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高峰。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

是崇孝敬祖的场所,是民间建筑的瑰宝。

旧时祠堂又称“家庙”、“祠庙”。

宗祠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服务于多数历史朝代“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

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

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

盛世修志,盛世建祠。

宗祠文化的繁荣也是侧面反映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现实。

宗祠多建于家族聚居地中心位置,随着族丁的繁衍兴旺,大家族便分宗专门建起了宗祠或支祠。

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仅工艺精美,还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儒教文化的代表。

可以说,宗祠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经典。

现在的宗祠,大多保留延用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

有些宗祠虽建筑规模不一定大,但结构精巧端庄、古朴凝重,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基本保持明清建筑的基本特征。

祠堂一般分为二大类:一是姓氏家族祠堂,即宗祠;二是历史名人祠堂,即历史名人纪念专祠。

祠堂中大多有戏台、厢房,以供娱乐教化之用。

正门外绘制门神。

而历史名人堂是则官方或民间建立的纪念性祠堂,堂中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陈列名人有关生平、资料、著述和文物等。

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

宗祠是有血缘认同,和宗睦族;缅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等等作用。

姓氏文化中的家谱与祠堂

姓氏文化中的家谱与祠堂

姓氏文化中的家谱与祠堂姓氏家谱是以文字和表谱等形式,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家族史籍。

姓氏家谱是以本家族子孙一代一代血肉之躯环环紧扣的生命链条,是血脉贯通、宗亲相连的一条永世割不断的血缘纽带。

姓氏家谱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不同或相似的作用。

更多资料:百姓通谱商人的牒记,载有祖先父兄死去的忌日。

每逢忌日,商人要进行祭祀,并且禁止喝酒作乐,目的是缅怀先人的优良品德,不忘养育之恩,也就是使老有所敬,贤有所尊。

这种敬老尊贤的遗风,至今还是我们中华民族需要发扬的传统美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王之世系也,为之陈有德者世显而暗乱者世废也”(《国语》),可见此时的谱书被当作是对帝王、诸侯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本。

魏晋以来,谱书又有维护九品中正制选举、门第婚姻、社会伦理等作用。

就现代社会而言,姓氏谱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有益的、合理的家训、家规、格言,例如:赡养老人,要求兄弟和睦,不许辱骂殴打尊长,禁止酗酒、赌博、宿娼、吸鸦片,严禁砍伐祖坟林木和村头风水林的行为,诸如此类,对社会秩序的安定,甚至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均有一定作用。

特别是在法制、法规普及薄弱的边远地区,家训、家规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

“祠堂”一名,始见于汉代,又称“祠庙”或“家庙”,其建筑多修建在坟墓附近。

宋代以后,民间立祠堂风气流行,于是各姓祠堂遍布大江南北。

此时的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

开始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先祖崇拜与神灵崇拜的产物,是家族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

作为子孙祭祀、缅怀祖宗的场所,祠堂一般都有一个高雅的名称,也叫堂号。

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堂号,如王姓的“太原堂”、陈姓的“颖川堂”、李姓的“陇西堂”、马姓的“扶风堂”等。

许多堂号的取名,源于历史典故。

正是在这一取名行为中,中国古代文化的理想价值在民间得以承认和接受,并以神圣的凝固形式的对家族后人时常起到教育和勉励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姓氏祠堂文化介绍二十世纪后期,寻根问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旅居海外的“三胞”回乡谒祖络绎不绝,城乡的许多祠堂也都加以整修并传承祭祖传统。

学术界也越来越加注重中国的祠堂文化,并成立了中国祠堂文化研究会;在世界范围内,有关中国祠堂文化的研究也日趋活跃;福建省文化厅于二00一年三月还发出了通知,对全省各地的祠堂进行了登记,对祠堂文化进行抢救挖掘、记载传播工作,还编纂《八闽祠堂大全》上下两辑:《中国祠堂大观》也于二00五年六月出版,无疑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化工程。

祠堂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内涵博大精深。

祠堂是姓氏祖根和聚集繁衍的象征。

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祠堂文化,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对祠堂文化赋予新的使命,充实新的内涵,扩展新的功能,实行新的管理方式和新的活动形式,使古老的祠堂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融入“先进文化”的范畴之中,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发展要求,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这应当是我们研究、弘扬祠堂文化的正确方向和基本思路。

本文就笔者十多年研究和探索的一些见解,愿抛砖引玉,与诸多有识之士交流与切磋,期望共同把传统的祠堂文化发扬光大。

一、祖与祖祠含义:先从“祖”字说起。

“祖”字最初的字是“且”,“且”和“祖”同音。

“且”字的本义是祭祀时用的礼器。

最初的含义,“且”是原始社会的男性生殖器图腾崇拜,是氏族繁衍昌盛的象征,因此祖先的神主牌便仿照“且”的形象而创设的。

“示”字很象古人所崇拜的“灵石”一样,本义是在这个灵石上放置祭品。

后人把“示”和“且”合成今天的“祖”字,引申为先代的祖宗。

正因为“示”的本义是放置祭品的灵石,所以汉字中凡由“示”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崇拜、祝愿、祭祀有关,如福、祈、祷、祝、祀、崇等等。

而“且”字也同样,凡由“且”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祭祀有关,如俎,形象为古代祭祀时盛牛羊肉等祭品的礼器。

人们为了祭祀祖先,后来才有了祠庙。

“孝经”说:“孝子之于亲也,为之宗庙。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是居住洞穴或只有简陋的棚寮,当然还没有祠庙,祭祀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以后社会向前发展,有了贫富悬殊,有了贵贱尊卑,于是士大夫有庙,而庶民无庙,这自然引起庶民的反感,谁没有祖宗?有祖宗怎么能不祭祀呢?于是后来才有了属于本家族的祠堂,在祭祀权上也就平等了。

二、祠堂文化由来在我国古代璀灿夺目的古建筑宝库中,祠庙是特别受人重视的建筑物。

祠庙是供奉和祭祀人神,即祖宗和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等类人物的神位。

祠庙也被称为家庙、祖庙、宗庙、宗祠、祠堂等。

祖庙是专门用来祭祀祖先阴灵的场所。

祖庙分为二类:一类是王室、诸侯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被称为太庙、宗庙。

一类是臣民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建筑物,这类祖庙又被称为家庙、宗祠,南宋以后被称为祠堂。

祠庙还有一类是用于供奉和祭祀帝王、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以及先贤、名士、英雄人物的建筑物。

我国著名的祠庙有:黄帝轩辕庙、宝鸡的神农庙、天水的伏羲庙、临汾的帝尧庙、绍兴的舜帝庙、绍兴的禹王庙、北京的太庙、曲阜的孔庙、淮阳的陈胡公祠、邹县的孟庙、秭归的屈原祠、绍兴的王右军祠、九江的陶靖节祠、韩城的司马迁祠、江油的太白祠、成都的杜甫草堂、潮州的韩文公祠、柳州的柳侯祠、眉山的三苏祠、崇州的陆游祠、卫辉的比干祠、都江堰r 二王祠、成都的武侯祠、运城的关帝庙、云阳的张飞庙、海南的五公祠、合肥的包公祠、杭州的岳王庙、太原的晋祠、广州的陈家祠等三十座名祠。

许多名祠已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华民族建筑宝库中的文化遗产。

中国祠堂文化发轫于夏、商、周时期,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周代“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这说明彼时祖庙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帝王祖庙最具权威,而士大夫则依次分等配祀致祭,庶民百姓没有资格建祠立庙,只能在居家之庙室设祭。

祠堂文化盛于唐、宋。

宋时,朱熹在“朱子?家札”中对祠堂作了新的规划和阐述,提倡尊祖敬宗,推崇忠、孝、节、义的思想,由于受到当权者的支持,而得以推衍,此后民间建祠祭祖之风由此日盛。

到了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广建祠堂,使祠堂文化席卷全国,祠堂遍天下,以致“族必有祠,祠必有产(祭田)”。

至清末民初,祠堂成为乡村家族社会活动的中心,成为姓氏宗族的象征。

我国祠堂遍及五洲四海,尤以闽、粤、淅更为盛行,就八闽大地就有祠堂近二万所之多。

祠堂占地宽广、建筑雄伟壮观,工艺精巧高超。

在台、港、澳和东南亚,乃至美洲大陆的华人祠堂,也有上千之数。

可见祠堂文化源远流长。

三、祠堂性质作用在悠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孕育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祠堂文化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遗存,根植于久远的神州大地,蕴藏于深厚的华夏文化之中。

世纪星移,千年斗转,祠堂文化代代传承,叠叠积累,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中一脉不熄的灯火。

我国的祠堂文化,不仅融合了血缘、亲缘、情缘的醇厚甘冽,还浓缩了建筑、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在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多层面折射出瑰丽的民俗风情,隽永的文化魅力。

福建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规模中原移民南迁的时期,中原文化在闽祠中可觅可寻,先哲的光辉可圈可点。

福建作为向海外移民出发地之一,当前在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乃至美洲大崇的闽祠,都可以寻访到闽越文化的气息。

福建省文化厅于二00一年三月“关于做好八闽祠堂大全组稿工作通知”中明确指出:“我省民族民间传统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其中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为了更好地做好祠堂文化的抢救挖掘、记载传播,努力使祠堂成为爱国爱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成为海外侨胞寻根问祖、寄托乡情、增进感情的窗口,让广大群众和海外侨胞更多地了解福建祠堂文化的历史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这个文件对祠堂文化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了正确的定位和阐述。

做好祠堂文化的抢救挖掘、记载传播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港澳回归、世界性的寻根问祖热潮。

祠堂文化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海外侨胞回乡竭祖之情也日趋激烈,因此研究、传承、弘扬中国独特的祠堂文化是很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这对于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使传统的祠堂文化赋予新的使命,拓展新的功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融入先进文化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于弘扬寻根认祖、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增强炎黄子孙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发扬爱国爱乡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加强海内外宗亲的联谊、帮助海内外宗亲寻根认祖,增强“本是同根生,两岸一家亲”、“同根同祖务必同心同德,兴家兴族更须兴国兴邦”的共同理念,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这对于纪念先祖先贤、弘扬祖德、激励子孙后代“成才报国”、“创业兴邦”,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海峡西岸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祠堂文化功能祠堂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遗存,随着社会的进步,对祠堂文化应当加以传播、加以弘扬、加以改革、加以创新、促进祠堂文化健康发展。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祠堂本为祭祀之所,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的功能也应不断扩展。

当今,我们应当发挥祠堂“多种功能”的作用,做到“一祠多用,古为今用”。

当代祠堂的功能是:①作为尊宗敬祖的圣地;②作为寻根问祖的窗口;③作为海内外宗亲联谊的桥梁;④作为吸引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回乡投资兴业的平台;⑤作为纪念历史名贤的殿堂;⑥作为姓氏文化研究、族谱编纂、收藏、阅览的馆所;⑦作为对宗亲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⑧作为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⑨作为聚会议事的会堂;⑩作为旅游参观的景点。

总之,发挥多种功能、使祠堂古为今用,为倡导文明新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五、祠堂祭祖目的在我国历朝历代,因以孝为德行之本,所以由爱敬父母,上溯到爱敬父母的父母,以至远代的祖宗,于是祭祀祖宗成为一种崇尚的道德行为。

古人说:“入祠祭祖的意义,在于入庙思敬之意焉。

”祭祖寄托了后人对血缘祖先的崇拜和对祖宗的缅怀,是中华民族尊宗敬祖,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

祭祖与祭神的内涵是不同的,祭神出于畏惧心理,祭祖则出于爱敬心理。

既然爱敬父母,那么对同祖所生的兄弟姐妹,自应友爱,推而广之,凡是同一祖宗生下的昆仲,理应和睦相处,精诚团结。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的大家族便因此形成。

因此,祭祖的作用,在于强化本姓子孙的血缘观念,强化属于同一宗族的认同意识,生发出同一祖根的自豪感,增强同一宗族的凝聚力,促进家族成员和睦友善、互助互爱,激发家族重振雄风、共铸辉煌,成才报国、创业兴邦的意志,确立“同根同祖务必同心同德,兴家兴族更须兴国兴邦”的理念,为家族的兴旺发达作出不懈的努力。

这就是宗祠祭祀的神圣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祭祖也要与时俱进,从祭祖仪式到祭祖内涵也要应进行改革和创新:一是在祭祖祭仪式之后由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者演讲,讲话的内容:①姓氏的源流史、繁衍史、发展史;②祖先和名贤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德;③齐心协力、努力创建文明、和谐、昌盛、富裕的家族:④对后裔的殷切期望和要求。

二是可举办先贤事迹展或姓氏源流史示意图展等,使参祭的宗亲都受一次深刻的教育。

三是祭祖应大力提倡男女老少皆应参加,改变男尊女卑的旧惯例,发扬新时代的新宗风。

四是祭祖大典应尽量邀请迁徙外地的宗亲代表回祖籍地参加祭祖,尤其应当函请旅居海外宗亲回乡参加祭祖活动,以加强海内外宗亲联谊,激发海外同胞爱国爱乡的情怀,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五是各姓总祠举行重大活动和祭祖大典,应邀请姓氏文化研究会和有关姓氏代表参加,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六、祠堂祭仪祭文祭祀的仪式一般沿袭传统的习俗,至于祭文的内涵,一般包括:赞颂列祖列宗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质;祈求祖先保佑裔孙幸福安康和家族繁荣昌盛:表达全体裔孙决心“成才报国、创业兴邦”、“重振雄风、共铸辉煌”的理念和决心。

本文仅以“仙游陈氏大族谱”中记载的祭仪祭文为例,供参考之。

(一)祭仪祭祖开始。

(1)齐立,(理事会全体成员,海外境外宗亲站立案前,本地宗亲就地列队站好)。

(2)鸣炮。

(3)奏乐。

(4)执事各司其事。

(5)主祭裔孙就位。

(6)陪祭裔孙就位。

(7)主、陪祭裔孙向先帝先祖位跪。

行三跪九叩首: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跪,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平身)(8)主祭手盥洗(执事引洗、擦手)(9)上香(执事点香交与主、陪祭裔孙。

主、陪祭裔孙带领全体参祭裔孙向舜帝以及历代祖考祖妣)行三鞠躬礼: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10)酌酒(执事在案桌上拿起酒壶向酒杯内倒酒)。

(11)灌酒(主祭、陪祭裔孙把执事灌满的一盅酒杯倾于地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