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作者:刘陕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1期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本文分析运用构建主义的理论分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即语言与文化相脱离。
并且提出了提高改善教学效果的对策:以学生为主体,引入“参与式教学”;丰富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言文化对外汉语文化传播随着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对外交流不断加深,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在此背景之下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
作为文化的载体,汉语言是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又与文化相互依存制约。
学习语言要与文化知识紧密结合,不能独立于文化的学习。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已经形成了的广泛的共识,即:在语言学习训练的同时应当加强文化知识方面的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
当前对外汉语教师面临这样一个教学难题:汉语语言中存在大量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因素,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中以留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将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阐释清楚。
虽然近年来这已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里不断热议的话题,但是在相关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认识主体却却一直处在被动状态,这样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制,很难得到发挥。
而在现代构建主义的教育理念中普遍认为要重视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中对知识的主动发现、探索以及对已习得知识的主动构建。
从这个意义来看,这一理论对于我们当前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构建主义最初来源于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如何理解”以及“如何知道”,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
它吸收了包括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在内的学习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且发展。
尽管存在多种类型的构建主义,他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些主张还是相同的。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导入【摘要】语言与文化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必须结合文化教学进行。
语言教学的同时导入文化因素,可以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冲击带来的障碍,使他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最终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
这是因为语言教学的进行不能脱离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所教的语言本身就包含着文化因素,这些或体现时代背景、社会特色,或表现民俗风情、民族心理的文化因素,成为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语言与文化文化的定义,至今大概有100多种,尚无定论。
人类学者戴乐尓(e.b.tylor)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为习惯”。
在这一界定中,文化被视为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复合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一类的思想信念;艺术、法律(文本)一类的表意符号;习俗、道德一类的规范。
笔者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语言是文化现象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对应的“精神文化”,指语言、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的积累。
文化还可以分为表层文化观念和深层文化观念这是从文化的自身属性出发作出的分类,表层文化又有语言文化和非语言文化之分。
不论是从概念还是属性来看,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它包括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而语言只是其中一个符号子系统。
文化和语言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语言隶属于文化的范畴。
2.语言记录文化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交际的工具,而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活动,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交流的基本工具,它是沟通世界的桥梁,人类依靠语言进行正常交往,使得文明成果得以广泛传播,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作者:陈泓妃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8期陈泓妃内容摘要:不同民族和地区在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有符号、习俗、文字、语言多种承载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语言,它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使用最为频繁。
正因为语言的重要性,我们在学习新的语言过程中,首先需要探索并掌握这门语言自身所隐含的文化内涵。
汉语作为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语言,在汉语教学中为了使汉语学习者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汉语显得尤为重要。
语言结构的文化特征、语义系统的文化特征以及语言的文化规约构成了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内容。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可以通过改进教材来增加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内外努力教授文化知识来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学生也应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积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跨文化意识将文化教学有机地融入到语言教学过程中去,已经逐渐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创新方法,文化教学的核心本质由如下几部分构成。
一.语言结构本体显示的文化特征现代汉语里无论是组词还是造句,都具有五种基本的结构类型,即:主谓、偏正、动宾、动补、并列。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念。
具体来看,如偏正式短语“雪白”、“乌黑”等,鲜明体现了汉语的形象性。
“像雪一样白”可以令人一下子就了解到白的程度。
联合式如“有无”、“大小”等体现了汉民族的辩证思维。
“大小”就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的语素组成,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看到问题的矛盾两方,反对片面,这是自古以来的一种辩证精神。
语构文化的内容在教学上多数与语法教学相关联,可以同语法教学相结合。
二.语义系统包含的文化特征语义文化是指语言语义系统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
可以分为这样几类:1.因词汇意义不同而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征汉语中“经历”和“经验”这两个词中国人使用起来几乎没有问题,但是一些外国留学生经常误用,例如他们会造出这样的句子:这次旅行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验。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的 。”… 汇 由于 受 到社 会 状况 、价值 观 念 、审 美情 趣 词
等 因 素的影 响和 制 约 ,包含 着 大量 的文 化 因素 。这 就更 需 要学 生在 学 习词 汇 的时候 了解 一 定 的 中国文 化 。下面
是语 言知识 ,二是 语言 技 能 ,三 是语 言 交 际技 能 ,四是
对 外汉 语教 学 ,迄 今 已经走 过 五十 多年 的历程 。近 年 来 ,对外 汉语 教学 越来 越 受到 重视 。毫 无疑 问,对 外
上 面所 举 的是诗 歌 和歇 后语 中 的谐 音现象 。( )中 1
的 “ ”双 关 “ 晴 晴天 ”和 “ 感情 ” 。( )( )( )都 是 2 3 4
所 承 载 的文化 。就不 能真 正理 解这 些汉 字 语音 所要 表达 的意 思 。 2 .词 汇 。 张斌 《 代汉 语 》中 讲 到 : “ 汇 又称 现 词 语 汇 ,是 一种 语 言里所 有 词语 的总 和 。词汇 同词语 的关
系 是个 体 与集 体 的关系 ,词 汇 是一 个集 合 体 ,是不 可数
一
歇 后 语 中的 谐 音 。 歇 后 语 的 后 半 句 , 从 意 义 上 衔 接 前 句 ,从语音 上产 生联 想 ,因此 生成 新 的意义 来 。 除 了诗 歌和 歇后 语存 在着 谐音 ,在 中 国的 习俗 中也 存 在 谐音 现 象 。例如 ,我 们 吃梨 子 的话 ,一般 不喜 欢 分 着吃 , 因为 “ 梨 ”谐音 为 “ 离 ” ,预 示着 离 别 。还 分 分 有 在 新 婚 时 , 会 在 新 房 放 上 桂 圆 、 核 桃 、 花 生等 。 桂 圆 ,谐 “圆 ” 的 音 , 象 征 夫 妻 圆 圆 满 满 。 核 桃 , 谐 “ ”,象 征夫 妻和 和满 满 。花 生 ,谐 “ 的生 ” ,象 和 花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方法研究

4、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如与当地居 民互动、参加文化节等,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结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文化和提高跨文化交 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融入式教学、专题讲座、文化实践活动、对比分析法、 课外阅读法和互联网辅助教学等多种策略和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文化因素教学。 教师应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学习中华文化,培养他们的 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进行文化因素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对外汉语 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中 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文化内涵。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文化 因素的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文化因素的教学。例如,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 了解中国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实践和文化体验活动,以帮 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因素教学和学生文化意 识的培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文化因素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 力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文化自觉: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增 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2、培养文化鉴赏能力:通过文化因素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中华文化的独 特魅力和价值。
3、多样性:文化因素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 需求和学习风格。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对于它的探讨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不是主要内容。
但是随着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加深,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探讨文化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渴望通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进一步辅助语言教学。
然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不成熟,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育者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规范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明确教学原则。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原则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60-03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语言要素中蕴含的文化因素1.词汇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深植于词汇之中。
同时学习一门语言,词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所以亲属称谓十分复杂。
它不仅和其他民族一样,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和细微的规定。
比如,英语中的uncle 就可以表示一切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或非亲属,而在中文中就要分伯父、舅父、姑父、姨夫等。
这种现象虽然复杂,但终究不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但是有时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若不将这一部分弄清楚,将会严重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容易缠身误解甚至摩擦。
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作龙的传人,中国传说里的龙也是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神兽,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龙的词语,像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等,这些词的意思大多是美好的或非贬义的。
但是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凶猛恐怖的动物,它代表着邪恶,是西方人畏惧的意象。
自然而然地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会把他们心中龙的想想转移在中国人身上,于是就会产生误解和偏见。
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就要努力解决这类问题。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摘要:实际上语言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那么如何从文化这个角度解释汉语言知识教学呢?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现如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也越来越备受关注,在语言性质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关注到知识,同时也需要重视文化,那么本篇也将通过文化这个角度,对外汉语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因素;文化沉淀;文化内涵;语法习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文化的统一性,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也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属于文化,而且汉语言各组成要素中都闪烁着文化的光芒。
一、汉语语音中的文化沉淀实际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语言结构,如汉语的声、韵、调系统。
因此外国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他们在发音上还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其次是理解接受汉语语音系统能够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而且从音乐构成方面来看,在汉语中,实际上每一个音节都需要包含韵母和声调,而且声母一般情况下是必要的,但是有时也可以不需要。
在每个音节中,其要素最多为四个,其中至少有一个需要是原因,这使得它们发音响度相同,以便于更精确表达其内涵。
二、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在汉语的构成要素中,其组成部分中最重要的就是词汇,而且其最能表达出文化特征,而且文化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词汇的进一步发展,那么从这个角度也就可以说词汇可以是影响文化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汉语语词的最基本形式,汉语词的基本构造比较复杂,它的书写形式是汉字一个单子实际上可以是一个词,同时也可以与别的词共同组成新的词汇。
在表达的过程中实际上可以发现,单独的词也可以表达一个独立的概念,当词与词之间相互组成时,又可以构成一个新的语言词汇。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先树立自己的意识,那么从大多数汉字中可以发现,单独的字能够表达一定的概念,这种观念是属于语言的同时也带有文化内涵。
汉语词的单双音形式变化与文化意义内涵的变化,在现代语言中词的组成是双音节,而双音节词,除了少数音译的外来词,不能够从字面上分析单字词之外,那么其他大多数的单字都表达一定的含义,都可以作为独立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第四次课

文化的四个层面: (1)物态文化,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 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2)制度文化,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 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 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教育、科技、 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 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4)心态文化,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 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 核心部分。
4. 文化的冲突与适应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会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产 生一定的文化冲突,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1)蜜月期(观光期):新奇,兴奋,好玩,有趣。 (2)挫折期:新鲜感过去,产生挫折感。甚至由于 文化冲突和不适应产生深度焦虑现象(文化休克)。 (3)调整期:逐步加深了解,增加交往。 (4)适应期:理智地理解、接受、认同文化差异。
参考: 复习旧课:5分钟; 生词学习:10分钟;课文 讲练:25分钟; 重点词语讲练:10分钟; 重点语 法讲练:20分钟;活用练习:15分钟; 课堂小结 和布置作业:5分钟。 5) 板书设计及教具使用(1分)
约会 (今天是星期天,王华跟女朋友方莉约定九点在公园门口见。可是方莉来 到公园门口的时候,王华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 王华:你怎么现在才来? 方莉:真对不起!我七点就准备出发了,可出门前有个朋友请我帮忙做一 件事, 我只好帮助他。到了车站,等车又等了半个小时。一下车,我就奔来了。 你等了我半天了吧? 王华:我等了你半个钟头了。 方莉:对不起!现在,我去买票吧。 王华:我一来就买了。 方莉:票好买吗? 王华:不好买。我排了10分钟的队,才买到票。 方莉:那咱们进去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
模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语构的特点是不注重形式标志、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意合”,这就意味着汉语语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
如:“苹果多少钱一斤?”“苹果一斤多少钱?”“一斤苹果多少钱?”“多少钱一斤苹果?”这几个句子语序不同,基本意思则一样。
又如“衣服淋湿了”和“淋湿衣服了”等句只要从意义上总体把握,施动者与受动者的换位并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
在古典诗词中“意合”更发挥到了极致,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完全由名词排列而无任何表示语法关系的形式标志。
语义完全靠意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凝练含蓄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但是汉语的重意合、多灵活性,也不意味着汉语结构无规律可言。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
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
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如不加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
胡明扬先生又把它分成受特定自然环境制约的语汇(如“梅雨”、“梯田”、“戈壁滩”等);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如“馒头”、“旗袍”、“四合院”等);受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如“科举”、“下放”、“农转非”等);以及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如“虚岁”、“黄道吉日”、“红娘”等)。
此外还有成语、歇后语等。
还有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在语言交际中最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
如“农民”一词在不同制度的国家所指不同,词的内涵意义有差别。
3.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
俗文化所决定的。
称呼,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包括老师)、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
为表示亲近和尊重,有时对不熟悉的人用亲疏称谓,甚至出现“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的称呼。
作为“官本位”思想的残留,汉语中常用“姓+职务/职业”构成称谓,如“某部长”等。
问候和道别,“你好”是在不特别熟的人之间比较正式的问候语,而日常用的更多的则是根据当时对方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明知故问或无疑而问的问题,如“在看书啊?”“洗衣服哪?”“进城去?”等等。
道别除了常用“再见”以外,有时还用“走好”、“慢走”、“路上小心”等表示关心的话语。
道歉和道谢,中国人用“谢谢”依次的频率大大低于西方人。
“谢谢”在汉语中是表示礼貌、客气的用语,因此关系越亲密用得越少,家人之间一般不用。
中国人道歉也用得不如西方人多,过去认为打喷嚏、打饱嗝、咳嗽之类的生理反应时无法控制的,没有道歉的习惯。
敬语和谦辞,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
对别人称为“您”,用“贵”(贵姓、贵校、贵国等),对自己则常用谦辞“敝”(敝人,敝校等)。
介绍别人时常把对方说的高一点以示尊重,自我介绍时一般都不炫耀自己的业绩,甚至故意压低自己以示谦虚和有修养。
褒奖与辞让,谦虚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美德,中国人不仅很少夸奖自己,对别人的赞扬也多辞让,把自己的成绩贡献归功于集体或领导。
答复别人的夸奖时常用“哪里,哪里”,表示自己担当不起,或者强调自己不足的一面。
宴请与送礼,中国人接到别人吃饭的邀请,除了极熟的朋友外,在答应以前一般都要推辞一番,说“不要麻烦了”,以示礼貌和对邀请者的尊重。
作客时的举止要注意文雅而合乎礼仪,以少麻烦主人为原则。
在接受别人礼物时,除了极熟的朋友外,一般也需要先推让一番。
受礼后对送礼者要道谢,但通常不当面打开礼物,以免显得迫不及待,也不会像西方人那样集中赞美礼物本身,说自己如何喜欢,而是表示受之有愧、心中不安,如“太破费了”。
隐私与禁忌,中国人之间越是知心朋友越能推心置腹,无所不谈。
至于年龄,因为年龄越大越受到社会尊敬,中国老年人不太介意“老”字。
年长者可以通过询问年轻女性的年龄、婚姻状况来表达关心;而中青年异性之间则不适宜互
问年龄。
在两性方面,婚姻、恋爱被称为“个人问题”,两性关系不检点被称为“生活问题”、一般不当面赞扬年轻女性的外貌、身材,同辈异性之间更不宜这样做,会给人以轻佻之感。
中国人一般也不当面夸奖别人的妻子或丈夫漂流。
另一方面同性之间则禁忌要比西方小得多,手挽手、勾肩搭背、打打闹闹并无同性恋之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