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因素

1.语构文化,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理

模式和思维方式。汉语语构的特点是不注重形式标志、强调语言结构内部意义关系“意合”,这就意味着汉语语构的灵活性和简约性。如:“苹果多少钱一斤?”“苹果一斤多少钱?”“一斤苹果多少钱?”“多少钱一斤苹果?”这几个句子语序不同,基本意思则一样。又如“衣服淋湿了”和“淋湿衣服了”等句只要从意义上总体把握,施动者与受动者的换位并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在古典诗词中“意合”更发挥到了极致,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样完全由名词排列而无任何表示语法关系的形式标志。语义完全靠意合,形成了中国诗歌独特的凝练含蓄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但是汉语的重意合、多灵活性,也不意味着汉语结构无规律可言。

2.语义文化,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

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词语,如不加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就难以理解。胡明扬先生又把它分成受特定自然环境制约的语汇(如“梅雨”、“梯田”、“戈壁滩”等);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语汇(如“馒头”、“旗袍”、“四合院”等);受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语汇(如“科举”、“下放”、“农转非”等);以及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语汇(如“虚岁”、“黄道吉日”、“红娘”等)。此外还有成语、歇后语等。还有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在语言交际中最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如“农民”一词在不同制度的国家所指不同,词的内涵意义有差别。

3.语用文化,指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

俗文化所决定的。称呼,中国人讲究长幼、尊卑、亲疏的人际关系,对长辈(包括老师)、对上级不能直呼其名。为表示亲近和尊重,有时对不熟悉的人用亲疏称谓,甚至出现“解放军叔叔”、“护士阿姨”的称呼。作为“官本位”思想的残留,汉语中常用“姓+职务/职业”构成称谓,如“某部长”等。问候和道别,“你好”是在不特别熟的人之间比较正式的问候语,而日常用的更多的则是根据当时对方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明知故问或无疑而问的问题,如“在看书啊?”“洗衣服哪?”“进城去?”等等。道别除了常用“再见”以外,有时还用“走好”、“慢走”、“路上小心”等表示关心的话语。道歉和道谢,中国人用“谢谢”依次的频率大大低于西方人。“谢谢”在汉语中是表示礼貌、客气的用语,因此关系越亲密用得越少,家人之间一般不用。中国人道歉也用得不如西方人多,过去认为打喷嚏、打饱嗝、咳嗽之类的生理反应时无法控制的,没有道歉的习惯。敬语和谦辞,对别人表示尊重,对自己则尽量谦逊,这是中国文化最基本的交际规约。对别人称为“您”,用“贵”(贵姓、贵校、贵国等),对自己则常用谦辞“敝”(敝人,敝校等)。介绍别人时常把对方说的高一点以示尊重,自我介绍时一般都不炫耀自己的业绩,甚至故意压低自己以示谦虚和有修养。褒奖与辞让,谦虚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美德,中国人不仅很少夸奖自己,对别人的赞扬也多辞让,把自己的成绩贡献归功于集体或领导。答复别人的夸奖时常用“哪里,哪里”,表示自己担当不起,或者强调自己不足的一面。宴请与送礼,中国人接到别人吃饭的邀请,除了极熟的朋友外,在答应以前一般都要推辞一番,说“不要麻烦了”,以示礼貌和对邀请者的尊重。作客时的举止要注意文雅而合乎礼仪,以少麻烦主人为原则。在接受别人礼物时,除了极熟的朋友外,一般也需要先推让一番。受礼后对送礼者要道谢,但通常不当面打开礼物,以免显得迫不及待,也不会像西方人那样集中赞美礼物本身,说自己如何喜欢,而是表示受之有愧、心中不安,如“太破费了”。隐私与禁忌,中国人之间越是知心朋友越能推心置腹,无所不谈。至于年龄,因为年龄越大越受到社会尊敬,中国老年人不太介意“老”字。年长者可以通过询问年轻女性的年龄、婚姻状况来表达关心;而中青年异性之间则不适宜互

问年龄。在两性方面,婚姻、恋爱被称为“个人问题”,两性关系不检点被称为“生活问题”、一般不当面赞扬年轻女性的外貌、身材,同辈异性之间更不宜这样做,会给人以轻佻之感。中国人一般也不当面夸奖别人的妻子或丈夫漂流。另一方面同性之间则禁忌要比西方小得多,手挽手、勾肩搭背、打打闹闹并无同性恋之嫌。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