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业务接入控制点SACP设备测试方法

合集下载

中国联通10G G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

中国联通10G G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10G G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I II中国联通10G 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 (4)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缩略语 (4)4 测试方法 (5)4.1 测试环境 (5)4.2 测试仪表 (5)5 PON性能测试 (5)5.1 PON接口测试 (5)5.1.1 OLT侧光接口指标 (5)5.1.2 ONU侧光接口指标 (6)5.2 ODN能力测试 (8)5.2.1 最大分路比和最大传输距离OLT侧光接口指标 (8)5.2.2 最大差分距离 (9)5.3 PON基本功能测试 (10)5.3.1 ONU自动发现 (10)5.3.2 ONU设备认证 (10)5.3.3 FEC功能测试 (11)5.3.4 DBA带宽分配测试 (12)5.3.4.1带宽预留功能(T-CONT TYPE1) (12)5.3.4.2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2) (13)5.3.4.3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3) (13)5.3.4.4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4) (14)5.3.4.5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5) (15)5.3.5 光链路的监控和告警功能 (15)5.3.6 时间同步和时钟同步测试 (16)5.3.6.1内部时钟频率准确度 (16)5.3.6.2漂动产生 (17)5.3.6.3保持性能 (18)5.3.6.4牵引入/出范围 (18)5.3.6.5相位瞬变 (19)5.3.6.6时间同步方式检查 (20)5.3.6.7时间输入/输出接口功能验证 (20)5.3.6.8时间传递相对精度 (21)5.4 二层性能测试 (21)5.4.1 组播业务测试 (22)5.4.1.1单拷贝广播功能 (22)5.4.2 OLT VLAN功能测试 (22)5.4.2.1 VLAN映射功能 (22)5.4.3 PON口吞吐量 (23)5.4.4 语音基本功能 (24)5.4.9.1注册功能 (24)5.4.9.2 VoIP基本呼叫业务测试 (25)5.5 可靠性测试 (26)5.5.1 主干光纤保护倒换 (26)5.6 管理功能测试 (27)5.6.1 GPON和10G GPON的共存管理 (27)5.7 后向兼容性测试 (28)5.7.1 GPON和10G GPON的跨板共存测试 (28)5.7.2 GPON和10G GPON的ODN共存测试 (29)5.7.2.1带宽预留功能(T-CONT TYPE1) (29)5.7.2.2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2) (29)5.7.2.3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3) (30)5.7.2.4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4) (31)5.7.2.5上行动态带宽分配(T-CONT TYPE5) (31)5.7.2.6 FEC功能测试 (32)5.7.2.7光链路的监控和告警功能 (33)5.7.3 GPON到10G GPON用户平滑升级 (34)5.8 功耗测试 (35)5.8.1 OLT功耗测试 (35)5.8.2 ONU功耗测试 (36)中国联通10G 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10G PON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与结构如下:1.本标准是《中国联通10G PON技术试验测试方案》。

053-中国联通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电路域可视电话业务测试规范v1.0

053-中国联通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电路域可视电话业务测试规范v1.0

中国联通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电路域可视电话业务测试规范Test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CSD Video Telephone Service(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III)中国联通WCDMA电路域可视电话业务测试规范 (4)1 范围 (4)2 引用标准 (4)3 缩略语 (4)4 测试环境 (5)4.1 测试结构 (5)4.2 测试环境设备 (5)4.3 测试工具 (5)4.4 测试方法 (5)4.5 测试配置 (5)5 测试内容 (5)5.1 业务特征测试 (5)5.1.1 可视电话呼叫 (5)5.1.2 可视电话通话记录 (6)5.1.3 可视呼叫来电提醒 (7)5.1.4 视频手动切换功能 (8)5.1.5 远端本端图像同时显示功能 (8)5.1.6 通话过程中屏蔽视频传输 (9)5.1.7 截屏功能(可选) (10)5.1.8 被叫方通话选择 (11)5.1.9 可视电话业务退订 (11)5.2 基本业务测试 (12)5.2.1 局内可视电话互通 (12)5.2.2 局间可视电话互通 (13)5.2.3 手机呼叫媒体播放平台 (14)5.3 补充业务测试 (15)5.3.1 前转 (15)5.3.2 号码显示类业务 (24)5.3.3 运营商决定的闭锁业务 (27)5.3.4 可视电话的切换测试 (31)5.4 网内漫游测试 (32)5.5 网间互通测试(可选) (32)5.6 可视电话智能网业务测试 (33)5.6.1 主叫触发智能流程,被叫也触发智能流程 (33)5.6.2 主叫触发VT智能流程,被叫为普通用户 (34)5.6.3 被叫触发VT智能流程,主叫为普通用户 (35)5.7 可视电话回落业务测试 (36)5.7.1 被叫为它网用户且VT业务不互通 (36)5.7.2 被叫用户未签约可视电话业务 (36)5.7.3 被叫用户已签约可视电话业务,但处于2G接入网 (37)5.7.4 被叫用户已签约可视电话业务,但被叫终端不支持VT业务 (37)5.7.5 被叫所处的无线覆盖区不支持 (38)5.7.6 被叫选择以语音形式接听 (39)5.7.7 主叫已签约,但位于2G接入网 (40)5.7.8 主叫所处的WCDMA无线覆盖区不支持 (40)5.7.9 主叫用户未签约可视业务 (41)5.8 可视电话业务改变测试(可选) (42)5.9 小区限制可视呼叫测试 (43)5.9.1 小区限制可视呼叫呼出 (43)5.9.2 小区限制可视呼叫呼入 (43)5.9.3 小区限制切换 (44)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WCDMA电路域可视电话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包括:1、中国联通WCDMA电路域可视电话业务技术规范2、中国联通WCDMA电路域可视电话业务测试规范本标准主要参考了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制定的相关标准以及我国相关通信行业标准,并根据中国联通WCDMA移动通信网的实际业务和功能需要制定。

034-中国联通在线计费(OCS)接口规范SMSC分册V1.0(20080815)

034-中国联通在线计费(OCS)接口规范SMSC分册V1.0(20080815)
3GPP 32.299:Diameter charging application
Short Message Peer to Peer Protocol Specification v3.4
4.
缩略语
英文
中文解释
AoC
Advice of Charge
计费通知
BSS
BusinessSupport System
业务接入控制点
SCP
Service Control Point
服务控制点
SDF
Service Data Point
业务数据点
SME
Short Message Entity
短消息实体
SMSC
Short Message Service Centre
短信息中心
SMPP
Short Message Peer to Peer Protocol
《中国联通在线计费系统(OCS)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在线计费系统(OCS)业务规范》
《中国联通在线计费系统(OCS)数据模型规范》
《中国联通在线计费系统(OCS)接口规范》
《中国联通在线计费系统(OCS)测试规范》
本文件为《中国联通在线计费系统(OCS)接口规范SMSC分册》。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信息化部提出并归口。
Diameter信控协议
ECF
Event Charging Function
事件计费功能
ESME
External Short Message Entity
扩展短消息实体
GGSN
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s
GPRS网关支持点
GPRS
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VASP)接口测试规范(总册)V1.0

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VASP)接口测试规范(总册)V1.0

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VASP)接口测试规范(总册)(V0.1)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4)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V ASP)接口测试规范(总册)V1.0 (5)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缩略语 (5)4 测试环境 (6)4.1 测试结构 (6)4.2 测试环境设备 (6)4.3 测试的前提条件 (7)5 业务系统与CP/SP的接口测试方法 (7)5.1 Parlay X业务测试 (7)5.2 Parlay API业务测试 (7)5.3 WAP Pull业务测试 (7)5.3.1 后付费用户使用WAP业务 (7)6 业务管理系统与CP/SP的接口测试方法 (8)6.1 内容管理与SP/CP的接口 (8)6.1.1 内容上载接口 (8)6.1.2 内容测试结果通知 (9)6.1.3 内容状态:申请、测试、正常、停止等更新接口 (11)6.1.4 内容变更申请 (16)6.1.5 内容状态查看 (21)7 业务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的接口测试方法 (22)7.1 逻辑控制中心和AAA的接口 (22)7.1.1 连接操作(Bind Operation) (22)7.1.2 去连接操作(Unbind Operation) (23)7.1.3 链路查询操作(HandSet Operation) (23)7.1.4 鉴权操作(CheckPrice Operation) (23)7.1.5 鉴权确认操作(CheckPriceCnfm Operation) (25)7.1.6 在线内容网关和AAA接口 (26)7.2 HTTP Proxy和AAA的接口 (28)7.3 逻辑控制中心和认证鉴权信息库的接口 (28)7.3.1 Web Service接口 (28)7.3.2 FTP接口 (29)7.4 各业务引擎和内容管理的接口 (29)7.4.1 内容新增功能 (29)7.4.2 内容删除功能 (31)7.4.3 内容变更功能 (32)7.4.4 用户使用内容功能 (34)7.5 各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的接口 (35)7.5.1 WAP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5)7.5.2 SMS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6)7.5.3 MMS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7)7.5.4 LCS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7)7.5.5 彩E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8)7.5.6 流媒体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8)7.5.7 PUSH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8)7.5.8 JA V A下载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9)7.6 路由管理和全国配置信息管理模块的接口 (39)7.7 内容监控和内容管理的接口 (40)7.7.1 内容摘要传递接口 (40)7.7.2 内容同步接口 (40)7.7.3 过滤关键字信息同步接口 (41)7.7.4 过滤日志信息同步接口 (41)8 V ASP与BSS的接口测试方法 (41)8.1 SP信息同步接口 (41)8.1.1 新增SP信息 (42)8.1.2 修改SP信息 (42)8.1.3 删除SP信息 (43)8.1.4 文件接口 (43)8.2 业务信息同步接口 (44)8.2.1 新增业务信息 (44)8.2.2 修改业务信息 (44)8.2.3 删除业务信息 (45)8.2.4 文件接口 (45)8.3 产品信息同步接口 (46)8.3.1 新增产品信息 (46)8.3.2 修改产品信息 (46)8.3.3 删除产品信息 (47)8.3.4 文件接口 (47)8.4 内容信息同步接口 (48)8.4.1 新增内容信息 (48)8.4.2 修改内容信息 (48)8.4.3 删除内容信息 (49)8.4.4 文件接口 (50)8.5 订购关系同步接口 (50)8.5.1 BSS发起的订购关系 (50)8.5.2 V ASP发起的订购关系 (51)8.5.3 文件接口 (53)8.6 话单同步接口 (53)8.7 全网用户终端信息同步接口 (54)8.7.1 新增用户号码与终端信息对应关系 (54)8.7.2 修改用户号码与终端信息对应关系 (54)8.7.3 删除用户号码与终端信息对应关系 (55)8.7.4 用户号码与终端信息对应关系文件接口 (55)8.7.5 新增终端信息 (56)8.7.6 修改终端信息 (56)8.7.7 删除终端信息 (57)8.7.8 终端信息文件接口 (57)8.8 用户开户接口 (58)8.9 用户号段信息同步接口 (58)8.10 用户信息同步接口 (59)8.10.1 新建用户 (59)8.10.2 新建用户与NAI的关系 (59)8.10.3 解除用户与NAI关系 (60)8.10.4 新建IMSI与MDN关系 (60)8.10.5 解除IMSI与MDN关系 (61)8.10.6 换卡 (61)8.10.7 改号 (62)8.10.8 销户 (62)8.10.9 预约销户 (63)8.10.10 取消预约销户 (63)8.10.11 用户状态 (64)8.10.12 变更用户状态 (64)8.10.13 变更NAI状态 (65)8.10.14 变更用户类型 (65)8.10.15 文件接口 (66)前言本标准体系规定了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在网络中的位置、系统架构、组网结构、业务系统功能、业务管理功能、接口协议、设备规范、设备测试方法、接口测试方法等内容。

中国联通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基本规范V

中国联通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基本规范V

QB/CU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A32-073(2015)中国联通业务信息安全评估基本规范The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Service System’s Risk Assessment OnInformation Security of Chinaunicom(V1.0)2015-03-30发布2015-03-30实施目次前言.................................................................................................................................................. I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安全评估框架 (3)3.1 概述 (3)3.2 安全评估框架 (3)3.3 安全评估框架简介 (3)3.3.1 设备安全 (3)3.3.2 平台及软件安全 (4)3.3.3 业务流程安全 (4)3.3.3.1 计费安全 (4)3.3.3.2接口安全 (4)3.3.3.3 用户信息安全 (4)3.3.3.4 业务逻辑安全 (4)3.3.3.5 传播安全 (5)3.3.5 安全管控 (5)3.3.5.1 系统安全 (5)3.3.5.2 人员安全 (6)3.3.5.3 第三方管理安全 (6)3.4 应用指导原则 (6)4 安全评估实施要点和要求 (6)4.1 设备安全 (6)4.2 平台及软件安全 (28)4.3 业务流程安全 (33)4.3.1 计费安全 (33)4.3.2 接口安全 (35)4.3.3 用户信息安全 (36)4.3.4 业务逻辑安全 (41)4.3.5 传播安全 (45)4.4.1 引入机制 (49)4.4.2 提供流程 (50)4.4.3 发布机制 (51)4.4.4 操作记录 (53)4.5 安全管控 (54)4.5.1 系统安全 (54)4.5.2 人员安全 (56)4.5.3 第三方安全管理 (58)前言为了加强中国联通业务信息安全管理,保证业务发展与信息安全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提升业务信息安全整体水平,降低业务安全风险,特制定本信息安全评估规范。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目次前言 (II)1 范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概述 (2)4.1 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 (2)4.2 系统建设目标 (2)4.3 系统治理范畴 (2)5 系统体系结构 (4)5.1 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治理结构 (4)5.2 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 (5)5.3 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 (5)5.4 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 (5)5.5 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 (5)6 系统技术要求 (6)6.1 系统总体要求 (6)6.2 软件技术要求 (7)6.3 治理能力要求 (7)6.4 性能要求 (7)6.5 系统安全要求 (7)6.6 DCN要求 (8)前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

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估量如下:(1)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2)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二分册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分册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4)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四分册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5)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五分册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6)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六分册 SDH接口规范;(7)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七分册 WDM接口规范;(8)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八分册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

本标准要紧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中国联通。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徐贵宝,丛日刚,王燕,张德华,陈忠民,李财云,牛莹。

本标准的修改和说明权属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1范畴本标准规定了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总体框架、系统结构。

联通企业纳管 兼容测试标准

联通企业纳管 兼容测试标准

联通企业纳管兼容测试标准
联通企业纳管兼容测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模型规范:测试时需要确保数据模型规范中DWD、MID层所涉及的实体及实体属性在被测系统都具备,且数据模型规范中DWD、MID层所要求的粒度必须完全满足,允许更细,不能更粗。

2. 实体主键:实体主键在系统中可以不定义,但约束关系必须通过其他方式(如程序、存储过程等)实现,同时记录其实现方法。

3. 业务经验考虑:对于超出规范的实体和属性,现有规范没有覆盖但属于厂家业务经验考虑的设计,允许采用。

请注意,这些测试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技术和业务需求的变化,这些标准可能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因此,在进行兼容性测试时,建议与相关的技术团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作,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WLAN接入设备性能测试规范

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WLAN接入设备性能测试规范

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WLAN热点覆盖接进设备前期测试标准中国联合网络通信上海分公司2021年4月1.前言本标准遵循IEEEWLAN相关标准以及中国WLAN相关行业标准要求,依据?中国联通WLAN网络建设技术要求?〔联通移网[2021]105号文附件〕编制WLAN 覆盖接进设备测试标准。

本标准的最终修改和解释权回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网络建设部所有。

2.范围本标准了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WLAN试验网接进设备性能的测试方法,定义了WLAN接进设备性能测试的测试要求、测试工具、测试过程及内容等,提出了WLAN热点覆盖接进设备的全然性能要求及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联通上海市分公司部署在公共热点地区的WLAN热点覆盖接进设备〔包括室内放装、室内分布、室外覆盖〕的测试。

3.标准性引用文件[1]?中国联通WLAN覆盖总体方案?[2]?中国联通WLAN建设技术要求_平台及接进网?4.术语与缩略语5.测试环境及要求WLAN热点覆盖接进设备涉及不同厂商,因各厂商设备类型、技术指标不同,为保证同类设备的可比性,同时排除现场环境对测试结果的碍事,关于接进设备的性能测试将采纳统一的测试前题和测试环境。

5.1测试环境选取相同的测试场景、地点〔如联通大厦9F办公层、楼层弱电井等〕。

5.2测试要求〔1〕在相同的环境、地点布放1个放装型瘦AP,与交换机、AC构成组网进行测试.〔2〕各厂商提供设备统一标准如下AP:发射功率为100mw.内置天线:为一般的室分全向吸顶天线.天线增益:5dbm.〔3〕如厂商没有以上测试要求所产品,那么可提供相似产品,但必须提供该产品的相关技术指标、产品讲明以及书面解释该产品指标的差异性对测试结果的碍事,待网络建设部确认后能够参加测试。

〔4〕所有厂商需提供相关测试设备〔AP、AC、POE交换机〕的技术指标、产品讲明等资料。

〔5〕如发现厂商未按测试要求提供设备或提供的设备与相关指标讲明存在明显差异,那么本次测试按照不合格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038-2008中国联通智能网业务控制接入点(SACP)设备测试方法目次目 次 (I)前 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入文件 (1)3.术语 (1)4.测试环境 (2)4.1. 测试组网图 (3)4.2. 测试环境要求 (3)5.测试数据预置 (3)6.测试项目 (3)6.1. 根据业务键选择业务逻辑 (3)6.1.1业务逻辑的选择-根据主叫IDP中业务键选择一个CAMEL业务 (3)6.1.2业务逻辑的选择-根据被叫IDP中业务键选择一个CAMEL业务 (4)6.2. 与SMP相关的测试 (4)6.2.1业务逻辑导入 (4)6.2.2 SMP对业务数据的管理-激活/去激活CAMEL业务 (5)6.2.3业务逻辑的卸载 (5)6.2.4 业务逻辑的检查 (6)6.3. SACP的性能指标和可靠性要求测试 (6)6.3.1处理能力 (6)6.3.2从接受到发送TCAP消息的时间 (7)6.3.3 SACP的过负荷控制 (7)6.4. 在线计费辅助测试 (7)6.4.1 SACP到OCS系统的辅助计费测试 (7)6.4.2 SACP允许用户服务模式下异常测试 (8)6.4.3 SACP保持现有会话模式下异常测试 (9)6.4.4 SACP完全拒绝模式下异常测试 (9)6.5. 操作维护管理要求的测试 (10)6.5.1接入安全性管理 (10)6.5.2操作员权限管理 (10)6.5.3 图形用户界面 (11)6.5.4 CAP消息跟踪管理-按业务跟踪 (11)6.5.5 CAP消息跟踪管理-按主、被叫号码跟踪 (12)6.5.6 Diameter消息跟踪管理-按主、被叫号码跟踪 (12)6.6. 冗余备份功能测试 (13)6.6.1 链路备份测试 (13)6.6.2 设备冗余备份测试 (13)中国联通智能网业务控制接入点(SACP)设备测试方法前 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智能网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与结构如下:1.《中国联通智能网技术体制v1.0》2.《中国联通业务接入控制点(SACP)设备技术规范v1.0》3.《中国联通业务接入控制点(SACP)设备测试规范v1.0》4.《中国联通GSM WCDMA智能网预付费业务(PPS)测试规范v2.0》5.《中国联通GSM WCDMA移动虚拟专用网业务(VPMN)测试规范v2.0》本标准是《中国联通业务接入控制点(SACP)设备测试规范v1.0》本标准主要依据中国联通固定智能网、移动智能网和综合智能网的发展现状,根据中国联通智能网的发展方向,经过深入调研之后进行制定。

本技术体制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业务接入控制点(SACP)设备测试方法。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市场需求,本标准将会适时进行修改。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技术部、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智江,迟永生,顾旻霞,刘宝庆,刘申建,马瑞涛,黄韬,黄文利,杨艳松。

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

中国联通智能网业务接入控制点(SACP)设备测试规范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国联通智能网业务控制接入点(SACP)设备测试的内容,包括业务逻辑的选择、与SMP互通、SACP性能指标、与OCS互通、操作维护管理、冗余备份等功能的测试。

本标准适用了中国联通业务接入点(SACP)设备测试。

2.规范性引入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的修订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使用用于本标准。

《中国联通业务控制接入点(SACP)设备技术要求》《中国联通在线计费(OCS)接口规范附录v1.0》《中国联通在线计费(OCS)业务规范》《中国联通在线计费(OCS)技术规范》3.术语认证、授权和计费 AAA 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AccountingAoC Advice of Charge 计费通知BSS Business Support System 业务支撑系统BCF Bearer Charging Function 承载计费功能CAPS Call Attempt Per Second 每秒试呼数CDR Call Detail Record 话单CRM Customer Realtionship Management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DCC Diameter Credit Control Diameter信控协议MS Mobile Station 移动台MSC Mobile Switching Centre 移动交换中心OCS Online Charging System 在线计费系统OSS Operate Support System 运营支撑系统PDU Protocol Data Unit 协议数据单元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SACP Service Access Control Point 业务接入控制点SCP Service Control Point 服务控制点 SDF Service Data Point 业务数据点 SSP Service Switch Point 业务交换点 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4. 测试环境本文规定的对SACP 的测试的用户包含GSM 和WCDMA 两种方式接入的用户。

测试组网逻辑示意图如下所示:图1. SACP 与OCS 的逻辑网络图电路域业务通过SACP与OCS相互配合实现在线计费功能, SACP寻址用户归属的OCS,网络组织如下图所示:图2.漫游情况SACP 寻址归属OCS 示意图对于省外漫游的情况,用户电路域业务信令通过省间信令网由拜访地MSC/SSP路由回归属地SACP。

4.1.测试组网图图3. 测试组网结构图4.2.测试环境要求SACP测试对环境的要求如下:z SACP需要与SSP、SMP、OCS相连;z SACP应具有一定数量的业务逻辑;z SACP应具有维护终端;z SACP 具备主备机;z七号信令端口成对配置、七号信令链路成对配置、LAN端口成对配置、LAN物理链路成对配置、有外设的端口、MEMORY成对配置;z有磁带/磁盘/光盘的驱动器以备份数据。

5.测试数据预置z测试前所有计费数据、网络数据均已经配置完毕;z已提供多个CAMEL业务;z提供已经开户的PPS用户1、用户2。

6.测试项目6.1.根据业务键选择业务逻辑6.1.1业务逻辑的选择-根据主叫IDP中业务键选择一个CAMEL业务测试编号: 6.1.1测试项目: 业务逻辑的选择测试分项目:根据主叫IDP中业务键选择一个CAMEL业务测试目的:1:检验SACP能够根据主叫IDP中的业务键来选择一个CAMEL业务测试预备条件:1.SACP及周边设备工作正常,互联正常;2.SACP应至少有两种业务逻辑:业务1和业务2;3.用户1签约业务1;测试程序:1:用户1做主叫发起呼叫;预期结果:1:SACP能够根据主叫IDP中的业务键信息来正确执行业务逻辑1测试结果:6.1.2业务逻辑的选择-根据被叫IDP中业务键选择一个CAMEL业务测试编号: 6.1.2测试项目: 业务逻辑的选择测试分项目: 根据被叫IDP中业务键选择一个CAMEL业务测试目的:1.检验SACP能够根据被叫IDP中的业务键来选择一个CAMEL业务测试预备条件:1.SACP及周边设备工作正常,互联正常;2.SACP应至少有两种业务逻辑:业务1和业务2;3.用户1签约业务1;测试程序:1.用户1做被叫;预期结果:1.SACP能够根据被叫IDP中的业务键信息来正确执行业务逻辑1测试结果:6.2.与SMP相关的测试6.2.1业务逻辑导入测试编号: 6.2.1测试项目: 与SMP相关的测试测试分项目: 业务逻辑导入测试目的:1.检验SACP能够接收SMP对业务逻辑的导入,且不影响SACP的正常工作测试预备条件:1.SMP中有要导入SACP的CAMEL业务1;2.用户1为PPS预付费用户;测试程序:1.将业务逻辑从SMP导入SACP;2.在业务导入中,进行用户1的呼叫;1.检验预付费业务不受影响,呼叫正常;测试结果:6.2.2 SMP对业务数据的管理-激活/去激活CAMEL业务测试编号: 6.2.2测试项目: 与SMP相关的测试测试分项目: SMP对业务数据的管理-激活/去激活CAMEL业务测试目的:1.检验SACP能够接收SMP对业务激活/去激活的操作测试预备条件:1.SMP、SACP连接正常;2.SACP有PPS业务逻辑;3.用户1签约PPS预付费业务测试程序:1.通过SMP去激活PPS业务逻辑;2.用户1拨打普通用户2;3.通过SMP激活PPS业务逻辑;4.用户1拨打普通用户2;预期结果:1.SMP收到SACP报告去激活成功;2.去激活期间用户1拨打用户2失败,呼叫无法继续;3.SMP收到SACP报告激活成功;4.激活后用户1拨打用户2成功,呼叫继续;测试结果:6.2.3业务逻辑的卸载测试编号: 6.2.3测试项目: 与SMP相关的测试测试分项目: 业务逻辑的卸载测试目的:1.检验SACP能够接收SMP对业务逻辑的卸载动作;2.检验业务逻辑的卸载不影响SACP的正常工作;测试预备条件:1.SACP及周边设备工作正常,互联正常;2.SACP中已有多个业务逻辑;测试程序:1.SMP向SACP发送卸载业务逻辑的指令;2.从SMP的终端可以检查SACP是否能够正确执行此卸载命令;3.对此卸载的业务进行呼叫;4.检验SACP能够不执行此业务逻辑;5.对其他业务进行呼叫;6.检验SACP能够执行其他业务,从而检验业务卸载过程中不能影响其他业务的处理;1.以上操作均成功测试结果:6.2.4 业务逻辑的检查测试编号: 6.2.4测试项目: 与SMP相关的测试测试分项目: 业务逻辑的检查测试目的:1.检验SMP可以检查SACP业务逻辑信息测试预备条件:1.SMP、SACP连接正常;2.SACP中有多个业务逻辑;测试程序:1.通过SMP检查加载/激活业务逻辑信息;预期结果:1.通过SMP可以查看SACP上已加载的业务逻辑;2.在SMP可以查看加载/激活业务逻辑信息,包括业务版本号、业务键、业务加载/激活状态信息测试结果:6.3.SACP的性能指标和可靠性要求测试6.3.1处理能力测试编号: 6.3.1测试项目: SACP的性能指标和可靠性要求测试测试分项目: 处理能力测试目的:1.检验SACP的处理能力是否能够大于200CAPS测试预备条件:1.测试SACP处理能力所需的仪表,模拟呼叫器等;2.呼叫模拟器同SSP相连;3.根据SACP的处理能力要求(200CAPS),在仪表设定每小时呼叫的次数;4.SACP与OCS连接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