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条文解析:【成无己】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
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
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柯韵伯】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动悸;心不主脉,失其常度,故结代也。
结与代皆为阴脉,伤寒有此,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
不忍坐视,姑制炙甘草汤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
收检余烬,背城借一,犹胜于束手待毙乎?【尤在泾】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而营卫涩少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惊也。
是虽有邪气,而攻取之法,无所施矣。
故宜人参、姜、桂以益卫气;胶、麦、麻、地、甘、枣以益营气。
营卫既充,脉复神完,而后从而取之,则无有不服者矣。
此又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如此。
今人治病,不问虚实,概与攻发,岂知真气不立,病虽去,亦必不生,况病未必去耶。
1964年中秋,著名老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
当时亲见秦老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证,应手取效。
细查其用药,发现方中桂枝仅用2~3克,不解其故,请秦老赐教。
他说:心病虚证,在病机上要分心阴虚和心阳虚两大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心动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心动过缓。
心动悸,脉结代是心阴不足,阴损阳弱,虚阳浮动。
心阴虚则心脏早搏,心阳虚则血不冲脉,而见结代。
治疗当在补心阴的基础上资助心阳。
用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心阳,故不可量大,2~3克即可。
根据心阳虚的微甚,一般脉搏出现偶发性结脉,可用2克;频发性代脉(即二联脉、三联脉),可用3克。
并加宁心安神之品,则收效更好。
秦老对医理的分析,经方的运用,出神入化,令人叹服。
《千金翼》炙甘草汤

《千金翼》炙甘草汤《千金翼》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5g 生姜9g 人参6g 生地黄30g 桂枝9g 阿胶9g 麦冬9g 麻仁9g 大枣30枚上9味,以清酒1400ml,水1600ml,先煮8味,取600ml,去滓,再下烊化之阿胶.分3次温服,每次200ml。
亦可酒水各半同煎(阿胶烊化)2次,分服。
(功效)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宁心安神。
(主治]主证: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代,心动悸,舌光少苔。
副证:短气,虚烦失眠,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脉虚数。
(临证加减} .1。
炙甘草汤在眼科病的应用:根据家传经验炙甘草汤对青盲、内障、视惑、瞳神干缺、翳陷、目妄见、云雾移睛、神气枯瘁等均有效。
其应用标准:①眼部症状,在外障方面红肿痛羞明流泪等刺激症状比较轻,病变进行较缓但病程长,难愈.在内障及青盲方面,除视物模糊外,并多伴有酸楚疼痛,不能久视等感觉,病变发展亦慢,但后果严重。
②健康状况,身体较消瘦、衰弱、苍老。
③舌苔,主要表现淡白而润,淡红少苔,或淡红而中光绛。
④脉象,主要表现为沉细、沉迟、细弱或结代。
⑤其他症状,多数有头晕目眩,体倦乏力,时时心跳,怕冷,多梦少寐,甚至失眠。
[广东中医,1963,f6,:28]2.甘温除热,叶天士用本方除热,病先有阴虚津枯而致之四虚发热,故以本方之人参、甘草之甘温,生地、麦冬之甘寒,去辛温之生姜、桂枝,以治阴液耗散之发热。
3.胸痹加全瓜蒌、薤白、半夏,以通心气。
4.舌边隐青,心绞痛较剧者,选用紫丹参、鲜红花、失笑散、桃仁、乳香、没药,以括血化瘀。
5。
身寒心动悸,偏于虚寒者,熟地易生地,加附子,以温脏腑。
6.身热口干,舌淡红无津,于气阴两虚中,偏于阴虚者,酌加生地、麦冬、阿胶之剂量,另加何首乌、五味子,以生津滋阴。
7.心房纤颤,脉不整齐者,本方加仙鹤草,龙眼肉,以强心安神定志。
8。
温热病后期,或发热久延不退,阴津已伤,症见身热面红,手足心热,口舌干燥,或神疲肢倦,舌质鲜红,脉虚大者,本方去人参、桂枝、姜枣,加白芍,以滋阴养液,名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表方剂

《伤寒论》名方炙甘草汤治疗是气血不足、阴阳两虚一个代表方剂气血双补类方是以炙甘草汤作为一个代表方剂,属于I类方。
炙甘草汤在《伤寒论》里,它是用于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它反映的阳气阴血都不足,病位核心是在心。
所以作为它分类啊,放在气血两虚也有,也有把它放在阴阳两虚,但是比较多(的)看法认为气阴两虚,也有这样看法。
所以在这里呢这个不统一情况,放在气血两虚啊。
心肺,这两个系统的气阴、气血两虚。
因为对肺来讲,一般叫阴虚,不叫血虚。
因为肺脏呢,肺朝百脉,百脉朝会于肺,般不提这个血虚了。
作为心来讲,是主要心的阳气不足不能温通,阴血呢不能涵养心体,所以它阳气不足不能温通呢,它脉结代,有间歇;阴血不足,不能涵养心体呢,心动悸,这里用两个临床表现来概括这种气血两虚。
概括阴阳两方面,阴血阳气不足的状况。
所以这两个脉结代、心动悸反映了阳气不能温通,阴血不能濡养,不能濡养心体,不能温通血脉了。
这是作为心来讲,所以我们教材主治的第一条是用于脉结代、心动悸。
第二条呢,用在肺萎。
肺萎呢,它有一种咳吐涎沫,往往胸闷不舒,有这种特点。
中医一个病叫肺萎,现在没有对应的这个病了。
实际上(是)一组症状,这个肺萎呢,有虚寒型的,有阴虚型的,以虚居多,在这里呢就说气阴两虚,阳气不足,阴血不足,造成有一定的虚火灼肺。
属于虚火灼肺,肺热叶焦,形成肺萎。
主治第二项讲的是肺萎,仍然是有阳气阴血不足,造成了肺叶枯萎。
当然这里阴不足的成分可以说多一些,作为肺萎在这个证型当中啊,它和甘草干姜汤治疗的肺萎不同,甘草干姜汤也可以治疗肺萎。
但是它是属于虚寒为主,寒重,这个呢,肺中阴液不足,这个肺萎,所以有一定虚火。
这个是炙甘草汤的主治证候,病机是一种气血不足、阴阳两虚。
所以第一部分啊,证候反应的是阴血不足,阳气不足,心失所养,以脉结代、心动悸为主症。
兼症呢,阴阳不足的兼症,譬如虚羸少气,有气短气虚的特点。
舌光少苔,舌质干、瘦小,说明的阴血不足,所以主证它有兼症和佐症了。
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罗大伦博士的论述

调理心脏“偷停”的炙甘草汤罗大伦博士(2010-05-26 06:47:02)这两天忙碌而又充实着,周末和王鸿谟老师、程凯博士去了外地一个油田,做个一次公益活动,周一回来后上班,然后给朋友调理身体,脑子不停地在转。
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没有坐地铁,因为轮不上座位,就坐了公共汽车,结果夜色中在车上昏沉睡去,直到家门口,蓦然惊醒,才及时下车,这才发现自己的本能还是可以的,如果不在家门口醒,就直接被拉到廊坊了。
然后夜色中找地儿吃口饭,在一个快餐店门口,一个迎面走过的姑娘冲我嫣然一笑,然后擦肩而过。
我知道,这位八成是把我当做哪个熟人了,估计过去后她还会想:哪个饭局上见过这个人呢?还有一次,我在过马路的时候,刚过到一半,有位朋友迎面而来,也过到一半,突然看见我了,在马路中间一把攥住我的胳膊:“罗博士,您看我这是什么病?”两旁车辆呼啸而过,我心想: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这很容易让我们俩都进医院啊。
本来不想再谈药方了,怕大家乱用。
但是,既然有很多朋友问炙甘草汤的事儿,我还是讲述一下吧,大家记住一定要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就可以了。
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是我使用的最早的经方了。
当时,我刚开始学习中医,很用功,结果非常的劳累,加上还有其他的事儿,就搞得自己患了一种病,叫早搏,我当时的心脏跳动六七下的时候,就要停止一下,感觉自己的胸中空了一下,或者是心脏空转了一下,很恐怖,甚至有的时候还有濒临死亡的感觉,简直是惶惶不可终日。
那个时候,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我心里想,如果我的宝贝心脏,连着给我停几下,我是不是就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有几次,我心中突然偷停,只好蹲坐在路边,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想:可能要和大家告别了吧?没敢告诉父母,于是开始了治疗过程,去了我们那里的最好的医院,一家大型西医医院,心内科的主任给我治疗的,当时查了很多,包括用了很多设备,就是不知道是怎么引起的,最后,这个主任对我说:就按照心肌炎来治疗吧,虽然心肌酶谱都正常的,但是有的人心肌炎过后,心肌酶谱也查不出来什么了,就按照这个治疗吧?这话让我很狐疑,什么叫“就按照心肌炎来治疗”呢?但是也没有办法,就按照她说的来治疗吧,于是,开了点什么调整神经的药,结果服用毫无效果,治疗了检查,检查了治疗,大约几个星期过去了,毫无效果。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

炙甘草汤:阴阳双补气血双补治疗心慌炙甘草汤:功能:阴阳双补,气血双补。
主治:心慌伤寒处方: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3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失眠者,加酸枣仁10 柏子仁10便塘者,去麻仁。
其运用炙甘草湯经验如下。
一、用方知要炙甘草汤是《伤寒论》名方,用于治疗“心动悸,脉结代”。
汤师应用该方,要点有四:1、谨守病机,施治有度。
炙甘草湯之功效在调理阴阳、气血双补。
所适应之脉结代、心动悸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
症见心脏跳动而形之于外。
“动”者悸之甚也,其心慌、心跳较一般心悸更为严重。
脉结代乃脉律不整而有歇止,止无定数为“结”,止有定数为“代”,一般均以“脉来迟缓”为特点之一,但“更来小数”并不乏见。
《濒湖脉学》云“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代脉都因元气衰”。
可见心动悸而脉结代,为脏气虚衰,正气亏损,运行无力,脉搏不续所致。
故临床除主症主脉外,当有胸闷气少,头昏力乏,面色少华,舌质淡红或嫩红或暗红,舌苔薄白共同组成辩证要点。
凡病机符合者,“效如桴鼓”绝非虚语;病症兼夹者,审慎加减而用之仍有良效;非阴阳两虚者,如舌红无苔之阴虚证,不得一成不变套用此方;实证如痰浊内阻、气滞血瘀、热毒侵心,或以实证为主者,虽心有动悸,脉见结代,亦不得施用此方。
2、谨宗方圆,药量规范。
用量准确乃此方取效之又一关键。
临证当尽量遵循仲景制方之意,改动药味和比例不能随心所欲。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地、大枣、桂枝、人参、生姜、麦冬、阿胶、麻仁、清酒组成,方以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经脉,利气血。
《本草汇言》曰:甘草“健脾胃,固中气之虚羸,协阴阳,和不调之营卫,故治虚劳内伤,……其甘温平补,效与参、芪并也。
”又配人参、大枣,补气滋液,使气血生化有源,以复脉之本。
配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养心血,滋心液,以充脉之体。
更加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
《伤寒论》炙甘草汤

《伤寒论》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汤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功能。
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主治。
气虚血弱,营血不足”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气短,少津。
虚劳肺痿。
方剂的组成,药共有10味。
5味是通阳益气的药物(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5味是滋阴养血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
我在早期使用时,因为药房不备姜、枣,也认为其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常不嘱用。
再是方中的麻仁,因教科书只讲其润燥通便之功,加在其中不解其意,故常询病人大便情况,唯对便秘者方敢安心使用。
后来看到有人说麻仁乃枣仁之误,如清代尤怡即主张当用枣仁,但再后来偶尔读到罗大伦教授一文,言国外有科研报告称火麻仁有修复受损心肌细胞的作用,始知老祖宗早就知道它是治心脏用的。
还有方中的清酒,原本也自以为是地认为其可有可无,有时也嘱加酒,但只是根据《方剂学》中介绍的,服用时加10毫升为引。
经学习才知道清酒应该就是农民自酿的米酒,冬季刚酿成时酒呈奶色,如陆游《游山西村》诗中所写的“莫笑农家腊酒浑”,“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酿成的米酒,是稻谷丰收后酿制,初浑浊,储藏到第二年春天,色澄清,称为清酒。
这种米酒辛热轻扬,可以行药势、通经络、利脉道。
使用炙甘草汤时,把药泡在水酒各半的溶液中,浸一定时间再煎,使药物的某些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柯韵伯言“地黄、麦冬得酒良”当是此意。
另外,大量生地黄等滋腻药服之碍胃,加酒浸煮可除此弊。
此方组药之妙,见《医寄伏阴论》:“本方亦名复脉汤,为滋阴之祖方也。
其功固在地黄、麦冬、人参、甘草等一派甘寒纯静之品,而其妙全在姜、桂、白酒耳。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

中医《方剂学》补益剂(补血)——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伤寒论》)一、组成甘草炙,四两(12克)、生姜切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生地黄一斤(30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阿胶二两(6克)、麦门冬去心半升 (10克)、麻仁半升(10克)、大枣三十枚,擘(5~10枚)。
二、用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留下阿胶,其余各药,混合煎煮,取汁倒出,加入清酒10ml。
另将阿胶略加开水炖化,分三次入药汁搅匀服。
一剂煎服三次,一天服完)。
三、歌括1.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2.加减复脉汤除去参桂与姜枣,加入白芍治阴伤;温邪久恋阳明证,快服加减复脉汤。
四、功用益气滋阴,补血复脉。
五、主治1.气虚血弱。
脉现结或代,心动悸,体羸气短,舌光色淡,少津。
2.虚劳肺痿。
干咳无痰,或咯痰不多,痰中带有血丝,形瘦气短,虚烦眠差,自汗或盗汗,咽干舌燥,大便难,或虚热时发,脉虚数。
六、方解本方在《伤寒论》用治于“脉结代,心动悸”之证。
结代脉的临床表现,正如《濒湖脉学》所说:“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本证是由阳虚不能宣通脉气,阴虚不能荣养心血所致。
心烦不眠,舌光少津,亦由阴血不足形成。
虚劳干咳,痰中带血,自汗盗汗,咽干舌燥等,皆是阴液不足,肺失润养,内燥伤及肺络,或阴虚生热,内蒸迫汗外泄而致。
故方用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干地黄、麦冬、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润肺生津;姜、桂、酒皆是性味辛温,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与益气滋阴药相配,既可温而不燥,亦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
共收益气复脉,滋阴补血功效。
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等证,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藉以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显著病证,方中姜、桂、酒应考虑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灼阴液之弊,故应慎重。
七、附方及方论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炙甘草六钱(5克)、干地黄六钱(20克)、生白芍六钱(18克),麦冬五钱(15克) 不去心,阿胶三钱(10克)、麻仁三钱(10克),水八盏,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

中医《方剂学》治燥剂(滋阴润燥)——增液汤(《温病条辨》)一、组成玄参一两(30克)、麦冬连心八钱(24克)、细生地八钱(24克)。
二、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三、歌括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四、功用滋阴清热,润燥通便。
五、主治阳明温病。
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大便秘结,乃热邪伤津,无水舟停所致。
阳明热结,必伤阴液,若其人邪热炽盛,形证俱实,当用承气汤攻下,泻热以救阴;若其人阴素虚,或津液大伤者,不可予承气汤,攻之必重竭其津。
治宜滋阴润燥通便。
吴瑭说:“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方中以玄参咸寒润下为君。
伍以麦冬之甘寒滋润,生地之滋阴壮水。
三者均属质润多汁之品,合用共奏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
然本方旨在助水行舟,非属攻下,欲使其通便,必须重用。
若服后不大便者,尚需再服,或加大黄、芒硝服之。
故吴氏又说:“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总之,本方乃滋阴润燥之剂,只适用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
七、文献摘录(方论)吴瑭:“温病之不大便,不出热结、液干二者之外。
其偏于阳邪炽甚,热结之实证,则从承气法矣;其偏于阴亏液之半虚半实证,则不可混施承气,故以此法代之。
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
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蠃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
生地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温病条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津伤阴虚:益胃汤、增液汤、灸甘草汤(复脉汤)叶天士又有“舌淡红无色者,或干而色不荣者,当是胃津伤而气无化液也,当用炙甘草汤,不可用寒凉药”、胃阴不足中医治疗特效方---------益胃汤加减1病因过食酒辛,或热病伤阴,耗伤阴液,瘀血内生,胃失濡养,和降失宜而致本证。
2主症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舌燥,烦渴思饮,干呕呃逆,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光剥苔,脉细数。
3治则养阴清热,益胃生津。
4方药益胃汤加减。
沙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黄克,玉竹12克,地骨皮12克,石斛?30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川楝子12克,延胡索12克。
[1]顾炳歧主任60年代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医疗工作40余年,精通中医经典,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曾任上海市心血管协会理事,上海浦东新区中西医协会会长。
笔者有幸跟从学习,受益良多。
现将老师临床应用益胃汤治疗各类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1 方证理论源流益胃汤见于《温病条辨·中焦篇》风温温热第12条,其原条文谓:“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此方证也见于下焦篇第35条:“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
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益胃汤是吴瑭根据叶氏(叶天士)甘寒益胃的经验制定的,有关叶案如下:倪,三一,阳明脉弦空,失血后,咽痹即呛,是纳食虽强,未得水谷精华之游溢,当益胃阴。
北沙参、生扁豆、麦冬、杏仁、生甘草。
糯米汤煎。
(《临证指南医案》)王,二八,见红两年,冬月加咳,入春声音渐嘶,喉舌干燥,诊脉小坚,厚味不纳,胃口有日减之虞。
此甘缓益胃阴主治。
麦冬、鸡子黄、生扁豆、北沙参、地骨皮、生甘草。
(《临证指南医案》)以上医案分别用了“益胃阴”一词,这是吴瑭将该方命名为“益胃汤”的根据。
《温病条辨》自注云:“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
”“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阴之意也。
”其方组成为: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炒香)一钱半。
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渣再煮1杯服。
益胃汤以麦冬、沙参、玉竹、冰糖甘凉滋胃阴,另用生地甘苦寒,养胃阴、生津液,并入血分凉血清热、润燥滋阴。
此方以纯滋胃阴,润燥养阴,凉血滋血分之燥为特点。
2 病例举隅顾炳歧主任在临床上常用益胃汤治疗各类疾病,不论杂病郁火伤阴,或热病伤阴转为杂病,或药物毒副作用伤阴均可出现益胃汤证,可用益胃汤加减治疗,多能取得效验。
现列举几例,以供参考。
例1 王某某,女,82岁。
来诊治前3个月曾患肺炎而住院治疗,炎症吸收后出院。
但病后一直无食欲,且伴有胃脘胀满、时有隐痛感,曾前往当地社区卫生中心门诊就医,先后予以理气开胃消胀、消食导滞之中药汤剂及奥美拉唑胶囊、多潘立酮片等药口服,症状反复,至来院前1周,症状有加剧趋势。
但诊舌后发现其舌绛红无苔,脉弦细,问大便干燥难解。
予以益胃汤方主治。
药用: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生地15g,冰糖15g,生甘草6g,连服3剂,复诊时诉2剂后食欲开,大便通,脘胀立消。
其后巩固治疗1个月,未再复发。
方证解释:考虑该患者老年女性,本身脏腑功能衰退,导致阴津不足,又因外感热病后伤阴,致胃阴不足,胃火独亢,故予以益胃汤。
而治疗结果亦附和吴瑭所云:“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也。
”例2 顾某某,女,58岁。
证见咳嗽,低热,盗汗,不欲食而反喜饮水,舌红苔薄,脉数。
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结核抗体未见异常。
药用: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生地12g,冰糖10g,牡蛎15g,糯稻根30g。
上方共服20余剂而愈。
方证解释:考虑胃阴虚而肺系失润,主以益胃之法,以麦冬、沙参、玉竹、冰糖甘凉滋胃阴,另用生地甘苦寒,养胃阴、生津液,并入血分凉血清热、退热,牡蛎、糯稻根收敛止汗。
例3 庞某某,女,38岁。
因爱美减肥服用减肥茶,开始时大便次数稍多,日行2~3次,近1周来,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5~6行,甚或10多次,大便后又泻出棕褐色油脂,时多时少,偶或矢气,往往同油脂并出。
肛门灼热,有下坠感。
舌红苔黄,脉弦大。
药用:麦冬18g,沙参10g,玉竹10g,生山药24g,生石膏12g,白芍18g,乌梅3g,黄连3g。
服5剂而病证减半,大便调而油脂减少,继续用上方进退10余剂而安。
方证解释:此例患者虽胃阴不足,但不仅大便不干,反而泻下日三四次以上,且泻出油脂,考虑胃阴亏虚,肝胃之火逼迫阴液下泻,用益胃汤去甘苦寒兼润下作用的生地,加乌梅、白芍酸收敛肝,加黄连、生石膏清泻胃火,仿叶氏手法加山药建中助运化杨某某,女,28岁。
患者四肢与后背呈现游走性疼痛,按之不可得,两手掌鱼际肌肉已萎缩,并有麻木感。
饮食日减,并且口咽发干,不欲多饮,二便尚可。
舌质红,苔薄黄,脉大而软不任按。
治以滋养胃液,柔肝熄风为法,药用:玉竹30g,石斛30g,白芍12g,生地12g,麦冬12g,胡麻10g,甘草6g,钩藤10g,石决明30g,何首乌10g。
此方前后共服30余剂,而胃开能食,疼痛减轻,手掌鱼际肌肉未进一步萎缩,诸证皆安。
方证解释:此例证属痿证大病,此证由胃液不足,而使胃气失调,故饮食日减,口咽发干。
由于饮食少,津液亏,则不能化生营血。
营血一虚则不能养肝,而使风阳发动。
风阳走于肢体,消灼津液,则肌肉萎缩而游走作痛。
用益胃汤加石斛、白芍、胡麻、何首乌等滋养阴血,另加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遵肺热叶焦,则生痿证,治痿独取阳明之旨。
亦有用益胃汤治疗眩晕、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妊娠恶阻、因精神因素引起的厌食症、化疗副作用引起的反应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3 总结及体会叶桂在脾与胃分治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养胃阴说,以变通麦门冬汤法为基础,创制沙参麦冬汤、益胃汤法治疗胃阴虚证。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脾胃》按语中总结叶氏经验云:“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者,自当遵东垣之法;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遵叶氏养胃阴之法……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槁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
”从而精辟地阐明了胃阴不足、九窍不和的病机,以及甘凉滋润养胃阴法治疗胃痞、不食、胃痛的机理。
在临床应用上,不论何种疾病,但有胃阴受损者均可使用本方,而不拘泥于脾胃疾病,并加以临证加减,都可得到较好疗效。
五苓散合增液汤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理论探讨五苓散与三焦气化:五苓散,是著名经方之一。
五苓散证被后人称为“太阳蓄水证”。
五苓散证的标志性条文是《伤寒论》第71条和第72条,即“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并见于第386、244、127、73、156、102等条。
综合分析各条可见,五苓散方的主要脉证出现频率依次是“消渴”或“消渴饮水”等7次,“烦躁”、“烦”、“躁烦”等4次,“脉浮或浮数:2次,“小便不利”1次,“小便数、大便硬”1次,“微热”、“汗出”、“水入即吐”各1次。
可见“渴”、“烦躁”等热燥津伤的症状在五苓散证中或要甚于单纯的“小便不利”。
三焦气化失司,水津不能输布,故见口渴;三焦气化失司,则水液潴滞,故小便不利。
因此,五苓散证的基本病机是三焦气化失司,水津失布,结热伤津成燥。
喻嘉言在其《尚论篇》中有经典论述:“不行解肌反发其汗,至津液内耗烦躁不眠,求救于水。
若水入不解,脉转单浮,则无他变,而邪还于表矣。
脉浮本当用桂枝何以变用五苓耶?盖热邪得水,虽不全解势必衰其大半,所以邪既还表其热亦微,兼以小便不利,证成消渴,则腑热全具,故不从单解而从双解也。
凡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里热炽盛,何可复用桂枝之热?故导湿滋干、清热,惟五苓有全功耳”。
该方中泽泻分量独重是取其甘淡寒之性,于甘寒泻热的同时淡渗水湿,使热随小便而去,是恰针对燥热与水停的病机而立。
臣以茯苓、猪苓、白术共同促进水液的转输而消除水蓄;佐以具有化气布津功能的桂枝,以促进三焦气化功能的恢复,水饮去而小便利,气化复而水液得以上行而口不渴。
全方共奏通阳化气、利水布津之功。
正如程郊倩所说[2]:“用五苓者,取其开结利水是也,水泉不致留结,邪热从小便出矣。
若热微消渴,是则热入膀胱,而燥其津液,乃成消渴,引膀胱无邪水之蓄,亦用五苓者,以化气回津也,使膀胱之气腾化,故渴亦止而病愈。
”清·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也说:“去水邪而即能散津止渴,并有发汗退热,以水邪去则水阴布故也”。
4.增液汤与增液润燥:增液汤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1条:“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
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方由元参一两,麦冬(连心)八钱,细生地八钱组成,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
不便,再作服。
吴鞠通指出:增液汤“独取元参为君者,元参味苦咸微寒,壮水制火,通二便,启肾水上潮于天,其能治液干,固不待言,本经称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其并能解热结可知;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赢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生地亦能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
三药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取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
”4. 化气增液法治疗干燥综合征: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认识到SS或因先天气血不足,三焦气化无力,水津不能四布,脏腑器官失却濡润;或因情志失调,脏腑功能疏泄失常,三焦通道不畅,郁而化火,火热伤津成燥。
SS的根本病机在于三焦气化失司,津液覆布失常,或火热伤津成燥;三焦气化功能与人体水液代谢之间联系密切;并由此确立化气增液法治疗SS;运用的经典方剂是五苓散合增液汤,该方具通阳化气、增液布津之功。
临证时主动运用化气增液法及五苓散合增液汤,使三焦气化功能正常,人体水液循行有序,则五脏六腑尽得濡养,口眼肌肤润泽,二便通调。
正确认识和理解化气增液法对提高SS临床疗效和深入SS病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