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总体规划分析

合集下载

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要)

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概要)
发展方向:
依托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近代历史文化内涵,发展都市观光和文化休闲旅游。深度开发天津历史文化内涵,推进“近代中国看天津”文化主题板块的完善,依托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载体功能,将天津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展示天津都市风貌的窗口和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核心支撑项目:
水西庄文化名园、天津西站商贸区、子牙河旅游休闲带、津卫摇篮、大悲院商贸旅游区、老城津韵、南京路商贸经济带、文化宫古建筑群、金融名街、中心公园、小白楼商务区、五大道风貌区、天津乐园、天塔、水上公园、奥体旅游商贸区。
核心支撑项目:
中心渔港滨海休闲旅游区、国际生态环保论坛、侏罗纪主题公园、发现王国主题乐园、基辅号航母主题公园、国家海洋博物馆、北塘生态度假区、滨海国际论坛、临空产业高新技术展示区、极地海洋世界、SOHO水上酒汇、于家堡商务休闲区、东疆港休闲度假基地、国际邮轮母港、大沽船坞遗址、潮音寺、海滨浴场康体旅游区。
东丽湖商务休闲组团、京津新城温泉度假组团、七里海湿地度假组团、大黄堡生态休闲组团、官港生态游乐组团、杨柳青民俗文化组团、团泊湖国际休闲博览组团、葛沽-小站民俗风情组团、天嘉湖-鸭淀水库商务休闲组团。
九组团构成了环天津双城的休闲带,它们既是城郊休闲带的组成部分,又是连接市区到滨海新区和北部山区的休闲廊道。
四、空间布局
按照“目标驱动、产业集聚”的重点突破战略,将天津市近中期旅游发展格局划分为“一带、三区、九组团”。一带:
海河旅游发展带。是连接天津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发展轴线,是天津旅游的主打旅游品牌之一;
xx:
中心都市旅游区;东部滨海旅游区;北部山野旅游区。中心都市旅游区是集中展示近代中国文化的窗口、天津都市旅游的核心区域,也是天津市旅游的服务中心和集散中心;东部滨海旅游区是天津市旅游产业新的增长极,是发展滨海旅游、海洋旅游的蓝色休闲度假基地;北部山野旅游区是以山野生态和风景名胜为特色的,面向京津的城市后花园和绿色休闲度假基地。九组团:

天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最终稿

天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最终稿
26
(三)战略
战略四:城旅一体战略
天津是一个典型的客源依托型旅游城市,其旅游发展要与城市其他商贸、 金融、科技、港口等功能进行整合,同时整合各种社会经济资源投入旅游发 展,以旅游为纽带促进城市功能的全面发挥,在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服务功能配套、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全面融入旅游功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 游城市。
自然与人文资源并 重,人文旅游资源 中历史遗址、民风 民俗资源突出,自 然资源中湿地生态 资源突出。
滨海新区
塘沽区、汉沽区、大 港区、津南区(葛沽 镇)、东丽区、保税 区、天津港、天津经 济技术开发区
滨海新区自然资源、 海防史迹和现代滨海 城市风貌与娱乐资源 相当集中。
北部山区 蓟县
主要资源特色表现为: 山林生态、地层遗迹、 文物名胜、革命纪念地。
环渤海区域处于东南沿海经济带与西部、北部衔 接的过渡枢纽带,直接辐射华北、东北、西北三 大经济后发地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 重要区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大有可为。

京津、津石、津唐、津保城际铁路网络将促成京

京津冀一体化
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天津以其巨大的经济能量在 京津冀城市群中扮演综合经济服务的角色,旅游
25
(三)战略
战略三:天津国际化战略
伴随着天津在全国战略地位的提升,在新的改革开放形势下要实现天津旅游新 的跨越和发展,必须走向国际化道路,这是天津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必然要求。
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对天津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打造国际化品牌、开发 国际化产品、实施国际化营销、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国际化服务、进行国际化 管理、更大范围的开发境外客源市场,使天津旅游全方面与国际接轨,促进天津 国际休闲都会的建设。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第一部分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发展战略《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

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

(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

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

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城市填空中央国际服务区“几何中心、都市边缘”特别认知一海河中游地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中心城区建立“广义同核中部新城区”京津联动的重要一环,塑造国际大都市中央服务区,快速完成京津国际大都市之宿愿城市一体化,特别认知二京津滨“十字轴”特别认知三天嘉湖水上运动休闲葛沽民营企业成长基地现代冶金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青微电子产业园区航空加工区航空产业基地东丽湖休闲居住区鸭淀水库中药养生海河中游地区 CISD CBDCBD康健运动花园生态宜居花园引领中部,联系东西城市核心CBD,服务南北的“十字轴”。

上游繁华中游品质下游实力特别认知四繁荣品质实力红峰绿谷蓝心海河上游海河中游海河下游“生态优先,打造高品质” 面向未来的中央国际服务区(CISD) 两个平台一个核心城市未来大事件的预留平台城市高端服务职能的发展平台重点建设构建发展定位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熟练劳动力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型高新产业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与服务业的FDI为主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城市的开放度较大,国际移民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开始提高123Value财富管理、海外投资奢侈型服务业4人均 GDP城市发展阶段生产要素驱动阶段资本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1<500美元6000美元基础设施、设备投资消费品的优先投资\生产型服务业投资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10000美元天津需要从资本流驱动转变为智力,文化创新流驱动~机遇—城市层面1.天津市2007年人均GDP跨越6000美元,城市功能转变面临巨大的潜在机遇。

2. 港口优势,京津深度联动所形成的极核优势,为天津带来更多能级集聚的机遇。

3.几何中心,毗邻空港。

4.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强大政策优势。

<5.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中游开发为彰显城市文脉提供机遇。

机遇—区域层面1.优质的生态图底与广阔的开发空间。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2006年7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该规划进一步调整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定位,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指导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9年6月3日至12日,用10天时间充分听取、广泛征求全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方案。

以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1):双城是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

(2):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

双城双港(3):相向拓展是指双城及双港相向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

中心城区沿海河向下游区域主动对接,为滨海新区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滨海新区核心区沿海河向上游区域扩展,放大对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相向拓展(4):一轴是指“京滨综合发展轴”,依次连接武清区、中心城区、海河中游地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有效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承载高端生产和服务职能,实现与北京的战略对接。

依托“京滨综合发展轴”,加强与北京的合作,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形成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群和产业链。

两带是指“东部滨海发展带”和“西部城镇发展带”。

一轴两带(5):南生态是指京滨综合发展轴以南的“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

北生态是指京滨综合发展轴以北的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北疆电厂等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天津市总体规划

天津市总体规划

旅游业。
第五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以实现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为目标,根据天津城镇人口和 城镇发展的特征,在“一轴两带三区”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提 出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建立由主副中心、新城、 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 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市性质和规模
滨海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 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 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交通
滨海新区 通讯便捷,综合优势明显,在我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
滨海新区的金融、商务聚集地。重点发展以银行、保险类业务为主的金融服务业,以商贸流通、现
代物流为主的商务服务业,以广告、音乐创作和新媒体为主的创意➢
河北区定位为“创意河北”:建设成为我市创意产业聚集区、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和市区北部商
务商贸聚集地。重点发展以产品、工程动漫设计和会展策划为主的创意产业,以电子商务、现代物
➢ 总体规划》明确,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为两翼
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依托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天津港等,重点建设先 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化工区、 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个产业功能区,此外,结 合建港造陆,科学论证,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各城区与组团间用生态保 护区和生态廊道隔离,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市 域对外交通体系,构筑滨海新区“十横六纵”骨架路网,形成滨海新区与 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系,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 进的开放型、创新型、多功能型现代化的经济新区、社会新区、生态新区 和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功能辐射,逐 步实现滨海新区的定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生 产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 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更好地带动天津发展,服务和带 动环渤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Word版

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Word版

天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务院对《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批复,确立了将天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规划的时代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本规划突破了传统的通过旅游资源的梳理来决定旅游发展格局的资源主导型旅游开发模式,从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战略高度来审视未来天津旅游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天津旅游的发展要从“资源主导、遍地开花”的旅游现状走向“目标驱动、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并以此确定天津旅游发展目标和发展格局。

一、发展定位以山河湖海泉为载体、近现代历史文化为主脉、国际港城规划建设为依托,以都市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为支撑的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

通过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培育、重点项目建设、旅游品牌打造,将天津建设成为浓缩近代文化、凝聚现代文明、体现生态海洋、最具北方特色的中国旅游强市、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二、形象定位渤海明珠活力天津三、发展战略1. 京津同城、互补发展突出天津特点,与北京旅游产品错位发展,整合线路各具特色,客源互补联合营销。

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指出,要注意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发展的协调,特别是北京与天津两大城市的功能定位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随着京津城铁的开通,京津城市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同城效应形成了旅游的融合模式,京津旅游也进入了品牌竞合发展的时代。

为此,把北京作为天津的主要客源市场,在旅游产品上错位发展,在线路整合上联合设计,在综合服务上联动整合,在功能配套上特色互补,将京津两城共同打造为一体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2. 城旅一体、整体发展旅游依托城市发展,城市建设体现旅游功能,把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整体打造,将城市旅游变为旅游城市。

为此,旅游业与商贸、金融、科技、港口、工业等功能进行整合,同时整合各种社会经济资源投入旅游发展,以旅游为纽带促进城市功能的全面发挥,在整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配套、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全面融入旅游功能。

天津西青区总体规划

天津西青区总体规划

西青区总体规划一、天津市对西青区的发展定位天津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和天津空间战略规划明确了“三轴、两带、六板块”的空间结构和“东进西连”的战略安排。

西青区位于京滨综合发展轴、西部城镇发展带及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的交汇点,规划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同时将西青新城和大寺列为全市的科教和汽车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总体发展战略西青区总体发展战略为“接内引外、东西联动”。

“接内引外”即承接中心城区内的职能疏散,服务吸引河北省、静海等周边地区;“东西联动”即以西青新城为核心的西部组群和以大寺组团为核心的东部组群实现联动发展。

三、定位和职能西青区总体规划中明确,到2020年要将西青区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高等教育和研发孵化为主的科教研发基地,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地区。

明确西青区六大发展职能,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基地、科教研发基地、生态宜居地区、天津西南部客运交通枢纽”。

四、用地与人口规模到2020年,西青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7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40 平方公里,全区规划常住人口120万人(其中环内30万人,环外90万人)。

五、空间布局西青区空间布局要形成城镇组群、片区、居住社区的布局体系。

形成东部、西部两大组群,即以西青新城为核心的西部组群,以大寺镇为核心的东部组群;形成辛口、南河、西营门、王稳庄等7个片区;形成大侯庄、于台、第六埠、大柳滩等10个外围居住社区。

六、产业布局规划第一产业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开发高效、特色农业,形成沿独流减河的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产业格局。

第二产业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三大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着力打造以休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外包服务、高端房地产业为主导的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城市性质: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城市主要职能:(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
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

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

(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城市主导产业:目前天津市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了第二、三产业“3
+2”的5大板块:以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板块,以石油、化工、冶金等装置型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工业板块,以汽车、造船业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板块,以物流、社会服务业、金融、房地产为主的先进服务业板块,以传统商贸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板块。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于他们都是反映城市为外部服务的作用,在国家或区域中
的分工;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先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在于城市性质不等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职能一般指现状,城市性质一般指规划;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城市性质加进了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严格地说,城市职能和城市性质都应该区分历史的,现状的和规划的三个时间尺度。

三者关系:城市性质及职能共同决定城市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现代都
市型农业和特色养殖业,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充分利用天津市雄厚的产业基础,发挥资源、交通、科技人才和对外开放等优势,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完善自主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孵育基地。

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海洋和港口的优势,加快天津港和疏港通道建设,打造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加强天津机场与首都机场的合作,共同构建东北亚地区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

完善陆路交通体系,加快天津各功能区与周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努力构筑与周边地区紧密联系的综合交通网络。

推进物流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物流基地,建立国际贸易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区域合作。

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在产业结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发挥天津港口、交通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为环渤海地区扩大开放和产业转移提供通道和载体。

进一步形成以京津冀为经济核心区、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实施科教优先发展和人才战略。

依托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发挥创新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多层次的科研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新基地的作用,加快培育各类高素质人才,广泛吸引人才,为天津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

按照规划,充分利用不适宜耕种的盐碱地作为城市发展用地,加强对耕地、湿地的保护。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节约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环保型的生态城市。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构筑社会防控、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的人居环境。

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