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征第二节机遇与挑战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与任务第一节土地利用原则和战略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第三节土地利用空间战略和总体格局第四章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与引导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第二节都市核心功能区第三节滨海城市重点发展区第四节都市功能扩展区第五节西部京津协同发展区第六节南北城乡协调发展区第七节北端生态涵养发展区第八节区县土地利用调控第五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第一节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第二节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第三节其它农用地保护与利用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城镇工矿用地理性发展第二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第三节交通水利及其它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第四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第七章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第一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分类管控第八章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第一节土地整治重点项目第二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安排第三节产业发展及其它重点项目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加强规划实施管控第二节落实规划实施具体工作附表前言天津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天津市面临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特别是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至2010年)》已不适应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
按照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8]33号)精神,保障天津市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迫切需要重新确定天津市土地利用的目标、发展方向和用地格局。
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1994年修正)

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199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天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4.05.25•【字号】•【施行日期】1992.04.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1991年12月21日天津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1994年5月25日天津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关于修改<天津市城市规划条例>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利用土地和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的城市发展必须严格控制规模,促进生产力的人口的合理布局。
外环线绿化带以内的地区,严格控制人口的机械增长和占地多、耗能高、运量大、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
第四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的确定、选址和布局,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第五条城市规划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级管理。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和天津港务局的规划管理部门,在规定的权限内,分别主管本开发区、保税区和港区范围内责任管理区的规划管理工作。
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接受所在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可以承办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市和区、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务局的规划管理部门管理权限的具体划分,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城市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第七条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报国务院审批。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第一部分城市性质、城市职能及发展战略《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性质为: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职能为:(1)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天然优势、特殊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把天津建设成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
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使天津成为连通国际和区域(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的客货运综合交通枢纽。
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优化物流基地布局,培育仓储、加工、运输、信息、服务相互融合的现代物流业,使天津成为面向区域物流供应链的中心节点,承担我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职能。
加强金融、商贸、会展、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信息汇集,各类传媒业发达,商贸兴旺,科研、文化、医疗机构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性服务中心。
(3)以近代史迹为特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保持和发扬天津传统的津派文化,强化以近代史迹为主要特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地位。
(4)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充分利用天津市山、河、湖、海共生,湿地众多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生态型城市,增强城市自然环境的优美度、人工环境的舒适度和优美度,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天津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旅居者共同拥有的美好家园。
《规划》确定天津的城市发展目标为:将天津建设成为技术先进、制造业发达、服务水平一流、综合竞争力强、对外开放度高、创业环境优越的我国北方经济中心;适应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对外联系便捷、信息网络高效、辐射能力强的国际港口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安全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宜人居住的生态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史迹特色突出、社会和谐、教育文化科技发达的文化名城。
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

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天津市海河中游地区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天津规划院城市填空中央国际服务区“几何中心、都市边缘”特别认知一海河中游地区滨海新区核心区中心城区建立“广义同核中部新城区”京津联动的重要一环,塑造国际大都市中央服务区,快速完成京津国际大都市之宿愿城市一体化,特别认知二京津滨“十字轴”特别认知三天嘉湖水上运动休闲葛沽民营企业成长基地现代冶金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青微电子产业园区航空加工区航空产业基地东丽湖休闲居住区鸭淀水库中药养生海河中游地区 CISD CBDCBD康健运动花园生态宜居花园引领中部,联系东西城市核心CBD,服务南北的“十字轴”。
上游繁华中游品质下游实力特别认知四繁荣品质实力红峰绿谷蓝心海河上游海河中游海河下游“生态优先,打造高品质” 面向未来的中央国际服务区(CISD) 两个平台一个核心城市未来大事件的预留平台城市高端服务职能的发展平台重点建设构建发展定位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熟练劳动力知识密集型产业、创新型高新产业提升个人生活质量与服务业的FDI为主的新兴现代服务业城市的开放度较大,国际移民在城市人口中所占比例开始提高123Value财富管理、海外投资奢侈型服务业4人均 GDP城市发展阶段生产要素驱动阶段资本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1<500美元6000美元基础设施、设备投资消费品的优先投资\生产型服务业投资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10000美元天津需要从资本流驱动转变为智力,文化创新流驱动~机遇—城市层面1.天津市2007年人均GDP跨越6000美元,城市功能转变面临巨大的潜在机遇。
2. 港口优势,京津深度联动所形成的极核优势,为天津带来更多能级集聚的机遇。
3.几何中心,毗邻空港。
4.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强大政策优势。
<5.海河是天津的母亲河,中游开发为彰显城市文脉提供机遇。
机遇—区域层面1.优质的生态图底与广阔的开发空间。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总体战略示意图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2006年7月,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该规划进一步调整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定位,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指导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9年6月3日至12日,用10天时间充分听取、广泛征求全市人民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提升规划方案。
以深化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城市定位为目标,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用区域和国际视野,着眼天津未来长远发展,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提出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
(1):双城是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是天津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
(2):双港是指天津港的北港区和南港区,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是天津发展的独特优势。
双城双港(3):相向拓展是指双城及双港相向发展,是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
中心城区沿海河向下游区域主动对接,为滨海新区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保障。
滨海新区核心区沿海河向上游区域扩展,放大对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相向拓展(4):一轴是指“京滨综合发展轴”,依次连接武清区、中心城区、海河中游地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有效聚集先进生产要素,承载高端生产和服务职能,实现与北京的战略对接。
依托“京滨综合发展轴”,加强与北京的合作,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带,形成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群和产业链。
两带是指“东部滨海发展带”和“西部城镇发展带”。
一轴两带(5):南生态是指京滨综合发展轴以南的“团泊洼水库—北大港水库”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等。
北生态是指京滨综合发展轴以北的蓟县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区,以及中新天津生态城、北疆电厂等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
天津市总体规划

旅游业。
第五部分 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以实现城乡和区域的统筹发展为目标,根据天津城镇人口和 城镇发展的特征,在“一轴两带三区”空间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明确提 出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建立由主副中心、新城、 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按照循序渐进,节约用地, 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 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市性质和规模
滨海新区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 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 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科技人才密集,产业基础雄厚,交通
滨海新区 通讯便捷,综合优势明显,在我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
滨海新区的金融、商务聚集地。重点发展以银行、保险类业务为主的金融服务业,以商贸流通、现
代物流为主的商务服务业,以广告、音乐创作和新媒体为主的创意➢
河北区定位为“创意河北”:建设成为我市创意产业聚集区、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和市区北部商
务商贸聚集地。重点发展以产品、工程动漫设计和会展策划为主的创意产业,以电子商务、现代物
➢ 总体规划》明确,以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中心,汉沽新城和大港新城为两翼
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依托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天津港等,重点建设先 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滨海化工区、 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海滨休闲旅游区等七个产业功能区,此外,结 合建港造陆,科学论证,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区;各城区与组团间用生态保 护区和生态廊道隔离,构建宜居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市 域对外交通体系,构筑滨海新区“十横六纵”骨架路网,形成滨海新区与 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系,努力把滨海新区建设成世界先 进的开放型、创新型、多功能型现代化的经济新区、社会新区、生态新区 和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功能辐射,逐 步实现滨海新区的定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生 产力,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实现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 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增强区域服务功能,更好地带动天津发展,服务和带 动环渤海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天津融合广场规划方案

天津融合广场规划方案简介天津融合广场位于天津市南开区,总体规划面积为约50万平方米。
该广场是南开区政府对区域城市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旨在打造一个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体。
总体规划区域划分融合广场规划将广场面积以南北、东西两条主干道进行划分。
•南北干道–区北段:园林景观区域–区中段:主要为商业、休闲和餐饮中心–区南段:高端住宅区•东西干道–东段:高端写字楼及商务服务区–西段:主要为文化、艺术等公共服务设施及设备规划设计为满足城市建设的多个需求,规划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园林景观区域–成都大熊猫基地为借鉴,车轮形状,中央种植翠绿的草坪,以及周围种植大熊猫喜食的竹子–中央放置喷泉及五彩缤纷的彩灯,增加夜景的表现力–此区域还设置了多个休憩区和卖品区,增强商业氛围2.商业、休闲和餐饮中心–该中心是融合广场的核心部分,规划面积约35万平方米–中心会设有数百家知名品牌商店和餐饮店,其中一些还将是首次进入天津市的品牌店–区域内还将设置多个休闲娱乐设施,如滑冰场、电影院、乒乓球室、酒吧等等3.高端住宅区–区域位于广场的南端,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该区域设置有400余户高端住宅,包括公寓和别墅,可满足各种不同家庭的需求–此外,该区还设置了私人花园、游泳池、健身房、社区中心等配套设施,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生活体验4.高端写字楼及商务服务区–区域位于广场的东端,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该区域设置有多栋高端写字楼,以及商务中心、会议中心等设施–写字楼内部设计精美,设置了多个会议室、咖啡厅、茶水间等设施,可以满足商务场合下的各种需求–特别是在商务服务区,还设置了多个来自知名企业的服务站点,如微软服务站、IBM服务站、SAP服务站等结论天津融合广场规划方案是南开区政府对城市建设的一次重要尝试,其规划设计涉及多个领域,如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旨在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体。
该方案划分南北、东西两条主干道,在布局上做到了互相独立,互相依存,并且各个部分的配套设施完善,可以满足城市建设的多方面需求。
天津西青区总体规划

西青区总体规划一、天津市对西青区的发展定位天津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和天津空间战略规划明确了“三轴、两带、六板块”的空间结构和“东进西连”的战略安排。
西青区位于京滨综合发展轴、西部城镇发展带及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轴的交汇点,规划为中心城区的一部分。
同时将西青新城和大寺列为全市的科教和汽车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总体发展战略西青区总体发展战略为“接内引外、东西联动”。
“接内引外”即承接中心城区内的职能疏散,服务吸引河北省、静海等周边地区;“东西联动”即以西青新城为核心的西部组群和以大寺组团为核心的东部组群实现联动发展。
三、定位和职能西青区总体规划中明确,到2020年要将西青区建设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高等教育和研发孵化为主的科教研发基地,具有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地区。
明确西青区六大发展职能,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产业基地、科教研发基地、生态宜居地区、天津西南部客运交通枢纽”。
四、用地与人口规模到2020年,西青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275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40 平方公里,全区规划常住人口120万人(其中环内30万人,环外90万人)。
五、空间布局西青区空间布局要形成城镇组群、片区、居住社区的布局体系。
形成东部、西部两大组群,即以西青新城为核心的西部组群,以大寺镇为核心的东部组群;形成辛口、南河、西营门、王稳庄等7个片区;形成大侯庄、于台、第六埠、大柳滩等10个外围居住社区。
六、产业布局规划第一产业要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开发高效、特色农业,形成沿独流减河的设施农业、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产业格局。
第二产业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制造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三大支柱产业。
第三产业着力打造以休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外包服务、高端房地产业为主导的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
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处理好促进经济发展、调控空间资源与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关系;1.5.2 加快天津区域都市化发展进程。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京津大都市圈中,对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和要素市场进行全面接轨与整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1.5.3 突出"海河"和"海岸带"综合开发的龙头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注重城市特色和文化品位,整体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1.5.4 树立城市经营理念,合理调控城市空间资源,统筹安排重大项目用地,适度超前建设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发挥重大项目的拉动和乘数效应;1.5.5 协调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制定强制性规划措施,切实保护天津市现存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遗产。
第二章近期建设规划目标与策略紧紧抓住城市快速发展的机遇,通过近五年的建设,提升天津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功能,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
近期采取"优先主轴、拓展外围、扩充两翼、突出区县、有序保护"的空间发展策略,形成"海、山、水、田、城"生态城市格局,建设布局合理、交通便捷、洁净舒适的街区环境,构筑"走廊型"都市整体框架,形成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绿色家园。
2.1 近期城市发展目标2.1.1 全面实施天津市发展的五大战略举措,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完成"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2.1.2 充分发挥天津城市的综合优势和潜力,基本建立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2.1.3 优化整合城市布局结构,近期优先建设津滨带状走廊,基本建成大天津空间格局;2.1.4 初步形成海河两岸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的基本功能和风貌,发挥"五举之首"的作用;2.1.5 基本建成以"三港、两高、两快"为核心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1.6 切实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加大环境建设的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位,建设最适宜创业与居住的生态文化型城市;2.1.7 实现区域空间整合与产业接轨,基本建成市域城镇空间合理布局体系;2.1.8 实现"环保创模"和建设园林城市的目标。
2.2 近期建设规划指标体系注:数字后标注"*"为2002年底统计数据。
注:数字后标注"*"为2002年底统计数据。
第三章近期建设用地布局与建设时序第一节重点发展地区的确定与建设时序3.1.1 天津城市轴向空间布局结构3.1.1.1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呈轴向、多边网络型结构;3.1.1.2 构建京津走廊为核心的发展轴;3.1.1.3 天津空间布局结构:以京津发展轴为主轴的"一带两核三轴"、倒"天"字型轴向组团型结构。
其中:"一带"指沿武清、北辰、中心城区、东丽、塘沽方向发展的"走廊型"都市带;"两核"指中心城区与塘沽城区两个核心城区;"三轴"是指沿宁河、汉沽、塘沽、大港即海岸方向的发展次轴,以及沿蓟县、宝坻、北辰、中心城区、西青、静海沿市域南北方向和中心城区、西青沿津保高速公路方向的两条发展辅轴。
3.1.2 城市重点地区包括:"一带、两翼、三城、四区"3.1.2.1 "一带"指包括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地区、海河下游两岸地区、塘沽城区、天津港以及西北部武清区城区在内的京津发展轴的核心区域;3.1.2.2 "两翼"指以塘沽城区为轴心的南北沿海两翼。
南翼指塘沽南部地区、大港以及大港油区的管理基地;北翼指汉沽、宁河芦台镇及其沿岸地区;3.1.2.3 "三城"指宝坻、静海和蓟县三城区;3.1.2.4 "四区"指四个重点保护和整治的生态区。
一是指天津市蓟县北部京津"后花园"保护区;二是指永潮湿地生态保护区(即永定新河与潮白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包括七里海、东丽湖、黄港水库一库和黄港水库二库、北塘水库等地区);三是指大团湿地生态保护区(指北大港水库和团泊洼水库等地区);四是指滨海度假与海岸湿地生态保护区。
3.1.3 空间发展策略与建设时序3.1.3.1 优先主轴:北接东移,轴带发展。
优先发展包括武清城区、中心城区及紧邻组团、海河两岸地区、塘沽城区、天津港等以海河为主轴的"走廊型"中心城市。
3.1.3.2 拓展外围:依托主城,推进组团。
近期重点发展武清、杨柳青、大港、东丽湖、银河风景区、空港物流加工区、开发区西区等城市组团,积极发展王庆坨、双口、张窝与辛口等城镇。
3.1.3.3 扩充两翼:提升核心,策动两翼。
以天津港建设为核心,建设港口物流、港口贸易经济区,并使加工制造、旅游度假和滩涂湿地保护等协调发展。
北翼重点发展芦台、汉沽经济开发区和北洋舰船军事主题公园,南翼重点发展散货物流中心、临港工业区、大港石化基地和海上新城等地区。
3.1.3.4 突出区县:发展城区,完善体系。
宝坻、静海、蓟县城区发展目标定位为中等城市,加大地区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宝坻温泉城、团泊洼生态风景区、大邱庄镇等重点地区以及各区县重点城镇,完善城镇体系布局。
3.1.3.5 有序保护:制定法规,注重措施。
重点保护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蓟县北部京津"后花园"、永潮湿地生态保护区、大团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海岸湿地型保护区等自然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完善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
第二节近期建设用地规划与布局3.2.1 总体原则与思路根据近期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重点保障和提供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并通过对这类用地的开发建设,起到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
对于市场引导型的设施用地项目,通过对用地供应总量与布局的宏观调控,规范开发行为。
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和废弃地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土地利用的适应性。
3.2.2 建设用地总量预测与分布3.2.2.1 中心城区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00-3300公顷。
3.2.2.2 外围组团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250-15400公顷。
3.2.2.3 滨海新区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240-18720公顷。
3.2.2.4 五区县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10-17180公顷。
3.2.3 近期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与布局3.2.3.1 中心城区至塘沽城区:重点建设中心城区海河两岸服务型经济带、综合基础设施工程、公益性设施、生态型居住区、都市型工业园、四大风景区和植物园等;塘沽城区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区、保税区、临港工业区、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港口贸易经济区、森林公园、海水淡化基地等。
规划用地规模13800-18020公顷。
3.2.3.2 外围地区:重点建设八个外围组团、武清城区、西部双口镇和张家窝及王庆坨镇;东部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开发区、海河下游工业区、华明镇、东丽湖及开发区西区;南部的小站镇和八里台镇以及大港城区和油田基地、汉沽和宁河芦台镇为重点建设区。
规划用地规模19450-27750公顷。
3.2.3.3 其它地区:主要包括静海、宝坻、蓟县三城区以及大邱庄镇和团泊洼风景区南部、宝坻温泉花园城、知识森林岛等重点地区。
规划用地规模8250-11330公顷。
3.2.4 近期建设用地规划导则3.2.4.1 基础设施及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用地1.道路交通设施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及公路交通设施和公交设施用地、公路货运、长途客运、汽车维修等用地。
规模与布局方向:近期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用地控制在1390--1990公顷。
其中:中心城区150-200公顷,塘沽城区150-200公顷;大港城区及油田基地80-100公顷,汉沽和宁河地区60-80公顷;北部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武清城区120-150公顷,双街组团30-50公顷和小淀组团30-50公顷;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杨柳青40-60公顷,辛口40-60公顷,中北镇30-50公顷,张窝40-60公顷,王庆坨30-50公顷;中心城区到塘沽城区之间海河两岸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400-500公顷(主要包括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开发区、东丽湖、开发区西区、华明镇和海河下游工业区等地区);其它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静海80-100公顷,宝坻130-150公顷,蓟县100-140公顷。
主要建设京津第二高速公路、丹拉支线、津蓟、津晋、京沪、国道112线天津段等高速公路,建设中心城区外围公路环外环和高速公路环线、黄万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中心城区南站异地兴建、机场扩建、天津港、塘沽中环路和外环路等一批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