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环境管理体系讲解

资源分配与采购
根据资源需求分析结果, 合理分配和采购所需资源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 效运行。
资源优化
积极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 方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环境管理成本。
监视与测量
监视计划制定
01
制定监视计划,明确监视对象、监视方法和监视频率等,以确
保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估。
测量设备校准
环境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将环境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管理体系中 ,企业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平衡发展。
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 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优势,从而提高企业 的竞争力。
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可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 持。
识别环境因素
全面识别和评估企业活动对环境造 成的影响,包括大气、水、土壤、 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制定环境目标
根据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制定相 应的环境目标,包括减少污染排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设计体系架构
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环境目标的要求 ,设计相应的体系架构,包括组织 结构、职责分配、过程控制等。
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案例一: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案例分析
总结词:案例启示
详细描述:这个案例启示我们,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需要高层 管理者的支持和员工的广泛参与,同时需要建立科学的数据 监测和分析体系,以便对环境绩效进行持续改进。
案例二
总结词:经验总结
VS
详细描述:在应用环境管理体系的 过程中,某企业总结了以下实践经 验: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环境目标 和指标,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其 次,要加强对供应商和承包商的管 理,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最后, 要建立奖惩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 与环保活动。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P6 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4.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
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6.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阿库》一书。
(复活节岛之谜)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
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
7.P17 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9.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10.右图图2-111.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13.P29-32 第二章第四、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4.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15.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⑴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⑵外部性;⑶公共物品;⑷不完全信息。
16.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7.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⑴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⑵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
环境优化计划

环境优化计划
一、背景与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环境优化计划旨在从多角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当前环境状况,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洁净卫生、生机勃勃的美好家园。
二、主要内容
1.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2.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污染治理能力
3. 加强环境监管执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4. 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5.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受损生态系统
6.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践行低碳环保理念
7. 加强区域环保合作,共同应对环境挑战
三、保障措施
1. 健全环保法规制度,构建长效机制
2.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
3. 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环境治理水平
4. 建立监测评估体系,跟踪计划实施情况
5.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凝聚环保合力
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共同的未来,我们责无旁贷。
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呵护碧水蓝天,缔造绿色家园!。
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开发实施方案

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开发实施方案第一章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 (3)2.1 资源调查与评估方法 (3)2.2 资源分布与潜力分析 (4)2.3 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4)第三章项目规划与设计 (5)3.1 项目总体规划 (5)3.2 项目布局设计 (5)3.3 技术路线选择 (6)第四章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6)4.1 投资估算 (6)4.2 经济效益分析 (7)4.3 投资风险分析 (7)第五章环保与节能减排措施 (8)5.1 环保措施 (8)5.2 节能减排措施 (8)5.3 环境影响评价 (8)第六章项目建设与实施 (8)6.1 项目前期准备 (8)6.1.1 项目可行性研究 (8)6.1.2 项目立项手续 (9)6.1.3 资金筹措 (9)6.1.4 设计与施工准备 (9)6.2 项目建设阶段 (9)6.2.1 施工方案制定 (9)6.2.2 施工组织与管理 (9)6.2.3 施工进度控制 (9)6.2.4 项目质量保障 (9)6.3 项目验收与运维 (9)6.3.1 项目验收 (9)6.3.2 运维管理 (9)第七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0)7.1 政策法规梳理 (10)7.1.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0)7.1.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0)7.1.3 政策法规更新与调整 (10)7.2 标准体系建立 (10)7.2.1 国家标准 (10)7.2.2 行业标准 (10)7.2.3 企业标准 (11)7.3 政策支持与监管 (11)7.3.1 政策支持 (11)7.3.2 监管措施 (11)7.3.3 政策宣传与培训 (11)第八章产业合作与市场拓展 (11)8.1 产业合作模式 (11)8.1.1 合作对象筛选 (11)8.1.2 合作模式设计 (11)8.2 市场拓展策略 (12)8.2.1 市场调研 (12)8.2.2 品牌建设 (12)8.2.3 产品定位 (12)8.2.4 销售渠道拓展 (12)8.3 产业链建设 (12)8.3.1 上游产业链建设 (12)8.3.2 中游产业链建设 (12)8.3.3 下游产业链建设 (13)第九章资金筹措与融资安排 (13)9.1 资金筹措方案 (13)9.2 融资安排 (13)9.3 资金监管与风险控制 (13)第十章项目管理与风险防控 (14)10.1 项目管理体系 (14)10.1.1 管理架构 (14)10.1.2 管理流程 (14)10.1.3 管理工具与方法 (14)10.2 风险防控策略 (15)10.2.1 风险识别 (15)10.2.2 风险评估 (15)10.2.3 风险应对 (15)10.3 项目评估与后评价 (15)10.3.1 项目评估 (15)10.3.2 后评价 (15)第一章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
环保行业循环经济智能管理系统升级方案

环保行业循环经济智能管理系统升级方案第一章绪论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2)1.3 项目意义 (2)第二章循环经济概述 (3)2.1 循环经济概念 (3)2.2 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2.3 循环经济挑战与机遇 (4)第三章环保行业现状分析 (4)3.1 环保行业概述 (4)3.2 环保行业发展趋势 (4)3.3 环保行业管理现状 (5)第四章智能管理系统概述 (5)4.1 智能管理系统概念 (5)4.2 智能管理系统技术架构 (6)4.3 智能管理系统应用案例 (6)第五章系统升级需求分析 (7)5.1 功能需求分析 (7)5.1.1 基础功能完善 (7)5.1.2 扩展功能开发 (7)5.2 功能需求分析 (7)5.2.1 响应速度 (7)5.2.2 数据处理能力 (7)5.2.3 可扩展性 (7)5.3 安全需求分析 (7)5.3.1 数据安全 (7)5.3.2 用户权限管理 (8)5.3.3 系统安全防护 (8)5.3.4 法律法规遵守 (8)第六章系统升级方案设计 (8)6.1 系统升级目标 (8)6.2 系统升级技术路线 (8)6.3 系统升级模块设计 (8)6.3.1 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 (8)6.3.2 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 (9)6.3.3 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 (9)6.3.4 智能决策与优化模块 (9)6.3.5 用户界面与交互模块 (9)6.3.6 系统安全与防护模块 (9)第七章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9)7.1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9)7.2 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10)7.3 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 (10)第八章系统升级实施与测试 (11)8.1 系统升级实施步骤 (11)8.2 系统升级测试方法 (11)8.3 系统升级效果评估 (12)第九章项目管理与风险控制 (12)9.1 项目管理策略 (12)9.2 风险识别与评估 (13)9.3 风险应对措施 (13)第十章总结与展望 (14)10.1 项目总结 (14)10.2 项目成果与应用前景 (14)10.3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14)第一章绪论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问题日益凸显,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环境管理)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

河道水环境容量及合理分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叶碎高郑世宗摘要:水环境治理是我省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分析计算河道水环境容量是水环境保护和总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本文指出了环境容量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环境容量的主要因子。
认为在水环境保护措施中,应加强利用水利工程提高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的研究。
关键词:河道整治水质水环境容量合理分配水环境保护1 水环境治理是河道整治建设的关键作为生态省建设工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万里清水河道建设工程,其总体目标是“水清、流畅、岸绿、景美”。
四个目标中,有三个是环境目标,体现水环境质量的“水清”更是位居第一。
对水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主要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我省水环境污染严重,根据《浙江省水资源质量报告》(2003年7、8月)报导,全省参与评价的重点水域水质断面60个,其中水质符合Ⅰ、Ⅱ、Ⅲ、Ⅳ、Ⅴ类及劣Ⅴ类标准的断面分别占1.7%、11.7%、26.7%、13.3%、15.0%、31.6%,即属于V类和劣于V类的水质断面占监测总断面的46.6%。
笔者工作涉及的不同地方的河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虽然缺乏监测资料,但从发黑、发臭的水体外观就不难判断,相当一部分河段的水质达不到工程区划目标的要求。
第二,如果水质得不到改善,河道建设的任何努力,都将失去意义。
为此水环境治理是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的关键。
要整治河道,必须治理水环境。
2 水环境目标与水环境容量2.1 水功能区划与水质目标水质的好与不好是相对的,凡是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即为达标,认为水质是好的;凡是污染程度超过功能区水质目标的,即为超标,认为水质是不好的。
所以在河道整治规划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规划河段的水功能区划。
我国水功能区划分采用两级体系,即一级区划和二级区划。
水功能一级区划分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留区四类;水功能二级区划在一级区划的开发利用区内进行,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排污控制区七类。
第五章 卫生资源规划

第五章卫生资源规划掌握:⏹卫生资源规划概念及原则。
卫生资源(health resource): 是指社会投入到卫生服务领域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统称。
包括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知识和技术等。
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卫生经费数及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方法。
1.计划配置方式:是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的配置卫生资源的方式。
主要体现为统一分配卫生资源,统一安排卫生机构、发展速度和规模等。
2.市场配置方式:是通过竞争、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来实现卫生资源在不同领域及层次的分配。
3.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方式:是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计划调节的主导作用,辅以市场调节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熟悉:⏹制定卫生资源规划依据及步骤。
(一)制定卫生资源规划指导思想1.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3.公平与效率兼顾4.均衡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5.成本与效果相统一(二)制定卫生资源规划依据1.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水平及卫生资源状况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划3.相关理论、政策及卫生发展趋势了解:⏹区域卫生规划概念、任务及意义。
✓卫生资源规划(health resource planning)是指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群健康问题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卫生资源的发展目标、规模和速度,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服务质量和数量,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科学计划方法。
✓(一)卫生资源规划功能制定卫生资源规划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是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人群卫生保健服务需要的重要手段。
(二)卫生资源规划任务1.确定卫生资源配置目标2.优化卫生资源配置3.探索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的方法✓区域卫生规划(regional health planning)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据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区域内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卫生资源的过程。
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系统操作手册第一章概述 (3)1.1 系统简介 (3)1.2 功能概述 (3)1.2.1 数据采集与监控 (3)1.2.2 农业生产计划管理 (4)1.2.3 农业技术指导 (4)1.2.4 农药、化肥使用管理 (4)1.2.5 病虫害防治管理 (4)1.2.6 农业大数据分析 (4)1.2.7 信息推送与报警 (4)第二章系统安装与配置 (4)2.1 系统安装 (4)2.1.1 安装环境准备 (5)2.1.2 安装步骤 (5)2.1.3 验证安装 (5)2.2 系统配置 (5)2.2.1 基本配置 (5)2.2.2 功能模块配置 (5)2.2.3 系统参数配置 (6)2.3 系统升级 (6)2.3.1 检查新版本 (6)2.3.2 与安装新版本 (6)2.3.3 验证升级 (6)第三章用户管理 (6)3.1 用户注册 (6)3.1.1 注册流程 (6)3.1.2 注意事项 (7)3.2 用户登录 (7)3.2.1 登录流程 (7)3.2.2 注意事项 (7)3.3 用户权限设置 (7)3.3.1 权限等级 (7)3.3.2 权限设置 (7)3.3.3 权限变更 (8)第四章设备管理 (8)4.1 设备注册 (8)4.1.1 注册流程 (8)4.1.2 注册注意事项 (8)4.2 设备绑定 (8)4.2.1 绑定流程 (8)4.2.2 绑定注意事项 (9)4.3.1 监控功能 (9)4.3.2 监控操作 (9)第五章土壤管理 (9)5.1 土壤信息录入 (9)5.1.1 登录系统 (9)5.1.2 选择田块 (9)5.1.3 录入土壤信息 (10)5.1.4 提交信息 (10)5.2 土壤分析 (10)5.2.1 分析土壤数据 (10)5.2.2 分析报告 (10)5.3 土壤改良 (10)5.3.1 制定改良方案 (10)5.3.2 实施改良措施 (10)5.3.3 监测改良效果 (11)第六章植物种植 (11)6.1 植物品种选择 (11)6.1.1 选择原则 (11)6.1.2 选择方法 (11)6.2 植物种植计划 (12)6.2.1 制定原则 (12)6.2.2 制定内容 (12)6.3 植物生长监测 (12)6.3.1 监测内容 (12)6.3.2 监测方法 (12)第七章灌溉管理 (12)7.1 灌溉策略设置 (13)7.1.1 概述 (13)7.1.2 注意事项 (13)7.2 灌溉设备控制 (13)7.2.1 概述 (13)7.2.2 注意事项 (13)7.3 灌溉数据记录 (13)7.3.1 概述 (13)7.3.2 注意事项 (14)第八章肥料管理 (14)8.1 肥料种类与用量 (14)8.1.1 肥料种类 (14)8.1.2 肥料用量 (14)8.2 肥料施用计划 (14)8.2.1 施肥时间 (14)8.2.2 施肥方式 (14)8.2.3 施肥量调整 (14)8.3.1 数据收集 (14)8.3.2 数据分析 (15)8.3.3 结果展示 (15)第九章病虫害防治 (15)9.1 病虫害识别 (15)9.1.1 系统功能概述 (15)9.1.2 识别技术原理 (15)9.2 防治方法选择 (15)9.2.1 系统功能概述 (15)9.2.2 防治方法介绍 (16)9.3 防治效果评估 (16)9.3.1 系统功能概述 (16)9.3.2 评估方法 (16)第十章系统维护与故障处理 (16)10.1 系统维护 (16)10.1.1 维护目的 (16)10.1.2 维护内容 (16)10.1.3 维护周期 (17)10.1.4 维护措施 (17)10.2 故障排查 (17)10.2.1 故障分类 (17)10.2.2 排查方法 (17)10.2.3 排查步骤 (17)10.3 故障处理 (17)10.3.1 处理原则 (18)10.3.2 处理方法 (18)10.3.3 处理步骤 (18)第一章概述1.1 系统简介智慧农业种植管理系统是一款集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综合性管理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又称经济伦理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
⏹福利经济学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其要点有:以基数效用为基础;指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有国民收入的总量和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效益与边际私人净效益的不一致。
⏹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形成的福利经济学。
其要点有:以帕累托提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认为社会福利改进是指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不能有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一标准无法评价收入再分配问题;创建了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提出了社会补偿原则。
福利经济学的意义⏹早期的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劳动异化、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且没有得到提高。
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评价。
⏹福利经济学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实经济政策或经济制度是否合意。
⏹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评价不同经济体制的合意性;评价不同经济政策的合意性。
消费者偏好⏹一、商品组合⏹例:消费者每月购买食物与衣服的组合⏹ A 食物20 衣服30⏹ B 食物10 衣服50⏹ C 食物40 衣服20⏹ D 食物30 衣服20⏹ E 食物30 衣服40⏹ F 食物10 衣服40二、基本假定⏹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
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4、无差异曲线是凸的,即凸向坐标原点。
三、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无差异曲线具有四个重要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四、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异同⏹两者都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完善。
(1)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效用概念有两个特点⏹是中性的⏹具有主观性: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2)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
⏹序数效用论采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五、边际商品替代率(MRS)(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将消费者能更多地获取一种商品而愿意放弃它种商品的数量加以量化。
⏹任一点的边际商品替代率在绝对值上就等于无差异曲线在该点的斜率。
六、等产量线⏹两种投入品在可变状态下的产出量⏹ 1 2 3 4 5⏹ 1 20 40 55 65 75⏹ 2 40 60 75 85 90⏹ 3 55 75 90 100 105⏹ 4 65 85 100 110 115⏹ 5 75 90 105 115 120⏹由生产出同一产量的不同投入品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等产量线按照产出水平的高低排列;⏹每一条等产量线都对应着特定的产出水平,而无差异曲线只是意义上的排序;⏹全部等产量线都凸向原点;⏹等产量线为厂商进行生产决策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性。
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假设:在一个简单的经济系统中,有经济主体(厂商或消费者)1和2,并存在两种资源:土地(L)和机器(M),生产且消费两种商品:小麦(W)和衣服(C)。
则:⏹生产函数为:W=fw(Lw,Mw)C=fc(Lc,Mc)⏹效用函数为:U1=f1(W1,C1)U2=f2(W2,C2)假定条件:⏹(1)生产技术在分析期内不变;⏹(2)L、M、W和C的货币单位是可比的;⏹(3)个人偏好在分析期内不变;⏹(4)每一种资源投入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中的边际生产率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每一种商品对每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效用也为正值,但却是递减的。
一、高效率的生产过程⏹假定资源的供给量是一定的,即:⏹L = Lw+Lc⏹M = Mw+Mc⏹W、C的等产量线合并在埃奇沃思矩形图中。
⏹商品生产中的埃奇沃思矩形图:表示当可用于两种经济活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总量既定时,两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投入可以有多种组合。
如果通过重新配置资源投入能够获得更多的一种或两种商品的产出,则过去资源投入的配置就是无效率的。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即MRTS(m,l)c=MRTS(m,l)w。
需要注意:⏹在生产契约曲线上仍然有无穷多个切点,因而有无穷多种高效率资源配置状态。
因此仅从生产过程无从确定经济效率。
⏹如果某种资源投入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过低(例如,环境物品),也会扭曲资源配置的效率。
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线:以W为纵轴,C为横轴的产出量线二、高效率的消费过程⏹人1和个人2的无差异曲线⏹商品消费中的埃奇沃思矩形图:表明当市场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商品可供消费的总量既定时,两种消费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消费过程中,商品可以有多种分配方式。
如果通过重新分配商品,能够获得更多的满足,这些商品分配就是无效率的。
⏹消费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商品分配状态下效率最高的消费方式。
⏹边际商品替代率即MRS(w,c)1=MRS(w,c)2需要注意:⏹曲线上有无穷多种高效率商品分配状态。
⏹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商品最大可能供给量的组合,而每一种组合又对应着一条新的消费契约曲线。
⏹如果某种商品没有市场价格或者市场价格过低也会扭曲商品分配的效率。
效用可能性线⏹以U1为横轴,U2为纵轴的效用线三、效用边界线⏹将无数多条效用可能性线位于最外侧的部分连接起来,就得到效用边界线。
效用可能性线与效用边界线的特点⏹所有的效用可能性线均与横纵坐标相交;⏹各条效用可能性线相互相交;⏹某些效用可能性线落在其他效用可能性线之内。
⏹代表效用水平的点置于效用边界线之外是不可能的;⏹代表效用水平的点置于效用边界线之内是低效率的;⏹效用边界线是由一段段不同的效用可能性线组成的,因而不是真正的曲线。
在效用边界线上,可以排除以下几点:⏹生产契约曲线之外的投入组合⏹消费契约曲线之外的所有商品分配方式;⏹没有落在效用边界线上的所有效用可能性线。
⏹效用边界线代表着一种帕累托效率,其经济状态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程度,任何人的境况都不可能更好,同时也不使其他人境况变坏。
四、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必要条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即MRTS(m,l)c=MRTS(m,l)w=Pm/Pl⏹高效率的消费: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MRS(w,c)l=RS(w,c)2=Pw/Pc⏹MRS(w,c)1=MRS(w,c)2=MRPS(w,c)1=MRTS(w,c)2=Pw/Pc⏹实现帕累托效率的充分条件是: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或特例是直线)。
⏹这样才能保证商品空间的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点,以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
⏹社会福利函数,记为SWF:SWF=f(U1,U2,…,Un)式中:U1,U2,…,Un——个人1,2,…,n的效用水平。
因此社会福利函数是全体个人效用水平的函数。
⏹从SWF可以得出一组社会无差异曲线。
其中必有一条与效用边界线相切,其切点就是最大社会福利。
⏹最大社会福利的必要条件是:①帕累托最适度状态;②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最大社会福利的充分条件是效用边界线与一条且仅与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
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给定的项目或政策会使一些人受损,而使另一些人受益。
根据帕累托准则,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或政策可以被划定为能使全社会受益,这种限制过分严格了。
⏹如果一项政策在执行中使得一方的收益在补偿另一方在该项政策中所受损失之后还有剩余的话,潜在的福利是增加的,这就是“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
⏹次优理论:当一个经济系统中的某一部分未能最有效地发挥作用时,则对于经济系统中的任何其余部分的最优工作方式(或条件)也将不是当所有部分都处于最优状态时那样的方式(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如资本)按整个系统最优的条件运行,而另一部分(如劳动力市场)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按整个系统处于最优时的条件运行,则该经济系统是低效率的。
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一、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改进:能够至少使一人受益同时至少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政策改进称为“帕累托改进”。
⏹当经济运行处于低效率状态时,任何能够使经济效率水平提高的改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按照帕累托效率的标准,使至少一方受到损害的政策改进是不可取的。
帕累托效率只承认一方受益的同时至少不使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二、几种公平观念⏹功利主义⏹平均主义⏹改良的平均主义⏹市场竞争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一、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时的缺陷⏹(1)货币因素在福利衡量中起主导作用。
⏹(2)“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中的“补偿”仅仅是潜在的。
⏹对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难做出恰当的反映。
以温室效应为例二、后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标准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功能-能力理论”和"部分序数理论"⏹森认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功能矢量”,他可以在这些矢量中自由选择,任何人可行的矢量集也就是此人的“能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