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合集下载

约束条件、产权结构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约束条件、产权结构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龙源期刊网
约束条件、产权结构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作者:马中蓝虹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6期
[摘要]不同的产权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产权结构的绩效是与现实约束条件密切相关的。

因此,考察、研究、分析和找寻决定环境资源特定产权结构的那些极端重要的约束条件,并判断在这些约束条件下环境资源的最优产权结构及其变动趋势,是实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决定产权结构的选择,不仅有成本约束,更重要的是有收益约束,即如果不明晰产权,将导致经济损失。

由于产权的初始界定常常是不清晰、不完善的,从而导致了目前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中的市场失灵。

但产权交易是产权逐渐明晰、产权结构渐进优化的最好方式。

因此,解决环境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办法,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使环境资源市场逐渐完善。

[关键词]约束条件;产权结构;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4)06—071—06。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1.P6 第一章第二节2.1972年联合国首届人类环境会议,斯德哥尔摩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

4.代表作: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1960年,科斯,“社会成本问题”;1966年,鲍尔丁提出“太空船地球经济学”;1970年,美国联邦环保局成立。

5.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管理环境的经济手段、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问题。

6.第一章专栏:1950年,挪威考古学家海耶达尔出版了《阿库—阿库》一书。

(复活节岛之谜)克鲁蒂拉和克尼斯是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人。

克鲁蒂拉侧重于公共投资的环境影响和自然资源价值的评估,代表作《自然资源保护的再思考》;克尼斯侧重于污染物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研究,代表作《区域水质管理的经济学》。

7.P17 第一章第六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基础8.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9.供给:指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10.右图图2-111.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2.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13.P29-32 第二章第四、五节通过加总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就可以得到市场需求曲线。

14.市场失灵:在理想市场状态下,个体利益最大化能够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上述条件不能满足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的扭曲,即市场失灵。

15.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4个:⑴存在能影响商品价格的市场势力;⑵外部性;⑶公共物品;⑷不完全信息。

16.导致市场失灵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性。

17.要使政府干预有效,需要两个条件:⑴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⑵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实施干预花费的成本。

(环境管理)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环境管理)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第二节经济效率的实现第三节补偿原则与次优理论第四节帕累托效率的政策意义第五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第一节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经济学,又称经济伦理学,同时又是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带有经济政策学的性质。

⏹福利经济学力图有系统地阐述一些命题,依据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判断某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高于还是低于另一经济状况下的社会福利。

旧福利经济学与新福利经济学⏹旧福利经济学: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其要点有:以基数效用为基础;指出一般福利和经济福利两个不同概念(影响经济福利的因素有国民收入的总量和个人收入分配状况);确立了外部性理论,认为外部性是指边际社会净效益与边际私人净效益的不一致。

⏹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形成的福利经济学。

其要点有:以帕累托提出的序数效用论为基础;认为社会福利改进是指任何社会成员的福利增进,但不能有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减少,这一标准无法评价收入再分配问题;创建了社会福利函数(指出帕累托最优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达到最大福利,还必须满足其充分条件,即收入分配的合理性);提出了社会补偿原则。

福利经济学的意义⏹早期的经济学只是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问题,而且压倒一切的问题是数量的不足,所以经济学家的关注焦点是如何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仅有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而社会分配不公、环境污染、劳动异化、人们的主观幸福、社会福利并且没有得到提高。

于是,人们就要求有一种理论,对现实经济状况进行合意性评价。

⏹福利经济学使人们能够理性地思考不同经济状态下社会福利的增减变动,以说明现实经济政策或经济制度是否合意。

⏹其主要应用领域为:评价不同经济体制的合意性;评价不同经济政策的合意性。

消费者偏好⏹一、商品组合⏹例:消费者每月购买食物与衣服的组合⏹ A 食物20 衣服30⏹ B 食物10 衣服50⏹ C 食物40 衣服20⏹ D 食物30 衣服20⏹ E 食物30 衣服40⏹ F 食物10 衣服40二、基本假定⏹1、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开发实施方案

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开发实施方案

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开发实施方案第一章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概述 (2)1.1 项目背景 (2)1.2 项目目标 (3)1.3 项目意义 (3)第二章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 (3)2.1 资源调查与评估方法 (3)2.2 资源分布与潜力分析 (4)2.3 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 (4)第三章项目规划与设计 (5)3.1 项目总体规划 (5)3.2 项目布局设计 (5)3.3 技术路线选择 (6)第四章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6)4.1 投资估算 (6)4.2 经济效益分析 (7)4.3 投资风险分析 (7)第五章环保与节能减排措施 (8)5.1 环保措施 (8)5.2 节能减排措施 (8)5.3 环境影响评价 (8)第六章项目建设与实施 (8)6.1 项目前期准备 (8)6.1.1 项目可行性研究 (8)6.1.2 项目立项手续 (9)6.1.3 资金筹措 (9)6.1.4 设计与施工准备 (9)6.2 项目建设阶段 (9)6.2.1 施工方案制定 (9)6.2.2 施工组织与管理 (9)6.2.3 施工进度控制 (9)6.2.4 项目质量保障 (9)6.3 项目验收与运维 (9)6.3.1 项目验收 (9)6.3.2 运维管理 (9)第七章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0)7.1 政策法规梳理 (10)7.1.1 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0)7.1.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0)7.1.3 政策法规更新与调整 (10)7.2 标准体系建立 (10)7.2.1 国家标准 (10)7.2.2 行业标准 (10)7.2.3 企业标准 (11)7.3 政策支持与监管 (11)7.3.1 政策支持 (11)7.3.2 监管措施 (11)7.3.3 政策宣传与培训 (11)第八章产业合作与市场拓展 (11)8.1 产业合作模式 (11)8.1.1 合作对象筛选 (11)8.1.2 合作模式设计 (11)8.2 市场拓展策略 (12)8.2.1 市场调研 (12)8.2.2 品牌建设 (12)8.2.3 产品定位 (12)8.2.4 销售渠道拓展 (12)8.3 产业链建设 (12)8.3.1 上游产业链建设 (12)8.3.2 中游产业链建设 (12)8.3.3 下游产业链建设 (13)第九章资金筹措与融资安排 (13)9.1 资金筹措方案 (13)9.2 融资安排 (13)9.3 资金监管与风险控制 (13)第十章项目管理与风险防控 (14)10.1 项目管理体系 (14)10.1.1 管理架构 (14)10.1.2 管理流程 (14)10.1.3 管理工具与方法 (14)10.2 风险防控策略 (15)10.2.1 风险识别 (15)10.2.2 风险评估 (15)10.2.3 风险应对 (15)10.3 项目评估与后评价 (15)10.3.1 项目评估 (15)10.3.2 后评价 (15)第一章环保行业绿色能源项目概述1.1 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传统能源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日益严重。

水资源学教程 05第五章水资源的基本理论

水资源学教程 05第五章水资源的基本理论
E洋 E陆 P洋 P陆

E P
式中: 为E 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 为P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
(3)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对于一个天然流域,计算时段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P q入 R E q出 W
式中:P、R、E分别为计算时段内流域降水量、径流量和 蒸发量;q入为计算时段内从外流域流入本流域的水量; q出为计算时段内本流域流到外流域的水量;ΔW为流域地面 及地下蓄水量的变化量。
式中:P为计算时段内的降水量;E为计算时段内的总蒸发 量;R为计算时段内的河川径流量;Ug为计算时段内的地下 潜流量;△W为计算时段内蓄水变化量,包括地表水和地下 水的蓄水变化量。
在多年平均情况下,△W项可忽略不计,上式简化为:
P E R Ug
由于河川径流量R由地表径流量Rs和地下径流量Rg组成,总 蒸发量E由地表蒸发量Es(包括土壤蒸发、植物蒸腾在内) 和潜水蒸发量Eg组成,因此上式可写成:
E洋 P洋 R 式中: E为洋海洋上多年平均蒸发量; 为P洋海洋上多年平均降 水量; 为大R陆多年平均径流量。
根据以上原理,可得到陆地多为陆大陆多年平均蒸发量; 为P大陆 陆多年平均降水量;
为大R陆多年平均径流量。
由海洋和陆地系统的水量平衡方程,可得出全球水量平衡 方程为:

为区R域 多R年r 平R均g 蒸E发量; 为区域多年平均调q入入水量; 为
扣除蒸发量后的区qu域多年平均耗水量; 为区域多年平均调
出水q量出 。
5.1.2 水资源转化模型
根据图3-2,可将水资源转化关系表达成一个由降水、蒸 发、径流形成以及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四 水”转化的全过程,水资源转化模型则是用来描述各水资 源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数学工具。它清楚地表明了坡 面、包气带和地下水的补排关系,以及水资源的由来和组 成,并根据各要素间的水量平衡关系,对水资源进行定量 分析。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大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的支持,鼓励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2. 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的市场化机制,加强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法治化,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例如推行资源交易市场,增加资源配置的透明度和灵活性。

3.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强化环境监管和治理,加大对环境友好产业的支持力度,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再利用的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5. 提高资源管理和规划水平:加强对资源的合理管理和规划,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消耗。

6. 推广节约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少对资源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 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和引导,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增长的有机结合。

同时,发展绿色金融,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

8.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经验,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资源配置效率优化

资源配置效率优化

资源配置效率优化在当今社会,资源是非常宝贵和稀缺的,如何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的重要性以及实施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的一些方法。

一、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资源配置效率指的是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利用和效益。

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经济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通过科学规划和调配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互补性和优势,可以使企业在同等资源下取得更高的产出。

2. 保护环境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保护环境资源的持续性和可再生性。

例如,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过度开垦和过度开发,可以减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风险。

3. 促进社会公平:优化资源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分配,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升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方法1. 制定科学规划:制定科学的资源规划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

根据资源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合理的使用目标和指标,进行规模化、绿色化和节约型的资源调配。

2. 引导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的市场体系。

通过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调节资源的供需关系,鼓励资源向效益高、环境友好的方向转移。

3.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

通过引进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再利用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4. 加强政府管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好引导和监管的作用。

加强资源监测、评估和统计,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依法管理和保护资源,推动资源配置的公正和有效。

三、案例分析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例,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可以优化水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物流园区规划与管理规范

物流园区规划与管理规范

物流园区规划与管理规范第一章物流园区概述 (4)1.1 物流园区定义与分类 (4)1.1.1 物流园区定义 (4)1.1.2 物流园区分类 (4)1.2 物流园区功能与作用 (4)1.2.1 物流园区功能 (4)1.2.2 物流园区作用 (5)1.3 物流园区发展趋势 (5)1.3.1 绿色物流园区 (5)1.3.2 智能物流园区 (5)1.3.3 专业化物流园区 (5)1.3.4 国际化物流园区 (6)第二章物流园区规划原则与目标 (6)2.1 规划原则 (6)2.1.1 因地制宜原则 (6)2.1.2 综合协调原则 (6)2.1.3 创新引领原则 (6)2.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6)2.2 规划目标 (6)2.2.1 优化物流布局 (6)2.2.2 提升物流效率 (6)2.2.3 促进产业协同 (7)2.2.4 完善服务体系 (7)2.3 规划程序 (7)2.3.1 调查研究 (7)2.3.2 目标制定 (7)2.3.3 空间布局 (7)2.3.4 设计方案 (7)2.3.5 评估论证 (7)2.3.6 实施与监管 (7)第三章物流园区选址与布局 (7)3.1 选址因素分析 (7)3.1.1 经济因素 (7)3.1.2 交通因素 (8)3.1.3 市场因素 (8)3.1.4 政策因素 (8)3.1.5 环境因素 (8)3.2 选址方法与步骤 (8)3.2.1 选址方法 (8)3.2.2 选址步骤 (8)3.3 物流园区布局原则 (8)3.3.2 高效性原则 (8)3.3.3 安全性原则 (8)3.3.4 灵活性原则 (8)3.4 布局模式与方案 (9)3.4.1 布局模式 (9)3.4.2 布局方案 (9)第四章物流园区基础设施规划 (9)4.1 基础设施分类 (9)4.2 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9)4.3 基础设施规划内容 (10)第五章物流园区运营与管理 (10)5.1 运营模式 (10)5.1.1 仓储运营模式 (10)5.1.2 物流运营模式 (11)5.1.3 产业链运营模式 (11)5.2 管理体系 (11)5.2.1 组织架构 (11)5.2.2 制度建设 (11)5.2.3 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11)5.3 运营管理策略 (11)5.3.1 信息化建设 (11)5.3.2 人才引进与培养 (12)5.3.3 产业链拓展 (12)5.3.4 政策支持 (12)5.3.5 品牌建设 (12)第六章物流园区服务与管理 (12)6.1 服务体系 (12)6.1.1 基础设施服务 (12)6.1.2 物流服务 (12)6.1.3 增值服务 (12)6.1.4 政策与法规服务 (12)6.2 服务质量管理 (12)6.2.1 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 (13)6.2.2 强化服务质量监测与评估 (13)6.2.3 提升员工服务素质 (13)6.2.4 优化服务流程 (13)6.3 服务创新与优化 (13)6.3.1 创新服务模式 (13)6.3.2 加强技术创新 (13)6.3.3 拓展服务领域 (13)6.3.4 强化品牌建设 (13)第七章物流园区安全与环保 (14)7.1 安全管理 (14)7.1.2 安全管理制度 (14)7.1.3 安全管理人员 (14)7.2 环保管理 (14)7.2.1 环保管理概述 (14)7.2.2 环保管理制度 (14)7.2.3 环保管理人员 (15)7.3 安全与环保措施 (15)7.3.1 安全措施 (15)7.3.2 环保措施 (15)第八章物流园区人力资源管理 (15)8.1 人力资源规划 (15)8.1.1 规划目标 (15)8.1.2 规划内容 (16)8.2 人力资源配置 (16)8.2.1 配置原则 (16)8.2.2 配置方法 (16)8.3 人力资源培训与发展 (17)8.3.1 培训目标 (17)8.3.2 培训内容 (17)8.3.3 培训方法 (17)第九章物流园区财务管理 (17)9.1 财务管理体系 (17)9.1.1 概述 (17)9.1.2 财务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17)9.1.3 财务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18)9.2 财务预算与控制 (18)9.2.1 财务预算的编制 (18)9.2.2 财务预算的执行与监控 (18)9.3 财务分析与评价 (19)9.3.1 财务指标分析 (19)9.3.2 财务比率分析 (19)第十章物流园区市场营销 (19)10.1 市场调研与分析 (19)10.2 市场定位与策略 (20)10.3 市场营销渠道 (20)第十一章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 (20)11.1 信息化规划 (21)11.2 信息化技术应用 (21)11.3 信息化项目管理 (21)第十二章物流园区可持续发展 (22)1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22)12.1.1 资源利用原则 (22)12.1.2 环境保护原则 (22)12.2 可持续发展战略 (22)12.2.1 产业协同发展 (22)12.2.2 技术创新驱动 (22)12.2.3 绿色物流发展 (22)12.3 可持续发展措施与政策 (22)12.3.1 优化园区规划与布局 (22)12.3.2 政策扶持与引导 (23)12.3.3 加强园区企业管理 (23)12.3.4 推广绿色物流理念 (23)12.3.5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23)第一章物流园区概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凸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目标的选择
• 在具体的分析方法上,传统福利经济学 基于效用理论,提出了消费者剩余原则 和“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
• 但是利用上述办法,对经济发展给环境 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难做出恰当的分析。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目标的选择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目标的选择
• 三、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对效率、帕累 托最优的重新理解
• 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 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主题, 环境经济学始终在研究三者的统一。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目标的选择
• 三、在可持续发展思路下对效率、帕累 托最优的重新理解
的所有无差异曲线是非凹的。这样也能 保证商品空间和高效率生产可能性线和 效用空间的效用可能性线凹向原点,以 及最终效用边界线是凹向原点的。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节 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 当政策牌低效率状态时,从不完全经济 效率的观点看,任何能够使政策效率水 平提高的改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 帕累托最优作为标准,则使任何一方受 到损害的政策改进是不可取的。帕累托 最优只承认使一方受益的同时至少不使 他人受损的政策改进。
• 二、后福利经济的福利标准与环境资源 配置效率
• 环境问题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福利经 济学就不可避免涉及将环境指标转化为 个人福利,再将个人福利汇总为社会福 利的问题。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目标的选择
• 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对传统 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重建,创造 性地提出了“功能—能力理论”和“部 分序数理论”。
品分配状态下效率最高的消费方式。 • 3.消费契约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是对个人1个人2
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因此在该点上,两条相切 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率必然相等。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二、高效率的消费过程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三、效用边界线
• 将这些效用可能性线位于最外侧的部分 连接起来,就得到效用边界线。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 置
2020/12/11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节 经济效率的实现
• 设在一个简单的经济系统中,有经济主 体(厂商或消费者)1和2,并存在两种 资源:土地(L)和机器(M),生产且 消费两种商品:小麦(W)和衣服(C)。
• 其生产函数为:
• W=fw(Lw,Mw);C=fc(Lc,Mc)。
• 要实现帕累托最优,即实现最大社会福 利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盗用边界线与社会 无差异线相切。(如下图)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1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目标的选择
• 传统福利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 • 1.货币因素在福利衡量中起主导作用。 • 2.“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中的“补
偿”仅仅是潜在的,是否采取补偿政策, 取决于非经济的其他因素,从而这一福 利标准仅仅是一种假想的补偿。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目标的选择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章环境资边界线可知: • 代表效用水平的点置于效用边界线之外
是不可能的; • 代表效用水平的点置于效用边界线之内
的是低效率的; • 效用边界线是由一段段不同的效用可能
性线组成的,因而不是真正的曲线。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四、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 件和充分条件
第一节 经济效率的实现
• 由上述分析得出: • 1.在生产过程中,资源投入可以有多种组合。 • 2.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一种资源
配置状态下的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 3.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一对W和C
的等产量线的切点,因此,在该点上W的等产 量线的斜率必然等于C的等产量线的斜率。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效率 目标的选择
• 一、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 置效率时的缺陷
• 两大定理:其一,完全竞争市场中,一 般均衡是帕累托最优的。其二,任何一 个帕累托的最优配置都可以从适当的初 始配置出发,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效用函数为:

U1=f1(W1,C1);U2=f2(W2,C2)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一节 经济效率的实现
• 一、高效率的生产过程 • 假定资源的供给量是一定的,即 • L=LW+LC • M=MW+MC • 则可以把W和C的等产量线合并在一个埃
奇沃思矩形图中: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 (一)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然条件 • 1.高效率的资源配置 • 2.高效率的消费 • 3.对于所有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的商
品替代率应等于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技术 替代率,并等于商品的价格之比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四、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 件和充分条件
• (二)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充分条件 • 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商品空间
第一节 经济效率的实现
• 在该点且于制造商品W和C的两种资源L 和M,其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必然相 等:
• MRTS(M,L)C=MRTS(M,L)W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二、高效率的消费过程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二、高效率的消费过程
• 由上述可以得出: • 1.在消费过程中,商品可以有多种分配方式。 • 2.消费契约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着一种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