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合集下载

楚国青铜器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楚国青铜器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楚国青铜器铭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楚国青铜器铭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文物形式,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其青铜器铭文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意义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揭示出这些古代文物的价值和意义,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楚国文化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概述楚国青铜器铭文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三个子部分: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意义。

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当时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文字、题材、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研究楚国青铜器铭文的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当时楚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本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成果和启示,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并给出结论。

1.3 目的楚国青铜器铭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特点和研究意义,希望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系统研究,增进人们对楚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挖掘其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促进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关注和研究,为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

2.正文2.1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当时著名的诸侯国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楚国在当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政治和文化较为繁荣。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出现与楚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楚国作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家,其统治者需要通过各种形式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青铜器在当时是展示统治者豪华、权力、尊贵地位的重要物品,而铭文则是在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可以展示统治者的功绩、思想、政绩等。

楚国早期青铜器研究

楚国早期青铜器研究

楚国早期青铜器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楚国早期青铜器研究姓名:袁艳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考古学指导教师:王然 20030501 内容摘要本文从楚国青铜器独特风格形成之后的典型楚器和典型组合出发,结合已知最早的楚国有铭青铜器,上追下寻,对西周至春秋中期早段楚国青铜器的面貌进行了探讨。

首先,本文将早期楚地与中原地区的簋从器形上区别开来,提出以鼎、,型簋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与楚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代表着楚国或楚与国的青铜文化。

其次,从宏观的方面,在更大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对豫南鄂西地区早期鼎、,型簋组合的铜器群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其中特别强调了国家机制对文化发展的干预作用。

第三,从楚公象钟侧鼓鸟纹出发,指出其翘尾、无羽特征具有南方地区传统,从而对楚国西周时期没有青铜器或有青铜器但面貌与中原地区完全一致的说法提出质疑。

第四,从青铜器中礼器与乐器的组合出发,指出西周时期的楚国,作为众蛮夷的一支,其青铜器是重乐的组合。

从春秋早期楚国融入中原地区的札乐文明开始,其青铜器才成为礼乐并重的组合。

关键词:楚、早期、青铜器、簋、乌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楚国青铜器特点

楚国青铜器特点

楚国青铜器特点楚国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造型精美、纹饰繁复、寄寓深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貌,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楚国青铜器的特点。

一、制作工艺精湛楚国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在中国青铜器文化中被视为独树一帜。

楚国青铜器技艺熟练,细致入微,纹饰繁复,铜体润泽,布局严谨,形制优美,其工艺之高超,成为中国青铜器的一级代表。

在炼铜技术上,楚国人以塑土节水法为主,没有采用日炉法,因此楚国铜器的铜纯度较高。

在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中,楚国铜匠一般采用挤出线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各种图案、纹饰等一次呈现在铜器上,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从而形成了楚国青铜器别具一格的制作风格。

二、造型优美楚国青铜器的造型以泛舟形、縠伏形、蟾酥形、钮鼓形等方式为主,追求的是造型的变化性与独特性,并在其中增强了一种可供视觉感受的艺术美感。

造型的复杂性,让楚国青铜器不但可以发挥实用功能,同时能够让人们从形体中寻找到一种特殊的美感。

此外,楚国青铜器的造型充满了象征性的意味,通过线条、比例、曲线等多种视觉元素,将人物、动物等形象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一种符号意义上的效果。

例如,楚剑上的圆环、花饰、骆马纹样等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成为楚国文化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纹饰华丽楚国青铜器以纹饰丰富、尺寸细密为特点。

其纹饰复杂精美,内容丰富,包含了楚国自身民族文化、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历史事件等方方面面的元素,展现了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

楚国青铜器的纹饰包含了各种图案和形象,如楚国典型的龙纹、螭首、貔貅等动物形象,以及花卉、几何图案、铭刻文字、太极、太阳神纹等各种移民技巧。

纹饰的丰富性,让楚国青铜器成为了中国青铜器文化中的典型代表,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承的重要文化瑰宝之一。

四、寓意深远楚国青铜器寄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着历史、文化、民族和艺术方面的多重意义。

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楚国青铜器都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不仅是楚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深入挖掘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探索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深入挖掘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探索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深入挖掘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探索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古代国家,其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巅峰。

通过深入挖掘楚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楚国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楚国的文化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位于中原诸国中较为偏远的地区,与中原文化有所不同,这也为楚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独特的土壤。

楚国的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文化发展得以迅速推进。

首先,楚国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楚辞作为楚国文学的代表,不仅表达了楚国人民的思想感情,更融入了丰富的山水和自然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屈原是楚辞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离骚》等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此外,楚国还有许多其他文学作品,如《九歌》等,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楚国的音乐艺术也备受赞誉。

楚国的音乐非常重视情感的表达,以琴瑟合鸣为代表的音乐形式,成为了楚国音乐的标志。

楚国的音乐不仅在当时享有盛名,而且对后来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楚国还以其丰富多样的舞蹈艺术而闻名。

楚舞形式多样,既有独舞,也有群舞,从舞蹈动作到演出服饰皆独具特色。

楚舞的表演形式与表达方式既能展示出楚国特有的风土人情,又能表达出人民的喜怒哀乐,对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楚国的艺术成就除了文化繁荣外,楚国还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楚国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涵盖了绘画、雕塑、陶瓷等方面。

在绘画方面,楚国的壁画艺术达到了独特的高度。

楚国的壁画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独特的题材而著称,描绘了丰富的神话故事、宗教场景和日常生活场景。

楚国的壁画艺术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壁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楚国的雕塑艺术也非常发达。

楚国的石雕、木雕、玉雕等工艺品形态各异,制作精美,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这些雕塑作品不仅反映了楚国人民的审美追求,更展示了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技术水平。

楚国春秋的青铜器

楚国春秋的青铜器

楚国青铜器发展楚国青铜器的发展大抵可分为 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晚春秋早、中期;第二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第三阶段为战国中、晚期。

第一阶段的楚国青铜器深受中原地区影响,形制上与中原器相似或相同,如楚公蒙钟等。

春秋早期器物如湖北当阳赵家湖 8号墓所出的 1鼎 1簋,形制上虽有自己的特点,但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同类器相似。

春秋中期器如赵家湖4号墓、金家山9号墓、郑家洼子23号墓等所出的铜器,与同时期的郑国铜器极为相似,尤其是带盖的三足圆簋,形态几乎完全一致。

第二阶段,楚国青铜器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时重要的楚墓如春秋晚期的河南淅川下寺 1、2号墓,战国早期的固始侯古堆1号墓和白狮子山1号墓、长沙浏城桥 1号墓等,所出器物都极富特征,众多的圆腹鼎,足细高而外撇,至战国初期时腹更深、蹄足也更长而外撇,是中原所罕见而楚国所特有的;此外如爬兽鼎、罐形鼎、尊缶、盥缶等,也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纹饰则多繁缛的浮雕状花纹和立雕状的附加装饰 (早于中原地区),已显示出楚器的特色。

属于楚文化范围内的战国早期随县擂鼓墩 1号墓所出保存完好的65件编钟、繁复剔透的盘尊等器物极为精美,达到了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第三阶段战国中期的楚国大墓,如湖北江陵藤店1号墓、望山1号墓和沙冢1号墓,湖南湘乡牛形山1、2号墓,河南信阳长台关大墓等,所出青铜器多为素面,时代属战国晚期。

墓主可能是楚幽王的。

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大墓所出器物却又有繁复美观的纹饰,可能与该墓属王陵有关。

江苏无锡前洲出土的几件同时期的器物器形则比较简单,而且是全素面的。

楚国青铜器影响曾即随,是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在汉水以北、以东地区的诸姬姓小国之一,其从西周早期建国,到战国中后期灭于楚,有着近700年的历史。

曾国的发展史,基本上是与楚国的关系史,在其早期阶段,一度颇为强盛,汉东之国随为大,并且因保持着宗周的文化传统,相比湖北境内的其他诸侯国如楚国而言,文化也早较为发达的,江汉地区出土有大量的西周时期的曾国青铜器即为明证。

楚国青铜器铭文

楚国青铜器铭文

楚国青铜器铭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楚国青铜器铭文是中国青铜器铭文中的重要一类,它们记录了楚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楚国青铜器铭文主要分布在今天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包括大量的铜爵、铜尊、铜镜、铜鼎等器物。

这些青铜器器物中的铭文往往是楚国王室、贵族、宗庙等机构所制作,内容涉及祭祀、宴饮、对战、封赏等各个方面。

楚国青铜器铭文主要以铭文题目、题款文字、纪事、诗歌等形式呈现,其文字采用楚文字、甲骨文、大篆等多种文字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楚国青铜器铭文中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关于楚国政治、宗教、军事等方面的信息,还有关于风俗习惯、物质生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楚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楚国青铜器铭文中的文字形式丰富多样,有直接叙述、对仗文、诗歌等形式,其中的诗歌部分尤为引人瞩目。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诗歌往往寄托了人们的情感、抱负、理想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比如《岷山之阳》铭,描述了楚王以山川之美赠与臣子的情景,表达了对忠臣的赞颂和感激之情;《拾遗》铭,记载了楚国重臣的遗言,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变幻,给人以启示和警示。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对于了解楚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可以了解楚国古代社会的制度、风俗、信仰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楚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楚国青铜器铭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古代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的发展,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成果。

第二篇示例:楚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古国,在战国时期曾是中国七雄之一。

楚国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闻名于世,其中楚国青铜器铭文更是楚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青铜器铭文是楚国先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楚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

青铜器是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日用品,而其中的铭文则是人们对历史、宗教、仪式等方面的记录。

楚国的文化

楚国的文化

荆楚长歌——九连墩楚墓出土文物展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发掘了大量的楚人文化遗存,目前科学发掘楚墓的总数已超过10000座,占到东周时期墓葬的70%,楚城址也发掘十几座,为研究楚国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

其中墓葬规模宏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是2002年发掘的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两座墓葬级别为大夫墓,墓主人身份为夫妇,一共出土文物5333件套。

此次展览,由九连墩1、2号楚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华部分构成,分别通过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和车马器四个部分,体现战国中后期楚国的文化风貌。

第一单元铸鼎象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周人对沟通人神、祈福家国的青铜礼器极为重视。

楚国亦尊周礼,但迥异于中原青铜器的凝重威严,楚式青铜器给人以生动灵巧的视觉效果。

典型如升鼎,束腰平底,正是“楚王好细腰”这种楚地特有的审美心理在铜器造型上的反映。

优美柔和的弧线与方硬有力的横线搭配,刚柔相济,富于节奏和韵律。

这件铜镬鼎是在该鼎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出土时鼎内残有牛骨,应该是一件牛镬。

直口、附耳、平底、蹄足。

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小环钮;颈腹间各有一周凸弦纹带;颈部和腹上部及耳部饰蟠螭纹,足根部为浮雕兽面纹,是迄今科学发掘楚国贵族墓中最大的一件镬鼎。

鼎为青铜礼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

楚国的鼎与同时期各个诸侯国所用的鼎相比,有富于个性的形态特征,称之为“楚式鼎”。

楚式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升鼎”。

这类鼎最明显的特征为束腰平底,因其器物自铭“升鼎”得名。

升鼎为楚国所独有,一般在高级贵族墓葬中发现,其大小、轻重和数量,标志着权势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有的甚至还代表着王权,为楚国贵族身份的标志。

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1号墓出土的一组代表性的升鼎。

楚文化概述

楚文化概述

楚文化概述楚国是古代中国的七大战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楚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传奇的故事、文化、习俗、音乐、戏曲等,其中的楚文化更是深刻影响了中国整个东南地区。

本文将概述楚文化的主要特点和表现。

一、艺术品味楚文化的代表之一就是艺术品味,其以出色的立体雕塑和铜器制品著称。

楚文物的特点之一是他们对人体和自然形态的精确描述,楚文物雕塑表现的女性形象具有尖细的腰部、圆润的臀部、长而浓密的头发,无论是在细节、表情还是肢体的描绘上都非常优秀。

楚文物的铜器制品则以鼎、缶、盘、勺等家庭用具为主要表现手法,其在工艺和造型方面也颇具特色和优秀。

二、音乐和戏曲楚国是中国音乐和戏曲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

楚文化成就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楚歌、楚辞和楚人的音乐。

楚歌是楚国民间音乐,深深地根植于楚地风土人情,通过其表现出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情感。

而楚辞则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是在整个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道风景线。

楚人也以戏曲长袖舞蹈和跳舞的表演艺术形式在泛楚地区流传下来,堪称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之一。

三、养生文化楚文化养生的传承最为深厚,楚文人注重锻炼身体,重视和尊敬老人,以适度的饮食、规律的运动、良好的卫生习惯为养生的基本准则。

楚文化最为重视自然界中的万物相互关系,推崇天人合一,倡导阴阳调和,即和谐。

同时,楚文化倡导重心低、立身稳的站立姿态,这种姿态与道家所说的人体“和气”理念相一致。

四、地域文化楚文化与地域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楚人一方面深刻理解并尊重着各种自然气候、水文地貌,另一方面又根据自身特征进行地域性文化的繁荣发展。

古楚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江水、湖水的活泼流淌;而鱼、田、园却成为了古楚人生产生活的主要阵地。

也正因如此,楚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综上所述,楚文化代表了中国古代一部分优秀文化的特点与理念。

楚文化不仅具有传承与发展的价值,更代表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中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其在历史潮流发展中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和文化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国青铜文化的成就及流变
邵学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青铜器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青铜时代大约经历了1500多年,其间出现两个高峰,一个在殷墟时期,以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留下的青铜器为代表,工艺主要为合范铸造;一个在春秋战国之际,以楚国青铜器为代表,这时新的铸造工艺体系出现,打破了单一方法铸造青铜器的状况。

由此,中国青铜文化臻于更辉煌灿烂的境界。

楚国青铜器能够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高峰,它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二是具备摄取中原及越人、吴人工艺技术的条件,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致。

铜是先秦重要的战略物资,祭祀少不得青铜礼器,它是政治地位的体现;战争须消耗铜兵,它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先秦列国的国家大事,一是祭祀,二是打仗。

所以红铜生产的多寡,青铜器铸造得好坏,在当时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政治名分的高低与军事实力的强弱。

一种物质文化成就的获得,与它所依赖的资源状况关系紧密。

那么,楚国的铜资源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看看楚国如何使自己成为东周时期红铜生产最多,青铜器铸造最好的国家。

西周中后期,楚国控制了鄂地,将长江南岸的铜矿带据为己有,从而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自熊渠以后的楚国国君,从此没有缺铜的忧心,而且还能将红铜慷慨赠予他国。

故事见《左传》:公元前642年,郑文公到楚国见楚成王,成王高兴,表示“赐之以金”,“金”金属意,或称“美金”,即好看的金属,相对不好看的铁——“恶金”而言,它是先秦铜的代称。

但成王大话一出,很快后悔了,因为“赐金”无疑增强了对方军事实力,就像20世纪冷战时期破坏了战略物资与军事技术禁运的“巴统”条例。

于是成王与文公约定:这些铜送给郑国,郑国只能用来铸钟,不能铸兵。

也就是说只能发展文化事业,不能扩大军事实力。

结果郑文公携金归国,当真铸了三口大钟。

据今人推算,当时成王所赐之金当有200多公斤,若做成戈矢,可装备近百辆战车的士卒,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成王后悔也是有道理的。

一则考古材料与《左传》记载相映成趣,它证明楚成王“赠金”予郑国,并非打肿脸充胖子。

1993年,山西北赵晋侯墓地出土了“楚公逆编钟”8件一套。

楚器何以出自晋墓,殊难考证得确凿,但编钟上68字的铭文却清楚地反映出西周晚期,楚国红铜生产富足及青铜冶铸业发达的若干信息。

铭文说:楚王熊鄂为祭祀高祖熊渠,拟铸造编钟,于是为此出巡产铜的鄂地,鄂地土著首领纷纷进贡铜料达“九万钧”,熊鄂将这些铜料铸造了优质编钟“百肆”约800件。

铭文所记“九万钧”和“百肆”可能都不是确数,但楚王纳贡数量一定不少,铸造的编钟也一定很多。

楚国铜资源多到什么程度,成语“问鼎中原”有一个侧面的反映。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周疆,不把周天子搁在眼里,竟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九鼎象征王权,诸侯是不能打听的,若打听则意味着觊觎之心的表露。

所以,周室王孙满对庄王的挑衅十分不满,无奈地“正色”道:周朝的气数未尽,天下还是周室的天下,诸侯不能打听鼎的大小轻重。

但是庄王不仅问了,而且扬言:楚国折掉兵器上的尖喙,足以铸九鼎。

仅将戈上的尖端折下来就可铸九鼎,可见楚国武备的强大,亦可见楚国铜资源的富足。

楚国铜多国强,有了傲视列国诸侯,甚至觊觎天子权利的资本。

不过从文化的角度考量,西周中期楚国青铜文化嚆矢方萌,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春秋早期,楚国青铜器还承袭中原的风格。

直至春秋中期,楚国青铜文化才出现新气象,形成自己的特点。

这个转折,从工艺的角度看,是楚人参考他族的先进铸造技术,特别是学习越文化的结果。

《吴越春秋》说:“湛卢”是一把神剑,因吴王无道,楚王有道,神剑自行飞到楚国,以去无道而就有道。

如果不嫌牵强,这则故事反映了楚人对待先进事物的艳羡心理。

另,《越绝书》记载则表明楚人把这种心理变成了学习的行动:楚王听说吴国有干将,越国有欧冶子等铸剑名师,楚王愿倾其所有宝物,请他们来铸剑。

结果,干将、欧冶子为楚王铸了铁剑三支。

上述记载虽为传说,但今天楚国故地屡次出土精美的越式剑、吴式戈,为这些传说作了真实的注脚。

历史很可能是:从熊渠始,楚国得到了鄂地铜矿,连带地,也得到越人的冶铸技术。

上述客观与主观条件,是楚国青铜文化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第二高峰的前提。

东周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时代,在历史变革大潮中,新价值观念、生活风尚和审美趣味逐渐确立起来,并形成冲击列国的潮流。

出土文物在时间表上显示,楚国率先举起了标新立异的旗子,在青铜艺术上创造出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风格样式,他们不仅以这种新精神,深刻地影响了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的发展,而且向北传播到中原地区,向南越过了五岭。

由此在中国艺术史上,改变了过去认为春秋时期形成的,文艺新思潮起于虢国和郑国而影响楚国的看法。

一个被认为化外方国的文化有如此强大的辐射力,在中国先秦史上是少见的。

楚国青铜器以富丽繁密为特点,具体地讲,就是在青铜器皿上铸造立体动物形象,和镂空的装饰以及细密的花纹。

楚国青铜器的工艺体系,则既保持合范铸造,又发展了失蜡、铸镶、分铸、镶嵌、焊接等方法。

而与楚人审美趣味关系紧密,又能够将富丽繁密的美学样式表现到极致,则主要是失蜡铸造工艺。

春秋战国之际,用失蜡工艺铸造的青铜器,迄今只见楚地出土,它意味着,公元前7世纪至前5世纪,失蜡铸造技术只在长江中游流传,其中,春秋晚期的铜禁和战国早期的尊盘,是为荦荦大者,其工艺震惊世界。

淅川所出铜禁是楚庄王儿子子庚的器物。

所谓“禁”,实际是几案,在祭祀或宴享宾朋时作为承放酒尊的器座。

它是周代独特的器物,商代不见。

据《仪礼·士冠礼》说:所以名之为禁,其义在于戒酒。

既用于饮酒,又提示戒酒,有些象现代纸烟盒上的广告“吸烟有害健康”。

可见,“禁”的名称与安定周代社会的要求有关。

铜禁平面如一张小条几,高矮如一张小炕桌,四侧用多层透雕云纹环绕,云纹三层内外套接、重叠,构成细密繁复、穿插掩映的视觉效果。

铜禁瑰丽庄重,装饰玲珑剔透而全局井然有序,宏大的器形与扑朔迷离的视觉效果结合起来,令观者目眩神骇,恍若梦境。

与铜禁共出的其他铜器如升鼎饰件、铜盏、铜俎、“倗矛”等,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一批经科学发掘的失蜡铸件。

尊盘是楚系曾墓即曾侯乙墓出土的,它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更为成熟且无上完美的面貌。

李学勤先生指出:尊盘“制作工艺的精巧已达到先秦青铜器的极诣”,其繁缛精巧无与伦比。

尊是盛酒的中型器皿,盘是承水器。

实际上,古代礼制中尊、盘使用并不相配,但两器出土时却是上下叠置,且风格浑然一体。

所以,有学者认为尊盘合一,此盘非承水之器,而是用作盛冰,乃冰酒之器。

描述尊盘的形貌,是一件繁琐而不易的事情,简明地说:尊、盘总计装饰龙164条。

这个数字不包括尊盘口沿上那些蜷曲的虺龙,如果一并计算,总数恐怕不下1000条。

这些龙,加上平雕、浮雕的蟠螭纹饰,其繁丽程度可以想见。

所谓失蜡法,即今天的熔模精密铸造法,是一种模的可失性工艺。

简明地说,即将范内的模具熔化掉,再注入铜水,得无分范的器物。

说的详细点,就是用蜡料作一蜡模,由于蜡的可塑性好,可以做出十分复杂,或者特殊的器形。

蜡模做好,再以稀泥敷裹其外,成为外范。

阴干外范,再加热熔掉蜡模,就形成了空洞的铸件外形,可以浇注铜水了。

可见,但凡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都是孤品,因为在铸造的同时,也就毁掉了模具。

楚人的失蜡铸造技术可能来自长江以南古越人的创造。

有专家考证,早在商代,长江流域的越人就已经流行模的可失性工艺,即失绳法——譬如铸造提梁壶的提梁,只须以一绳索为模,再裹以稀泥为范,烘干范具,同时使内在绳索化为灰烬,吹尽灰烬,遂向范内空腔灌注铜水,迄冷却,可得一完整的提梁铸件。

至东周,焚失法在楚人手上提升为可用于精密铸造的失蜡法,两者都是模的可失性工艺,只是所失材料不同。

由于设计上的巧智,工艺上的精密,视觉上的瑰丽,上文介绍的铜禁、尊盘,遂成为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高峰的标志。

但是,我国在先秦形成的这一尖端技术,到隋唐就失传了,其基本原理只是在一些乡间作坊偶尔地简单运用。

令人意外的是,1000多年后,中国的失蜡法竟转化成洋人的专利。

那是抗日战争时的事情。

驻扎在云南昆明巫家坝机场的美国空军机械师奥斯汀,发现当地用一种看来较为特殊的方式铸造缅寺里的铜钟,这种方式虽然一次只能铸造一件,但铸造的器型规整,且免除了大型圆锥形器物难以合范的麻烦。

他进而发现,用这种工艺铸造飞机螺旋桨因为整体的缘故而异常坚固,于是加以改造利用。

胜利后,这位机械师回到美国便以此申请了专利,专利正名熔模精密铸造法,别名奥斯汀法,俗名失蜡铸造法。

不久,前苏联购买了这个专利,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从前苏联将这个专利买回。

先秦,一个方国的青铜铸造水平和数量,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楚国的青铜文化,能够成就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高峰,除了充足的资源,还有一重要原因,那就是善于学习他族的先进技术,以化成自我发展的动力。

这一点,可不可以算历史给我们的有益启示呢?
当然,但这是讲求实效之时代的普遍风气,不惟楚人独有。

譬如,吴越盛行的鸟虫书和刻纹铜器,流布在黄河以北和湘江两岸,就是中华文化融汇整合的寻常现象,至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更是拿来主义的又一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