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怀人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思乡的古诗及赏析

思乡的古诗及赏析

思乡的古诗及赏析思乡的古诗及赏析 1静夜思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思乡怀人诗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思乡怀人诗课件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 其象征意义。
意象组合
分析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 ,理解其表达的情感。
意象创造
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创 造意境,传达情感。
诗歌意境的感悟与体验
意境感受
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情感体验
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其表达的意境。
意境评价
对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进行评价,了解其艺术价值 。
怀人之意的抒发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01
思乡怀人诗中,诗人常常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父母、兄弟、
姐妹等,以及对他们的牵挂和关爱。
回忆与友人的共同时光
02
诗人通过回忆与友人共同时的光阴,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怀旧
之情。
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03
诗人还会在诗中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
,以此抒发无尽的哀思。
主题与情感的交织与升华
思乡之情与怀人之意的融合
思乡之情与怀人之意在诗歌中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情感表 达,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升华到家国情怀
在思乡怀人诗中,诗人常常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家国情怀,表达对 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热爱和眷恋。
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思乡怀人诗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超越时空,引起读者的 共鸣和感动。
THANKS
[ 感谢观看 ]
艺术感染力。
意象与意境的结合方式
意象与意境的关联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运用,营造出特定 的意境,表达特定的情感。
意象与意境的互动
在意境的营造过程中,意象与情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种 独特的艺术效果。
意象与意境的统一
在思乡怀人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统一至关重要,只有当意象与意境相 互协调、相互呼应时,才能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完美、更加动人。

分类鉴赏:思乡怀人

分类鉴赏:思乡怀人

分类鉴赏:思乡怀人诗鉴赏复习备考方案(严婕周春波)教学目标:1、把握思乡怀人诗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思乡怀人诗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思乡怀人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思乡怀人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过程: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亲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过思乡怀亲表现出来。

此类作品中具有一种穿透时代的传统文化精神,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思乡怀人诗的特点1. 字词方面思乡怀人诗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二、思乡怀人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00首思乡古诗词大全 赏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00首思乡古诗词大全 赏析

导读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就是思念家乡亲人, 睹物思人。

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

1.《泊船瓜洲》宋朝·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枫桥夜泊》唐朝·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次北固山下》唐朝·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静夜思》唐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春望》唐朝·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关山月》唐朝·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朝·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鉴赏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怀人诗鉴赏

常 见 情 感 之 三 怀 念 故 国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国殇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见兮, 永不能忘。
乡愁 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 9.笛、箫、笙shēng、吹笛、吹箫、吹笙。多传达相思之 情和内心的孤寂。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 10.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 11.注意一些特殊的节日 比如除夕、元宵、中秋、重阳 等,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谢谢!
• 乡愁
•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 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 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 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 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古诗中常见意象
1.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夜月 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鸿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乡心正 无限,一雁过南楼” 3.表现“漂泊”之感,如浮云、浮萍、飞蓬、孤雁、 沙鸥、船等。“漂漂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亲朋 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 情”。 4.鹧zhè鸪gū鸟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 行” 5.秋风、秋霜、衰草、夕阳 “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 封。”

与思乡有关的诗句及鉴赏

与思乡有关的诗句及鉴赏

与思乡有关的诗句及鉴赏思乡诗句赏析(一) 秋思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

这“欲”字颇可玩味。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思乡怀人诗赏析

思乡怀人诗赏析

• 答:这首词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 者的遥想即思妇的别恨。 • 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 的情景:展现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 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 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 明是写思妇登高想念丈夫,何尝不是写丈 夫想念妻子呢?如此写来,两心相通,情 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 解题示例: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 一川平。 •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 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 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 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 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 答:夜梦妻子正梳妆,回到了时念中的故 乡,回到“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 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 梳妆打扮。这样写正表现了此刻双方的孤 独寂寞。 • 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 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样写,表现了生死相隔的凄凉,想知无 言的心心相通。
• 忆旧怀情 •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种亲近之感, 源于在此山此水,和亲戚故旧有着许多美: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诗歌的下阕写夜梦妻子,这样写,对中心思想有什 么作用?
• 意象:孤舟、荒村、断霭等意象告诉,抒发的是 孤独之情。 • 背景、诗眼: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 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 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 “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 乡的感情变化过程。 • 类别:思乡怀人诗。 •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 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 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 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乡怀亲的诗词浅论思乡怀人诗词的三个分类及鉴赏方法

思乡怀亲的诗词浅论思乡怀人诗词的三个分类及鉴赏方法

思乡怀亲的诗词浅论思乡怀人诗词的三个分类及鉴赏方法亲情,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古代思乡怀人诗词一般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在异乡的孤寂、惆怅、落寞、凄清。

思乡怀人诗词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以下是鉴赏示例:第一,思念亲人类古诗词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七绝。

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

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高适《塞上听吹笛》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是一首七绝。

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白的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

纵观全诗,虽然写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的。

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

前两句写诗人一边洒泪,一边写信给远方的亲人;后两句写自己的魂也随着信一起回到万里之外的亲人身边。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水调歌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⑴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本诗写的是初秋晚景,菊花初黄,万壑有声,数峰无语,棠 梨的落叶红似胭脂,荞麦花开洁白如雪,香气袭人。色彩斑 斓,生机盎然。 ⑵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⑶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 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 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 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点。
杜甫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 当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接着进入 长安,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 县),寄居在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 武,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准备 赶至灵武为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军所俘, 掳往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 一个月夜,诗人望月生情,写下这首诗。
(四)、漂泊西南时期(760—770年,48至58岁)
上元元年(760)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 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766年迁往夔州 ,杜甫对诗歌 的格律、形式等写作技巧也有更深入的探讨,他创作的大量七 言律诗,如《登高》及《秋兴八首》等在艺术上都达到登峰造 极的地步,被后世奉为圭臬。 杜甫在大历三年(768)正月起程出三峡。大历四年(769) 正月,诗人来到潭州,后又到了衡州。最后他在大历六年 (771)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破船一漂泊西南时期 (760—771年)条,终年59岁。
意本思家,而偏想家 月 夜 人之思我,已进一层。 至念及儿女不能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鄜州月 闺中 独看 又进一层。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
望月之久,忆念之深。 独看则泪痕不干,意在 言外。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 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方法三、虚实结合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
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或梦境
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 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杜甫《望月》 王昌龄《从军行》“无那金闺万里愁”
巩固练习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艺术特点
1.炼字精准。第二联中,“怜”、 “忆”,对儿女的怜惜,有两层意思: 第一,儿女还小,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 的父亲;第二,儿女还小,不能理解望 月思亲的母亲。意蕴丰富,饱含深情, 感人至深。 2.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 用了暗示手法,将“独看”和“双照” 作为全诗诗眼,虚实结合,表达主题更

“海上生明月” 能否改成“海上升明 月”
课堂练习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请找出这首诗的诗眼。 诗眼:愁 2、诗人为何而愁? 明确:羁旅漂泊 3、诗人是如何表现愁思的? 明确:寓情于景,情景相生。

孟浩然 (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一生大部分 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 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晚年张九龄 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 余首。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什么? 由题目“望月怀远” 可见是借助月亮怀 念远人,表达思念 之情。感情基调是 哀怨。

张九龄(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 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 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 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 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 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 的安家之地。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 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 特点? 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② 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写出了行人的行程,收到了蒙太奇 的效果。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说说作者这样写 的意图。 “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亲切的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杜陵深切的思 念。
小结
1、方法和步骤: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1)确定情感类别; 2)抓住意象,构建图景; 3)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2、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思念亲友
不能。 “海上生明月”一句,历代论家认为是“意境雄浑阔大” 的千古佳句。一轮明月正从无垠的大海中腾涌而出,粼 粼的波光闪烁通明,把天地之间映照成一片银色的世 界。这里,“生”字堪称是全篇的诗眼,它点明了大海与 明月的关系,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海上升明月”呢?虽然和“海上生明月”仅一字之差, 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它只是就景写景,客观地描 写了月亮升起来的景象,大海成了一个地点,一个背景, 和月亮的关系显得模糊。原诗中的那种壮阔、雄奇、灵 动的气象因此大为减弱以至完全消失。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年,45至48岁)
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 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 民感情,是这个时期作品的突出特色,它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 入高潮期。许多叙事性优秀诗作更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 合,代表了杜甫诗歌写实艺术的独特成就。
一、杜甫生平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年,35岁前)

杜甫在20岁之前,主要是在家读书。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 期。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 河山和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 这个时期他曾写下著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诗歌创作具有盛唐诗 歌的特质。
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 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 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 人之情。
2)留心景物意象
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 ①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②“鸿雁传书”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 感 ③“折柳送别”, ——惜别怀远 ④杜鹃啼血 ——凄凉哀伤的象征 ⑤鹧鸪——羁旅乡愁 芦管(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羌笛、胡笳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 衣)、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 哀),柳、长亭、蟋蟀(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江 楼 感 旧( 赵嘏 )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一三两句用“同来”与“独上”相照应,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二句“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 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
答:表达了诗人怀念和寂寞惆怅的情怀。
答: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 描写 了江楼下如水的月光照临波光荡漾的江面 那种浩渺恬静的景色。
(二)、困守长安十年(746—755年,35至44岁)

天宝五年(746),来到京城长安。贫困的生活体验,使他 与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渐贴近;当权者的排斥,使他对政 治的黑暗有了切身的体验。诗人性格也逐渐由清狂转为深沉。 写出了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杰作—— 《兵车行》,还写了揭 露杨国忠兄妹荒淫享乐生活的《丽人行》。 这些作品都标志这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的成熟, 奠定了他客观写实的创作方向和沉郁苍凉的诗歌风格
另外,还有“以乐景衬哀情”等以景衬情的方法。
方法二、
即事写情(叙事抒情)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 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 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 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 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 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课堂练习:
有人说“独看 双照”是本诗的诗眼,你同 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同意。 “独看”从对面着想,虽只写妻子的 “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 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 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 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这两个诗眼对全诗主题表达起了关键 作用。
——思乡怀人类诗歌鉴赏
思乡怀人诗的产生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 战乱频仍,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 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 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 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 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 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