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鉴赏:思乡怀人

合集下载

思乡怀人诗的鉴赏

思乡怀人诗的鉴赏

前人在评论此诗时曾说:“心已驰骋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从月色照出也。”你同 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前人评价中肯,诗中情景,为月夜所独有。 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而写妻子望 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运用想象,两地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 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 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写作上或触 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
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
情,或妙喻传情。 • 对思乡怀人诗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


鹧鸪——羁旅乡愁。
芳草——历来是思乡离别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小贴士:一些特殊的节日也常常寄托者诗人的一些思乡怀人的情思,比如在除 岁、除夕、除夜、元宵节、中秋节、寒食、重阳节(旧历九月九日,古人在这一 天有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以避灾的传统)等重要节日时,常常引发人的 思乡怀人之情。
常见意象归纳

• • • •
月——古人常用月来烘托情思。一般说来,古诗词中的月亮是思乡思亲的代 名词。
雁——诗人常借此表达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叹。 柳——古人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笛——婉转悠扬的笛声常会勾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情。 杜鹃——杜鹃鸟的啼叫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易触动 人们乡愁乡思。
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是哪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中哪些描写表现早行之早的? 2、“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 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思乡怀人诗课件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思乡怀人诗课件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理解 其象征意义。
意象组合
分析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 ,理解其表达的情感。
意象创造
了解诗人如何通过意象创 造意境,传达情感。
诗歌意境的感悟与体验
意境感受
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情感体验
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其表达的意境。
意境评价
对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进行评价,了解其艺术价值 。
怀人之意的抒发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01
思乡怀人诗中,诗人常常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父母、兄弟、
姐妹等,以及对他们的牵挂和关爱。
回忆与友人的共同时光
02
诗人通过回忆与友人共同时的光阴,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怀旧
之情。
对逝去亲人的缅怀
03
诗人还会在诗中表达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回忆他们的音容笑貌
,以此抒发无尽的哀思。
主题与情感的交织与升华
思乡之情与怀人之意的融合
思乡之情与怀人之意在诗歌中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复杂的情感表 达,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升华到家国情怀
在思乡怀人诗中,诗人常常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家国情怀,表达对 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热爱和眷恋。
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思乡怀人诗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能够超越时空,引起读者的 共鸣和感动。
THANKS
[ 感谢观看 ]
艺术感染力。
意象与意境的结合方式
意象与意境的关联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通过意象的组合和运用,营造出特定 的意境,表达特定的情感。
意象与意境的互动
在意境的营造过程中,意象与情感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一种 独特的艺术效果。
意象与意境的统一
在思乡怀人诗中,意象与意境的统一至关重要,只有当意象与意境相 互协调、相互呼应时,才能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完美、更加动人。

思乡怀人--2

思乡怀人--2

• (1)这两句从思念家乡转到思念仲高,巧 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 • (2)词人用拟人的手法,问一声红桥下的 流水,何时能驾着小船去寻找兄弟?写出 对亲人思念的殷切;一声“兄弟”情意满 溢,思念牵挂之意不言而喻。
点评分工 2A2点评 4A2点评
9A2点评
要求 板书:答题 注意事项 点评:总结 拓展答题方 法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译文: 人们说落日的地方就是天涯, 可是极目天涯还是见不到家 乡的影子。已经怨恨青山的 重重阻隔, 而青山又被层层的暮云遮掩。
1、简析“凉”“苍苍” 三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2、诗歌前两句描写了 怎样的景物,主要运用 了何种写景手法?
1、简析“凉”“苍苍”三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1)“凉”意为凉爽,写出仲夏暑热中一路跋 涉后,来到松下茅亭中的畅快之感; (2)“苍苍”意为苍翠,叠音词,表现出江中 汀州的树木在日暮光线暗淡之时,色调深沉怡目 的视觉印象。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借景抒情(景物的渲染烘托):作者借助
“漠漠轻烟,凄凉的雨,落花,悲鸣的鹧鸪,荒凉的 野渡”营造了一个悲凉、凄惨的意境,烘托出作者的 思乡之苦。
南乡子 烟漠漠,雨凄凄, 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 扁舟临野渡,思乡处, 潮退水平春色暮。
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 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探究内容 三(二)1-1 三(二)1-2 三(二)2-1 三(二)2-2 三(二)3-1 三(二)3-2

中考语文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乡怀人诗、哲理诗

中考语文 课外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乡怀人诗、哲理诗

中考课外古代诗歌鉴赏分类训练:思乡怀人诗、哲理诗思乡怀人诗亲情、爱情、友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代男青年因求学、干名,或戍边、经商而羁旅他乡是常事,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的思亲怀人的作品。

其艺术手法大体和离别诗相近。

32. 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最后一句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细节,联系全诗,简述诗人为何“又开封”?(2)宋人王安石评此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奇崛”指的是,“艰辛”又是指。

33.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诗题中“十五夜”应指什么时间?何以见得?(2)世称此诗结句妙绝,请从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解说其妙处。

34.夜雪唐·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作于诗人在九江任职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这种写法在艺术上称之为什么?(2)论家皆评此诗“看似写雪,实为写人。

”说说你对此评是怎样理解的。

35. 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人言诗人的乡思之情尽在一“望”字中。

请谈谈你的理解。

36.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为何“泪不干”?联系全诗试作解说。

37.旅次朔方唐·刘皂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这首诗的主题是思乡,一、二两句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它又是为三、四句抒情作品铺垫的。

(1)从内容上推测,“朔方”比并州距咸阳更近不还是更远?(2)从“却望并州是故乡”看,诗人是怎样的一种心境?38.月夜唐·杜甫夜今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思乡怀人诗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思乡怀人诗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孤灯; 感时生情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 托物传情 月、雁、宿鸟、笛、关山、杜鹃 (常用意象) 书(鸿雁 尺素 双鲤) 树(杨 柳 桑梓) 因梦寄情 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写水面平缓,水流悠长 江面空寂,暗示羁旅孤寂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1)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 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一写时令天气变化, 一写作者内心情感 的波动。 看到红袖凭楼 情景联想家人也在 盼望自己回家, 思家之情更浓。
体验高考
二、思乡怀人的情感与哪些 常见意象和特殊节日相关?
• 特殊节日:除岁(除夕)、元宵节、
中秋节、重阳节、寒食节等
• 常见意象:
• • • • 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杜鹃鸟(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鹧鸪——羁旅乡愁。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其他常见词语: • 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如浮萍、飞蓬、孤雁、沙鸥 • 高楼 :人在楼上或登楼远眺表现思乡之情。 •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 天涯、他乡、孤灯、孤舟 • 声音 常见的有笛声(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 衣)、芦管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角声(故园黄叶满青苔,梦后城头晓角哀),鸦鸣声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
何人不起故园情 思乡怀人诗
思乡怀人类诗歌
Hale Waihona Puke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 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 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 不知何时才能与亲友相见。敏感的诗人 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而家中 的亲人、闺中之女子也常常对远在天涯 的游子和戍守边疆的征人产生怀念之情。 我们把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叫做思乡怀人 类诗歌。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思乡怀人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思乡怀人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思乡怀人诗鉴赏第一篇:古诗词常见题材之思乡怀人诗鉴赏古诗词常见题材之思乡怀人诗鉴赏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对思乡怀人诗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自身的生活处境,整体阅读全诗,把握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一、知识梳理1、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

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

2.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2008年上海卷)。

3.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

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对写法)除夜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思乡怀人诗歌鉴赏[1]1

思乡怀人诗歌鉴赏[1]1

1.抓意象的特点。
• • • • • • •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这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 [内容]这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 秋思” 这是抒发天涯旅思的代表作。 “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思的代表作。 这首小令共描绘出三幅画面, 这首小令共描绘出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 短语构成,特色明显。 短语构成,特色明显。 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 灰暗、 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 孤寂、萧瑟。 凉、孤寂、萧瑟。 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 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 觉。 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 冷清、 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 路途遥遥。 凉、路途遥遥。 这又都围绕着一个“ 第一组从正面衬出 正面衬出游子的乡 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 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 直接点出游子浓 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 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游子浓 郁的乡愁 乡情、乡思。 乡愁、 郁的乡愁、乡情、乡思。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说明。 说明。 • 望月思故乡 望月思故乡——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引发离愁别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 李白 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 李 虞美人》 望月思故国, 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 望月思故国 伤痛。 伤痛。 •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 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 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 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 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对月思亲、思乡, 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对月思亲、思乡,抑制不住悲苦的 思乡之情。 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专题之思乡怀人诗

诗歌鉴赏专题之思乡怀人诗

诗歌鉴赏专题之思乡怀人诗古代文人因在外做官或游学赶考,或征战在外等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

加之交通、通信极其不便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常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羁旅愁绪、乡情乡思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或对亲人的思念,我们统称之为思乡怀人诗。

一、思乡怀人诗表现的主要思想内容。

1、边关思乡。

逢入京使《唐诗》P617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长相思《选修教材》P38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羁旅愁思。

枫桥夜泊《唐诗》P634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闺中怀人。

闺怨《唐诗》P128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思念亲友。

游子吟《唐诗》P725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唐诗》P286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相思之情。

夜雨寄北《唐诗》P1139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悼亡追思。

离思《唐诗》P959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江城子《唐宋词.北宋》P693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二、思乡怀人诗中常见意象:月、雁、柳、书信、梦境、节日、杜鹃、声音(曲调、鸦鸣、角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P192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五夜望月《唐诗》P774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鉴赏:思乡怀人诗鉴赏复习备考方案(严婕周春波)教学目标:1、把握思乡怀人诗的常见命题角度。

2、了解思乡怀人诗的表达技巧(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愁思之情)3、结合具体作品把握思乡怀人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思乡怀人诗歌的表达技巧教学过程:导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亲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过思乡怀亲表现出来。

此类作品中具有一种穿透时代的传统文化精神,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舟下建溪》(方惟深)《春日登楼怀归?》(寇准)《秋思》(张籍)《鹧鸪天》(晏几道)《菩萨蛮》(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江汉》(杜甫)。

一、思乡怀人诗的特点1. 字词方面思乡怀人诗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二、思乡怀人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孟浩然《宿建德江》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⑤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三、1、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团圆;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余光中《乡愁》常见意象:客、秋、故园、树(柳、桑、梓)、鸿雁、书、鱼、月、归、长亭短亭、关山、桥(灞陵)、水、梦。

2、常见意象月亮[见月怀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以幻作真,为突出对故乡的思念;月亮: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秋风、秋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

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之说。

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浮云[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落日意在爱惜,如“故人”;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

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四种意象:羁旅诗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意象有:①“望月怀远”,如2001年春季上海卷杜甫的《月夜忆舍弟》;②“鸿雁传书”,如2003年春季北京卷比较鉴赏韦应物《闻雁》和赵嘏的《寒塘》;③“折柳送别”,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杜鹃啼血”,如2004年全国卷丙卷晏几道的《鹧鸪天》等。

四、思乡怀人诗词歌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抒情角度从己入笔、从对方入笔。

1、直抒胸臆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典范之作。

两首诗歌的诗眼“思千里”“起相思”都比较明确地表明了思乡的情感和主题。

2、以景衬情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苦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以乐景衬哀情: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姿态娇艳的花朵、清脆婉转的鸟鸣都是常态下人们喜爱的景物,但是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这些良辰美景不但没让“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高兴,反而更让他伤心落泪。

宋代诗人方泽的《武昌阻风》“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作者不说自己为排遣愁绪,去江边赏花,却说看飞花忘却归思,正话反说,使诗歌含蓄又有变化。

3、即事写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5、虚实结合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塞上听吹笛唐•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6、巧设空间错位此类诗歌的共同之处在于诗人不直接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借家中人对自己的思念含蓄写出,使得诗意曲折含蓄。

如:李商隐的《巴山夜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以李诗为例,李诗中的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想到将来归家后的欢聚,回头再说此时此地的思念之苦。

用对未来欢乐的憧憬反衬当前苦况,则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这种借助联想巧设的空间错位,使诗歌显得曲折深婉,余味无穷。

白诗写法与李诗并无二致,不过是诗意的表达更显豁一些罢了。

总之,思乡怀人诗词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3.手法方面常用手法: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①乐景衬哀情。

如杜甫的《绝句》,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叹息。

但诗的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勾画出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②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

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设想了一幅妻子望月怀远的画面,忆之深,故望之久,将老妻写得娇美动人,也衬出诗人的思之切,爱之深,读来格外凄恻动人。

另外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想象家中的亲人在思念谈论自己,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五、鉴赏方法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

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

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

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

而上下两片结尾的比喻和想象所展示的情意和境界,更使人觉得,词中所展示的画面,虽然有限,情境却是无限的。

俞平伯评说下片结尾两句“似乎可画,却又画不到”,这“画不到”处不只是春山外的行人,更是那悠远的情韵。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比如,鉴赏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就要弄清楚诗人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亲人,而从对方入笔抒写感情的写法: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高度概括而又极其自然地表达了年轻的诗人背乡客旅对温暖的家庭和可爱的亲人的刻骨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