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形象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曹操献刀》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操献刀》阅读练习及答案《曹操献刀》阅读练习及答案曹操献刀曹操佩着宝刀,来到丞相府。
见董卓坐在床上,他的干儿子吕布在一旁站着。
董卓见曹操进来,问道:“孟德,今天怎么来晚了?”曹操说:“我的马太瘦,跑不快。
”董卓对吕布说:“我有西凉送来的好马,奉先(吕布,字奉先)你去选一匹,送给孟德。
”吕布领令出去了。
董卓身体肥胖,不能坐得太久,便面朝里在床上躺下了。
曹操一见,急忙掣出宝刀刺杀董卓。
哪知,董卓从衣镜中看见了曹操在背后拔刀,忙翻身问道:“孟德干什么?”这时,吕布已牵马来到小阁外边。
曹操惊慌间,把刀举起,跪下说:“我有一口宝刀,特带来献给恩相。
”董卓接过来一看,果真是一口宝刀,便递给吕布收下了。
随后,董卓领着曹操出来看马。
曹操拜谢说:“我想骑上试试。
”便纵身骑上,狠打几鞭,往东南方向飞也似地逃跑了。
经过中牟县时被守城军士捉住。
县令陈宫说:“我对您的义行十分敬佩,愿意把官丢掉.随您逃走。
”走了三天,来到成皋地方,天己渐渐黑了。
曹操用马鞭指指林荫深处说:“这里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我父亲的结义弟兄。
我们到他家住一宿,顺便问问我家中消息,怎样?”陈宫点头同意。
陈宫听了,惊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8、短文写了关于曹操的两件事,试用简明的语言归纳。
9、言如其人,试找出曹操的有关语言,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10、陈宫为什么要弃官同曹操一起亡命天涯?后来又为什么“惊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11、假如你是曹操,离开庄子时遇上打酒归来的吕伯奢,你准备怎样做?12、曹操和陈宫会何去何从?发挥你的独特想象,为故事补写一个结尾。
答案8、一、刺杀董卓;二、滥杀无辜。
9、示例:“我有一口宝刀,特带来献给恩相。
”突出了曹操机智过人,随机应变,沉着冷静的性格特征;“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表现出曹操阴险恶毒,自私自利,卑鄙无耻的性格特征。
10、①陈宫敬重曹操是刺杀董卓的义士,想追随曹操左右;②陈宫因为听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的主要事迹简介

曹操的主要事迹简介
曹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似乎永远充斥着阴险狡诈,充满心机,总是不相信别人,因为他生性多疑。
曹操的人物性格分析
1.猜忌。
曹操的猜忌性格反映在他的名言:“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2.奸诈。
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
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
3.狠毒。
曹操是特别狠毒的,可以说是内脸就不认识人。
4.报复心强。
但是曹操又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几乎没有不报复的。
曹操的事迹
1.曹操献刀——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随后,便匆匆忙忙逃出董相府,因此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2.割发代袍——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他要执法官为自己定罪,被执法官拒绝。
曹操要举刀自杀,被众人劝住。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
3.官渡之战——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曹操献刀》分析精品PPT课件

巷中小儿薄劣, 其家所厌苦,辄 与钱,令聚坐听 说古话。至说三 国事,闻刘玄德 败,颦蹙有出涕 者;闻曹操败, 即喜唱快。
——苏轼《志林》
《三国演义》的作者显然 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同时 也糅合了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 理,在全书中体现出“尊刘抑 曹”的思想倾向:把刘备集团 作为善的代表,渗透了作者的 理想和抱负;把曹操集团作为 恶的象征,寄予了作者对丑恶 的批判。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
个什么样的人呢?
•
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满,沛国谯郡(今安徽亳
县)人。出生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其父曹嵩是中常侍
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也因为这种关系,曹操自幼
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
自幼放任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
历史为英雄搭建了表演的舞台,
而小说则为豪杰做了诗意的诠释……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 如今,都已沉沉睡去 但,每当我们翻开《三国演义》时 眼前,却依然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教人禁不住共其悲欢,久久难忘……
课前考一考
• 1曹操的字,小名是什么,本姓什么? • 孟德 阿瞒 本姓夏侯 • 2曹操的父亲是谁? • 曹嵩 曹腾的养子 • 3曹操的谥号? • 魏武 • 4许劭(约150年—约195年),字子将。汝
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那么,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个 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 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 非常佩服他。
——鲁迅
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 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 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 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 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三国典故之曹操献刀

三国典故之曹操献刀
范文一:
我最近在读《三国演义》,看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那就是曹操献刀。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曹操在与刘备的战争中,打败了他的敌人,并夺取了他的宝剑“借东风”。
后来,曹操得知刘备有意前来向他借刀,他就命令自己的部下把宝剑送回给了刘备。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要有宽容,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曹操在胜利后把“借东风”还给了他的敌人刘备。
这个举动让很多人感到佩服,也让曹操在人们心中树立了很好的形象。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教会了我们要宽容和有礼貌,这些品质是做人的重要素质。
我们在写这篇作文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例如:“宽容”、“礼貌”这样的词语。
同时,在表达观点时,需要理智、中肯,不要太过主观,以避免给读者带来误解。
范文二:
曹操献刀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三国典故。
这个故事发生在曹操战胜了刘备的时候,他得到了刘备的宝剑“借东风”。
后来,曹操听说刘备需要一把好剑,就把宝剑送还到了刘备手中。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即使在敌对的环境下,我们也应该保持尊重和宽容。
关于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曹操宽容的举动。
他不仅打败了刘
备,而且还把宝剑还给了他,这样做就是要教育我们尊重别人。
在写这篇作文时,在用词上要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选择使用表达尊重、宽容、礼貌的词汇。
同时,还需要理性地表达我们的观点,尽量不给读者带来不良的印象。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自己)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 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 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 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 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 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 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
“借刀”— 谋董卓王允聚宴 借宝刀曹操负任 “献刀”— 刺董贼孟德功败 施巧计曹操脱身
“遇陈宫”—识谎言陈宫擒曹 仰曹志二人携手
“杀伯奢”— 访伯奢孟德心疑 杀无辜陈宫识操
人物形象
方法提示:必须抓住文中的描写, 不可脱离文本泛泛而谈。
人物形象分析——借刀
A、众官皆哭,座中一人抚掌大笑曰:“……还能哭死董卓否?”
朝代
魏晋南北朝 以前
魏晋南北朝
唐
宋元
明清
体裁特点 神话传说
志怪志人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 演义小说 创作小说
例子 《穆天子传》 《山海经》
《世说新语》 《搜神记》
《长恨歌传》 《李娃传》 《三国志平话》 《说岳全传》
四大名著
中 先秦寓言 → 汉代杂记、 国 史传 → 魏晋志人志怪
小说 → 唐传奇 → 宋元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 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 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 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
——奸诈狡猾、多疑残忍
多疑 狡诈 残忍 自私
曹操献刀课件(版)

曹操献刀课件一、背景介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
曹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事迹广为流传。
其中,曹操献刀的故事,更是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二、故事梗概曹操献刀的故事,发生在曹操与刘备共同抵抗袁绍的时期。
当时,曹操为了争取刘备的支持,将自己心爱的宝刀赠予刘备。
这一举动,既显示了曹操的诚意,又彰显了他的大度和胸怀。
然而,曹操献刀的背后,还隐藏着一段曲折的故事。
三、曹操献刀的深层原因1.政治斗争的需要曹操献刀,是为了巩固与刘备的联盟,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袁绍。
在当时,曹操与刘备的力量相对较弱,面对袁绍的威胁,双方必须携手共进。
曹操献刀,正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以换取刘备的信任和支持。
2.个人品质的体现曹操献刀,还反映了曹操大度和胸怀的一面。
曹操深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容人的雅量。
因此,在关键时刻,曹操能够舍弃个人利益,将自己的宝刀赠予刘备,显示了他高尚的品质。
3.策略手段的运用曹操献刀,也是他运用策略手段的体现。
在当时,曹操与刘备的关系并不稳固,双方都存在着猜疑和戒备。
曹操通过献刀,巧妙地打破了双方的隔阂,使刘备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从而巩固了双方的联盟。
四、曹操献刀的影响1.巩固了曹刘联盟曹操献刀,使刘备感受到了曹操的诚意,从而坚定了与曹操共同抵抗袁绍的决心。
在曹操和刘备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击败了袁绍,为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2.提升了曹操的形象曹操献刀,使他在刘备及其部下心中树立了高尚的品质和宽广的胸怀。
这一举动,为曹操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信任。
3.丰富了三国文化曹操献刀的故事,成为了三国文化的一部分,被后人传颂。
这个故事,既展示了曹操的智谋和胸怀,又体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成为了三国历史的经典佳话。
五、曹操献刀,是曹操一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不仅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个人品质,还影响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三国演义》选读部分,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董卓对曹操的试探;曹操机智应对,取得董卓信任;曹操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的经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董卓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堂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人物形象:曹操、董卓、吕布等。
3. 故事情节:献刀、试探、应对、刺杀。
4.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英勇智慧、忠诚勇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人物形象、情节分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观看与三国相关的影视剧,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 拥刘反曹, 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 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 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以“我看曹操”为题 写一篇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 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共120回接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西游记 吴承恩
水浒传 施耐庵
红楼梦 曹雪芹
刘 备
曹 操
诸 葛 亮 关 羽
杨 修
曹 操 献 刀
罗 贯 中
课文理解:
曹操为什么要杀吕伯奢?
思考: 为这么一件小事杀人, 是否过于小题大做?
人 物 形 象
结合课文说说曹操各是怎样 的人?
虚伪,奸诈 心胸狭窄、生性多疑
曹操:
历史中的 曹操是怎样 的呢?
历史上的曹操: 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用人唯才,抑制豪强。 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 精兵法,善诗歌。
鲁迅: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