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第15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尊重家乡的文化、风俗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示了家乡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使学生感受到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家乡人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深入了解家乡人的优秀品质。

此外,学生可能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兴趣,但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家乡的文化、风俗和人物,认识到家乡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家乡人、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地域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风俗和人物,认识到家乡人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

2.难点:培养学生尊重家乡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家乡人的优秀事迹,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人的品质。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人的优秀事迹案例和图片。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点评要点。

3.准备与课程相关的家乡文化、风俗和人物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家乡的美丽风光和特色文化,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家乡人的优秀事迹案例,如勤劳致富、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人的品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家乡人的优秀品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小组讨论,分享对家乡人的尊敬之情。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教学目标】1.从生活在身边的人开始,体会家乡人相互关心、帮助和彼此牵挂的感情。

2.了解为家乡服务的不同行业家乡人的工作并理解、认同、尊重。

3.通过对家乡的名人和为家乡建设默默奉献的人们的了解,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1.从生活在身边的人开始,体会家乡人相互关心、帮助和彼此牵挂的感情。

2.了解为家乡服务的不同行业家乡人的工作并理解、认同、尊重。

【教学难点】通过对家乡的名人和为家乡建设默默奉献的人们的了解,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方言导课,感受乡情师:同学们,你们好,我姓周,你们可以叫我周老师,第一次见面咱们得好好打个招呼,来!这位同学,你好,请问你是哪里人啊?出生在哪里啊?(南昌)师:哦,我出生在丰城,我是丰城人。

那么,我们用自己的家乡话聊聊天好吗?南昌人问,你中午吃了什么会怎么说?谁来说说?哦,是这样的啊!我们丰城人会这样说——师:和南昌话一样吗?是的,不一样。

原来,不同地方的人说不同的家乡话!如果你发现有人和你说一样的家乡话,那他很有可能就是你的家乡人。

(板书:家乡人)什么叫“家乡人”啊?你们是南昌人,今天咱们就好好找一找可亲可敬的南昌人!(板书可亲可敬的),学生齐读课题。

同学们,“可亲”是什么意思呢?那咱们给“亲”组个词吧!(亲切,亲爱,亲近)(一)了解可亲的身边人——校园篇师:还可以怎么表达?对了,还可以写感谢信、赞美卡亲手送给他,这也是一种特别好的表达爱的方式,老师今天带了赞美卡,要给坐的最端正的小朋友,你表现最好,老师把赞美卡给你,下课后可以送给你想感谢的人。

(二)了解校园里的其他人1同学们,除了保安,在校园里为我们默默奉献的还有谁啊?出示老师、花工、校医、食堂阿姨的四幅图2小小故事会:这些人当中你最喜欢谁?我们来开个故事会,一起来分享各自的故事吧。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材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三课,本单元前两课从家乡的环境、物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感受到家乡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滋养;本课在此基础上,侧重引导学识到家乡的人文环境培育着家乡人的品行。

因此,从物与人这两个综合的维度上形成对家乡家立体的、完整的认识。

家乡人是学生在家乡这个生活圈中共同的群体,本课中对家乡人的认同是帮助学生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与工作情况,知道各种工作的辛苦与贡献,为家乡人感到自豪,并与家乡人建立积极的共存观。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家乡人的工作与自己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人的认同。

其中对家乡人的认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乡人的了解及对他们劳动的认同;二是对家乡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认同。

【学情分析】1.本课的讲授工具是二年级的小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进修,学生能够熟悉到自己糊口中央的美好,和当地丰富的物产,开端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但对自己与身边人配合糊口,相偎相依关系的熟悉还不充分。

2.二年级学生对自已所属群体的认同尚处于感知与体察阶段,需要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意识引导,促使他们主动感知、体察,在人格上对家乡人表示尊重,在心理上对家乡人表示认同,由此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教学目标】1.说出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2.学会与家乡人友好交往。

3.感受家乡人的可亲可敬,增能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加深对家乡的酷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家乡人产生理解、尊重和认同。

难点:用行动表达对家乡人的感恩与尊重。

【讲授准备】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卡通地图、卡通人物贴等【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师生交换:谁能给教师讲讲,今天早晨从出门到现在你都见到了哪些人?(引出身活在我身边的人)师: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能遇到很多人,这些人,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他们就是我们的家乡人。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
2.培养学生爱护家乡的意识和责任感;
3.掌握相关的语言表达和阅读技能。

教学重点:
1.理解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
2.培养学生爱护家乡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理解家乡人的贡献和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介绍本节课的主题:“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和家乡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新课讲解
1.播放PPT,介绍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

2.听读课文,让学生跟读,理解课文内容。

3.指导学生重点掌握生词和短语,比如“慈祥”、“温暖”、“敬业”等。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配对,自由发言,谈论本地有哪些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2.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家乡人的特点和贡献,并引导他们回答下列问题:
•家乡人的特点是什么?
•家乡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哪些?
四、家庭作业
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家乡人,写一篇关于家乡人的文章。

2.提醒学生注意文章中的语言和格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了对家乡人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了解到家乡人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听读课文,学习生词和短语,以及课堂练习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反思中,我认为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

《可敬可爱的家乡人》本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三课。

教材设置了两个教学情景——“生活在我身边的人”和“可敬的家乡人”,通过讲述“我与家乡人的故事”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并初步树立做有责任感的家乡人意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家乡人的可亲可敬;2、能用不同的方式感谢帮助我们的家乡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和了解中,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并初步树立做有责任感的家乡人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家乡优秀人物作出的贡献,激发对家乡人由衷的敬佩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家乡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并初步树立做有责任感的家乡人意识。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收集家乡名人名事;2、学生准备:了解身边人的工作,量力地收集家乡名人名事。

一、导入老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宁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

1、欣赏图片,师作简要介绍。

(江宁的部分景点和物产)2、品尝陆郎的茶干,说说感觉如何?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品尝到的只是家乡景点的一个部分,物产的一个部分。

我们的家乡江宁还有更多的景点,更丰富的物产。

那么所有的这一切是谁创造的呢?(家乡人)那你们觉得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交流。

再次小结:对,都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板书: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完成课题)二、活动探究,感恩生活在我身边的人活动一:我与家乡人的故事1、你们看,书上的同学正争先恐后地夸赞谁呢?夸他们的什么呢?(学生交流)小结:他们有的在夸亲戚,有的在夸自己的邻居,这些人都是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普通人。

2、你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吗?说说你和与家乡人的故事吧。

学生填写:活动二:感谢身边帮助我们的人那么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张大伯、王阿姨这样一些普通人,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他们,但他们都在默默地帮助我们。

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感谢呢?示例:写张纸条放在奶箱里,问候送牛奶的叔叔阿姨;给居委会写一封信,感谢带给小区清洁的环卫工人……过渡:刚才,我们夸了身边的普通人,其实,在我们的家乡还有许多为家乡做出杰出贡献的名人,他们是我们家乡的骄傲!在这里,老师收集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名人资料,我们一起来分享。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本节课程主要内容为学习家乡人的品质和行为,培养学生在家庭、班级、社会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1.了解可亲可敬家乡人的品质和形象。

2.理解珍惜清洁、安全、和谐的家园。

3.掌握走路、过马路等交通安全规则。

4.培养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维护生命的意识和行为。

5.学习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二、教学重点1.了解家乡人的品质和形象。

2.掌握交通安全规则。

3.了解动物保护和环保问题。

三、思路教学3.1 导入(5分钟)1.教师展示自己家乡的照片或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家乡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地方。

3.学生们畅想自己如何能够让家乡更美好。

3.2 讲解(10分钟)1.教师以“家乡人”为主题,通过课件、图画、视频等形式讲解家乡人的品质和形象,如勤劳、朴素、乐观、友好、热情、有爱心等。

2.通过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可亲可敬的好家乡人。

3.3 操作(3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图片等讲解交通安全规则,如正确过马路、遵守红绿灯、不乱扔垃圾等。

2.通过游戏、模拟过马路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3.讲解动物保护和环保问题,如不打击虫子、不追捕小鸟、不乱扔垃圾等。

4.通过观察、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4 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并总结出自己今天的收获,从而引导学生总结体会,加深记忆。

3.5 作业(5分钟)1.请学生完成课堂笔记。

2.请学生绘制家乡人的形象或写下对家乡人的感悟。

四、教学后记本节课程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家乡人的品质和形象,了解交通安全、动物保护和环保问题,并且在活动中进行体验,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同时,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可亲可敬的好家乡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观和法律意识。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部编版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调查寻访、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家乡人的生活。

体会家乡人的可亲可敬。

【情感与态度】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感受家乡人的可爱,知道家乡的名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和优良品质,激发对家乡人的钦佩、感激与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家乡优秀人物的了解,学生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难点】感受家乡人带给自己的微笑和温暖。

三、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案例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教师课前多媒体播放歌曲——《父老乡亲》。

(课件)环节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课前听的这首歌让你想到了哪些人?是啊,在我们身边有着许多亲人,他们和我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却往往比亲人还要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板书)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谁是我们的家乡人1.教师提问:什么是家乡人?学生自由讨论。

教师总结:家乡就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

我们现在生活在哪里?(山东省))家乡人就是指生活在这里的人,也是我们的“老乡”。

2.教师引导学生用家乡话和老师同学打招呼,(这个小嫚儿真俊,咱两个说两句?你叫什么名?是哪个村地?你长地着像谁?嫩妈给你买什么过年衣裳?)读家乡儿歌。

(拉大锯,扯大槐,老娘门前扎戏台。

不用帮,自己来。

老娘不给饭吃,进屋偷把盐吃,咸舍了,齁舍了,哈口凉水压压吧。

(课件)师:看,乡音就是这么的淳朴,这么的亲切,家乡人总是这么的可爱。

(二)我身边的家乡人1、教师引导: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能遇到很多家乡人,他们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

你们瞧!(课件出示学生常见的人与画面)你看到了哪些家乡人?他们在忙什么呢?(学生交流)2、师:是的,家乡人在各行各业劳动着,他们勤劳而又淳朴(板书:勤劳淳朴)。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人时常会给我们带来微笑和温暖。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可亲可敬的家乡人》部编版
本节课将通过讲述家乡人的故事、分享家乡的风俗习惯以及开展互动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人,培养他们尊敬、关心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通过学习《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让学生认识到家乡人的优秀品质,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增强道德观念。
2.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让学生感受家乡人的可爱与可敬之处,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家乡人的优秀品质和社会作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讲述家乡人的故事和互动提问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家乡人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关心家乡的老人、怎样传承家乡文化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家乡人优秀品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3.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传承家乡文化,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流、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家乡人的优秀品质,如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等。
-培养学生对家乡人的尊重和关心,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对家乡文化的讲解,让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
5.本次教学中,我对难点内容的讲解较为透彻,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但仍有部分同学在理解上存在困难。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第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教材分析】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是《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三课,本单元前两课从家乡的环境、物产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了自己的家乡,感受到家乡自然环境对自己的滋养;本课在此基础上,侧重引导学识到家乡的人文环境培育着家乡人的品行。

因此,从物与人这两个综合的维度上形成对家乡家立体的、完整的认识。

家乡人是学生在家乡这个生活圈中共同的群体,本课中对家乡人的认同是帮助学生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内
容之一。

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与工作情况,知道各种工作的辛苦与贡献,为家乡人感到自豪,并与家乡人建立积极的共存观。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家乡人的工作与自己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人的认同。

其中对家乡人的认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乡人的了解及对他们劳动的认同;二是对家乡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认同。

【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生活地方的美好,以及当地丰富的物产,初步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但对自己与身边人共同生活,相偎相依关系的认识还不充分。

2.二年级学生对自已所属群体的认同尚处于感知与体察阶段,需
要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意识引导,促使他们主动感知、体察,在人格上对家乡人表示尊重,在心理上对家乡人表示认同,由此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教学目标】
1.说出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2.学会与家乡人友好交往。

3.感受家乡人的可亲可敬,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加深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家乡人产生理解、尊重和认同。

难点:用行动表达对家乡人的感恩与尊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卡通地图、卡通人物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交流:谁能给老师讲讲,今天早晨从出门到现在你都见到了哪些人? (引出生活在我身边的人)
师:每天的生活中我们都能遇到很多人,这些人,跟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他们就是我们的家乡人。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家乡人。

板书:家乡人。

二、回望生活
活动一:认识理解家乡人
1.说说熟悉的家乡人
(1)教师以自身与早餐店王阿姨的为例,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与自己的联系和默契。

我每天上班的路上也会见到很多人,早餐店的王阿姨就是其中一个。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的嗓子发炎了,一天,我吃完早餐,刚要走,王阿姨就叫住了我,把一杯用装豆浆杯子装的热热的梨水放进我的包里,然后笑着对我说快走吧,快去上班儿吧!那一刻,我的心里特别的温暖。

(2)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给予你温暖的人呢?先与小组同学说一说,一会在全班分享你的故事。

①明确要求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
预设:邻居、同学的家长、老师、学校门卫、学校里的保洁阿姨、中午打饭的阿姨、小区的保安叔叔、医院里的医生、马路上的交警……
追问:你向他们表示感谢了么?怎么表示的?
(4)出示:家长志愿者图片,理解家长志愿者们的工作,感受到志愿者们守护着我们的安全。

问题一:图中的人是谁?
问题二:他们在干什么?
问题三:他们就是我们学校家长组成的交通志愿者,你们知道为
什么叫志愿者么?
问题四:你遇到过他们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五: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5)师小结:身边的家乡人常常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帮助,他们都是最可亲的人!
2.认识不熟悉的家乡人
(1)猜一猜: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①冬天到了,是谁在烧暖气,让屋里暖和?
②停电了,屋子里黑漆漆的,一会儿就来电了,是谁修好的?(出示图片烧锅炉的工人和电工的工作环境)
(2)师生交流:你还知道哪些为我们默默奉献的家乡人?
(3)师小结:孩子们,当我们晚上回到温暖明亮的家里,你要知道还有很多人为了让我们能享受这一切,在黑夜里忍受着寒冷与疲惫,默默地工作着,他们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三、活动体验
1. 贴一贴
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卡片,卡片上就是在不同岗位上为我们默默奉献的家乡人。

小组说一说:你们组拿到的卡片里的人是做什么的?
说完之后派一名代表将卡片贴在他/她工作的地方。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身边的人与自己的紧密联系。

2.当身边的人不见了
师摘除岗位上的人,学生思考:大家想没想过,如果这些人有一天消失了会怎样?
师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家乡人。

四、辨析明理
活动二:尊重家乡人
1.地铁上的建筑工人
问题1:猜猜这位叔叔是做什么的?
教师解释图片上旁边有座位,叔叔坐在地上的原因。

问题2:如果你坐在地铁上你想怎么做?
2.带病坚持工作的儿科医生
问题1:视频里的医生她怎么了?
问题2:你怎么知道的?
问题3:她都这样了怎么还工作?
问题4:如果你当时是她的一个小病人,你想对这位医生阿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活动三:写一写,画一画——对身边人的感谢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许多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你们相对他们说点什么做点什么?选取一个对象,写一写,画一画,你想说的或想做的。

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

六、总结
【板书设计】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理解
尊重
感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