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合集下载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

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和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的要求日益增加,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成为了衡量手术风险和选择合适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

准确的凝血功能筛查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或术前准备药物,同时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而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的实验方法则是应用在临床上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常用的实验方法,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知识。

一、凝血时间凝血时间是评价患者凝血功能的一项基本指标,常用的实验方法有凝血时间测定。

凝血时间是指患者血液中加入合适的凝血激活剂后,从开始凝固到形成不可拉丝块状所需的时间。

正常人的凝血时间为3~9分钟,而凝血时间延长则意味着凝血功能发生异常。

常用的凝血时间测定方法有:局部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

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在适当的条件下测定患者血液的凝血时间,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正常性。

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这些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术准备措施。

二、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它通过测定患者血浆中凝血酶原的活性来评估其凝血功能的状态。

凝血酶原是激活的凝血因子Ⅱ,是凝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常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正常,凝血功能也就正常。

而在某些情况下,凝血酶原活性可能受到影响,比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

因此,通过测定凝血酶原活性,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凝血酶原活性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通常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结果,因此在手术前凝血功能筛查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血小板功能分析在凝血功能筛查中,血小板功能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细胞,它的数量和功能对于凝血功能来说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在150-400 x 10^9/L之间,而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

结果判断
+ N/↑
N
N
血管因素
+↑
↓ 不良
PLT量减少
+↑
N
不良 PLT功能异常、VWD
N
N
N
N
凝血因子异常可能
(二)二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选择与应用
凝血象检查 —APTT、PT、TT、Fg定量检测
1、仅有APTT↑
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异常(因子Ⅷ、Ⅸ、 Ⅺ、Ⅻ),常见血友病。
2、仅有PT↑
提示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异常(因子Ⅶ)。
【临床意义】
新出血点超过正常为阳性,见于:
血管壁的结构和(或)功能缺陷: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血友病
血小板的量、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功能缺陷症
血小板检测
P298
血小板检测
筛选试验: 血小板计数 血块收缩试验
诊断试验: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 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
1、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count,PC或BPC,PLT)
【参考值】 (100-300)×109/L
P260
【临床意义】
血小板减少: ‫ ﻯ‬血小板生成障碍:见于造血功能障碍(再障、急
白、急性放射病)
‫ ﻯ‬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ITP、DIC、TTP ‫ ﻯ‬血小板分布异常:脾肿大、血液被稀释 血小板增多: ‫ ﻯ‬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
PT
共Ⅹ
同Ⅹa+Ⅴa+Ca2+ +PF3 途Ⅱ
径Ⅰ
【参考值】
① PT秒数:直接测定的时间
【参考值】 (12±1)s (超过对照 3s 以上为异 常)

血液 ABO

血液 ABO

实验二出血、凝血时间测定、ABO血型测定一、出血时间测定(一)实验目的目的是了解出血时间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实验原理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是指从刺破皮肤毛细血管后,开始出血到出血停止所需的时间。

当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受损伤时,受伤的血管立即收缩,局部血流减慢,血小板发生粘着与聚集,同时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及ADP,形成血小板血栓,有效堵住伤口使出血停止。

因此,测定出血时间可了解毛细血管的功能及血小板的质和量。

正常人的出血时间约为1~4分钟。

(三)实验材料1.对象:人。

2.药品与试剂:75%酒精。

3.器材:采血针、吸水纸、秒表、棉球。

(四)实验方法1.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指端,用消毒采血针刺入2~3mm深,让血自然流出,勿挤压,自血液流出时起计算时间。

2.每隔30秒钟用吸水纸吸干流出的血液一次,注意吸水纸勿接触伤口,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记录开始出血至止血的时间,或计算吸水纸上的血点数并除以2即为出血时间。

(五)实验结果记录(六)注意事项1.刺血过程应严格消毒,采血针要一人一针,不能混用。

2.针刺皮肤不要太浅,使血自然流出,不要挤压。

3.如果出血时间超过15分钟,应停止实验,进行止血。

(七)思考题1.生理性止血过程?2.什么情况下出血时间延长?二、凝血时间测定(一)实验目的目的是了解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二)实验原理凝血时间(coagulation time)是指血液从离开血管后至完全凝固所需的时间。

凝血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凝血因子的量与活性,而与血小板的数量及毛细血管的脆性较小。

凝血时间延长,表示凝血功能失常,往往是由于血浆中缺乏某种凝血因子所致。

临床上某些血液病如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的鉴别,需要测定凝血时间。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时间正常值:玻片法2~5分钟,试管法4~12分钟。

(三)实验材料1.对象:人。

2.药品:75%酒精,碘酒。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出血凝血时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2. 了解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在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3. 分析影响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1.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指皮肤被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至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BT主要反映一期止血功能,即血管收缩和血小板黏附功能。

2.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指血液自采血至凝固所需的时间。

CT主要反映二期止血功能,即凝血因子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5kg左右)1只。

2. 实验仪器:秒表、手术刀、玻璃管、棉球、酒精、生理盐水、滤纸等。

3. 实验试剂: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试剂盒。

四、实验方法1. 家兔处死,无菌操作取出心脏血液。

2. 将血液加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试剂盒中,室温下静置30分钟。

3. 观察血液凝固所需时间,记录为凝血酶原时间(PT)。

4. 将血液加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试剂盒中,室温下静置30分钟。

5. 观察血液凝固所需时间,记录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6. 用手术刀在家兔耳缘处刺破皮肤,用棉球压迫止血。

7. 观察血液自然流出至自然停止所需时间,记录为出血时间(BT)。

五、实验结果1. 凝血酶原时间(PT):12秒。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40秒。

3. 出血时间(BT):5分钟。

六、实验分析1. 本实验结果显示,家兔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为12秒,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40秒,出血时间(BT)为5分钟。

这些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

2. 影响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等。

其中,遗传因素包括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等;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妊娠等;病理因素包括感染、炎症、肿瘤等。

3. 在临床医学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对于诊断和治疗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性止血、血型鉴定

生理性止血、血型鉴定

(5)ABO血型的遗传:
人类的ABO血型系统有A,B,O三个基因控制; A,B基因为显性基因,O基因为隐性基因。 一对染色体只能有A,B,O三个基因中的两个
父代
A O + BO
子代
AB
A O BO OO
25
凝血时间
取3支0.6x8cm的洁净玻璃试管,置于37℃恒 温水浴,抽取3ml静脉血后开始计时,取下针 头,将试管稍倾斜,缓慢沿试管壁将血液注入 试管内,每管个1ml,静置于37℃恒温中。
当血液离体5min后,每隔0.5min后将第1试管 倾斜1次,直至试管倒置血液不流为止,依此 法顺序观察第2及第3试管,第3试管血凝时间 为凝血时间(CT)
注意事项:
1.玻片及试管必须洁净,以免出现假凝集 现象。 2.用牙签混匀血液和标准血清时,不能用 同一端,谨防三种血清混合。
二.血型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血型(blood group):指血细胞膜表面特异性抗原的
类型。 血型(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
型。
红细胞凝集:将两种不相容血型的血液滴加在薄 片上混合,红细胞彼此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 红细胞凝集。在补体的作用下,可引起凝集的红 细胞破裂而发生溶血。
因子Ⅳ
Ca2+
因子Ⅴ 前加速素
因子Ⅶ 前转变素
编号
同义名
因子Ⅷ 抗血友病因子
因子Ⅸ 血浆凝血活酶
因子Ⅹ Stuart-Prower因子
因子Ⅺ 血浆凝血活酶前质
因子Ⅻ
接触因子
因子ⅩⅢ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此外,凝血因子还有:高分子激肽原、PF3、前激肽释放酶等。
10
(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外源性激活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年月日室温:大气压:实验序号:一实验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基础知识介绍一、实验目的掌握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了解是生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通过书写实验报告,提高分析、归纳问题及文字表达能力。

二、实验原理生理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的学科,生理学实验是生理学理论知识的依据与来源。

生理学实验方法一般可分为离体实验法和在体实验法两类。

在体实验法又可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两种。

生理学实验仪器一般由刺激系统、探测系统、信号调节系统和记录系统四大部分组成。

三、主要仪器、试剂、材料及装置图1、手术器械:手术刀、手术剪、手术镊、眼科剪、眼科镊、毁髓针、止血钳、玻璃分针等2、生理仪器:生物信息采集系统、刺激器、示波器、传感器、肌槽、蛙心夹等3、试剂:任氏液、台氏液、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四、实验步骤、现象及记录1、教师提出生理学实验的要求2、讲解生理学的常规实验方法3、展示生理学仪器和器械,并简单讲解用途五、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六、实验讨论及思考题解答1、生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在于何地?生理学实验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和规则?答:生理学实验的重要性在于学习生理学的实验方法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生理学实验要求: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复习相关理论知识;实验中,认真听讲,按要求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仔细认真求实的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整理实验台面,处理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动物,检查实验设备及器械,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2、生理学实验报告的一般格式、内容和要求是什么?答:格式与内容参照楚雄师院化生系化学与生命科学实验室实验报告的标准格式内容。

填写实验报告要求数据真实,不允许编造数据,认真分析总结实验中的问题。

3、举例5种常用手术器械的名称、持握方法和用途。

4、举例3种生理学实验常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主要用途。

实验日期:年月日室温:大气压:实验序号:二实验名称:神经与肌肉的生理活动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两栖类动物神经肌肉标本制备技术2、掌握肌肉收缩种类及其刺激条件3、学习电刺激器、生理信号放大器和计算机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报告1. 引言凝血活性测定是一项常用的临床实验,用于评估血液中凝血功能的状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血浆的凝血时间来评估凝血因子的活性,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实验方法2.1 实验材料- 血液采样器- 离心机- 试剂:凝血酶、酶底物、钙盐溶液、生理盐水- 试管2.2 实验步骤1. 采集被试者的血液样品并离心,获取血浆。

2. 取一片无菌杯放入水浴中加热至37。

3. 取一支试管,加入100μL凝血酶和100μL酶底物,混合均匀。

4. 在37水浴中孵育30分钟,使凝血酶与酶底物发生反应。

5. 取出已孵育的试管,立即加入100μL钙盐溶液,开始计时。

6. 每隔5秒观察试管中液体的凝聚情况,直到出现凝固。

7. 记录凝固的时间。

3. 实验结果以下为实验中几个典型试管的凝固时间记录:试管编号凝固时间(秒)1 1802 2003 2204 1905 2104. 数据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不同试管的凝固时间略有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相似的趋势。

通过对凝固时间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进一步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活性。

在本实验中,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结果的可靠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同时,被试者本身的生理状态和可能存在的疾病也可能对凝血活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

凝血活性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和血液疾病的诊断。

通过血浆中凝血时间的测定,医生可以对凝血因子活性的稳定性和血液凝固的速度进行评估,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更多的样本和更全面的数据来验证和支持凝血活性测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结论通过凝血活性测定实验,我们获得了血浆中凝血时间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得出了以下结论:1. 凝血时间在不同试管中存在轻微差异,但整体趋势相似。

2.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实验材料和仪器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的影响。

3. 凝血活性测定对于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生理实验报告

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细胞兴奋的传导(CAI示教)【计划学时】2节目的和原理要使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时间变化率。

本次实验固定后两个条件,观察改变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从而掌握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等基本概念,对于一根神经纤维,只要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就可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及兴奋的传递。

低于阈值的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刺激强度超过阈值,也不能增加动作电位的产生幅度,神经纤维对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全”或“无”式。

因此在时间—强度变化率固定的前提下,刺激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与阈值成正比。

实验器材生理多功能实验模拟系统模拟电子刺激器观察项目1、调试模拟电子刺激器选择刺激输出方式,实验中可选单刺激,手控启动,其强度由弱到强。

刺激波宽可固定在0.5ms。

2、观察动作电位产生过程刺激从最低(阈刺激)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刺激强度,可得到一系列逐步升高的垂直线。

最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垂线高度也不再增加。

实验中观察动作电位曲线变化过程,标明每次刺激的强度(V)及阈下、阈、阈上、最大及超最大刺激。

注意事项:1、神经纤维对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全”或“无”式。

模拟刺激应该给予实验对象充分刺激时间。

2、模拟实验中每次刺激之后须待肌肉有相同的间歇时间,待肌肉松驰后给予刺激。

3、观察实验动作电位过程,视线需与显示器基线水平。

实验二出、凝血时间检测【计划学时】2节一、出血时的测定目的和原理出血时是指从针刺使皮肤毛细血管破损后,血液自选流出到自行停止的一段时间。

当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受伤时,受伤的血管可立即收缩,局部血流减慢,促使血小板粘着于血管的损伤处,同时血小板释出血管活性物质,使毛细血管发生较广泛和较持久的收缩,使出血停止。

故测定出血时可了解毛细血管及血小板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人的出血时间为1-4分钟。

出血时处长常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的情况,偶见于毛细血管有缺陷的情况。

实验对象:人实验器材:弹簧针或注射针头、吸水纸、钟或秒表、75%酒精、棉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出血时间和凝血
时间的测定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测定
【目的和原理】
学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方法。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是指从小血管破损出血起至自行停止出血所需的时间,实际是测量微小血管口封闭所需时间。

出血时间的长短与小血管的收缩,血小板的粘着、聚集、释放以及收缩等功能有关。

出血时间测定,可检查生理止血过程是否正常及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是指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现纤维蛋白细丝所需的时间,测定凝血时间主要反映有无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

【实验材料】
人;采血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秒表、条、玻片及大头针等。

【实验步骤】
1.出血时间的测定以75%酒精棉球消毒耳垂或末节指端后,用消毒后的采血针快速刺入皮肤2~3mm深,让血自然流出。

立即记下时间,每隔30秒用条轻触血液,吸去流出的血液,使滤纸上的血点依次排列,直到无血液流出为止,记下开始出血至停止出血的时间,或以滤纸条上血点数除以2即为出血时间。

正常人约为1~4min。

2.凝血时间的测定操作同上,刺破耳垂或指端后,用玻片接下自然流出的第一滴血,立即记下时间,然后每隔30s用针尖挑血一次,直至挑起细纤维血丝止。

从开始流血到挑起细纤维血丝的时间即为凝血时间。

正常人约为2~
8min。

【注意事项】
1.采血针应锐利,让血自然流出,不可挤压。

刺入深度要适宜,如果过深,组织受损过重,反而会使凝血时间缩短。

2.针尖挑血,应朝向一个方向横穿直挑,勿多方向挑动和挑动次数过多,以免破坏纤维蛋白网状结构,造成不凝血假象。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一、学习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与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并掌握蛙类(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方法
二、动物与器材
蛙或蟾蜍、蛙类手术器械、蜡盘、蛙板、固定针、锌铜弓、培养皿或不锈钢盘、滴管、纱布、粗棉线、任氏液
三、方法与步骤
1、破坏蛙脑脊髓
2、剪断脊柱、剪除腹壁和内脏
3、玻璃皮肤
4、分离坐骨神经
5、完成标本制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