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鱼类与环境的关系
鱼类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

鱼类与水环境污染的关系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环境污染问题中,鱼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消费者,还是人类食物链中的主要来源。
然而,由于家庭、工业和农业废水的清除使用量、化学肥料的使用和各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释放,鱼类的生存环境和数量正在遭受威胁。
因此,鱼类和水环境的关系成为了一个重要领域需要仔细研究。
一、水环境污染的危害城市工业和生活的发展已经导致了工业和家庭废物的排放不断增加,使得城市水体的水质日益恶化。
水体中含有的有毒物质、废水、废气、废弃物、触媒污染物等会对水产动植物造成很大的危害,污染物质中砷、汞、铅、镉等重金属元素引起了大量关注。
相对于不同的污染物质,砷和汞超标污染的水质环境对鱼类的影响是最大的。
污染物质对鱼类影响的具体表现如下:鱼体升高风险,如和心血管病关系密切的钠样心肌病;鱼类的养殖周期、部分指标等产量均会发生明显改变;污染物质还可以从鱼体中转移至消费者体内并扩散,对消费者体内的影响也很大,对于鱼类及人类的危害都不可忽视。
二、如何提高鱼类在污染水体中的耐受度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逐渐加剧,我们不得不寻求一些有效的方法减轻鱼类的压力。
因此,为了提高鱼类在污染水体中的耐受度,我们需要做如下工作。
首先,需要加强水体治理,控制水源污染的发生。
颁布和执行水资源保护政策,限制排放物的产生,强制执行与污染源有关的排放和质量规定,尽可能减少水体中有毒物质的流入。
其次,加强鱼类的养殖管理,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保证水质清洁卫生,定期检查水质,及时处理水体过于浑浊的情况。
在对污染的水质进行治理和改善时,科学的饲养管理也应该被加强。
我们需要合理来控制功能性制剂等化学物质的添加量,以免过大量的添加污染水质。
病害预防关键也非常重要,只有建立科学的诊治体系才能有效消除鱼的疾病。
此外,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增加一些有益微生物的存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鱼体对水质污染的耐受度。
一、各种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各种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水温中米;仲夏的水水温、水深与鱼的关系左右;鲫鱼适宜在鱼类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是经常随着它们生活水域的温度不同而变化的。
在鱼类生活中,水域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鱼体新陈代谢的强弱。
各种鱼类都有其生存、生长的适宜温度,比如,鲤鱼、草鱼、团头鲂等属温水性鱼类,适宜生活的水温为时,摄食明显生活。
在此温度范围内,这些鱼类摄食旺盛,就是垂钓的好机会。
温水性鱼类,当水温降到以下时,鱼儿则潜伏到水底深处冬眠减少;水温降至了。
面下的热能传到水的导热性能比较差,阳光射到水面的热能大部分为水米左右的水层所吸收,大约只有米深的水域是米深的水域只有深的水域。
有资料表明:早春的水温,在,而在二、影响垂钓鱼的各种因素,而在米深的水域只温,在米深的水域是,而在米深的水域是;晚秋的水温,在米深的水域是有米深的水域只有,而在;冬季的水温,在米深的水域是我们根据各季水温与水深的关系,并结合各种鱼类生活适宜的温度,来选择适当深度的垂钓水域。
氧气与鱼的关系氧气是各种鱼类生活、生存所必须的气体,但它们只能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水中的氧气大体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气中的氧气溶解在水中,但其溶解量是很小的;二是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并溶解于水中的氧。
水中溶解氧气的多少又与水的温度有很大的关系,水温高则水中氧气的含量就减少,而水温增高又使鱼类及其他水生物的新陈代谢加强,呼吸量增加,从而更加速水中氧气的消耗。
所以,盛夏季节,一些死水、浅水池塘,水温高时,鱼类常常将头浮出水面呼吸,以便吸取氧气。
这时,一般不宜垂钓。
此外,在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水中也缺氧,鱼类也有浮头现象,底层的鱼会到中层洄游,而中下层鱼则浮游到中上层来,所以此时钓鱼就应由钓底层鱼改为钓中上层鱼了。
鱼类具有健全的感觉机能,外界环境稍有细微变化,它们都会反应敏捷,并且使其自身的生理机能、活动和食欲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影响垂钓鱼活动的各种因素有:水温如前所述,温度是影响鱼类生长发育和食欲的重要因素。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水域生态系的能量和物质循环途径◆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因子都和鱼类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处于不同生理状况下的个体,对于各种非生物因子变动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
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有:水温、盐度、水中溶解气体、PH值等。
生态系统模型图一、水环境 - 水的性质1. 密度:★ 约为空气的800 倍,相当粘稠→流线型的体型★ 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 )→ 表面积 / 体积较大 + 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 压强:◇ 深度↑→压强↑,每加深 10 m ,约增加1atm ◇ 深海鱼类:肌肉的强度、骨骼中钙的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 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 透明度:◆ 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在5m 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 15m 深处绿光、黄光可达 20m 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 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 20m 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 优良溶剂:☆ 溶解→ O2、N2、CO2 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 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
二、水环境的类型 - 淡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n 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 41% 在淡水中◆流水环境 + 静水环境淡水环境 - 流水环境◇下游→水流缓慢、底质细、有机质丰富、沉积物增多◆鱼类→缓游性多以底质和水草为食,或以无脊椎动物为食鲤科种类最为丰富,另有肉食性种类如狗鱼、鲇类等。
河流对鱼类分布和区系组成的影响☆特征区分法→以流量、宽度、梯度、底质颗粒大小、植物类型、地质特征及形成年代等特征来区分河流☆ Marcell Huet 类群带法① 鳟带→ 以鳟和茴鱼占优势② 茴鱼带→ 为混合区系,但鳟和茴鱼繁盛且比鲤科种类、狗鱼、河鲈、鳗鲡多三、水环境的类型 - 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 200m 上陆坡带→深至约 1000m 下陆坡带→可达 3000m 深海底带→可深达约 6000m 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 200m ,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 1000m ,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 超深渊海层带→ 6000m 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 11000m◆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鱼类生活环境.

鱼类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划分为4类:热带鱼类、温水 性鱼类、冷水性鱼类和冷温性鱼类。 (1)热带鱼类 对水温要求高,适宜在较高的水温中生活, 其生存温度为10~40℃,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30℃, 但不同种类略有差异。常见的热带鱼类有:遮目鱼(8.5~ 42.7℃)、罗非鱼(>11℃)、鲮(>7℃)、短盖巨脂鲤 (12~40℃)、黄鳝(5~32℃)、胡子鲇(4~34℃)、石 斑鱼(14~32℃)、军曹鱼(16~29℃)、真鲷(9~30℃)、 卵形鲳鲹(16~36℃)、中华乌塘鳢(15~32℃)等。此外 有金枪鱼、鲣、鲭及珊瑚礁中的一些鱼类。
任务一 鱼类的栖息环境 鱼类 与水域环境保持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把周围环境作 为自身的生活条件,一方面鱼类本身又作为周围环境的一部 分而影响环境。 一、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1、水温 鱼类是变温动物。在适宜温度范围内,当水温上升时, 鱼的体温随之而升高,体内的生理过程加快。这符合范霍夫 定律,即温度每升高10℃,生理过程的速度加快2~3倍。水 温与鱼类生理活动强度密切相关。如鱼类的摄食强度、消化 吸收率、生长率、胚胎发育速率以及性成熟年龄等都受水温 的直接影响。
3、溶氧 溶解氧在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性,除了表现为对养殖生物有 直接的影响外,还对饵料生物的生长,对水中化学物质存在 形态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又间接影响到养殖生产。 (1)影响鱼类的摄食、生长及健康状况。
(2)影响饵料生物生长及环境物质代谢。 含硫有机物有氧 SO42缺氧 含硫有机物 S2SO42- +有机物 硫酸盐还原细菌缺氧 S2-+H2O+CO2
(2)温水性鱼类 温水性鱼类要求在温带水域中生活,其 生存水温为0.5~38℃,摄食和生长适宜水温为20~32℃,繁 殖适宜水温为22~26℃,低于10℃摄食量下降,生长缓慢, 15℃以上摄食量逐渐增加。我国淡水鱼类和近海的一些经济 鱼类多属这种类型,如鲢、鳙、草鱼、青鱼、鳊、鲂、鲤、 鲫、鲴、泥鳅、鳗鲡、眼斑拟石首鱼、鲻、鮻、小黄鱼、大 黄鱼等。 (3)冷水性鱼类 冷水性鱼类要求在较低水温条件下才能 正常生活,如大麻哈鱼、虹鳟、太平洋鲱、江鳕、香鱼、公 鱼和大银鱼等。虹鳟的生存温度为0~25℃,适宜生长温度 12~18℃,最适生长温度为16~18℃,低于8℃或高于20℃食 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24℃即停止摄食,甚至死亡。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多样化、最广泛分布的类群之一,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鱼类行为是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它们能够对环境做出反应,也能够对环境进行适应。
了解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鱼类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环境对鱼类行为的影响1、水质水质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关键因素。
水质的变化会导致鱼类的神经系统和生理机能出现异常。
例如,过多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会导致鱼类鳃的严重损伤,影响其呼吸和营养吸收等基本生理功能。
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鱼类的行为。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酸性和碱性的水体中,鱼类的活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食欲,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2、水温水温对鱼类的生殖、生长和行为等都有影响。
一些温度指标,如水温变化幅度、水深和光照等,与鱼类活动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
例如,在温度较高而水深较浅的水体中,一些肉食鱼类的活动行为会显著增加,而慢泳和静态的底栖鱼类则会减少运动。
3、光照光照对鱼类的生理和生态行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其数量和组成。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照激发了鱼类的觅食和逃避行为。
例如,白天阳光充足的时候,鲑尾鱼是在水面居多,它们在空中表现出各种激烈的行为,如跑跳、射水等。
4、水流水流是鱼类行为的重要元素,它能影响鱼类的趋异、游泳和觅食行为。
一些鱼类通常在流速较慢水域栖息,它们的身体弱小,行动缓慢,不能适应过强的水流。
而有些鱼类则适应了快速的水流,它们善于利用水流来觅食,比如黄鳝和鲤鱼。
二、鱼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食物链鱼类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担任着食物链的重要角色。
它们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和数量不同会影响到食物链的结构和稳定性。
一些研究表明,鱼类的采食率与其有机体的大小成正比。
如果鱼类的采食率过高或采食对象过少时,就可能导致食物链崩溃。
2、生态平衡鱼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和生态平衡具有很大的影响。
鱼类能够协调和对流水环境进行适应,同时还能影响其他生物。
鱼类行为与环境适应性变化的关系研究

鱼类行为与环境适应性变化的关系研究鱼类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有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广泛的分布区域。
随着环境的变化,鱼类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因此,研究鱼类行为与环境适应性变化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一、鱼类环境适应性的表现在多样化的环境中,不同种类的鱼类展现出了不同的环境适应性表现。
例如,河流鱼类常常具有强烈的游泳能力和山地防御机制,以克服水域中的流和水草等障碍。
而在海洋环境下生活的鱼类则可能表现出强大的治愈能力和海洋自由漂流的能力。
无论是在水中还是在陆地上,鱼类都拥有强大的环境适应力。
二、鱼类的环境适应机制1.消化系统适应性变化不同种类的鱼类对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适应性机制。
例如,在海水中生活的鱼类需要经过复杂的滤波和排盐机制,以处理高盐度的环境。
而在淡水环境中生活的鱼类则会具有不同的胃肠道适应性,可以更容易地消化植物、腐殖质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食物。
2.智能适应性变化鱼类也有着极为出色的智能适应性变化。
例如,有些鱼类具备良好的记忆和学习能力,能够记住复杂的迁徙路径、灵活地避开天敌和捕食者,能够快速地学习和适应新环境、新食物和新困难。
3.睡眠适应性变化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鱼类的睡眠适应性也会发生变化。
一些鱼类在河流和湖泊中生活,它们会通过半睡眠的方式保持警觉,并同时保持对环境的感知。
在海洋环境中,一些鱼类可能会减少睡眠时间,以利于耐受海洋环境中的气压、温度和盐度等复杂的生态因素。
三、环境适应性变化与遗传变异环境适应性变化是鱼类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遗传变异紧密相关。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鱼类会因为生态压力不断发生遗传变异,以适应新的生境。
例如,河流鱼类可能因为环境变化而拥有更强的游泳能力、更强的防御机制和更灵活的行为等等。
四、结语综上所述,鱼类行为与环境适应性变化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鱼类具有极其出色的环境适应性机制,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并逐步适应不同的生态压力。
渔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

汇报人:
目录
01 渔 业 对 环 境 的 影 响 02 环 境 保 护 对 渔 业 的 重 要 性 03 渔 业 与 环 境 保 护 的 协 调 发 展 04 渔 业 与 环 境 保 护 的 未 来 展 望 05 政 策 建 议 与 措 施 06 案 例 分 析 与 实 践 经 验
反思:反思这些 实践经验对渔业 与环境保护的关 系有何启示,如 何改进和优化。
建议:提出一些 建议和措施,以 促进渔业与环境 保护的和谐发展。
THANK YOU
汇报人: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气候变化对渔业的影响:水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
渔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发展可持续渔业、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减少碳 排放等
政府和国际组织的作用: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加强合作等
公众的参与:提高环保意识、减少浪费、支持可持续渔业等
03
渔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模式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合理利用资源:科学捕捞,避免过度捕捞 发展生态养殖: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加强渔业管理:制定合理政策,加强渔业监管 促进渔业与环保合作:加强渔业与环保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生态补偿的必要性:确保渔业 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维护 生态平衡
提高公众对渔业 环境保护法律法 规的认识和意识
强化监管与执法力度
建立完善的渔业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渔业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
加大对非法捕捞、非法交易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强化对渔业活动的监管,定期开展渔业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行动。
017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黑角鮟鱇
2.鱼类的种间关系
1.鱼类的种内关系
鱼类的种内关系主要有: 集 群 残 食 食物竞争 通过非生物条件相互影响 寄 生
1)集群
集群是种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不是所有的鱼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集群。许多 鱼类在幼小时形成鱼群,成长后就分散活动,特别是 淡水凶猛鱼类,分散便于觅捕食物。 鱼类在其生命周期中,常常形成临时性的群体, 如产卵群体和索饵群体。 海洋鱼类的集群现象比较明显,且鱼群的大小、 形状往往具有一定的形式。鱼群的大小常随着各种因 素的影响而变化。
8.电流
鱼类对电流反应灵敏,同时有许多鱼类能用发 电器官放电,在其身体周围形成电磁场。 鱼类所进行的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用于攻 击或自卫的强放电和具有信号作用的弱放电。 现代渔业已进行电流捕鱼,或利用电流将鱼引 向集鱼工具,或使鱼类发生暂时性休克麻痹以利捕捞。 此外电流还可用于电拦鱼装置,使鱼类不能接近水电 站的涡轮机或进入灌溉渠道,或将鱼类引入鱼道进口 等等。
6.光
水体中光的分布强度一般用透明度来表示。 光影响鱼在水层中的分布、摄食。 根据光线穿透的水层,水体可分为三层: 真光层:由水面至水下80m 弱光层:水下80m至400m 无光层:400m以下 所有这三层均有鱼类分布,但在视觉器官的适应 方面有很大差异。
很多鱼类对于光线有明显的趋光性,这一原理目 前已被应用到灯光捕鱼,如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 鳀鱼、银汉鱼等均有显著趋光性。 鱼类的胚胎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光与鱼类 体色的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狗鱼以鱼类为食,当雌鱼产卵快完时,一尾尾 雄鱼慌忙逃离,以免被雌鱼咬伤。尽管雌鱼已相当 疲乏,但仍然显示出它们的贪婪和凶残,并开始吃 起自己产下的卵和逃避不及的雄鱼。但狗鱼的卵有 毒,不宜食用。狗鱼生长快,寿命长,有人发现有 重达30-35公斤、年龄为70龄的个体,传说最长寿命 可达200岁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鱼类与水温的关系
• 三、水温与繁殖发育关系
• ①水温与鱼类性成熟年龄的关系(见繁殖章) • ②水温与产卵关系:在其它繁殖生态条件适合情况下,水温 是产卵的剌激信号,
– – – – – – 鲤14℃以上, 鲩18℃以上, 鲮25℃, 大麻哈鱼12℃以下, 细鳞鱼7-8℃, 狗鱼3-6℃。
• ③水温与受精率关系:过高过低影响受精率,鲮27℃-95.5%; 29℃-86.5%;31℃-60% • ④水温与胚胎发育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呈负相关,如鲢卵孵化 时间,18℃-61小时;28℃-18小时;30℃-15.5小时;草鱼 苗孵出→鳔出现,18-23℃为13天;23.6-26℃为3天;过高 过低引起畸形。
第二节 鱼类与溶氧的关系
• 2、耗O2量与水温关系 •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耗 O2 量 和耗 O2 率均随水温升高而增 加 如 香 鱼 苗 , 体 长 8.11±0.40cm,水温13.1℃, 耗 O2 率为 0.420mg/g.h 、耗 O2 量 为 2.143 mg/ 尾 .h ; 水 温 27℃耗,O2率0.608 、耗O2 量 2.880。 • 3、耗O2率与盐度关系 • 香鱼,盐度 11.34‰ 以下,耗 O2 率 基 本 一 致 在 0.55 - 0.57mg/g.h ; 盐 度 11.34‰ 以 上,随着盐度增高,耗 O2 率 迅速上升,如 20.5‰ 为 0.638 mg/g.h ; 26.5‰ 为 0.785 mg/g.h 。可能渗透压调节有 关。
第二十章
• • • • • • •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鱼类与环境的关系
鱼类与水温的关系 鱼类与溶氧的关系 鱼类与盐度和溶解盐类的关系 鱼类与酸碱度的关系 鱼类与光、声、电的关系 水域污染对鱼类生活的影响 鱼类的种内关系 鱼类的种间关系 食物链的概念 生态系统概念
第一节 鱼类与水温的关系
• 鱼是冷血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 一、水温与摄食关系 • 摄食强度存在季节变化,特别是温带鱼类,春夏强烈,秋冬 少食或停食。
– 鲤鱼4℃以上开始摄食,8℃以上正常,13℃时13.5%用于生长, 23℃时31.3%用于生长,23-29℃最强烈,超过29℃下降。 – 鳗鲡10℃开始摄食,25-27℃食量最大,28℃以上减少。虹鳟 3℃开始摄食,15-17℃最大,20℃以上减少。 – 鳡在冬季 4.9 - 9.1℃,摄食个体 3.2 - 4.9% ,水温升到 22.7 - 30.6℃,摄食个体100%。
第一节 鱼类与水温的关系
• 四、水温急剧变化,引起鱼的死亡 • 鳡、鳤鱼苗 20℃→25.6℃, 4 ~ 5 小时全部死亡,因生理机制 失调而死。 • 不同鱼对水温适应能力不一样,可分为二大类 • 广温性鱼类——鲤、鲫、鲻、棱等温带性鱼类,能生存0.5- 38℃ • 狭温性鱼类——冷水性鱼类:如鲑鳟鱼类,20℃以上就不易 生存 • 暧水性鱼类:如罗非鱼要求水温12-13℃以上;鲮鱼7℃以上。
• • 二、溶O2与鱼类活动关系 1 、各种鱼对水中溶 O2 量要求不同,冷水性鱼 类要求高,如虹鳟最适溶O2 6.5-11.0 mg/L,致 死点3 mg/L,10 mg/L食欲最强,降到2 mg/L, 食欲大减,1 mg/L以下,停止摄食,大部分鲤 科鱼类最适溶 O2 5 - 7 mg/L ,冬季可 0.7-2.8 mg/L。 2 、溶 O2 与窒息 鱼体窒息死亡时的环境溶 O2 量称为窒息点 ①窒息点与鱼体大小 个体小,耐低氧能力 差。(例:水温11.50c) 如 香 鱼 体 长 4.49±0.33cm , 死 亡 1/2 时 溶 O2 为 2.014 mg/L;全死1.900 mg/L 10.08±0.96cm , 1.543 1.428 ②窒息点与水温关系 水温升高,略有上升 香鱼体长5.02±0.64cm,11.5℃为2.014 mg/L; 27.5℃为 2.272 mg/L 。梭鱼在水温 37℃时的半 数窒息溶O2量约是25~28℃时的1倍 不同种类,同种不同大小、不同水温,窒息点 有差异。
• 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随着水温升高,代谢作用增强,摄食强 度也增加。
第Hale Waihona Puke 节 鱼类与水温的关系• 二、水温与生长的关系 • 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称为控制因子。在适 温范围内,代谢强度与水温呈正相关,生长亦呈正相关,根 本原因是与摄食和营养有关。 • ①各种鱼生长快慢有各自的特点,有各自生长温度范围,如 鳗鲡,生长温度3-37℃,生长适温20-30℃;虹鳟生长温度 3-25℃,生长适温10-18℃。 • ②同种鱼在适温范围内生长快慢与水温高低有关 • 过冬草鱼种,4月7日水温15℃,体重21.5克,每隔半个月测水 温和体温,增重率随水温升高而加快,17℃-11.6%;21℃- 16.7% ; 22.5℃ - 21. 4% ; 25.5℃ - 26. 4% ; 27℃ - 28% ; 28.5℃-25. 5%;32.5℃-23. 2%(7月21日);29℃-18.8%; 25.5℃-14. 8%。 • ③同种鱼生活在平均水温较高的水域比在水温较低的水域生 长为快,因为水温与饵料生物、肥育季节有关。
第二节 鱼类与溶氧的关系
• 同种不同个体,在相同温度下,个体小耗O2率相对高,因直接维持生命的 组织器官,如肾、脑、性腺、肝脏、鳃、肠等,每克每分钟耗O2量较高, 非直接维持生命的组织,如骨骼耗O2量较低,幼鱼的第一类组织器官比例 高,随着个体逐渐生长,第二类比例增大。 • 个体小耗O2率相对高 • 耗O2与体重间为幂指数关系 R=kwx • 红鲤苗R=0.00104w0.84 白鲢苗R=0.00091w0.88 • 耗O2量变化受许因素制约,与摄食、运动等活动有关,如鳟摄食后耗O2率 增 22 -26%;鲫饥饿 24h ,耗O2 率只有原来的 76%,摄食时增加的能耗称 作特殊动力活动耗能(SDA);许多鱼约9.5-19%的能量用于SDA。 • 竹荚鱼游速加快,耗 O2率成倍上升,游速0.5m/s时为不游时 3.3 -6.6 倍, 1m/s时为5.7-11.4倍。
第二节 鱼类与溶氧的关系
• 一、耗氧量与耗氧率 • 耗氧量是指个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耗O2数值;耗O2率为单位时间(小时) 内单位体重(g或kg)所需的O2量。 • 1、耗O2与鱼体大小关系 • 耗O2量随个体增大而增加,耗O2率随之减少
香鱼苗种,在 170c 时,耗 O2 量与鱼体大小关系: 平均体长(cm) 鱼总重(g) 平均耗 O2 量 mg/尾小 时 5.33±0.43 8.11±0.40 10.54±0.78 21(14 尾) 40(8 尾) 70(6 尾) 0.833 2.370 4.137 平均耗 O2 率 mg/克小 时 0.554 0.474 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