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2014
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关系生物是地球上最复杂的生命形式之一,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相互关系。
这种相互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重要的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是竞争、合作、捕食等多种形式。
竞争是指同种生物或不同种生物因为资源(如食物、栖息地)的争夺而产生的相互制约关系。
例如,雄性狮子为了争夺领地和繁殖权利进行激烈的争斗。
此外,不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竞争,如两种不同物种的植物争夺阳光和养分。
竞争可以促使物种进化和适应环境变化。
然而,生物之间并不仅仅存在竞争,还有合作。
合作是指不同个体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同行动的相互关系。
例如,蜜蜂通过群体协作采集花蜜、传粉,既为自身提供了食物,也促进了植物的繁殖。
此外,某些物种还存在共生关系,即彼此之间互相依存,相互获益。
例如,牛和牛驼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它们相互帮助驱赶昆虫,提供了一种防御机制。
另一个重要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
捕食关系是指一个个体通过捕食其他个体来获取能量和养分的关系。
捕食者通常比被捕食者更高级,通过捕食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捕食关系不仅控制了物种种群数量,还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二、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对环境的改造。
生物通过适应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以确保自身生存和繁殖。
例如,在沙漠环境中,某些植物通过长出深入地下的根系来获取水分和养分。
同时,生物也对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生态系统中表现为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大气中气体成分产生影响;某些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物,从而改变环境中的化学成分。
此外,生物对环境中的资源利用也会导致环境的改变,如森林开发、水污染等。
适宜鱼类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指标

适宜鱼类生长的非生物因素指标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因子都和鱼类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处于不同生理状况下的个体对于各种非生物因子变动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
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有水温、盐度、水中溶解气体、PH值等。
一、鱼类与水温的关系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广温性鱼类:适应水温0—30 °C;狭温性鱼类:适应水温0—20 ℃,冷水性鱼类;适应水温10—45℃,热带性鱼类。
二、鱼类与盐度的关系盐度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水的渗透压影响鱼类的生活,这关系到鱼类的分布、炯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很多方面。
1、按照生活于不同盐度的水域对鱼类的划分从纯淡水直到盐度为47‰o的海水,都有鱼类的分布。
按生活水域的盐度,可将鱼类划分成四类。
(1)海水鱼类它们适应于盐度较高的海水水域。
通常海水的盐度为16%—47‰o之间,如黑线银鲛。
(2)咸淡水鱼类它们适应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水的盐度在0.5%0——16%o之间。
(3)淡水鱼类它们适应于淡水水域,水的盐度低而稳定,在o .02%0——o .5‰之间。
三、鱼类与酸碱度的关系酸碱度是指水中氢离子浓度,一般以PH值表示,氢离子浓度越高,PH值越低。
它是水域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酸碱度能够直接影响到鱼体的生理状况。
各种鱼类有不同的PH值最适范围,—般鱼类多偏于适于中性或弱碱性环境,PH值为7——8.5,鱼类能够生活的pH值一般为5.0—9.5。
鲑科鱼类对水的pH值要求较严格,在pH为5—6.5范围内,生长率就明显下降。
草、青、鳞、c等对pH值的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其适应范围为4.6—10.2。
四、水中溶解气体链、镛鱼种当二氧化碳含量为14—21ml/L时,鱼的生活正常;含量增至56ml儿时鱼感到不适,并开始浮头;上升至96ml/L时,鱼体失去平衡;升到196ml几时,鱼丧失游泳能力,呼吸急促,不久就死去。
第三篇 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2、肠胃充塞度测定:一般目测,分成6个级:
00级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无食物 残存 少量 适量 充满 胃膨大
全年测定,可年出季节变化;周日测定,生殖季节测定等。
3、样品处理
全取或剪一段,标签,5-10%福尔马林固定。在同一地点采集的样品,用于 分析饵料基础、利用程度、对食物的选择性等,取得饵料的平均标准重量。
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第三节 鱼类的生长
了解几龄之前生长最快,对制定养殖、捕捞计划都 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的生长特性
1、生长直到老死为止 2、生长最快在性成熟前,生长有阶段性 3、不同生长阶段,表现不同,有时以增加体长为主,有 时以增加体重为主 4、一般雌大于雄 生长有季节性
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第十八章 鱼类的摄食
第二节 食物的选择和食性转换
二、鱼类食性的转换
(一)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转换 (二)季节变异 (三)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变异 (四)食饵的昼夜变化
三、鱼类的食量
一般3-5% 5-10% 饵料系数
第十八章 鱼类的摄食
第三节 鱼类食性的研究 一、食性材料的收集 1、生物学测定:10-100尾。记录:产地、日期、编号、体长、
第一节 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非生物环境包括温度、盐度、酸碱度、溶解氧、水流、水压 等。
第十六章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第一节 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一、水温 水温高,代谢强
耗氧率(μg/g.min)
8.000 7.000 6.000 耗 率μ/ . i ) 氧 ( ggmn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0 15 温度(℃) 18 21 24 27 30 33 36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关系分析

1. 集群
集群是种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不是所有的鱼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集群。 许多鱼类在幼小时形成鱼群,成长后就分散活 动,特别是淡水凶猛鱼类,分散便于觅捕食物 。
硫化氢(H2S)
是在溶氧不足时,含硫的有机物经嫌气性细 菌分解产生,或者是富含硫酸盐的水质,经硫 酸盐细菌的还原作用而生成。
当增加水中溶氧时,硫化氢即可被氧化而消 失。
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很强,易与血红蛋 白中的铁化合而失去载氧能力。虹鳟幼鱼的阈 值致死浓度为0.0087mgH2S/L。
氨(NH3 )
一、水温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其 周围的水温相差不超过0.1-1℃,只有金 枪鱼类相差达10℃以上。
水温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对代谢作用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 ,代谢作用增强 对生长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生 长加速。 对摄食和消化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 高,摄食旺盛,消化加速。
无光层(400m以下):鱼类向二个方向发 展:一是具有特别发达的眼,并常常具有 发光器;另一是眼睛退化或无眼,而代之 以发达的侧线器官、触觉器官等。
发光鲷
暖水性能发光的底层小鱼,体长一般在58~75毫米,眼较大
生活在光线很弱的江湖混水底部的鱼眼一般较小,如泥鳅等
生活在只有微弱光线的洞穴中的鱼,眼往往退化,如盲鳉 ,或极小,如黄鳝。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海水鱼的繁殖要求一定 的盐度。
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孵 化率。
对分布的影响。不同种类渗透压调节能力不 同,影响其分布。
根据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情况,可将鱼类分为 :
海水鱼类 淡水鱼类 洄游性鱼类 河口性鱼类(又称半洄游鱼类)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水域生态系的能量和物质循环途径◆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因子都和鱼类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处于不同生理状况下的个体,对于各种非生物因子变动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
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有:水温、盐度、水中溶解气体、PH值等。
生态系统模型图一、水环境 - 水的性质1. 密度:★ 约为空气的800 倍,相当粘稠→流线型的体型★ 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 )→ 表面积 / 体积较大 + 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 压强:◇ 深度↑→压强↑,每加深 10 m ,约增加1atm ◇ 深海鱼类:肌肉的强度、骨骼中钙的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 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 透明度:◆ 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在5m 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 15m 深处绿光、黄光可达 20m 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 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 20m 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 优良溶剂:☆ 溶解→ O2、N2、CO2 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 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
二、水环境的类型 - 淡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n 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 41% 在淡水中◆流水环境 + 静水环境淡水环境 - 流水环境◇下游→水流缓慢、底质细、有机质丰富、沉积物增多◆鱼类→缓游性多以底质和水草为食,或以无脊椎动物为食鲤科种类最为丰富,另有肉食性种类如狗鱼、鲇类等。
河流对鱼类分布和区系组成的影响☆特征区分法→以流量、宽度、梯度、底质颗粒大小、植物类型、地质特征及形成年代等特征来区分河流☆ Marcell Huet 类群带法① 鳟带→ 以鳟和茴鱼占优势② 茴鱼带→ 为混合区系,但鳟和茴鱼繁盛且比鲤科种类、狗鱼、河鲈、鳗鲡多三、水环境的类型 - 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 200m 上陆坡带→深至约 1000m 下陆坡带→可达 3000m 深海底带→可深达约 6000m 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 200m ,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 1000m ,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 超深渊海层带→ 6000m 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 11000m◆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多样化、最广泛分布的类群之一,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鱼类行为是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它们能够对环境做出反应,也能够对环境进行适应。
了解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鱼类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环境对鱼类行为的影响1、水质水质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关键因素。
水质的变化会导致鱼类的神经系统和生理机能出现异常。
例如,过多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会导致鱼类鳃的严重损伤,影响其呼吸和营养吸收等基本生理功能。
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鱼类的行为。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酸性和碱性的水体中,鱼类的活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食欲,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2、水温水温对鱼类的生殖、生长和行为等都有影响。
一些温度指标,如水温变化幅度、水深和光照等,与鱼类活动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
例如,在温度较高而水深较浅的水体中,一些肉食鱼类的活动行为会显著增加,而慢泳和静态的底栖鱼类则会减少运动。
3、光照光照对鱼类的生理和生态行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其数量和组成。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照激发了鱼类的觅食和逃避行为。
例如,白天阳光充足的时候,鲑尾鱼是在水面居多,它们在空中表现出各种激烈的行为,如跑跳、射水等。
4、水流水流是鱼类行为的重要元素,它能影响鱼类的趋异、游泳和觅食行为。
一些鱼类通常在流速较慢水域栖息,它们的身体弱小,行动缓慢,不能适应过强的水流。
而有些鱼类则适应了快速的水流,它们善于利用水流来觅食,比如黄鳝和鲤鱼。
二、鱼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食物链鱼类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担任着食物链的重要角色。
它们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和数量不同会影响到食物链的结构和稳定性。
一些研究表明,鱼类的采食率与其有机体的大小成正比。
如果鱼类的采食率过高或采食对象过少时,就可能导致食物链崩溃。
2、生态平衡鱼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和生态平衡具有很大的影响。
鱼类能够协调和对流水环境进行适应,同时还能影响其他生物。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当前位置:>教学内容>《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1学分5总学时90理论90实验/上机英文课程名Culture & Enhancement of Fish开课学院水产学院开课系养殖系修订时间2008年1月6日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
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使学生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的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鱼类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水域养殖食用鱼的基本技能;了解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从事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饲料的生产、科研或生产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工作。
树立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破除以水域、以水质咸淡划分养殖类别的旧概念建立鱼类养殖的完整体系强调鱼类养殖技术的共性兼顾不同水域环境的个性加强养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017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黑角鮟鱇
2.鱼类的种间关系
1.鱼类的种内关系
鱼类的种内关系主要有: 集 群 残 食 食物竞争 通过非生物条件相互影响 寄 生
1)集群
集群是种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不是所有的鱼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集群。许多 鱼类在幼小时形成鱼群,成长后就分散活动,特别是 淡水凶猛鱼类,分散便于觅捕食物。 鱼类在其生命周期中,常常形成临时性的群体, 如产卵群体和索饵群体。 海洋鱼类的集群现象比较明显,且鱼群的大小、 形状往往具有一定的形式。鱼群的大小常随着各种因 素的影响而变化。
8.电流
鱼类对电流反应灵敏,同时有许多鱼类能用发 电器官放电,在其身体周围形成电磁场。 鱼类所进行的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用于攻 击或自卫的强放电和具有信号作用的弱放电。 现代渔业已进行电流捕鱼,或利用电流将鱼引 向集鱼工具,或使鱼类发生暂时性休克麻痹以利捕捞。 此外电流还可用于电拦鱼装置,使鱼类不能接近水电 站的涡轮机或进入灌溉渠道,或将鱼类引入鱼道进口 等等。
6.光
水体中光的分布强度一般用透明度来表示。 光影响鱼在水层中的分布、摄食。 根据光线穿透的水层,水体可分为三层: 真光层:由水面至水下80m 弱光层:水下80m至400m 无光层:400m以下 所有这三层均有鱼类分布,但在视觉器官的适应 方面有很大差异。
很多鱼类对于光线有明显的趋光性,这一原理目 前已被应用到灯光捕鱼,如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 鳀鱼、银汉鱼等均有显著趋光性。 鱼类的胚胎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光与鱼类 体色的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狗鱼以鱼类为食,当雌鱼产卵快完时,一尾尾 雄鱼慌忙逃离,以免被雌鱼咬伤。尽管雌鱼已相当 疲乏,但仍然显示出它们的贪婪和凶残,并开始吃 起自己产下的卵和逃避不及的雄鱼。但狗鱼的卵有 毒,不宜食用。狗鱼生长快,寿命长,有人发现有 重达30-35公斤、年龄为70龄的个体,传说最长寿命 可达200岁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鱼类进入电场后,总是力图逃离。 3、鱼在电场中反应:头部总是趋向阳极。
鱼以头部向阳极时的感电电压是鱼的尾部向阳极时的1.5-2.0倍。 用头部感电电压和尾部感电电压的中间值去刺激鱼体:鱼头向 阳极时,鱼不产生感电反应,鱼尾向阳极时,鱼就产生感电反 应。这就是鱼类在电场内为什么会向阳极运动的原因(即趋阳 反应),完全是鱼类为了减少触电痛觉的本能反应。
2014-5-12
10
二、鱼类与水中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的关系 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降低鱼血液的氧合 能力。 试验证明鱼能感觉到二氧化碳的变动并产生 反应。二氧化碳浓度过高鱼类会被麻醉,活 鱼运输。 水中的其它气体,如硫化氢、氨、甲烷对鱼 具有毒害作用。
2014-5-12
11
第二节 鱼类与水温的关系
2014-5-12 15
四、鱼类对水温变动的适应
1、水温的急剧变化,即使在适温范围以内,也可造成 死亡。 一般鱼类能够忍受的变化幅度为4—5℃。鱼苗的忍受能 力要差得多,例如将健壮的鳡和鳤鱼苗的生活水温由 20℃猛升至25.6℃,4—5小时后全部死亡. 2、行为适应: 水温变化往往是鱼类生活周期各个环节发生转化的一个 信号。
2014-5-12 23
4.光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浮性卵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才能正常发育,在暗处卵 的发育将延缓,例如将比目鱼卵放在黑暗环境中,它 的胚胎发育会延迟1—2天。而鲑鳟鱼则需在无光照的 条件下发育,光线会延缓鱼卵的发育,如将大麻哈鱼 卵放在有光处发育,要比无光处慢4—5天。
2014-5-12
不同种类达到血氧饱和程度时所需外界氧分压不同, 鳗鲡在氧分压较低时就可达到饱和;鲭鱼需较高氧 分压才能达到饱和。
2014-5-12 7
(五)耗氧量和耗氧率
鱼类的耗氧速度是衡量鱼类代谢作用的尺度
耗氧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耗氧数值
耗氧率是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所需的氧量。
1、鱼类的耗氧量随年龄、大小而不同,与 体重之间是一种幂函数关系: R=kWx
4、可以设置电场阻拦、引导鱼类 5、鱼类的放电
2014-5-12 31
四、其它 水流对鱼的体型、鳍的适应性构造和性腺发 育等都有影响; 底质对鱼的生殖、索饵和越冬等有关; 水中悬浮物对鱼的呼吸、水的透明度以及天 然饵料的繁殖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2014-5-12 32
2014-5-12
8
2、鱼类耗氧量受多种因素制约
经过鳃部的水流速度和气体交换面积的大小影 响; 血液对氧的亲和力; 鱼类的生殖、营养、病害等状况;
水温
2014-5-12
9
(六)溶氧与鱼类窒息 1、各种鱼对水中的溶氧量要求不同 2、水中缺氧时,鱼类会趋向溶氧丰富的水域,加快 口部和鳃盖的运动 3、水中溶氧低于鱼类呼吸的需要时,即低于临界氧 浓度时,呼吸作用就受到阻碍,就会窒息致死。 (七)溶氧过高与气泡病
春夏产卵的长日照类型的欧鳊、青锵等在早期延长日照时间, 也获得了提早成熟产卵的结果。
2014-5-12
25
6.鱼类对光的反应 鱼类对光反应可区分为正反应和负反应。 当正反应时,鱼被光源所吸引或者聚集在一定的照 明区中,不少种类为正反应鱼类,如沙丁鱼、刺鱼、 小赤梢鱼和鲢等。 当负反应时鱼离开光源或者从相对高的照明区进入 较低的照明区,这包括近底层生活和喜暗的鱼类, 例如鲶、鳗鲡等。 在鱼的不同生理阶段,光的不同强度和不同光谱下, 鱼的反应不会相同。
2014-5-12
28
三、电流
2014-5-12
29
1、鱼类对电流反应敏感,但反应的灵敏度因 种而异。 通常皮肤感受器发达的鱼对电流的反应更为灵 敏。例如叉尾鲴对电流的反应比金鱼强烈。同 种鱼类中个体较大的对电流反应较快。
在大海中洄游的鱼类,可能是以感受大地的微 弱电流来确定方向。
大多数鱼类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的水温,通常不超过0.1 -1℃。只有少数鱼类如金枪鱼类,由于红肌中具有 “血管网丛”,能够减低身体热量的散失,体温可比 周围水温高出10℃以上。少数鱼类受到惊吓时会略微 升高。 不同的鱼类能在极其不同的水温中生活。美洲的斑鳉 能生活在52 ℃的温泉中。
淡红墨头鱼(Garra Rufa)
2014-5-12 20
第四节 鱼类与光、声、电及其它理化因子的 关系 一、光 水体对光的散射和吸收作用 光照强度在水体中呈指数式衰减
2014-5-12
21
பைடு நூலகம்
1.光与鱼类的视觉器官 栖息在不同生境的鱼类,由于光线强弱不同,眼的 大小和构造发生适应性变化。
生活在光线很弱的江湖混水底部的鱼眼一般较小, 如泥鳅等。生活在只有微弱光线的洞穴中的鱼,眼 往往退化,如盲锵,或极小,如黄鳝。生活在中上 层的鱼类,通常眼十分发达。
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
2014-5-12
1
2014-5-12
2
第一节 鱼类与水中溶解气体的相互关系 一、鱼类与水中溶氧的关系 (一)影响水中溶氧的因素 1、水温的高低 2、水面和大气的接触面积 3、水表面波动大小 4、水中杂质及污染程度 5、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24
5.光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按照鱼类产卵的季节,可将鱼类分为长日照与短日照发育两 大类型,光周期能够促进或延迟性腺的成熟。 例如美洲红点鲑属短日照类型,如果在10--11月产卵后,翌 年1月中旬至4月底用人工延长光照射后,再缩短光照时间, 结果在7月份提前产卵。这种结果在鲑、大麻哈鱼和香鱼也都 得到证实。
但在海洋弱光层(水下80一400m)生活的一些鱼类却 具有比较发达的眼,以弥补光度的不足。 许多鱼类有辨别颜色的能力
2014-5-12 22
2.光与鱼类的体色
不少鱼类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似色泽与光强度的体色,皮肤色 素细胞的分布与光照有关。
3.光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有一些鱼类依靠视觉在白昼摄食,而另外一些鱼类如鲶、鳗、 黄鳝等则在夜间摄食,光度的强弱成为这些鱼摄食的信号。
4、其它鱼类的气呼吸: 乌鳢:鳃上器官 斗鱼、攀鲈、胡子鲶:鳃褶 黄鳝:口咽腔 泥鳅:肠管
2014-5-12
6
(四)血液与溶氧 鱼类血液红血球具有高度的摄氧效能;携带氧气的 能力比水溶解大15-25倍
携带氧的能力不同生活习性种类之间存在种间差别, 如不大活动的鮟鱇为血液容量的5%,积极运动的 鲭鱼为16%
根据不同的适温幅度,分为广温性鱼类和狭温性鱼类
2014-5-12 12
水体温度的变化:夏季水体温度的分层现象 上湖层、斜温层、下湖层
2014-5-12
13
一、水温与摄食
1、温带的鱼类摄食强度与水温变化紧密相关,摄食 量与水温曲线基本吻合。
2、冷水性鱼类在较高温度下,摄食强度下降。 二、水温与生长
在适温范围内,生长快慢与水温高低有关。水温影响 到鱼类各项生理活动的强度,例如鱼类的摄食强度、 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率、生长率。 冷水性的鳟鱼,水温在7-9℃和16-19 ℃两个幅度 内,都是适于生长的水温条件。
2014-5-12 14
三、水温与繁殖和发育
1、鱼类的繁殖有季节性,说明繁殖活动与温度变化 有密切的关系。 2、水温对鱼类产卵期的到来具有决定性意义。 例如草、青、鲢、鳙在春季水温18℃以上才开始产 卵,大麻哈鱼的产卵水温则在12℃以下。春季产卵 的鱼类要求升温,而秋冬产卵的鱼类则要求降温。 3、水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有效积温
2014-5-12 3
(二)溶氧变动的一般规律 (1)昼夜变化:黎明前后溶氧最低,下午2~4时最高。
(2)垂直变化:较大的水体一般上层溶氧比下层高得多。
(3)水平变化:主要指在较大的水体中,受风力的影响。 (4)季节变化:夏季和秋季溶氧变化最大。
2014-5-12
4
(三)鱼的呼吸方法 1、鳃:主要呼吸器官,只能在水环境中进行 呼吸。 2、皮肤:通过表面的血管使氧渗入机体,如 鳗鲡,泥鳅等。鱼类的早期发育阶段通过身体 表面和鳍褶上的血管网进行呼吸。 3、鳔:肺鱼的鳔上布满小血管,也能进行气 体交换,夏眠时完全用鳔进行气呼吸,其它鱼 类的鳔则不行。 2014-5-12 5
二、按照对盐度幅度的忍受能力对鱼类的划分 1、广盐性鱼类:咸淡水和过河口鱼类属广盐性鱼类 2、狭盐性鱼类:纯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属狭盐性鱼类
2014-5-12 19
三、盐度对于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在不适宜的盐度中,鱼类即使能够生存,也不能正常生 长。草、青、鲢、鳙等在盐度为3‰—6‰以上的水中不能正 常繁殖。过河口鱼类追求适宜的盐度是决定其洄游路线的重 要因素。 2、另外,盐度对鱼类食物的生长繁茂有直接关系,间接作 用于鱼类生长。 3、有些金属盐类对鱼有毒害作用。
2014-5-12 26
二、声 1、鱼类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振动和声振动, 此外还可能感受超声振动。 2、不同鱼类对声振动的反应特点不同,感受 的声波频率不同 3、感受低频率声波的器官是侧线系统,感受 高频率声波的是内耳的下部——球状囊和瓶 状囊
2014-5-12 27
4、许多鱼类还能发声,按所发声音的性质,有的是 机械声,如游动、摄食、呼吸等动作时发出的声音。 还有一些是生物声,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如恐吓 声、认识声(如集群声、雌雄识别声等)和信号声(如 危险信号、摄食信号)等。 5、声在养殖生产上的应用 条件反射
2014-5-12 16
第三节 鱼类与水的盐度和溶解盐类的关系 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水的渗透 压影响鱼类的生活,这关系到鱼类的分布、 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很多方面。
一、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1、淡水硬骨鱼 进行高渗透压调节:不喝水,不断排出淡尿, 从食物或通过鳃积极摄取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