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鱼的生活方式

鱼的生活方式

鱼的生活方式
鱼类是水中的主要生物群体,它们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角色而闻名。


类的生活方式可以被描述为多样化和适应性强。

它们生活在各种水域中,包括淡水、咸水和混合水域,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

首先,鱼类的生活方式与它们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淡水鱼通常生活在河流、
湖泊和溪流中,它们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水流和水质条件。

咸水鱼则生活在海洋中,面对大海的浪涌和盐度的变化。

而一些鱼类则能够在淡水和咸水之间自由迁徙,适应了两种环境的特点。

其次,鱼类的生活方式也与它们的食性和繁殖习性相关。

一些鱼类是肉食性的,它们以其他小鱼、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而另一些鱼类则是植物性的,它们以水草和藻类为食。

在繁殖方面,一些鱼类会选择特定的繁殖地点和季节,进行产卵和孵化,以确保后代的生存。

此外,鱼类的生活方式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度捕捞、水污染和栖息地破
坏都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

一些鱼类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因此,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总的来说,鱼类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它们对不同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角色。

了解和尊重鱼类的生活方式,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希望人类与鱼类能够和谐共处,共同维护水域生态平衡。

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境对鱼类的影响

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境对鱼类的影响

水域生态系统中不同生境对鱼类的影响水域生态系统是指由水体、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不同的生境条件对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鱼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体类型、水质状况和底质特征等方面探讨不同生境对鱼类的影响。

一、水体类型对鱼类的影响水体类型是指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湖泊、江河、海洋等不同类型的水体。

不同类型的水体具有不同的环境特征,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首先,湖泊是一种相对封闭的水体,水流缓慢。

在这样的环境下,湖泊可以提供稳定的栖息地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许多鱼类选择在湖泊中生活和繁衍,如蓝鳍太阳鱼和鲤鱼等。

湖泊的生境条件对鱼类的适应和生存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江河是一种流动性比较强的水体。

江河中水流湍急,提供了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这些环境条件对一些喜欢洄游的鱼类非常有利,比如鲑鱼和扬子鳄鱼等。

江河的水体特征为鱼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地和繁殖条件。

最后,海洋是一种广阔的水域,淡咸水交汇于此。

海洋具有更高的盐度和更复杂多样的生境条件。

海洋中的鱼类种类繁多,有些鱼类喜欢游弋在大洋中,如鲨鱼和旗鱼,而有些鱼类则喜欢靠近海岸线,如沙丁鱼和鲈鱼。

海洋作为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为不同类型的鱼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二、水质状况对鱼类的影响水质状况是指水体中溶解氧、温度、营养盐和污染物等因素的含量和浓度。

水质状况的好坏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溶解氧是维持水生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重要因素。

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鱼类的呼吸功能。

当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过低时,鱼类会出现窒息和死亡现象。

相反,溶解氧含量足够高的水体更有利于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其次,水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

水温的升高或降低都会对鱼类的生理机能和代谢率产生影响。

不同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范围不同。

一些淡水鱼类,如鲫鱼和鳠鱼,更喜欢温暖的水域,而一些河流中的鱼类,如鲑鱼和鲈鱼,则更喜欢较冷的水温。

最后,水质状况还与营养盐和污染物的含量有关。

第三篇 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篇 鱼类的生物学基础
体重、性别、性腺成熟度、取下鉴定年龄的材料。登记在表格上。
2、肠胃充塞度测定:一般目测,分成6个级:
00级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无食物 残存 少量 适量 充满 胃膨大
全年测定,可年出季节变化;周日测定,生殖季节测定等。
3、样品处理
全取或剪一段,标签,5-10%福尔马林固定。在同一地点采集的样品,用于 分析饵料基础、利用程度、对食物的选择性等,取得饵料的平均标准重量。
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第三节 鱼类的生长
了解几龄之前生长最快,对制定养殖、捕捞计划都 有重要意义。 一、鱼类的生长特性
1、生长直到老死为止 2、生长最快在性成熟前,生长有阶段性 3、不同生长阶段,表现不同,有时以增加体长为主,有 时以增加体重为主 4、一般雌大于雄 生长有季节性
第十七章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
第十八章 鱼类的摄食
第二节 食物的选择和食性转换
二、鱼类食性的转换
(一)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引起的转换 (二)季节变异 (三)栖息场所不同而引起的变异 (四)食饵的昼夜变化
三、鱼类的食量
一般3-5% 5-10% 饵料系数
第十八章 鱼类的摄食
第三节 鱼类食性的研究 一、食性材料的收集 1、生物学测定:10-100尾。记录:产地、日期、编号、体长、
第一节 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非生物环境包括温度、盐度、酸碱度、溶解氧、水流、水压 等。
第十六章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第一节 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一、水温 水温高,代谢强
耗氧率(μg/g.min)
8.000 7.000 6.000 耗 率μ/ . i ) 氧 ( ggmn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000 15 温度(℃) 18 21 24 27 30 33 36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

第三篇鱼类生态学
碳酸盐的形式存在。水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阻止了 血液中二氧化碳向外弥散,导致鱼体内积累大量的
碳酸,使血红蛋白氧饱和张力比正常的要高,因而
尽管吸入多量的氧气,但血液还是充氧不足。
13
硫化氢(H2S)
是在溶氧不足时,含硫的有机物经嫌气性细菌分 解产生,或者是富含硫酸盐的水质,经硫酸盐细菌的 还原作用而生成。
9
pH对鱼类的影响
(1)在酸性水体内,可使鱼类血液中的pH值下 降,使一部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完全受阻,因而减 低其载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水中含氧量较高, 鱼类也会缺氧。 (2)当 pH值超出极限范围时,破坏皮肤粘膜和 鳃组织。 (3)间接危害,如在酸性环境中细菌、藻类和 各种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均受到抑制;硝化过程滞 缓、有机物的分解速率降低,导致水体内物质循环速 度减慢。
10
四、溶解氧
大多数鱼类适应于用鳃来吸收水中溶解的氧气。 少数鱼类尚具有辅助呼吸器官。 溶氧不仅对鱼类有直接影响,而且亦产生间接影 响:充足的溶解氧有利于天然饵料的繁生,为养殖鱼 类提供更多的食料。溶解氧不足,可能引起嫌气性细 菌的滋生,对鱼类和天然饵料起到毒害作用或不良影 响。
鱼类以提高呼吸活动来应付溶氧之不足。当严重 缺氧时,则产生“浮头”现象。若水体含氧量继续锐 减,鱼类将陷入麻痹状态,最后窒息而死。
16
很多鱼类对于光线有明显的趋光性,这一原理目 前已被应用到灯光捕鱼,如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 鳀鱼、银汉鱼等均有显著趋光性。 鱼类的胚胎发育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光与鱼类 体色的变化具有密切联系。
17
七、声音
鱼类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波、声波和超声波。
鱼类对声音的感受器主要是测线器官、内耳下
部的球状囊和瓶状囊。
4

鱼类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史的关联

鱼类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史的关联

盐度:影响鱼类的渗透压调节、离子平衡 和生理功能
水质:影响鱼类的生存、繁殖和生长环境
溶解氧:影响鱼类的呼吸、代谢和生存
食物链:影响鱼类的捕食、竞争和生存策 略
鱼类生活史类型 与生活环境的关

浮游生物依赖型鱼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浮游生物依赖型鱼类:以 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如
鲱鱼、鲭鱼等
生活环境:海洋、河流、 湖泊等水域环境
游泳生物依赖型鱼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游泳生物依赖型鱼类:依赖其他生物进行游泳和移动的鱼类,如 cleaner fish、remora等。
生活环境:包括水质、水温、水深、水流速度、食物来源等。
关系:游泳生物依赖型鱼类的生活环境对其生存和繁殖有重要影响。例如,水质和食 物来源会影响其食物供应,水温和水深会影响其活动和繁殖。 适应性:游泳生物依赖型鱼类通常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调整 其行为和生理状态。例如,一些鱼类能够根据水温的变化调整其新陈代谢和繁殖周期。
关系:浮游生物的数量和 种类直接影响浮游生物依
赖型鱼类的生存和繁殖
例子:鲱鱼在波罗的海 和北海等富含浮游生物 的水域中大量繁殖,而 在其他水域则数量较少
底栖生物依赖型鱼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底栖生物依赖型鱼类:生活在水底,以底栖生物为食的鱼类
生活环境:包括水质、水温、水深、底质等
关系:底栖生物依赖型鱼类的生活环境会影响其食物来源和生存条件 例子:鲤鱼、鲫鱼等底栖生物依赖型鱼类,生活在河流、湖泊等水底,以 底栖生物为食,其生活史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水质:影响鱼类的 呼吸、摄食和繁殖
水深:影响鱼类的 活动范围和繁殖场

水流:影响鱼类的 觅食、迁徙和繁殖
食物链:影响鱼类 的捕食和被捕食关

鱼类生殖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

鱼类生殖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

鱼类生殖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鱼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也是人类食品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鱼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近年来全球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却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鱼类的繁殖发育过程对于保护鱼类资源、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水环境质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鱼类生殖发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研究。

一、鱼类的生殖过程鱼类的生殖过程很特殊,其受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自然界中,鱼类的生殖过程受到光线、水温、风、气压等因素的影响。

当环境因素变化时,鱼类的生殖行为和生殖物质的成熟周期会发生改变。

以鲤鱼为例,光照、水温的变化会影响鲤鱼的性腺发育和性成熟,当水温达到一定程度时,鲤鱼的性成熟会迅速增加,在必要的环境条件下,鲤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

二、环境因素对鱼类生殖发育的影响1. 水温水温是影响鱼类生殖发育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水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繁殖活动和生殖物质的成熟时间。

一般来说,水温升高会促进鱼类的生殖发育,提高其性腺功能,而水温下降会抑制鱼类的生殖发育。

2. 光照光照也是影响鱼类生殖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

光线强度和光照时间的变化会促进或抑制鱼类的生殖发育。

一般来说,较强的光照能促进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性成熟,而较弱的光照则会抑制鱼类的性发育。

3. 水质水质是影响鱼类生殖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鱼类的生殖需要一定的水质条件,水的酸碱度、溶氧量、盐度、硬度等都会影响鱼类的生殖发育。

过高或过低的酸碱度、溶氧量、盐度、硬度都会对鱼类的生殖发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环境污染对鱼类生殖发育的危害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等经济活动的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生物体受到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环境污染对鱼类的生殖发育有着严重的危害。

环境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农药、化学物质等,都会对鱼类的生殖发育产生毒害作用。

这些有毒物质对鱼类的性腺细胞会产生直接的、不可逆转的损伤,影响鱼类正常的生殖功能。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多样化、最广泛分布的类群之一,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鱼类行为是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它们能够对环境做出反应,也能够对环境进行适应。

了解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鱼类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环境对鱼类行为的影响1、水质水质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关键因素。

水质的变化会导致鱼类的神经系统和生理机能出现异常。

例如,过多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会导致鱼类鳃的严重损伤,影响其呼吸和营养吸收等基本生理功能。

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鱼类的行为。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酸性和碱性的水体中,鱼类的活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食欲,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2、水温水温对鱼类的生殖、生长和行为等都有影响。

一些温度指标,如水温变化幅度、水深和光照等,与鱼类活动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

例如,在温度较高而水深较浅的水体中,一些肉食鱼类的活动行为会显著增加,而慢泳和静态的底栖鱼类则会减少运动。

3、光照光照对鱼类的生理和生态行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其数量和组成。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照激发了鱼类的觅食和逃避行为。

例如,白天阳光充足的时候,鲑尾鱼是在水面居多,它们在空中表现出各种激烈的行为,如跑跳、射水等。

4、水流水流是鱼类行为的重要元素,它能影响鱼类的趋异、游泳和觅食行为。

一些鱼类通常在流速较慢水域栖息,它们的身体弱小,行动缓慢,不能适应过强的水流。

而有些鱼类则适应了快速的水流,它们善于利用水流来觅食,比如黄鳝和鲤鱼。

二、鱼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食物链鱼类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担任着食物链的重要角色。

它们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和数量不同会影响到食物链的结构和稳定性。

一些研究表明,鱼类的采食率与其有机体的大小成正比。

如果鱼类的采食率过高或采食对象过少时,就可能导致食物链崩溃。

2、生态平衡鱼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和生态平衡具有很大的影响。

鱼类能够协调和对流水环境进行适应,同时还能影响其他生物。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 知识点

鱼类生态学复习资料1,按照研究的生物组织水平可将鱼类生态学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

2,鱼类生态学:鱼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鱼类的栖息环境:41% 淡水,58% 海水,1% 洄游。

4,鱼类的经济利用:食用、药用、工业、观赏。

第一章:年龄1,鱼类的生活史:就是指精卵结合直至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亦称生长周期。

2,鱼类的发育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

3,寿命:指鱼类整个生活史所经历的时间。

主要取决于鱼类的遗传特性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

其分为两类:生理寿命与生态寿命。

4,生长年带:一年之中所形成的宽阔环片与狭窄环片合称为一个生长年带。

5,年轮:被规定为由密向疏过度的最后一条密的环片。

6,年轮标志的类别为:疏密型、切割型、碎裂型、间隙型。

年轮的特点:清晰性、完整性、连续性、普通性。

7,副轮:或称假轮、附加轮。

在正常的生长季节,由于饵料不足、水温突然变化、疾病或意外受伤等原因,使鱼体正常生长受到干扰,从而破坏了环片排列的规律性,在鳞片上留下痕迹。

8,副轮与年轮不同之处有以下四点:a,年轮一般见于鱼体的每一鳞片上,而副轮往往只出现在少数的鳞片上;b,副轮不像年轮那样清晰、完整与连续,多半局限于某一区域。

c,年轮仅仅表现为疏密结构的,则年轮内缘就是密环,外缘就是疏环;若为副轮则与此相反。

d,副轮所构成的“生长年带”及其“疏带”与“密带”的比例不协调。

9,鱼的年龄表示方法:鳞片上没有年轮,用0表示;有1个年轮,用1表示;依次类推。

为表示年轮形成后,在轮纹外又有新增的环片,则在年轮数的右上角加上“+”号,如0+、1+…0+ -- 1, 1龄鱼,指大致渡过了一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无年轮、或第一个年轮刚形成。

1+ -- 2, 2龄鱼,指大致度过了两个生长周期;鳞片上有一个年轮,或第二个年轮刚形成。

10,经常用作鱼类年龄鉴定的材料有鳞片、耳石、鳞条、鳞棘与支鳍骨、鳃盖骨、匙骨与脊椎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的范围因所指鱼类主体的含义而不同,有的情况下是指某一种鱼类或某一个种群,而有的情况下是指某尾鱼(个体)。

既然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那么和鱼类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因子,对鱼类有利或有害的因子,都是鱼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物种,鱼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矛盾的对立统一。

某种鱼类繁衍至今,说明它已经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

生存环境条件一些规律性的以及在种的形成历史范围内的变动,对该种鱼类虽然会产生影响,但仍处于该种鱼可能生存的范围之中。

当环境条件的变动超出种形成和繁衍历史的范围,必将引起这种鱼类的灭亡。

另一方面,鱼类本身也对生存的环境产生影响,在它的生命活动中也改变着自身所生活的环境。

例如生活在湖泊中的草鱼,由于它的食草特性,对湖泊的水生高等植物有直接的影响,它的排泄物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繁殖。

与此同时,还导致湖泊其它环境条件的变化。

所有这些因素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影响草鱼的生活。

不论是非生物性的还是生物性的生态因子,它们对于鱼类的作用都不是孤立的,单独的,而是综合的起作用,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当然,综合地起作用并不是一切因子等同地作用于鱼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主导因子与次要因子之分。

在环境中任何一种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鱼类生存或某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极限时,这一因子对鱼类的生活就具有主导作用。

在增养殖生产中应该注意全面地、辩证地来分析这些因子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因子都和鱼类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处于不同生理状况下的个体,对于各种非生物因子变动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

一、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与恒温动物相比,鱼类的生热过程缓慢,生热量也较低,而且缺乏保持体温的结构。

因此大多数鱼类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的水温,通常不超过0.1—1℃。

只有少数鱼类如金枪鱼类,由于红肌中具有“血管网丛”,能够减低身体热量的散失,体温可比周围水温高出10℃以上。

大多数鱼类的体温与环境水温相近这一点,说明水温对于鱼类生活的影响极为重要,而鱼类对于水温变化的适应也是多方面的。

(一)根据对水温适应的情况对鱼类的划分不同的鱼类适应于不同的水温范围,据此将鱼类划分为三类。

1.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这些鱼适应热带和亚热带的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的水温环境,能够在较高水温的水域中生活。

这类鱼的特点是对高水温的耐受力较强,而对低水温的适应性很差。

例如罗非鱼在17—14℃以下时不能正常生活,鲮和胡子鲶在10℃以下的水温中生活不正常。

美洲的斑鳉(Cyprinodonmacularius)能够在52℃的温泉水中生活,这是极端耐高温的例子。

大多数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能够耐受的水温为35—38℃。

2.温水性鱼类这些鱼适应温带的水温条件,在0℃以上至32—33℃的水温均能生存,鲤、鲫及草、青、鲢、鳙等均属此类。

3.冷水性鱼类这些鱼适应寒带和亚寒带的水温条件,它们在较低的水温下能够正常生活,超过20一22℃就不易生存。

鲑鳟类、狗鱼、江鳕和一些裂腹鱼类属这一类型。

三种类型中,以温水性鱼类的适温幅度最广,称为广温性鱼类,它们对于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分布地区较广。

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以及冷水性鱼类适温幅度较窄,称为狭温性鱼类,它们的分布明显地受到各地水温的制约。

对于狭温性鱼类的增养殖,当地水温的变幅以及这些鱼类适宜水温的持续时间,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水温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1.不同温区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在适当的水温范围内,鱼类的生理活动能正常进行。

超出这个范围,鱼类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到达最高(上限)或最低(下限)极限时,鱼类就死亡。

据此,大致可以划分为5个温区:致死低温区、亚致死低温区、适宜温度区、亚致死高温区、致死高温区。

在适宜温度区的范围内,鱼类的生命活动可以正常进行。

在这一温区内还可以划出一个最适温度区,在最适温度区内,鱼类的生命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例如温水性鱼类通常的适宜温度区为15—30℃,最适温度区为24—28℃。

大多数鱼类的最适温度区较接近于亚致死高温区,而与亚致死低温相距较远。

亚致死低温区或亚致死高温区是指适宜温度区与致死温度区之间的水温范围。

所谓致死温度是指在一组实验鱼类中,有50%的个体死亡。

50%的个体存活的水温,即TL50,其实际的含义为半致死的温度。

致死温度可以用图254估计求得。

用这种方法测定的致死温度只是特定暴露时间下的结果。

但暴露时间短,存活率就高;暴露时间长,存活率就低。

这就需要进行不同暴露时间的致死试验,才能找出鱼类耐受温度的极限。

2.水温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对大多数鱼类,水温的高低直接决定鱼的体温。

因此在适宜温度区范围内,当水温上升时,鱼的体温随之而升高,体内的生理过程就加快。

这通常符合范霍夫定律,即温度每升高10ºC,生理过程的速度加快2—3倍。

因而水温影响到鱼类各项生理活动的强度。

例如鱼类的摄食强度、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率、生长率、胚胎发育以及到达性成熟的时间等都受水温的直接影响。

水温对鱼类产卵期的到来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草、青、鲢、鳙在春季水温18℃以上才开始产卵,大麻哈鱼的产卵水温则在12℃以下。

这表明一定的水温对于鱼类产卵是一种刺激,春季产卵的鱼类要求升温,而秋冬产卵的鱼类则要求降温。

(三)鱼类对水温变动的适应鱼类依靠皮肤感觉器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动。

通过布尔的条件反射实验得知鳕、康吉鳗、鲽、缎虎鱼和云鲥等,因种类和季节不同,可感觉的温差为0.03—0.1℃。

水温的急剧变化,即使在适温范围以内,也可造成死亡。

一般鱼类能够忍受的变化幅度为4—5℃。

鱼苗的忍受能力要差得多,例如将健壮的鳡和鳤鱼苗的生活水温由20℃猛升至25.6℃,4—5小时后全部死亡.在自然界中,鱼类随着水温的下降,产生追求适温的迁移与洄游。

在冬季,鱼类游至具有适宜温度的越冬场过冬。

淡水鱼类特别是北方淡水鱼类在冬季新陈代谢活动降低,很少吃食、活动,呼吸频率降低。

在高温季节,一些生活在淡水小水体中的鱼类如非洲肺鱼和美洲肺鱼处于夏眠状态,将身体潜入泥穴中,仅在泥表留有小孔进行呼吸,很少活动。

二、盐度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水的渗透压影响鱼类的生活,这关系到鱼类的分布、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很多方面。

(一)按照生活于不同盐度的水域对鱼类的划分从纯淡水直到盐度为47%。

的海水,都有鱼类的分布。

按生活水域的盐度,可将鱼类划分成四类。

1.海水鱼类它们适应于盐度较高的海水水域。

通常海水的盐度为16%。

—47%。

之间。

在这种高渗性环境中,海水硬骨鱼类的体液属低渗性,海水软骨鱼类的体液依靠潴留尿素而属高渗性,两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不同。

2.咸淡水鱼类它们适应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水的盐度在0.5%。

—16%。

之间。

有一些海水鱼类在一定的阶段进入河口区生活,有一些淡水鱼类也能生活于河口区的低盐区段。

3.淡水鱼类它们适应于淡水水域,水的盐度低而稳定,在0.02%。

—0.5%。

之间。

4.过河口鱼类它们对盐度的适应有阶段性,属这一类型的鱼类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溯河鱼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高盐度的海水中生活,在生殖时期由海水经过河口区进入淡水水域产卵,如大麻哈鱼、鲥鱼等。

(2)降海鱼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生活,至生殖时期由江河下游至河口区,而后进入海中产卵,如鳗鲡。

(二)按照对盐度幅度的忍受能力对鱼类的划分1,狭盐性鱼类对于水的盐度要求较严格,只能耐受有限范围的盐度变化。

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属狭盐性鱼类。

但其中有些种类能够生活在半咸水中,例如鲤、鲫能够在10%。

的盐度中生活,草鱼甚至能生存在14%。

的水中,这和它们皮肤鳞片的低渗透性有关。

2.广盐性鱼类对于水中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能忍受的盐度幅度较广。

咸淡水和过河口鱼类属广盐性鱼类。

当盐度缓慢变化时,广盐性鱼类表现出很高的耐性。

例如罗非鱼、鲻和鲮等通过逐步过渡,能从淡水进入海水生活,或者从海水进入淡水生活。

(三)盐度对于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在不适宜的盐度中,鱼类即使能够生存,也不能正常生长。

草、青、鲢、鳙等在盐度为3%。

—6%。

以上的水中不能正常繁殖。

而鲪在盐度3%。

—6%。

以上的水中,性腺才能正常发育和有较高的成熟率。

过河口鱼类追求适宜的盐度是决定其洄游路线的重要因素。

布尔的实验证明云鲥能感觉相当于自然海水盐分浓度1/10的变化。

三、水中的溶解气体(一)溶氧水中的溶氧量关系到鱼类能否生存以及各项生命活动的强度。

海洋中的溶氧一般呈饱和状态,缺氧现象通常不会发生。

淡水水域中的情况则不然,不同水域和同一水域不同环境状况的溶氧量有很大的差异。

高纬度区水温较低的水域和流水的环境,溶氧量较高;池沼湖泊等静水环境,特别是高温季节的小水体中,溶氧量较低,而且由于其它因子的影响,会发生很大的变动,这包括季节的和昼夜的变化。

适应于上述不同环境条件的鱼类,对于水中溶氧量的要求以及水中溶氧量对它们的影响十分不同。

海洋鱼类和流水生活的淡水鱼类属狭氧性鱼类,它们要求水中有较高的溶氧量。

反过来,水中溶氧量不很大的降低,对它们的生活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例如,冷水性流水生活的鲑鳟鱼类要求很高的溶氧量,在夏季(水温20℃以下)要求的溶氧量是7—1lml,即使在冬季也要求5ml/L以上。

温水性流水生活的鱼,如鳡等,虽然比鲑鳟类要求低,但也不能忍受低氧环境。

静水生活的一些鱼类对水的溶氧量要求不高,称为广氧性鱼类,例如大多数鲤科鱼类,在夏季环境溶氧在3mL以上,冬季在1—2mL/L左右就能正常生活。

水中溶氧量的变动,导致鱼血氧含量的变动,从而影响鱼类的各项生命活动。

例如在20—23℃水中溶氧量为3ml/L时,鲤科鱼类血液的氧含量达到正常水平,因而在此值以上,它们能够正常地活动、摄食、生长和发育。

低于此值时,各项生命活动将受到影响。

当下降到浮头的溶氧量时(约为0.7一lml/L)呼吸困难,不能正常摄食生长。

继续下降到窒息点时(0.2—0.3ml/L左右),发生窒息死亡。

水中的溶氧量还由于关系到其它非生物与生物因子的变动,而对鱼类产生间接的影响。

水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时,由于强烈的光合作用,产生过多的氧气,或者由于强烈的将水和空气混合,造成溶解气体的过饱和,而导致鱼患气泡病,这对鱼苗是一种致命的疾病。

(二)二氧化碳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降低鱼血的氧合能力。

用鲢、鳙鱼种(约长35mm左右)试验二氧化碳对鱼的影响,当二氧化碳含量为14—21ml/L时,鱼的生活正常;含量增至56ml儿时鱼感到不适,并开始浮头;上升至96ml/L时,鱼体失去平衡;升到196ml 几时,鱼丧失游泳能力,呼吸急促,不久就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