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十六章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行为与养殖环境关系研究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行为与养殖环境关系研究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养殖鱼类的行为与养殖环境关系研究随着人类对食物需求的不断增加,养殖渔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逐渐兴起。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理解养殖鱼类的行为与养殖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养殖鱼类的行为与养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养殖渔业工作者提供相关研究成果以改善养殖环境与养殖效率。

一、养殖鱼类行为的重要性养殖鱼类的行为对其生长、繁殖和免疫力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养殖鱼类的日常行为可以帮助养殖人员判断鱼类的健康状况以及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例如,鱼类的觅食行为和栖息行为可以反映鱼类的饮食需求和适应性。

同时,鱼类的游动活动也与其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密切相关。

二、养殖环境对养殖鱼类行为的影响养殖环境的条件与养殖鱼类的行为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合理的水质、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对鱼类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鱼类在温水环境下更容易觅食和生长,而水质不佳会使鱼类抵抗力下降,影响其行为和生长发育。

鱼类对光照也有一定的敏感性,光线的变化可以影响鱼类的觅食和活动。

三、养殖环境优化对养殖鱼类行为的影响优化养殖环境可以改善养殖鱼类的行为和健康状况,提高养殖效益。

首先,合理控制水质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其次,在饲养管理中考虑到鱼类的行为需求,如觅食、栖息和游动等,提供丰富的饲料和适宜的养殖设施。

同时,注重养殖环境的清洁和良好的水质管理,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四、养殖鱼类的行为研究方法了解养殖鱼类的行为需要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

直接观测法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观察鱼类在养殖环境中的行为活动,如觅食、游动和群聚等,获得相关数据。

电子标签、摄像监测和行为指纹识别等技术也可以辅助行为研究。

此外,通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和行为模式的建立,还可以深入探讨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养殖鱼类的行为与养殖环境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在养殖渔业工作中,了解养殖鱼类的行为特点和行为需求,优化养殖环境,有助于提高养殖效益和鱼类健康状态。

认识鱼类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

认识鱼类的生活习性和栖息地

地下水域:一些特殊种类的鱼类生活在地下水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沼泽和湿地: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珊瑚礁区域:许多鱼类选择在珊瑚礁区域栖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庇护所。
岛屿和海岸线:一些鱼类会栖息在岛屿和海岸线附近,利用礁石、洞穴等作为庇护所。
河口区域:一些鱼类会在河口区域栖息,这里水流较缓,食物丰富,同时适应了咸水和淡水的环境。
深海平原:一些深海鱼类栖息在深海平原,适应了黑暗、高压的环境。
淡水栖息地:湖泊、河流、池塘等
海水栖息地:珊瑚礁、海草床、深海等
栖息地变化: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类活动等因素,鱼类的栖息地正在发生改变
栖息地选择:鱼类根据食物来源、繁殖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栖息地
添加标题
鱼类的数量和分布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
添加标题
鱼类依赖水生植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水生植物为鱼类提供庇护和产卵场所
水生植物有助于维持水生生态平衡,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鱼类与水生植物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健康的生态系统
渔业捕捞: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枯竭,影响生态平衡
污染与排放:工业废水、废弃物排放对水域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影响鱼类生存
水库与水电站:水库建设改变鱼类栖息地,影响其繁殖和迁徙;水电站建设阻断鱼类洄游通道
水利工程与河流改造:影响鱼类栖息地和繁殖环境,破坏河流生态系统
鱼类对食物来源的适应性:鱼类的食物来源广泛,它们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鱼类对水域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的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域环境,如淡水、海水、湖泊、河流等,它们通过适应各自的环境来生存和繁衍。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关系分析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关系分析

1. 集群
集群是种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不是所有的鱼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集群。 许多鱼类在幼小时形成鱼群,成长后就分散活 动,特别是淡水凶猛鱼类,分散便于觅捕食物 。
硫化氢(H2S)
是在溶氧不足时,含硫的有机物经嫌气性细 菌分解产生,或者是富含硫酸盐的水质,经硫 酸盐细菌的还原作用而生成。
当增加水中溶氧时,硫化氢即可被氧化而消 失。
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很强,易与血红蛋 白中的铁化合而失去载氧能力。虹鳟幼鱼的阈 值致死浓度为0.0087mgH2S/L。
氨(NH3 )
一、水温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其 周围的水温相差不超过0.1-1℃,只有金 枪鱼类相差达10℃以上。
水温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对代谢作用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 ,代谢作用增强 对生长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生 长加速。 对摄食和消化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 高,摄食旺盛,消化加速。
无光层(400m以下):鱼类向二个方向发 展:一是具有特别发达的眼,并常常具有 发光器;另一是眼睛退化或无眼,而代之 以发达的侧线器官、触觉器官等。
发光鲷
暖水性能发光的底层小鱼,体长一般在58~75毫米,眼较大
生活在光线很弱的江湖混水底部的鱼眼一般较小,如泥鳅等
生活在只有微弱光线的洞穴中的鱼,眼往往退化,如盲鳉 ,或极小,如黄鳝。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海水鱼的繁殖要求一定 的盐度。
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孵 化率。
对分布的影响。不同种类渗透压调节能力不 同,影响其分布。
根据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情况,可将鱼类分为 :
海水鱼类 淡水鱼类 洄游性鱼类 河口性鱼类(又称半洄游鱼类)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水域生态系的能量和物质循环途径◆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因子都和鱼类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处于不同生理状况下的个体,对于各种非生物因子变动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

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有:水温、盐度、水中溶解气体、PH值等。

生态系统模型图一、水环境 - 水的性质1. 密度:★ 约为空气的800 倍,相当粘稠→流线型的体型★ 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 )→ 表面积 / 体积较大 + 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 压强:◇ 深度↑→压强↑,每加深 10 m ,约增加1atm ◇ 深海鱼类:肌肉的强度、骨骼中钙的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 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 透明度:◆ 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在5m 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 15m 深处绿光、黄光可达 20m 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 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 20m 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 优良溶剂:☆ 溶解→ O2、N2、CO2 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 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

二、水环境的类型 - 淡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n 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 41% 在淡水中◆流水环境 + 静水环境淡水环境 - 流水环境◇下游→水流缓慢、底质细、有机质丰富、沉积物增多◆鱼类→缓游性多以底质和水草为食,或以无脊椎动物为食鲤科种类最为丰富,另有肉食性种类如狗鱼、鲇类等。

河流对鱼类分布和区系组成的影响☆特征区分法→以流量、宽度、梯度、底质颗粒大小、植物类型、地质特征及形成年代等特征来区分河流☆ Marcell Huet 类群带法① 鳟带→ 以鳟和茴鱼占优势② 茴鱼带→ 为混合区系,但鳟和茴鱼繁盛且比鲤科种类、狗鱼、河鲈、鳗鲡多三、水环境的类型 - 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 200m 上陆坡带→深至约 1000m 下陆坡带→可达 3000m 深海底带→可深达约 6000m 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 200m ,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 1000m ,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 超深渊海层带→ 6000m 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 11000m◆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多样化、最广泛分布的类群之一,与生态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鱼类行为是受到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它们能够对环境做出反应,也能够对环境进行适应。

了解鱼类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鱼类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环境对鱼类行为的影响1、水质水质是影响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关键因素。

水质的变化会导致鱼类的神经系统和生理机能出现异常。

例如,过多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会导致鱼类鳃的严重损伤,影响其呼吸和营养吸收等基本生理功能。

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鱼类的行为。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较酸性和碱性的水体中,鱼类的活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食欲,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2、水温水温对鱼类的生殖、生长和行为等都有影响。

一些温度指标,如水温变化幅度、水深和光照等,与鱼类活动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

例如,在温度较高而水深较浅的水体中,一些肉食鱼类的活动行为会显著增加,而慢泳和静态的底栖鱼类则会减少运动。

3、光照光照对鱼类的生理和生态行为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其数量和组成。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光照激发了鱼类的觅食和逃避行为。

例如,白天阳光充足的时候,鲑尾鱼是在水面居多,它们在空中表现出各种激烈的行为,如跑跳、射水等。

4、水流水流是鱼类行为的重要元素,它能影响鱼类的趋异、游泳和觅食行为。

一些鱼类通常在流速较慢水域栖息,它们的身体弱小,行动缓慢,不能适应过强的水流。

而有些鱼类则适应了快速的水流,它们善于利用水流来觅食,比如黄鳝和鲤鱼。

二、鱼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食物链鱼类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担任着食物链的重要角色。

它们食物来源的多样性和数量不同会影响到食物链的结构和稳定性。

一些研究表明,鱼类的采食率与其有机体的大小成正比。

如果鱼类的采食率过高或采食对象过少时,就可能导致食物链崩溃。

2、生态平衡鱼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和生态平衡具有很大的影响。

鱼类能够协调和对流水环境进行适应,同时还能影响其他生物。

淮海工学院《鱼类学与鱼类学实验》习题集

淮海工学院《鱼类学与鱼类学实验》习题集

习题集鱼类形态学部分绪论名词解释“鱼”(真鱼)的定义:P4 通常以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的平衡;多数鱼体披鳞片;是一群终生在水中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问答题1.鱼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4参考上面第一章鱼体的外部形态名词解释软鳍鱼类:P18 多数低等真骨鱼类的背鳍完全由分节而可屈曲的鳍条组成,称为软鳍鱼类。

棘鳍鱼类:P18 高等真骨鱼类的背鳍除了由软条组成外,还有坚硬的棘,故称棘鳍鱼类。

鳍式:P23 以不同数字记录鳍条数目的方式。

问答题1. 鱼类有哪些体型并举出代表鱼类。

P12纺锤形:鲻,梭,鲐,马鲛鱼等。

侧扁形:乌鲳,绿鳍马面鲀,团头鲂等。

平扁形:黄鮟鱇,鰩,魟,鲼(fen,第四声)等。

棒形(鳗形):鳗鲡,黄鳝,海鳗,烟管鱼等。

2.请说明鱼鳍的形态与功能的适应性。

P18说明下列各式表示什么意义(说出下列各鱼鳍式的含义)P23罗马数字代表鳍棘,阿拉伯数字代表鳍条D代表背鳍,A代表臀鳍,C代表尾鳍,P代表胸鳍,V代表腹鳍1.大黄鱼的鳍式为:D.Ⅷ—Ⅸ,Ⅰ—31~34鱼第一背鳍由8-9枚鳍棘组成,第二背鳍由1鳍棘和31-34鳍条组成。

2.鲤鱼的鳍式为:D.3,15~22 或D.3—15~22或Ⅲ-15-22鲤只有一个背鳍,它有3枚不分枝鳍条和15-22枚分枝鳍条。

3.宽尾鳞鲀的鳍式为:D.Ⅱ,2十25第一背鳍有2鳍棘,第二背鳍有2不分枝鳍条和25分枝鳍条组成。

第二章鱼类的皮肤及其衍生物名词解释鳞式:P31 记录鳞片数目有一定的格式,即为鳞式。

问答题1.如何区别盾鳞、硬鳞、圆鳞、栉鳞?P28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一种鳞片,由表皮和真皮联合形成,成对角线排列。

硬鳞:为硬骨鱼纲的硬鳞鱼类所特有,完全由真皮形成,深埋于真皮层中的菱形骨板。

一般具有硬鳞质,鳞较坚硬,一般不作瓦覆状排列,鳞片间以关节突相连。

圆鳞:为真骨鱼类所有,一般呈瓦覆状排列,露出部分边缘光滑整齐,无细齿状构造。

栉鳞:为真骨鱼类所有,一般呈瓦覆状排列,露出部分边缘密生细齿,手摸会感到粗糙。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十六章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的范围因所指鱼类主体的含义而不同,有的情况下是指某一种鱼类或某一个种群,而有的情况下是指某尾鱼(个体)。

既然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那么和鱼类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因子,对鱼类有利或有害的因子,都是鱼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物种,鱼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矛盾的对立统一。

某种鱼类繁衍至今,说明它已经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

生存环境条件一些规律性的以及在种的形成历史范围内的变动,对该种鱼类虽然会产生影响,但仍处于该种鱼可能生存的范围之中。

当环境条件的变动超出种形成和繁衍历史的范围,必将引起这种鱼类的灭亡。

另一方面,鱼类本身也对生存的环境产生影响,在它的生命活动中也改变着自身所生活的环境。

例如生活在湖泊中的草鱼,由于它的食草特性,对湖泊的水生高等植物有直接的影响,它的排泄物促进了浮游植物的繁殖。

与此同时,还导致湖泊其它环境条件的变化。

所有这些因素的变动,反过来又会影响草鱼的生活。

不论是非生物性的还是生物性的生态因子,它们对于鱼类的作用都不是孤立的,单独的,而是综合的起作用,并且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当然,综合地起作用并不是一切因子等同地作用于鱼类,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主导因子与次要因子之分。

在环境中任何一种因子接近或超过某种鱼类生存或某项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极限时,这一因子对鱼类的生活就具有主导作用。

在增养殖生产中应该注意全面地、辩证地来分析这些因子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因子都和鱼类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处于不同生理状况下的个体,对于各种非生物因子变动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

一、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与恒温动物相比,鱼类的生热过程缓慢,生热量也较低,而且缺乏保持体温的结构。

因此大多数鱼类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的水温,通常不超过0.1—1℃。

16第十六章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6第十六章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第十六章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时间安排】2学时【目的要求】1、了解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

2、了解鱼类生活的生物因子。

3、掌握鱼类与生物性因子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1、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

2、鱼类与生物性因子的关系。

◆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教学内容】第一节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一、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1、根据对水温适应的情况对鱼类的划分*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温水性鱼类*冷水性鱼类2、根据对温度的适应幅度对鱼类的划分* 广温性鱼类适温幅度最广,多为温水性鱼类。

*狭温性鱼类温幅度较窄,多为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以及冷水性鱼类。

3、水温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1)、不同温区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2)、水温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4、鱼类对水温变动的适应二、盐度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水的渗透压影响鱼类的生活,这关系到鱼类的分布、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很多方面。

1、按照生活于不同盐度的水域对鱼类的划分* 海水鱼类* 咸淡水鱼类它们适应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水的盐度在0.5‰—16‰之间。

* 淡水鱼类* 过河口鱼类(溯河鱼类、降海鱼类)2、按照对盐度幅度的忍受能力对鱼类的划分* 狭盐性鱼类对于水的盐度要求较严格,只能耐受有限范围的盐度变化。

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属狭盐性鱼类。

* 广盐性鱼类3、盐度对于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三、水中的溶解气体1、溶氧2、二氧化碳四、pH1、一般鱼类适宜中性或弱碱性环境,pH值为7—8.5的范围。

鱼类能够生活的pH值一般为5.0一9.5。

2、鲑科鱼类对水的pH值要求较严格,在pH为5—6.5范围内,生长率就明显下降。

草、青、鲢、鳙等对pH值的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其适应范围为4.6—10.2。

五、光、声、电、水流及底质等因子对鱼类生活的影响1、光光对鱼类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多方面影响。

光与鱼类的视觉器官光与鱼类的体色光对鱼类摄食的影响光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光对鱼类繁殖的影响鱼类对光的反应2、声鱼类除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振动和声振动外,还可能感受超声振动,而且许多鱼类还能发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章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时间安排】
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

2、了解鱼类生活的生物因子。

3、掌握鱼类与生物性因子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1、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与生物因子。

2、鱼类与生物性因子的关系。

◆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
一、水温
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1、根据对水温适应的情况对鱼类的划分
*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
*温水性鱼类
*冷水性鱼类
2、根据对温度的适应幅度对鱼类的划分
* 广温性鱼类适温幅度最广,多为温水性鱼类。

*狭温性鱼类温幅度较窄,多为热带和亚热带性鱼类以及冷水性鱼类。

3、水温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1)、不同温区对鱼类生命活动的影响
2)、水温对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4、鱼类对水温变动的适应
二、盐度
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水的渗透压影响鱼类的生活,这关系到鱼类的分布、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很多方面。

1、按照生活于不同盐度的水域对鱼类的划分
* 海水鱼类
* 咸淡水鱼类它们适应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水的盐度在0.5‰—16‰之间。

* 淡水鱼类
* 过河口鱼类(溯河鱼类、降海鱼类)
2、按照对盐度幅度的忍受能力对鱼类的划分
* 狭盐性鱼类
对于水的盐度要求较严格,只能耐受有限范围的盐度变化。

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属狭盐性鱼类。

* 广盐性鱼类
3、盐度对于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三、水中的溶解气体
1、溶氧
2、二氧化碳
四、pH
1、一般鱼类适宜中性或弱碱性环境,pH值为7—8.5的范围。

鱼类能够生活的pH值一般为5.0一9.5。

2、鲑科鱼类对水的pH值要求较严格,在pH为5—6.5范围内,生长率就明显下降。

草、青、鲢、鳙等对pH值的变化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其适应范围为4.6—10.2。

五、光、声、电、水流及底质等因子对鱼类生活的影响
1、光光对鱼类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多方面影响。

光与鱼类的视觉器官
光与鱼类的体色
光对鱼类摄食的影响
光对鱼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光对鱼类繁殖的影响
鱼类对光的反应
2、声
鱼类除能感受机械振动、次声振动和声振动外,还可能感受超声振动,而且许多鱼类还能发声。

按所发声音的性质,有的是机械声,如游动、摄食、呼吸等动作时发出的声音。

还有一些是生物声,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如恐吓声、认识声和信号声等。

3、电流
鱼类对电流呈灵敏的反应,但反应的灵敏度因种而异。

通常皮肤感受器发达的鱼对电流的反应更为灵敏。

例如叉尾鮰对电流的反应比金鱼强烈。

鱼类能用自己的放电器官进行放电。

放电可分为两种类型(强电鱼,如电鳐;弱电鱼,如黑海瞻星鱼)
第二节鱼类与生物性因子的关系
一、鱼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1、种内关系
* 同种个体的集群生活
* 不同的鱼类集群生活也各异
* 集群的作用
* 集群生活不利的方面
* 鱼类的非集群生活
* 种内关系的矛盾方面
2、种间关系
* 凶猛鱼类和被食者的关系
* 鱼类之间直接或间接争夺饵料的关系
* 共栖和共生
* 寄生
* 种间对生活环境的竞争与互利
二、鱼类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
1、水域中各种生物与鱼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极为复杂,而其主要方面仍与营养有联系。

2、有不少水生生物与鱼类具有共栖或共生的关系。

3、鱼类生活环境中的水生生物,微小如细菌和原生动物,大至高等的水生植物和水生哺乳类,它们的各项活动还关系到环境中各项非生物因子的变动,而对鱼类产生不同性质的影响。

【教学方法】
以例子讲授相关内容:
以鲑点石斑鱼的耗氧率以例讲温度与代谢的关系;
以点带石斑鱼胚胎发育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鱼类类与生物因子的关系简单介绍,海洋学与海洋生态学有相关内容。

【作业题】
一、名称解释
01.生态系统;02.食物链;03共生;04共栖;05寄生;06广温性鱼类;07狭盐性鱼类;
二、填空题
01.各种鱼类对温度适应情况差别很大,可以将所有的鱼类划分为三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
02.温度对鱼类代谢活动的影响,可用_______或_______.
03.大多数鱼类适应于用____来与水中的________进行气体交换,而不能直接吸收大气中的氧.
04.水体的缺氧,会引起鱼类呼吸中枢的兴奋,将以提高呼吸活动来应付溶氧之不足.当严重缺氧时,则产生______现象.
三、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01( )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将或多或少地涉及食物链中其他环节,甚至整个或邻近的群落.
02( )鱼类一般生长规律是在孵化后的最初几年生长迅速,以后逐渐缓慢.
03( )鱼类不同的食性直接影响鱼肉的质量,一般说来,肉食性鱼类, 特别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的肉质较高,植食性鱼类的肉质稍差.
四、选择题
01.一般鱼类的最适宜的生长温顺度范围多在( )之间.
A:20--30℃B:15--20℃ C:18--25℃D:30--35℃
02.我国鲢鳙的幼苗在保持含氧充足的情况下,二氧化碳超过100mg/l时,便出现( )现象.
A:呼吸困难B:立即死亡C:引起死亡D:昏迷仰卧
03.生活于静水湖泊或池塘中的几种鲤科鱼类,对溶氧的要求夏季在( )时已足.
A:2--0.5mg/l B:4mg/l C:5--6mg/l D:0.5--3mg/l
04.下列鱼中( )为热带鱼类。

A:大麻哈鱼B:革胡子鲶C:大黄鱼D:小黄鱼
05.一般盐度在0.2--0.5左右的是( ).
A:淡水鱼类B:海水鱼类C:洄游性鱼类D:河口性鱼类
06.下列鱼中()是第一次产卵后即绝大部分死亡。

A:鳗鲡B:中华鲟C:石斑鱼D:大黄鱼
07.养鱼池一般都要求保持PH在()
A:碱性B:弱碱性C:中性或弱酸D:中性或弱碱性
【讨论题】
研究鱼类对环境因子的适应在养殖学上有什么意义
【思考题】
如何研究鱼类对水温、盐度的适应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