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苏轼对亡妻凄婉的爱情及相思之情;3.鉴赏词中的表现手法,体悟感受词作里传达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资料】1.苏轼和王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文学上的三苏指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22岁中进士,入世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等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59岁被贬惠州,62岁被贬詹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
十六岁时,与当时十九岁的苏轼成婚。
二人两情相悦,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
苏轼悲痛欲绝,久久不能忘记,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
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
她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见识的告诫和嘱咐。
所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王弗的去世,无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对苏轼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正是由于与妻子情深意笃,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样的长久。
2.本词写作背景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
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3.苏轼的三个妻子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质朴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诗歌鉴赏力能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悼念亡妻的同时,委婉地抒发十年间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教学重点:写景、记事、抒情纯以白描取胜的特点。
教学难点: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读法、情感体验法、讨论法教学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世上有一种别离叫伤心欲绝,有一种回忆叫痛彻心扉。
江淹在《别赋》中曾说过“黯然销魂者,为别而已矣”,柳永在《雨霖铃》中也曾讲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话题,尤其是对相爱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片相思佳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豪放词人——苏轼。
背景介绍:(课件)公元1055年,19岁的苏轼与年方16的王弗结婚了。
王弗,四川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以这样说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二.总体把握(一)听课文朗诵,学生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巡回答疑。
(二)课文分析1、标题是”记梦”,作者开篇是否写“梦”了?为了开门见山,上片的内容可否删除?明确: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一﹑整体设计思路说明。
本课是苏教版选修课程中“‘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一章中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本章节一共选入了苏轼的四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分别想从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不同的层面介绍苏轼对宋词的创新和贡献。
从而让大家了解一个全面而完整的苏轼。
苏轼的词强调词的主体性,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首词也是苏轼的一项创新:即以悼亡题材入词。
对于悼亡这一题材来说,苏轼的这一创新,不仅没有冲淡悼亡词的庄重,反而增加了词作的抒情色彩,《江城子》一篇质朴而庄重,感情蕴藉深厚,感人至深。
在苏轼之前,只有悼亡诗没有悼亡词,苏轼之后,涌现了很多悼念亡妻的绝佳词作。
教师将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使学生快速的进入相应的情境,结合多媒体图片介绍本课相关背景,使学生了解王弗其人以及她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其次运用朗读教学的方式展开,使学生充分地了解文本。
再次教师抓住关键字具体分析,充分地拓展文本的内涵。
最后,拓展延伸,提一下悼亡词,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二、教育背景分析。
对本首有关苏轼王弗彼此恩爱情深流传千古的词,我们不能不熟悉。
这首词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多么深奥的语义。
在朴素的文字下却蕴含着无比的深情。
对于苏轼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不深刻。
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我们将认识一个多情的苏东坡。
三、教学目标分析:⑴知识和能力: ①了解词作背景,结合注释诵读全词。
②能记住一两个苏轼和王弗之间的小故事,并能有一些自己的感慨。
⑵过程和方法:①从语言入手,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初步把握和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②能够感知苏轼对王弗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深沉思念。
对苏轼形象的理解除豪放外更添多情的特征。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够受到感染和启迪。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课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习目标1、根据课下注释读懂词的含义,并背诵本词。
2、诵读体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
3、学习积累,鉴赏词作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体会苏轼的深情,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学习重点诵读体悟,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提高感知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能力。
学习难点学习积累,鉴赏词作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体会苏轼的深情,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朗读鉴赏,通过比较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用案人自我创新一、情景导入苏轼,我们高一学过了他的散文赋名篇《赤壁赋》,领略了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洒脱、达观;学过了他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了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与旷达。
这两篇佳作让我们更多的懂得了他的“豪放”,而他内心深处的“婉约多情”则是我们不熟知的。
苏轼,千古第一风流人物,我们应该对他有更多的学习。
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去感受他的“十年生死”之梦。
二、感知诗词:古诗词诵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重点词语:思量:想念,相思。
千里孤坟:孤坟远在千里之外。
话:谈论、叙说。
纵使:即使。
应不识:(你)应该也认不出(我)来:助气助词,无义。
小轩窗,正梳妆: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顾:看。
料想每年的明月之夜,你在那短松冈上,都会因思念我而柔肠寸断吧。
料得:料想。
肠断: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2、译文:十年来,我们阴阳两隔,彼此茫然不相知。
虽然我没有刻意去想你,可心中自然难以忘怀。
你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我难过时也)没有地方诉说心中的悲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含义,学习表现手法。
2.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悼亡词的真挚。
3.鉴赏词作里表现出的情感美、艺术美。
【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dān]州。
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等。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词—“苏辛”苏轼辛弃疾书—“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文—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曾巩、王安石【思】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你从那些字眼看出来的?2..本词题目为“记梦”,整篇词都在描写梦中的情景吗?试分别找出梦前,梦中梦后的诗句。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议】1.“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句表达了什么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2.“不思量,自难忘”两句是否矛盾,为什么?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和“十年”一句有什么关系?联系苏轼生平,思考本句中的“凄凉”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情感?4.本词有哪些艺术特色?【检】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词人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
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教案主讲人:张玉教学目标: 1. 了解写这首诗的背景。
2. 理解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3学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的魅力何在?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一个形象?请结合学过的词句来回答。
(豪放、豁达、才华横溢)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首著名的悼念亡妻王弗的词《江城子》,来体会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二、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三、品读与探讨:1、内容讲解(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设计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概述】本节课旨在通过分析、理解并解读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培养对文学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逐渐掌握文学作品的解读技巧,并能够从中领悟到文学作品的美感与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1.学习和理解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基本背景和创作意图;2.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通过对作品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处境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与追求。
【教学重点】1.解读杨万里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分析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手法;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揭示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表面现象背后的深层含义;2.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色和处境的理解,并联系到现实生活。
【教学准备】1.复印杨万里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文本;2.准备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城子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城子的联想和感受;2.展示杨万里的画作《江城子写生图》,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江城子的描绘。
二、阅读和理解(20分钟)1.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文本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阅读;2.学生阅读完毕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3.指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及对杨万里的诗歌风格的感受。
三、解读和思考(25分钟)1.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引导学生深入解读作品;2.分析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情感抒发和意象象征等方面,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3.通过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处境的反思,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追求和价值观进行思考和探讨。
四、练习与拓展(20分钟)1.引导学生仿写一段诗句,表达自己对江城子的想象和感受;2.组织学生集体或小组朗读自己写的诗句,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3.展示其他与江城子有关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读懂词作,通过诵读感悟苏轼对亡妻真挚而深沉的情感。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词作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3.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苏轼豪放词风的另一面。
教学重点感悟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作表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问答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出示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中的一段话,思考王弗在苏轼眼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
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当十九岁意气风发的少年郎苏轼遇上了年方二八(16岁)的聪颖女子王弗,两人成婚了。
王弗出生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温柔聪慧,在事业和生活上都给苏轼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天妒红颜,幸福的婚后生活仅仅过了十一年,26岁的王弗身染重疾,不幸病逝。
公元1075年,王弗离世十年,历经宦海沉浮的四十岁的苏轼来到距离亡妻千里之遥的密州任职,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了自己的结发妻子,不禁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下了旷世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二、初读:体会词情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朗读与点评。
2.思考:标题写到“记梦”,是否一开篇就在写梦?哪几句在写梦?明确:不是,写梦的诗句为“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本词以“梦”为线索,按照“现实——梦境——现实”的结构来写(手法:虚实结合)三、品读:感悟深情(1)品味“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
明确:“茫茫”即“茫然不相知”“音讯渺茫、模糊不清”,之所以感到“茫茫”,是因为苏轼和妻子已十年未见,天人两隔、生死相隔。
“两茫茫”则说明不只是词人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包含了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
短短七个字,既奠定了全词凄婉沉痛的感情基调,也包含了苏轼对妻子深沉的思念。
(2)任务:找出上片感触深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2.今天来体会苏轼性格中的另一面——多情。
公元1055年,一对新人结婚了。
新郎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是16岁的王弗。
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
据记载,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盛开,月色清朗,对苏轼说:“春月胜与秋月。
秋色让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
可召清高之人饮此花下。
”东坡听了高兴地说:“此乃诗家语也。
”王弗贤淑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进行过多次有识见的告诫、嘱咐。
可见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
这对诗人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三、学习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苏轼著名的悼亡诗《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诗人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那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乙卯”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千里)孤坟
(明)月阴冷凄凉深挚思念孤寂哀伤
(短)松冈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通过分析本词的意象和意境,我们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自己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全词,并且思考下面的问题。
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
茫茫:遥不可及。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相思太苦、旧情难忘。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苏轼被卷进了这场漩涡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流徙,历尽苍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为伊消得人憔悴”不仅是大地上的灰尘,也是岁月的风尘、情感的风尘,“鬓如霜”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万语千言,从何说起呢?语言又是那么的笨拙和苍白。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感情的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
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
(四)写作手法鉴赏
通过解读文本,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词人对亡妻的深挚感情,这首词被称作“千古悼亡诗之魁”,除了感情真挚动人之外,本首词在写作手法上也比同类词略胜一筹。
下面我们就进入本词写作手法的鉴赏。
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全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
不是。
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时间顺序。
在词中找出依据。
看词中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刚才所说的时间顺序?
这首词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
交织起来。
题虽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师明确并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四、当堂背诵、默写
五、课堂小结
六、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意象、意境、感情
二、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三、因为爱情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学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二、学习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初读:整体感知
1.了解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四)写作手法鉴赏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当堂背诵、默写
四、作业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简案
江苏省东台创新高级中学刘凤宝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抓意象-析意境-品感情”的词作鉴赏方法。
2、掌握词作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词作的意象、意境分析,词作感情品鉴
2、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鉴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二、学习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一)诗人小传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2、诵读全诗,自主思考
词作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从词中你读出了词人何种感情?
(三)品读:合作探究,文本解读
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
2、词作明明是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应该“常思量”才对,为什么词人又说“不思量”,这样写是否矛盾?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仅仅是因为时间过得太久,久到亲密的两个人不认识了吗?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联系词的写作背景思考。
4、词人期盼与亡妻相见,为什么在梦中见了,却又“相顾无言”?
(四)写作手法鉴赏
1、题目是《记梦,》词作的内容全部是梦境吗?那词作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当堂背诵、默写四、课堂小结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