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共50页文档
中国各民族特色饮食习俗

傣族的民族特点1、民歌舞蹈傣族民歌曲2113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
5261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4102,西双1653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
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
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
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2、节庆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
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3、民居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
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
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4、服饰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5、饮食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
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糯米装进竹筒后加水后,用一个玉米胡塞上,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傣族还有很多特色烧烤。
傣族的凉拌也十分美味,比如干巴丝,包烧鱼等等。
普洱茶是云南普洱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景颇族民族的特点1、景颇族是纯朴、直爽、热情、好客的民族。
当你要离开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告辞。
如果你不说一声就离开,人家会说你无道德、缺教养。
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

中国饮食文化之少数民族饮食习惯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各兄弟民族之间不断交流,共同发展,创造了包括饮食文明在内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我国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饮食习俗。
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从历史发展来看,可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牲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
假设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中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华北及华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习俗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人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蒙古人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
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假设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
蒙古人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
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
蒙古人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在做手抓羊肉时,忌煮得过老。
蒙古人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
蒙古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
10个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10个少数民族饮食习惯1、白族饮食习惯白族注重节庆,几乎每节都有一至数种应景食品。
如春节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斋饭;三月街吃蒸糕和谅粉;清明节吃凉拌什锦和“斋筵香”(炸酥肉);端午节吃粽子和雄黄酒;尝新节吃新豆、嫩瓜和陈谷掺新米饭;火把节吃甜食和各种糖果。
白族也有饮食忌讳,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铁刀,主妇做饭应悄无声息,不能吹火,须到井边“汲新水”。
丧家做饭,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红色食料,不能做红包菜肴。
进扭时长辈上坐晚辈侍奉。
2、苗族饮食习惯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过去,由于山区缺少食盐,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终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调味,日久形成习惯。
3、回族饮食习惯回族主食中,面食多于米食,在饮食生活习惯中喜欢吃甜食,在菜肴中回族喜欢吃羊肉,对羊肉特别的感兴趣。
4、东乡族饮食习惯东乡族的日常饮食多为小麦、青稞、玉米、豆子、谷子、荞麦、胡麻和沙甜肥大的"东乡土豆";"东乡土豆"水少面饱,沙而甜,含淀粉量高,东乡人常用土豆作点心、醋、粉条等多种食品,深受人民喜爱。
副食是鲜嫩醇香的"栈羊"、牛、鸡、蛋、蔬菜和瓜果。
他们一日三餐,饭菜合一、多原料合烹是其饮食的显著特色。
5、白族饮食习惯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胙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
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
白族人民喜好饮茶。
一般饮用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
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蒙古族蒙古族人性情豪放直爽,热情好客,是蒙古族人民长期形成的民族特点。
按照习惯,有客必待,不分远亲近邻,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是满腔热情,诚恳款待。
客人来时,主人要出去迎接,并为客人接缰下马,请客人进毡房,男人从右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妇女从左边走到佛像下面落坐。
一般招待以奶制品和手抓羊肉见常。
客人来了现杀羊,杀羊时把羊牵到客人面前,请客人看过,客人点头允许后再去宰杀,这叫“问客杀羊”表示对客人尊重。
吃羊肉时,先割下羊头,羊尾肉供佛,然后敬客。
吃饭时,一家人围在客人四周共同进餐,亲如家入。
吃“手抓肉”,不加盐和其他调料,用水煮熟即成,用手把着肉吃。
用手抓肉招待客人有一定的规矩,较讲究的是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
吃牛肉,则用一只脊椎骨肉配半截肋骨及一小段肥肠敬客。
宴请尊贵客人和喜庆酒会,要摆整羊席,也叫全羊席。
宴席上,吹拉弹唱,气氛非常热烈。
主人、客人尽情畅饮,客人吃得多吃得好,主人更高兴。
如需要住在主人家,会受到热烈欢迎,不论住几天,顿顿都敬献酒肉,歌乐相伴。
姑娘回娘家,则以羊胸脯相待。
小腿骨、下巴额和脖子肉等都是家庭晚辈和小孩吃的。
牧民家的奶制品四季都有,包括香气沁人的奶茶,醇美的奶酪,营养丰富的奶油、奶皮、黄油和具有咸甜等不同味道的奶酪。
这些食品,用来招待客人,互相赠送和家庭食用。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镶、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裕固族客人光临,先以早茶方式招待,然后用手把肉和青稞酒款待。
居家饮食习俗很讲究长幼秩序,家庭成员的就餐位置是固定的。
如锡伯族用餐,朝西的一方为上席,父子不能同席;乌孜别克族用餐时,长者坐上席,幼者坐下席;家庭人口多的,分席用餐。
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招待客人时,要牵一只肥羊,走到客人面前,将羊举过头顶,等客人允许时,方可宰杀.肉煮熟之后,先向客人献上羊头,客人随手从羊脸颊上割下一片肉,敬给席上最年长者。
了解各民族的美味佳肴

•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 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 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 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 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 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 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
•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 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 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 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 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 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 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 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 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 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 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一日三餐 早餐吃馕 喝茶或“乌马什”(玉米面 粥),中午为面类主食,晚饭 是汤面或馕茶。吃饭时一家 大小共席而坐,吃完饭,在 拿走餐具前,由长者带领大 家作“都瓦”(祈祷),然后 离席。
维吾尔族的日常饮食以 面食和牛羊肉小吃为常 餐,喜爱水果、蔬菜、 奶制品与茶点心,爱喝 熬煮的奶茶、茯砖茶和 红茶。待客、节日和喜 庆的日子,一般都吃抓 饭。维吾尔族的风味饮 食主要有:
3:馕坑中的烤包子 烤包子维吾尔语 称“沙木沙”。用羊肉、羊尾油、洋 葱等做成馅心。再用面皮包成方形, 放入馕坑烤熟即成。
他们吃菜必须见肉,多为牛、羊、鸡肉, 习惯用胡椒、辣椒面、孜然、洋葱等调 料,还喜欢用黄油、蜂蜜、果酱、果汁、 酸奶、马奶等以提味增香,主要名菜有 烤全羊、卡瓦甫(烤肉,包括整烤、串 烤、锅烤、馅饼烤)、维吾尔族日食三 餐,早晨吃馕和各种果酱、甜酱,喝奶 茶、油茶等;午饭多吃米面食品;晚餐一 般吃馕、汤面之类。每餐饭量不求多, 但求精细,口味与蒙古族近似,特别重 视饮食卫生。
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

演讲目标:
1、理解中国的传统饮食 民俗 2、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 的主要食俗
3、发扬我国传统食俗传
统文化
谢绝拷贝
1
制 作
学 校: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专业年级:旅行社经营与管理091班 组 长:宋兴芳(主讲)
组
员:李甜丽 周琼 袁婷 蒋买丽 朱在丽
谢绝拷贝
2
一、饮食民俗的概念
饮食民俗,即民间饮食风俗,是广大民众一,每家每户必 有泡菜,在他们的饮食 里泡菜是必不可少的原 料。
谢绝拷贝
10
3、蒙古族(481万人)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以畜牧业为主,
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日食三餐,以牛、羊 肉为主食,喜食烤、烧肉、手抓肉和酸奶疙瘩。 嗜饮砖茶,能饮酒。农区以米面为主食,爱吃包 子、饺子、蒙古馅饼和炒面等,爱喝烈酒和砖茶, 每餐离不开奶与肉,即“白食”与“红食”。
谢绝拷贝
33
好吃的佤族香猪手
谢绝拷贝
34
佤族鸡肉烂 饭
特色小吃 蜜糖饭
谢绝拷贝
35
5、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多从事农业,日食三餐,农 忙或节庆时则增加早点或午点。平坝多以稻、麦为主 食,山区则以玉米、荞麦等杂粮为主。肉食以猪肉为 主,擅长腌菜和酱品。吃饭时长辈坐首席,下辈依次 围坐两旁,并添饭夹菜,侍候长辈,礼仪颇严。爱吃 酸冷、辣味,尤喜饮茶。 白族注重节庆,喜饮酒、茶,早茶叫“清醒茶”,午 茶叫“休息茶”。白族人的“刨花茶”是招待贵客的 一种味道独特的饮料,既有营养价值,又能当作止咳 36 药用。 谢绝拷贝
谢绝拷贝
14
二、西北少数民族食俗
回族
维吾尔族
谢绝拷贝
15
少数民族饮食习俗

少数民族饮食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饮食消费风俗习惯各异,如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傣族、壮族等。
1.蒙古族的饮食特点蒙古族菜流传于内蒙、东北和西北地区,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元代是其鼎盛时期。
饮食种类有茶食、粮食、奶食和肉食四类。
茶食分为淡茶、奶茶、酥油茶和油茶四种。
嗜饮砖茶。
炒米(即蒙古米)是主要食品。
奶食分食品与饮料.食品有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和奶果:饮料有奶茶、酸奶和奶酒。
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是牛、羊、马、骆驼的奶制品,以白食待客是最高礼遇;红食是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红食中最多的是羊肉,花样甚多,如手扒羊肉、全羊席等。
爱好饮酒,冬天喜喝泡子酒、夏天多为奶子酒,平时习惯喝各种白酒和烈性酒,酒量较大。
牧区蒙民不食各种鱼类、鸡鸭、虾蟹和内脏。
蒙古菜仅用盐或香料调制:重酥烂,喜咸鲜.油多色深量足,带有塞北草原粗犷饮食文化的独特风味。
其代表性名菜主要有手扒羊肉、烤羊尾、炖羊肉、羊肉火锅、炒骆驼丝、烤田鼠、太极鳝鱼等。
2.满族的饮食特点满族菜流传于东北、京津和华北,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在清代颇有名气。
以面食为主食.主要是蒸煮食品,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
“豆面卷子“和“萨其马”是传统的名吃食品。
喜欢饮酒和吸烟。
喜欢甜食,甜源主要是蜂蜜。
过节喜吃“哎吉格饽”(饺子)。
除夕必吃手扒肉。
忌食狗肉。
荤菜用料多为家畜、家禽或熊、鹿、樟、狗、野猪、兔子等野味,主要烹调方法有白煮和生烤,口味偏重鲜、咸、香,口感重嫩滑。
菜品多为整只或大块,吃时用手撕或用刀割食,带有萨满教神祭的遗俗。
其名菜主要有白煮猪肉、白肉血肠、烤鹿腿、手扒肉,常用蔬菜有大白菜和酸菜等。
“火锅”颇为有名。
民族风味饭局,如三套碗、茶席也很有特色。
3.朝鲜族的饮食特点朝鲜族菜流传于东北和天津,与朝鲜和韩国菜肴同出一源。
以大米、小米为主食,喜食干饭、冷面和打糕,传统食品有五谷饭、松饼、药食等。
饮食民俗

才能接过来喝
5、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 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
吉祥。
(三)、瑶族的饮食习俗
粽粑、竹筒饭
(四)、苗族的饮食习俗
酸汤鱼
酸汤鱼、辣椒骨
腌鱼、腌肉
火锅豆腐
牛角盛酒
(五)、白族的饮食习俗
白族是西南各少数民族中最注重节庆饮
黑 茶
白 茶
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白色,故名白茶。基本工艺包
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
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 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 毛完整地保留下来。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 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 等地。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福鼎大白茶等。
第四讲
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
这一讲的主要内容:
1、少数民族食俗
2、汉族食俗
3、茶文化
4、酒文化
一、少数民族食俗
(一)、蒙古族的饮食习俗
蒙古族有半数以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 其余的分布在东三省、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各地的蒙古族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 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有所不同。 在牧区,主要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在 农区、半农半牧区,因为与汉族人杂居,所以饮 食习惯已逐渐与汉族大体相同。
素等新的成分,香气比鲜叶明显增加。比较著名的
红茶有祁门红茶、宁红工夫茶、福建闽红等。
祁门红茶
宁红工夫茶
福建闽红
乌龙茶(青茶)
半发酵的茶称为“乌龙茶”,也称为“青茶”。它的
制法复杂而特殊,基本工序是采摘鲜叶—晒青—晾青—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