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_一个文献综述_刘瑞明
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_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_一个文献综述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一个文献综述引言近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一直是经济改革中的重点领域。
然而,国有企业的效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效率的策略。
第一部分: 国有企业效率现状在经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国有企业开始面临市场化的压力。
然而,有研究表明,相对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在效率上存在一定的缺陷。
例如,国有企业在资源配置、利润率以及生产效率等方面与私营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然而,其他一些研究则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由于近年来改革的推动,国有企业通过推行市场化改革、引入股权激励等方式,逐渐缩小了与私营企业的效率差距。
第二部分: 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政府干预的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干预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益输送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率。
其次是企业治理结构。
研究表明,缺乏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制度是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是国有企业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 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策略针对国有企业效率提升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策略。
一方面,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推动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如引入股权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等,可以激励企业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加强人力资源培训和技术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水平,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
结论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本文的综述可以看出,尽管国有企业的效率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但近年来政府的改革措施和企业的内部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提高国有企业效率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推动改革和创新。
未来,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我们可以期待国有企业的效率会进一步提高,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大型国有企业R&D创新效率研究

大型国有企业R&D创新效率研究摘要:本文运用DEA方法,选取中国2008~2012年不同资本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R&D相关的投入产出数据,一方面计算并分解不同年份不同资本类型企业的技术效率,另一面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法计算并分解了TFP增长率。
结论认为:(1)亟待解决国有企业资源错配问题,以提升规模效率;(2)急需促进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以推动技术进步。
关键词:国有企业;R&D;效率0 引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社会竞争和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日益重要,被视为影响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
因此,企业R&D创新效率逐渐成为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关注的话题。
研究国有企业效率问题的文献较多,而且多从比较不同企业资本类型的角度出发,如刘小玄和郑京海(1998)、刘小玄(2000)、刘瑞明和石磊(2010)、张晨和张宇(2011)。
这些文献重点研究了企业整体的效率问题,而伴随着R&D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企业创新效率问题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刘志迎、张吉坤,2013)。
然而,从不同企业资本类型出发研究大型国有企业R&D创新效率问题的文献鲜少。
为了补充学术界对这块内容的经验研究,本文运用DEA方法,选取中国2008~2012年不同资本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R&D相关的投入产出数据,评价大型国有企业R&D的效率大小,为大型国有企业项目研发团队创新研究献计献策。
1 方法与变量选取本文选取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运用Deap2.1软件,首先通过Charnes et al.(1978)、Banker et al.(1984)提出的方法,计算不同年份不同资本类型企业的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从静态角度评价大型国有企业R&D创新效率;接着用F?re et al.(1994)提出的Malmquist指数分析法计算TFP增长率,分解为技术效率追赶速度(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追赶速度与规模效率追赶速度)和技术进步率,从动态角度评价大型国有企业R&D创新效率。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的过程。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效益,增强经济实力,同时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国内外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国内的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另一个是公共管理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发挥国家经济调节和促进发展的作用。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需要在市场竞争中积极参与,并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一理论强调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市场化运作。
相关文献有《改革的比较经济学分析》(陈云)、《企业改革研究》(沈志华)等。
公共管理理论则强调国有企业改革应该从组织结构、经营方式、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这一理论认为,国有企业作为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加强内部管控和绩效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
相关文献有《公共事业管理》(陶晓鸣)、《公共管理学》(李惺)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采取市场化的方式来管理国有企业,引入市场机制进行调控和监督。
相关文献有《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邓杰)、《政府行为和公共经济理论与实践》(邓中翰)等。
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
这一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国有企业应当通过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主融资等方式进行经营管理。
相关文献有《国家治理理论研究》(斯塔恩伯格)、《制度经济学新视角》(杨珍)等。
法经济学理论则认为,国有企业改革应当建立适应法治经济的制度和规则。
相关文献有《法与经济学原理》(莱昂纳多·巴蒂斯塔·阿尔弗冈索·波罗)、《法和经济学基本关系研究》(塞里·赖特)等。
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理论。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是指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以提高其经营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
国有企业改革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国有企业改革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一系列改革阶段,不断探索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路径和方法。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通过理论研究来提供理论支持,从理论上总结改革经验,为今后的改革提供指导。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以期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国内外学者对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主要集中在产权理论、公司治理、绩效评价、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
1. 产权理论产权是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基本制度安排,对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至关重要。
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制度决定了企业所有权者的行为动机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明晰产权关系,创造良好的产权制度环境。
2. 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对于企业的经营绩效至关重要。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股东权利保护、风险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竞争力。
3. 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对企业经营绩效和管理效益的评估和监控。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明确的激励机制,引导他们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努力。
4. 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包括薪酬激励、职工激励和管理者激励等方面。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企业内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效益。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均有较为广泛的探讨,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也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于国家经济发展、企业效率提升以及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目标、策略和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是理解该理论的关键,背景主要是指中国经济转型和改革开放的背景,而目标则是指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一直是经济的主力军,但其效率低下、管理不善、资产负债率高等问题日益凸显。
国家提出了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所有制理论”,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实现所有制的转变。
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所有制转换路径,包括全面混合所有制、部分私有化、完全私有化等。
而选择何种所有制形式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中包括政策环境、产业特点、企业发展状况等因素。
刘明康提出了“发展战略”理论,主张国有企业改革应该制定符合市场条件和企业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的策略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改革策略,其中包括体制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内部治理改革等。
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来推动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则是通过优化产权划分和保护产权来提高企业效率,而内部治理改革则是通过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来推动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是衡量国有企业改革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找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对企业绩效、社会效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改革对提高企业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文献主要包括背景与目标、所有制理论、发展战略、改革策略以及改革效果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正确认识我国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

关于正确认识我国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私有企业必然高效率,国有企业等于低效率”已是人们意识里存在的观念,它的形成是具有历史性的,而且是一种价值观的误区。
受西方效率实证研究的影响,我国部分学者得出我国国企效率低下的结论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
本文认为应该从整体利益来评价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形成中国经济学体系,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
标签:国有企业;私有企业;效率效益;价值观一、引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所谓的“國企效率低下”。
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出售转让”,还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向私有化、市场化发展,以及当今的混合所有制模式的强烈号召,这一具有“价值观”地位的“理论”无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结论,是我国学者把西方的效率理论应用到我国国有企业中并与民营企业的效率相比而得出的。
国有企业账面上效益的不佳,很容易就让人们对国有企业对公有制的怀疑,让我们更担忧的是人们反对的是国企和公有制的存在,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将公有向私有的转变,一味的向西方国家学习,甚至都不知道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强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在我们通过股份制改革等措施使国有企业私有化的同时,总有一天会像有的人想的那样,国有企业消失。
问题是,我国国有企业真的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效率低下吗?如果不先搞清楚国有企业效率存在的问题就盲目进行改革,那就会产生改变社会性质的重大风险。
因此,在党的领导下,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长远的重大意义。
本文试图从认识国有企业效率的价值观入手,证明我国国有企业并非低效,并承担着非国有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文献综述持有国企低效论的学者认为,国有企业部门不但增长缓慢,而且经营效率有下降趋向,提倡国企从竞争行业退出,对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吴敬琏,2011)。
有的认为国企享有大量减免与补贴,而这些补贴来自私企的多交税,得出“拖累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影响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率损失(刘瑞明,2010)。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是指对国有企业的所有制、组织、经营方式进行改革,旨在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竞争力和绩效。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多次重要的阶段和政策调整。
本文将对相关的国内外学术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国内学者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和市场化等方面。
王书福(2006)在其文献综述中指出,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包括产权制度的改革、公司制度的建立和市场化改革三个方面。
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法人制度改革。
公司制度的建立主要是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董事会和经营管理的分离。
市场化改革则包括市场导向的经营、市场竞争、市场准入和退出等方面的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经验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国内学者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罗长海(2018)通过对广东国有企业改革的案例分析,得出了多重所有制并存、市场导向、市场竞争和创新驱动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要素。
赵特龙(2009)通过对中国电力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案例研究,发现了市场竞争、创新、提高效率和质量是电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国外文献中,对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权理论、公司治理和经济转型等方面。
齐飞飞(2003)对不同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横向比较,发现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
张勇(2010)通过对东欧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提出了塑造市场规则、健全法制、加强产权保护和改进政府监管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要素。
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非常丰富。
学者们追求的是通过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竞争力和绩效,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国有企业面临着经营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国有企业开始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
本文综述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文献,探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意义、目的、实施情况以及影响。
一、背景1980年代末期,中国启动了企业改革,实行了“去行政化、去财政化、去管制化”的方针,解决了国企管理和财务制度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绩效仍然不尽如人意。
在改革进程中,以股权为代表的产权制度改革逐渐引起了关注。
1990年代初期,政府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
2002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引入了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一新概念。
二、意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国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是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混合所有制企业引入了国外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管理和技术经验,丰富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资源,提高了竞争力。
其二是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混合所有制企业通过引入外部投资,增加投资收益,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一定保障。
其三是促进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出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战略升级和管理优化,有利于实现转型发展。
三、目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优化国企财务结构,提高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增加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具体来说,混改旨在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国有企业改革:1. 引入民间资本,促进行业优化。
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使得企业吸收更多的民间资本,这意味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源的增加,相应的,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去优化产品、提升技术。
2. 提高国企经营效率。
通过与民间企业或海外企业合作,国有企业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企业的转型升级。
3. 保障国家资产的保值增值。
通过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可以实现资本增值,进而保障国家资产的收益。
四、实施情况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实践中的应用实施情况(从国企混改改革进程的不同阶段,观察混改改革的现状):1. 开局阶段:混改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