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楼记》 分析
岳阳楼记的分析

岳阳楼记的分析岳阳楼记分析中心思想这篇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主题后世影响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后世有“居官警语”云:“善为治者,贵运轶民之隐,达民之情。
”“治民之大者,在上下之交不至于隔阂。
”“上下之交”而不“隔阂”,其核心就是个“通”字,揭示了“政通人和”的关键所在。
问题研究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
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进”是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做官”。
5、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议论。
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6、“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7、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位卑未敢忘忧国。
9、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
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现象及分析

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现象及分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现象及分析范仲淹《岳阳楼记》文言现象及分析《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一篇文章。
岳阳楼记 作者分析

岳阳楼记作者分析范仲淹【题解】《岳阳楼记》作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当时正值“庆历新政”变法运动失败,作者被贬,谪居外地。
文章通过对历史上那些“迁客骚人”只局限于个人狭窄圈子里的思想感情的批评,表达了作者自己“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胸和抱负。
这种思想,不仅对当时因变法革新运动失败而被贬的作者和他的同事们,具有巨大的鞭策和鼓舞作用,就是对于后世的一切有志之士也有很大的影响。
为了充分表达主题思想,作者采用写景和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语言简洁,形象生动;骈散结合,波澜起伏,富有节奏感。
本文在写景散文中别具一格。
诸葛忆兵称范仲淹的诗歌“浩然之气不可及”,他指出,“诗言志”,因此,诗歌更能够恰如其分地从文学的角度表现范仲淹的精彩人生。
对范仲淹诗歌创作进行全面的疏理研究,是范仲淹研究过程中亟待弥补、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由此,他指出,范仲淹基于现实治理之立场,本乎儒家“诗教”之主旨,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
因此,他的诗歌创作首先是他政治家品格和胸襟的从容展现。
同时,范仲淹辗转各地为官,浏览了诸多大好湖山,诗人将对景物的欣赏和仕途挫折带来的情绪波折,都寄之诗歌,显示其生活审美情趣的丰富多彩。
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充满浩然之气。
这股浩然之气贯注到诗文创作中,形成其鲜明特色,但范仲淹日常待人却极其平易,其诗歌总体风格与之相似,皆以“平和温洽”见长。
郭艳重点论述了范仲淹诗作的分期问题。
他指出,范仲淹诗歌以庆历新政失败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以积极进取、忠君济民为主旋律,后期则增加了对倾慕闲隐、向往归退的表现,而忧心天下和旷达自适之情则贯穿他一生的诗作。
在艺术上,他的诗五言七言皆有,古体近体俱备,特别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或寓意高古,或托志清虚,意境高远,自然清新,恬淡质朴,醇和雅静,可称得上是宋诗中的精品。
他的诗歌创作无疑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引导当时宋诗向平淡简约的方向发展,为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歌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
《岳阳楼记》全解全析

《岳阳楼记》全解全析第一部分(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词义】[守] 做郡的长官。
“守巴陵郡”就是“知岳州”。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庆历五年。
越,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这是赞美滕子京的话。
[具]同“俱”,全,皆。
【分析】开头两句,点明了重修岳阳楼的时间和主持其事的人。
“谪”,写好友政治上的失意,而“通”和“兴”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
这表明作者对好友在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是十分赞赏的。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词义】乃:于是。
增:扩大。
其:指岳阳楼。
[旧制]旧时的规模。
【分析】概述重修时的盛况。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一句,写出岳阳楼重修后的文化氛围,诗情雅趣,为下文“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伏笔。
[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文】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词义】[属]同“嘱”,嘱托。
予:我。
作文:写(一篇)文章。
之: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分析】说明写作缘由。
以上第一部分,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十分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
这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
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写登楼所见景物以及不同景物所引起的不同感受。
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译文】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
【词义】夫(fú):指示代词,那。
胜状:胜景,美景,好景色。
胜,形容事物优美、美好,这里意为优美。
《岳阳楼记》教案分析

《岳阳楼记》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岳阳楼记》全文;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修辞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激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岳阳楼记》的熟读背诵;文章的写作特色、修辞手法;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岳阳楼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岳阳楼的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岳阳楼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岳阳楼记》,理解文章内容;提问:“文章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哪些美景?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合作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是什么?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在文章中传达了哪些人生哲理?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修辞手法;阐述作者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让学生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与《岳阳楼记》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相关的事例;鼓励学生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强调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人生哲理。
四、作业布置1.背诵《岳阳楼记》全文;2.写一篇关于岳阳楼的作文,要求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3.深入了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讲解、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岳阳楼记》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责任感。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环节: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体会范仲淹的文辞韵律,再分组接龙背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学案例分析岳阳楼记优秀4篇

教学案例分析岳阳楼记优秀4篇岳阳楼记讲解分析篇一《岳阳楼记》教材分析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洞庭湖与长江汇合之处,枕山带湖,为巴、蜀、荆、襄之要冲。
北宋庆历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寓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下面仅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以下“衔远山,吞长江”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前人之述备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唐贤今人诗赋”一语。
这句话既是谦虚,也暗含转机,经“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构出全文的主体。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引发议论的词,又表明了虚拟的情调,而这种虚拟又是对无数实境的浓缩、提炼和升华,颇有典型意义。
“若夫”以下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
这里用四字短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
霪雨、阴风、浊浪构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无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啸猿啼”之际,怎能不令过往的“迁客骚人”有“去国怀乡”之慨、“忧谗畏讥”之惧、“感极而悲”之情呢?第4段以“至若”领起,打开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
岳阳楼记的意象与象征性分析

岳阳楼记的意象与象征性分析岳阳楼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著之一,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通过描绘岳阳楼的风景来展示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并通过这一意象与象征性的表达,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关注与忧虑。
本文将对岳阳楼记中的意象与象征性进行深入分析,以探究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
岳阳楼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的独特性。
在岳阳楼记中,作者以楼为主体,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岳阳楼的象征意义逐渐展现。
首先,岳阳楼被描绘为屹立于湖畔的高楼,象征着国家的强大和稳定。
其次,在描写楼上远眺时,作者提到了岳阳楼的高度,以及“七十二层秋风生”之句,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待。
这一象征意象在文中多次体现,使得读者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岳阳楼记中的意象与象征性不仅体现在对岳阳楼的描写上,还体现在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中。
作者以楼为视点,通过对湖水、山峦和云雾等元素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
同时,这些自然元素也具有象征性意义。
例如,在描绘湖水时,作者以“浩浩”、“茫茫”等词语来形容,暗合了作者对国家疆域辽阔的期望。
而山峦和云雾的描绘则暗示了国家的平稳与繁荣。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增强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度。
此外,岳阳楼记中还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性。
例如,在文章开头,范仲淹引用了楚怀王的故事,将怀王与楚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既突出了楚国的伟大历史,也暗合了作者对当今国家政局的忧虑,显示了作者对国运的关切。
诸如此类的历史典故和象征性的引用贯穿全文,彰显了文章的深意和内涵。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岳阳楼记中丰富的意象与象征性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岳阳楼、自然景观以及历史典故的描写和引用,作者成功地传递了对国家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关切。
这些意象与象征性的运用使得岳阳楼记成为一篇充满感情与思考的作品,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空间。
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分析

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分析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它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其精美的描写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著名。
本文将对《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一、艺术感受与意境《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突出了艺术感受和意境的表达。
文章以岳阳楼为中心,通过具体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楼的情感和景色的感受。
例如,篇章中描绘楼台的状况,娓娓道来,仿佛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楼的壮丽和庄严。
二、描写手法与文采斐然《岳阳楼记》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描写手法,使文章笔力雄浑,文采斐然。
范仲淹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既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又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楼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例如,“壮则有豪杰之气,美则有文人之雅”的描写,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岳阳楼的魅力。
三、叙事结构与文笔流畅《岳阳楼记》采用了叙事的结构,通过具体的事件和情节,引导读者了解岳阳楼的背景和历史。
叙事结构的运用使得文章整体流畅,情节递进自然,读起来更加有趣。
范仲淹的文笔优美流畅,字字珠玑,句句削肉。
他巧妙地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和表达力。
四、语言之美与修辞手法《岳阳楼记》中的语言之美可谓品味独特。
范仲淹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微之,千里洪炉”中的比喻,使得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艺术性。
五、思想深度与感悟《岳阳楼记》除了文学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感悟。
在对岳阳楼的描写中,范仲淹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和人生哲理,通过对楼的描绘,深化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句子,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综上所述,《岳阳楼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艺术感受与意境的表达、描写手法与文采斐然、叙事结构与流畅的文笔、语言之美与修辞手法以及思想深度与感悟,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岳阳楼记》的文学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岳阳楼记》 分析 [教例简述]这是方伯荣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85 年 第 12 期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
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
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
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
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 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
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 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 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 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 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开头似乎平淡, 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 对当时政治的不满, 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 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
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
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 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
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
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 用。
三、程序的组合。
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 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 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 节奏的组合, 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 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 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
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 师单边活动、 教学程序杂乱、 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 都与组合不当有关。
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
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岳 阳楼记》教案分析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 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