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小麦害虫

合集下载

浅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浅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

浅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摘要】小麦病虫害对产量影响重大,其发生原因复杂。

主要病害包括白粉病、赤霉病等,主要虫害有麦蚜、蓟马等。

病虫害与气候密切相关,传播途径复杂。

预防控制方法包括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选种等。

在应加强田间管理措施,科学施肥、选种,并做好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以上对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对策的探讨,可以有效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产量、影响、原因、主要病害、主要虫害、气候、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田间管理、施肥、选种、监测、预警。

1. 引言1.1 小麦病虫害对产量影响重大小麦病虫害是小麦生产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产量的影响非常重大。

病害和虫害会导致小麦出苗率降低,生长迟缓,甚至会造成倒伏和减产。

在严重的情况下,病虫害还可能使小麦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及时有效地防治小麦病虫害是保障小麦产量稳定和提高农民收益的关键所在。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只有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研究和监测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病害和虫害对小麦生产的威胁,确保小麦产量稳定增长,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1.2 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复杂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对病虫害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是土壤条件,土壤中的养分、水分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小麦的健康生长,从而影响了病虫害的发生。

种植结构的单一性也是导致病虫害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因为同种植物容易受到同一类型的病虫害侵害。

农药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也使得病虫害在小麦上的发生和扩散更加严重。

人为因素如管理不善、疏于防治等也会导致病虫害的增多。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需要我们综合各种因素,科学有效地防治病虫害,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

2. 正文2.1 小麦病虫害的主要病害小麦病虫害的主要病害有很多种,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赤霉病、叶枯病、白粉病、锈病等。

小麦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
叶背聚集为害,孕穗期多在旗叶下2、3叶背, 很少上穗,致害能力最强,为害盛期主要在 拔节至孕穗期,抽穗后虫口趋向消退;
麦长管蚜喜光,拔节孕穗多在上部叶 正面,抽穗后多集中于穗部为害,固此繁殖 为 2021/害1/12盛期在抽穗至乳熟期,故又称“麦穗 17
习性
迁移习性:麦蚜均可产生有翅蚜进行短距离迁飞扩散或 随气流作较远距离迁飞。
英文名
2、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aphid
英 文 名 English grain aphid, wheat
3、麦双尾蚜 Diuraphis noxio (Morevilko)
英文名Russian wheat aphid
2021/1/12
10
一、分布
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为全球性分布种类,全国全疆均有发生。
三天后调查,如蚜量明显上升,百茎蚜量超过 500头,天敌单位与蚜虫数比例小于1:150,应立即发 出防治警报,迅速开展防治。
2021/1/12
26
八、防治方法
对麦蚜的防治指标,不尽相同。
一般认为如是病毒流行发生区,主要是做好苗期治蚜工 作,如病毒非流行区,主要是控制穗期的麦长管蚜。
在吐鄯托盆地4月下旬~5月上旬,如平均气温达20℃以上, 百株虫口达500头,小麦处于孕穗到抽穗初期,即标志麦蚜将 进入大发生,应在短期内全面防治。
14
场所
四、生活史 高峰时间
虫态
以冬麦为主的发生基地
春麦、大麦为主的过渡 基地
以冬麦秋苗为主的越冬 基地
2021/1/12
5月底
卵 干母 干雌 有翅迁移蚜
6月初—6月中 8月上旬
有翅迁移蚜 侨蚜
9月下旬
有翅迁移蚜 卵 性蚜 雌性母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害虫,其发生规律如下:
1.生活习性:小麦蚜虫多在春季出现,成虫及若虫在广范的小麦上发
生大量的吸食活动,导致小麦叶片萎缩黄化,影响小麦生长发育。

2.生长繁殖:小麦蚜虫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一般一年可产生数代,其产卵时间长达四个月左右,一般每年5~6月份为高峰期。

针对小麦蚜虫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
1.生物防治:利用其天敌对小麦蚜虫进行常规控制,如斑翅蝽、寄生
蜂等。

2.农艺措施:在小麦生长期间,适当调整土质、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加强灌溉管理,定期清理园区。

3.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预防和杀灭小麦蚜虫,但请注意用药
剂量,并根据当地气候和小麦品种确定合适的药剂。

4.多方面联合防治:结合上述多种方法进行小麦蚜虫的防治,既能达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对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小麦常见虫害大全

小麦常见虫害大全

小麦常见虫害大全(图谱)1、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为害花器、籽实和或麦粒,是一种毁灭性害虫。

吸浆虫幼虫吸浆虫成虫麦红吸浆虫雌成虫体长2-2.5mm,翅展5mm左右,体桔红色。

前翅透明,有4条发达翅脉,后翅退化为平衡棍。

触角细长,14节,雄虫每节中部收缩使各节呈葫芦结状,膨大部分各生一圈长环状毛。

雌虫触角呈念珠状,上生一圈短环状毛。

雄虫体长2mm左右。

2、小麦蚜虫小麦蚜虫是麦田中的一种麦蚜,属于昆虫类,是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集中在小麦背面、叶鞘及心叶处为害。

我国为害小麦的蚜虫有多种,通常较普遍而重要的有: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无网长管蚜。

以成虫和若虫刺吸麦株茎、叶和嫩穗的汁液。

麦苗被害后,叶片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后期麦株受害后,叶片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

麦蚜的为害主要包括直接为害和间接为害两个方面:直接为害主要以成、若蚜吸食叶片、茎秆、嫩头和嫩穗的汁液。

麦长管蚜多在植物上部叶片正面为害,抽穗灌浆后,迅速增殖,集中穗部为害。

麦二叉蚜喜在作物苗期为害,被害部形成枯斑,其它蚜虫无此症状。

间接为害是指麦蚜能在为害的同间,传播小麦病毒病,其中以传播小麦黄矮病为害最大。

3、麦蜘蛛麦蜘蛛又名红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等,分为麦长腿蜘蛛、麦圆蜘蛛两种。

麦长腿蜘蛛喜温暖、干燥,白天8、9点开始活动,以下午3-4点最盛;麦圆蜘蛛不耐干旱,以水灌麦田低洼湿润或密植麦田发生较重,多在早上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

麦蜘蛛危害后,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生长萎缩,重者干枯死亡。

4、小麦叶蜂小麦叶蜂以幼虫为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食成缺刻,重者可将麦叶全部吃光。

小麦叶蜂幼虫。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中,它也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和负担。

因此,科学防治小
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害会
使小麦的茎、叶、穗被感染,导致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措施:早期定期进行农药喷洒,清理田间积水和秸秆,定期轮作,保持通风透气,加强养分管理。

2. 棕带叶枯病
棕带叶枯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叶子枯黄、枯萎,并且会
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小麦的产量。

水稻叶枯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一般在初秋,会导致草翦率增加、
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料和水分管理,及早采取药物喷洒和轮作措施。

1. 小麦蚜虫
2. 麦蛾
麦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小麦叶上产卵,导致小麦叶片变得枯黄,严重时还会
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采用药物喷洒、翻耕和日光杀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根部害虫,能导致小麦根系腐烂、黄化,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
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和病虫害卫生,加
强养分管理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丰收。

小麦害虫预防方案

小麦害虫预防方案

小麦害虫预防方案
小麦害虫是指危害小麦作物、影响产量和质量的各种昆虫。

常见的小麦害虫主要包括蚜虫、小麦蓟马、小麦蚜虱、小麦长管蚜、小麦刺吸蝗等。

为了预防和控制小麦害虫,可以采取以下方案:
1.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田间的杂草,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阳光照射,并定期清理农田畦子和堤坝,避免害虫的滋生和繁殖。

2.合理施肥: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科学施肥,保证小麦植株健壮,增强抗虫害的能力。

3.种植抗虫品种:选择抗虫害性能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如抗蚜虫、抗蓟马等品种。

4.轮作休闲:避免连作,合理安排轮作休闲,减少害虫的滋生和传播。

5.灭虫剂喷洒:根据害虫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在喷洒农药时应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

6.生物防治:鼓励和推广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天敌、昆虫病毒等对害虫进行防治。

7.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害虫监测和预警体系,定期对小麦田进行巡查和调查,及时发现和报告虫情,做好预防和控制准备。

8.采用物理和机械防治技术:如利用黄板、诱捕灯等物理防治技术,在田间设置诱捕器具,引诱和捕杀害虫。

9.合理用药:严格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并根据害虫防治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剂进行施用。

10.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宣传推广等方式,普及小麦害虫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防虫意识和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预防小麦害虫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选择适宜的抗虫品种,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技术,合理使用农药,建立健全的监测预警体系,并加强宣传教育。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5 小麦害虫

5 小麦害虫

与100 kg小麦种子拌匀,摊开晾干后播种。
b. 土壤处理:用3%克百威(呋喃丹)GR
20~25g/hm2随种子溜入。
e. 田间喷药:非流行区,主要防治穗期麦蚜。 ● 50%抗蚜威WP 或10%吡虫啉WP 150~300g/hm2 ● 48%毒死蜱EC、 40%乐果EC或50%敌敌畏EC 60 mL/hm2 ● 2.5%溴氰菊酯EC 300~600 mL/hm2 兑水900 L/hm2喷雾。提倡适期早治。扬花期防
30 cm,高10 cm),冲洗至无泥土后倒入白瓷
盘中,用湿毛笔粘取虫体。
根据每样方平均虫口密度可划分为:
轻度发生区:< 2头/样方
中等偏轻发生区:2 ~15头/样方
中等发生区:16 ~40头/样方
中等偏重发生区:41 ~90头/样方
大发生区 :> 90头/样方
5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a. 选用抗虫品种; b. 调整作物布局,实行轮作倒茬。
(2)小麦品种和生育期
一般芒长多刺、颖壳紧密、灌浆 快、种皮厚、抽穗期短而整齐的品种 不利于发生。 麦红吸浆虫的发生期与小麦生育
期之间有密切的物候关系。
(3)轮作与栽培措施
小麦连作,麦豆轮作,小麦与玉米轮作,受害重;
水旱轮作或两年三熟制(小麦-大豆-棉花),受害轻; 撒播麦田密度大,湿度高,比条播麦田发生多; 麦收后耕翻暴晒,幼虫死亡率高。
蛹 成虫 幼虫 (8~12d) (3~5d) (15~20d) 孕穗 抽穗 扬花灌浆
麦红吸浆虫生活史
越冬 越夏
麦红吸浆虫的发生期与小麦生育期之间的物候关系 (黄淮地区,包括皖北、河南西部等)
(2)主要习性
成虫:畏强光和高温,故早、晚活动最盛; 成虫产卵选择性较强,只选择未扬花的麦穗 产卵,是构成同地区不同田块和品种为害轻 重差别的主要原因;卵多产于护颖与外颖之 间。

小麦常见的虫害及治疗方式

小麦常见的虫害及治疗方式

小麦常见的虫害及治疗方式
在种植小麦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的杀虫的话,很容易使得小麦产生病虫害,那么,今天本人就来说说,小麦常见的病虫害以及它的防治方式。

麦蜘蛛以若虫、成虫吸食麦叶汁液,受害叶上出现细小白点,后麦叶变黄,麦株矮小,严重的全株干枯。

解决办法:使用阿维·哒螨灵或1.8%阿维菌素1000倍
+2.5%联苯菊酯800倍选择中午时间叶面喷雾。

金针虫幼虫在土中取食播下的种子、萌出的幼芽、菜苗的根部,致使作物枯萎致死,造成缺苗断垄,甚至全田毁种。

解决办法:
(1)用含吡虫啉、噻虫嗪、克百威成分的拌种剂拌种或使用噻虫嗪、吡虫啉、毒死蜱成分的颗粒剂在播种时进行土壤处理。

(2)虫害发生后使用毒死蜱、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进行灌根处理或将喷雾器喷头拧掉,直接对着根部喷施。

线虫受害小麦幼苗矮黄,根系短,分叉,后期根系被寄生呈瘤状,露出白亮及暗褐色粉粒状胞囊。

苗期侵染对产量影响较大。

一旦发生,
难以防治。

解决办法:在小麦播种期用阿维菌素、噻唑膦、克线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

以上就是小麦常见的病虫害以及防治方式,在种植小麦的时候,要注意给小麦进行除虫,要时常注意小麦生长情况避免小麦长出病虫害,加大种植损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麦秋苗期,自出苗开始10 d查1次;春季冬麦开始拔节及 春苗出土后, 5 d查1次,孕穂后当蚜量急剧上升时,3 d查1 次。 (1)选择有代表性麦田2~3块,固定田块,对角线随机5点取样, 每点50株(当百株蚜量超过500头,株间蚜量差异不大,20株; 蚜量特大,10株)。记载有蚜株数,有翅蚜及无翅蚜量,统 计平均百株蚜量。 (2)天敌调查 调查记载各种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蚜蝇、蜘 蛛、蚜茧蜂等的种类、虫态和数量,折算成百株天敌单位。
防治适期预测:若天敌单位与蚜虫数比例 小于1︰150时,根据下列指标及时用药防 治。
当有蚜株率超过25%,百株蚜量500头左右, 气象预报适期内无中到大雨,应立即发出 防治预报。3 d后调查,若蚜量明显上升, 百株蚜量达到1000头,应立即防治。
5 防治措施
●以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为重点;
●以改变田间生态条件抑制蚜害猖獗,结合化学防治, 严格控制蚜虫发生的早期基地,治点保面;
a. 合理选用农药,保护天敌; b. 人工繁殖释放,助迁天敌。
(3) 药剂防治
a. 种子处理: 在黄矮病流行区,主要是苗期 治蚜。用 40% 甲基异柳磷EC 100 mL或70% 吡虫啉拌种剂60~180 g,兑水10 L, 与100 kg小麦种子拌匀,摊开晾干后播种。 b. 土壤处理:用3%克百威(呋喃丹)GR 20~25g/hm2随种子溜入。
三、小麦吸浆虫
1. 主要种类、分布及危害
(1)种类(双翅目,瘿蚊科)
麦红吸浆虫 Sitodiplosis mosellana和 麦黄吸浆虫 Contarinia tritici
(2)分布
麦红吸浆虫危害地带分布在沿江河两岸的低湿 地带;麦黄吸浆虫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
(3)为害
主要为害小麦,还为害大麦、青稞等。 其中以麦红吸浆虫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 幼虫为害花器和麦粒,造成瘪粒。减产 40%~50%,严重时减产80%~90%。
(3)寄主植物:
小麦,水稻、玉米、高粱、马唐、看麦娘等禾本 科植物。
(4)为害状:
苗期为害:轻者叶色发黄,重者枯萎死亡。 穗期为害:造成灌浆不足,形成秕粒。 传播小麦黄矮病等病毒病。严重时可造成小麦减产 30%以上。
2 生活史和习性
(1)世代和越冬
20~30代/年。同一地区麦长管蚜发生代数比麦 二叉蚜少,因其发育起点温度(3.5℃)有效积温 (140.3 ℃)比麦二叉蚜(2.8 ℃ 和120.5 ℃)高。
发育历期:以麦二叉蚜为例,10 ℃时完成1代 为17 d ,15℃为11 d,20℃为 7 d,25℃为5 d。
麦二叉蚜:在较冷的北方(北纬36 °以北)麦区,以卵 在麦苗枯叶、土缝、杂草上越冬;在南方则以无翅成、 若蚜在麦苗基部、叶鞘、土缝中越冬。 麦长管蚜:迁飞性害虫,在1月份0 ℃等温线以北地区 不能越冬,淮河流域以南以成、若蚜在麦田越冬。 禾谷缢管蚜:在北方营异寄主全周期型生活(似棉 蚜);在南方营同寄主不全周期型生活。
附:麦红吸浆虫形态特征
1. 成虫: (1)体微小,长2.5mm,系小蚊。 (2)体翅均为桔红色。 (3)一对前翅,膜质透明,紫色闪光,翅脉少,4-5条。 (4)复眼大,黑色,在上方愈合。 (5)触角细长,念珠状,14节。 (6)雌虫:第九腹节长,称伪产卵管
麦长管蚜
体长
2.4-2.8mm
体色 黄绿色-深绿色,腹背 二侧具4-5个褐斑
触角 6节,比体长,第3节感 觉孔6-18个(一列)
前翅中脉
分三叉
麦二叉蚜
1.8-2.3mm
黄绿色-深绿色,背中线 为深绿色 6节,比体短,第3节感觉 孔5-8个(一列)
分两叉
麦蚜:4~5 麦长管蚜有翅雌蚜及无翅 雌蚜 6 麦苗被害状 7~8 麦二叉蚜有翅雌蚜及无翅雌蚜
e. 田间喷药:非流行区,主要防治穗期麦蚜。 ● 50%抗蚜威WP 或10%吡虫啉WP 150~300g/hm2 ● 48%毒死蜱EC、 40%乐果EC或50%敌敌畏EC
60 mL/hm2 ● 2.5%溴氰菊酯EC 300~600 mL/hm2
兑水900 L/hm2喷雾。提倡适期早治。扬花期防 治增产效果优于灌浆期。
(2)栽培制度
●单纯春麦区,发生轻 ;冬小麦和春小麦混栽区, 发生重;
●早播的为害重(迁入繁殖早); ●麦二叉蚜在瘠田为害重(不喜氮肥);另两种
麦蚜在肥田发生重(通风不良,湿度大)。
(3)天敌
瓢虫、草蛉、蚜茧蜂、食蚜蝇、蜘蛛、蚜霉菌 等,尤以瓢虫和蚜茧蜂(寄生率达20%~50%) 最重要。
4 虫情调查和预测
●在施药方式和时间上,尽量减少杀伤天敌,在黄矮 病流行区重点抓好苗期防治,非流行区应确定重 点防治田块,及时控制麦蚜于猖獗为害之前。
(1)农业防治
a. 清除田边杂草; b. 选用抗虫品种; c. 冬麦区适当迟播,春麦区适当早播。 d. 增施基肥,追施速效肥,麦株健壮可增强
抗蚜能力。
(2)生物防治
5 小麦害虫
二、麦蚜 蚜科
1 种类、分布与为害
(1)常见种类有3种:
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2)分布:均为世界性分布,我国南北麦区均有发
生,其中,麦二叉蚜分布偏北(西北、华北冬春麦 区),麦长管蚜在南北均可为害,禾谷缢管蚜在南方 冬麦区常易成灾,是长江流域麦区的优势种。
3种麦蚜在华南地区可终年繁殖,其生活史均属不 全周期型。
(2)主要习性
习性
麦二叉蚜
麦长管蚜
禾谷缢管蚜
喜食和 为害部位
幼苗中下部、 穗部上中部、 叶片背面 叶片正反面
苗期在下部叶鞘、 叶背、根茎,抽穗 后在上部和麦穗
阳光反应 怕光
喜光
怕光
湿度反应 喜干旱
耐潮湿
怕湿
主害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条件
麦二叉蚜耐低温(3 ℃开始发育) 、喜干旱; 最适温区15~22 ℃,适宜RH 35%~67%。
麦长管蚜不耐高温和低温,耐湿;最适温区 12 ~20 ℃,最适RH 40~70%。
禾谷缢管蚜不耐低温,怕湿;湿度适宜时,30 ℃左右发育最快。
总之,冬暖、 春旱有利于麦蚜猖獗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