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磨坊女》赏析
论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之二“到哪儿去”的艺术特色

论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之二“到哪儿去”的艺术特色作者:曲百惠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14期摘要:舒伯特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是声乐套曲的典范,它犹如一部独特的音乐小说,具有浪漫主义诗情画意的特点和清新纯朴的魅力。
其中的第二首《到哪儿去》体现了舒伯特一贯的创作风格。
题材单纯质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旋律明朗优美,洋溢着欢快的气息。
本文将从其创作背景、音乐特色、作品演绎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丽的磨坊女》和声旋律演绎一、创作背景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得到了繁荣和发展,浪漫主义强调情感、幻想与个性。
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已经呈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感,这极大地影响了之后的作曲家。
这一时期的作曲家继续采用古典时期的音乐模式,然而浪漫派和古典音乐有许多不同之处,浪漫派的作品倾向于音色、力度和音高的较大变化;旋律朴素自然,和声新颖,大小调交替,更加强调色彩,从中可以听到奥地利、德意志、匈牙利等地民间音乐、民间舞剧的特点。
舒伯特出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他是最早掌握浪漫派艺术歌曲的音乐家,是维也纳第一个自由作曲家,他的收入完全来自音乐创作。
他告诉他的朋友“我来到世界没有其他目的,只是为了作曲”。
人们在他英年早逝后,才完全认识到他的天赋。
他的作品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情境和风格,许多作品描绘自然——流动的溪水、神秘的夜晚,或者不愉快的爱情。
他的旋律来自简单的民歌的曲调,进而发展为复杂的线条,暗示着内心的激动。
他的钢琴伴奏丰富并非常形象化,许多歌曲的情感来自节奏的不断重复或不安的气氛。
浪漫派的音乐是与其他浪漫主义艺术紧密联系的,尤其是文学。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是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诗歌为灵感创作的,舒伯特的音乐与缪勒的诗歌完美结合,给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感觉,像是独特的音乐小说或者主人公的生活日记。
在《美丽的磨坊女》中,主要刻画了三个形象:年轻的模仿青年;被拟人化的小溪;磨坊青年的情敌--猎人。
《美丽的磨坊女》《天鹅之歌》 英语

《美丽的磨坊女》和《天鹅之歌》都是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它们在不同的文学背景下展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意境。
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进行背景介绍、主题分析和艺术特点的讨论,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两部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
一、《美丽的磨坊女》《美丽的磨坊女》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在社会道德和个人情感之间挣扎的故事。
以下是对《美丽的磨坊女》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1. 故事背景《美丽的磨坊女》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英国乡村,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非常保守,男权主义盛行,女性地位低下,社会阶层固化。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命运和遭遇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2. 主题分析《美丽的磨坊女》的主题主要涉及到爱情、婚姻、道德和社会阶层等方面。
主人公苏珊娜因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在社会道德和个人情感之间陷入困境,最终导致悲剧的结局。
作品通过对苏珊娜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描写,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对女性的压迫,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艺术特点《美丽的磨坊女》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闻名,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
作者通过对苏珊娜命运的描述和揭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展现了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二、《天鹅之歌》《天鹅之歌》是美国作家约翰·肯尼迪·托尔克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庭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以下是对《天鹅之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1. 故事背景《天鹅之歌》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人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和追求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主人公的人生选择和命运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2. 主题分析《天鹅之歌》的主题主要涉及到爱情、家庭、个人成长和人生意义等方面。
主人公艾米丽在追求自由、选择爱情、经营家庭之间不断挣扎,最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作品通过对艾米丽的成长历程和心灵历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历史地位及艺术特点

当代音乐2018年第2期MODERN MUSIC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历史地位及艺术特点陈柏全[摘 要]舒伯特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占有重要的地位㊂它是作曲家对艺术歌曲毕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成果㊂它的出现为浪漫派声乐套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使声乐套曲成为艺术歌曲中一种重要的大型体裁㊂这部作品无论从作品风格㊁创作技法还是演奏技巧等方面来说,都是一部经典之作㊂[关键词]美丽的磨坊女;舒伯特;音乐;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090-03[收稿日期]2017-11-05[作者简介]陈柏全(1983 ),男,广东普宁人,硕士,星海音乐学院讲师㊂(广州 510006)一㊁‘美丽的磨坊女“的音乐史地位歌曲之王”弗兰茨㊃舒伯特(Franz Schubert)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1823年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öne Müllerin )D795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部采用威廉㊃缪勒(Wilhelm Müller)的诗歌谱曲的声乐套曲,其创作技巧㊁思想深度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㊂在此之后,声乐套曲这种艺术形式成了大量作曲家涉猎的体裁,如德国的舒曼㊁勃拉姆斯㊁马勒㊁理查㊃斯特劳斯等,法国的德彪西㊁拉威尔等,都从中得到鼓舞,创作出优秀声乐套曲㊂在衡量一个作品能否成为作曲家的代表作时,大型的曲式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标准㊂在舒伯特短短的31年生命里,由于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直到27岁的 晚年”才创作出‘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大型的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reise )D911更是在作曲家逝世前一年才诞生㊂与这两部大型的声乐套曲相比较,舒伯特其他的艺术歌曲虽然精致,但只能当成是小品,所表达的思想深度远不能与之相比㊂在现实的演出中,除了这两部套曲和‘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 )D957(‘天鹅之歌“并非正式的套曲,而是由14首歌组成的歌集),很少有整场演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会㊂音乐作为作曲方式的浪漫主义体验显示的浪漫主义音乐也许最早应从约1814年或1815年起在弗兰兹㊃舒伯特身上具体地领会㊂”[1]‘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套曲作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浪漫主义的特征在它身上得到完整和重要的体现㊂ 晚年”的舒伯特,贫困和疾病始终折磨着他㊂他从未有过艺术赞助人,没有稳定的职位,也不曾有过真正的爱情㊂他的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和对美好的渴望㊂ 在他的小世界里,舒伯特入迷于作曲 待在家里禁食14天㊂ 这些天里,舒伯特忙于弦乐八重奏op.166,以及‘美丽的磨坊姑娘“里的艺术歌曲㊂艺术在强调和最深的浪漫主义意义上起反世界的功能㊂”[2]在这部套曲中,小溪㊁磨坊㊁森林都被拟人化了,它们是主人公情感的寄托和表达者,它们是和主人公一同思维㊁一同歌唱的㊂而那位天真的磨工,曾满怀热情地追寻爱情,却最终堕入失恋的苦潭且最终为情而亡,这便是舒伯特现实世界最真实的写照,舒伯特的这种心境,在他内心早已酝酿,直至发现了缪勒的诗集,才一发不可收拾地借助音乐把情感宣泄出来㊂ 我们通常把艺术歌曲和浪漫主义歌剧这些声乐的新形式看作是整个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㊂”[3]在这部套曲中,诗歌与音乐达到了完美的平衡㊂音乐的进行与歌词的情节发展和意境及诗歌的韵律是紧密结合的,但却不只是单纯地为诗歌配乐,我们在感受这部伟大的声乐套曲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音乐折射出的意境远远大于诗歌所提供的㊂李斯特曾把套曲中的7首改编成钢琴曲,这7首改编曲尽管没有歌词,却仍称得上是音乐的精品㊂由此我们能看出,‘美丽的磨坊女“不仅是舒伯特音乐的代表作,也当之无愧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㊂9二㊁‘美丽的磨坊女“的诗歌与音乐特点这是舒伯特音乐世界的一个重要时刻 当他意外地发现了年轻的普鲁士诗人威廉㊃缪勒的诗集㊂”(It was a fateful encounter for the world of music when Franz Schubert first discovered the poetry of the young Prussian writer Wilhelm Müller.)[4]据记载,1823年5月某日,舒伯特去拜访同学贝涅迪克㊃朗㊃哈廷格(Benedikt Rand Hartinger),在等他时顺手翻阅一本诗集,这便是缪勒的‘旅行中的吹号角者“,他马上被诗集中‘美丽的磨坊女“优美的诗句深深吸引,迫不及待就把诗集带回谱曲,第二天便把前几首谱好并演唱给贝涅迪克㊃朗㊃哈廷格听㊂诗集本身共有25首,舒伯特谱曲时删掉了其中5首㊂其余20首在谱曲时只在个别诗篇做细微修改㊂全曲的感觉是清新的㊁活泼动人的㊂诗集出版时,缪勒在附加标题写着 在冬天阅读”(To read in the winter)[5]㊂然而从音乐的感受上来讲,笔者感觉应该是 在春天阅读”㊂从磨工朝气蓬勃地去流浪,到爱上美丽的磨坊姑娘,再到猎人出现,破灭了磨工的爱情,到磨工安睡于小溪中,始终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景象㊂即使在最后磨工为情而亡时,也是有小溪潺潺的流水和美丽的大自然做伴㊂音乐始终美好温暖,与‘冬之旅“截然不同㊂关于乐曲的划分,有的版本把第一首‘流浪“至第11首‘属于我“划为第一部分,剩下的9首曲为第二部分㊂理由是 第一阶段是充满着愉快希望的时期,第二阶段的曲调已经是另一种了,那是怀疑,妒忌和伤感”[6], 而有的版本是这么划分的:从第一首‘流浪“至第13首‘绿丝带“是第一部分,剩下的7首曲是第二部分”[7]㊂笔者支持第二种观点,把第12首‘暂停“和第13首‘绿丝带“划入第一阶段,这两首曲子的色调仍是明亮的,特别是第13首‘绿丝带“,音乐表现出来的气氛是多么温暖㊂从调性和音乐对比也可支持这个观点(下文有详细阐述)㊂还有一个现象(也许是巧合):7∶13(0.538)比9∶11(0.818)更接近于完美的黄金分割点0.618㊂套曲的20首歌曲中,没有旋律的重复,每一首歌都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情感, 在内心的世界里,没有一个瞬间与另一个是相同的’,Richard Capell对‘冬之旅“是这样评论的,这个评论对于‘美丽的磨坊女“也是适用的”( In the life of the mind,no one moment is exactly like any other’,Richard Capell observed of Winterreise,and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first Müller-cycle)[8]㊂然而,要把这20首情感各不相同的歌曲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诗篇,作曲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从调性安排这一点上就能看出㊂套曲各首的原调性如下:序号曲目调号序号曲目调号1流浪降B大调11属于我D大调2向何方G大调12暂停降B大调3止步C大调13绿丝带降B大调4感谢小溪G大调14猎人c小调5稍息a小调15嫉妒与矜持g小调6疑虑B大调16可爱的颜色b小调7焦急A大调17可恨的颜色B大调转b小调8早安C大调18凋零的花e小调9磨工的花A大调19磨工与小溪g小调转G大调10泪雨A大调20小溪的摇篮曲E大调 从这表中,我们看出,乐曲是从欢快㊁意气风发的降B大调开始的,到第12㊁13首又回归到降B大调㊂乐曲第一部分的基调就是降B大调描绘出来的㊂降B大调是一个明显带有幸福感的㊁意气风发的调性,比如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就是降B大调,威尔第的‘阿依达“中的进行曲也是由开始的G大调转到降B大调㊂除第5首‘稍息“是a小调外,第一部分都是用大调写成的,而在第二部分,基本是用小调写作的,只在最后一首进入E大调㊂这让我联想到巴洛克时期常用的皮卡迪三度的音乐风格,小调乐曲结束在大调和弦上㊂大和弦的结尾让音乐骤然温暖起来,让人有宛如升入天国的超脱㊂作曲家在创作‘美丽的磨坊女“时精神和思想仍是带有美好幻想性的,这一年是他刚刚感染上梅毒,虽然也经历了痛苦的治疗,但应该说,他对身体的恢复并没有绝望,对未来仍充满美好幻想㊂他在1823年11月30日致舒贝尔的信中写到 我的病情(感谢上帝)目前似乎已稳定下来”[9]㊂(下转94页)19陈柏全: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历史地位及艺术特点在标题的提示下带着每个人特有的想象力去感受这首作品㊂由此看来,标题音乐在理查德看来,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㊂结 语当时的人一定不会猜到理查德在现代的声名有多么显赫,‘蒂尔的恶作剧“这部作品虽然在音乐描绘蒂尔正在被绞死的画面中不断推向最高潮时结束,但理查德为这个干净的结尾做足了铺垫㊂在尾声的前夕,音乐让人感觉终结的那一刻永远不会来临,即使最后的结尾戛然位置,也并不意味着蒂尔真的在这场冲突中死了,蒂尔复杂又不谙世事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消亡的,作者给人留下了一个象征性的结局,同时又给予听众无数故事后续的遐想㊂这其实跟理查德本人及他的音乐很像,运用新颖的配器法和长远的眼光,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与非同凡响的音响色彩,将理性的文字与感性的音乐融为一体㊂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包括他在内的交响诗作曲家们预测到的是许多年以后音乐发展的趋势㊂这些作品存在于世的时候或许鲜有赏识,更多的甚至是批判与否认,可当人们拥有了新的看法和世界观后再反观他们的作品,便能看到作曲家们前卫的创作思维和对音乐大胆的探索,打破传统体裁和方式,领略到浪漫主义特有的作曲理念㊂[参考文献][1]维基百科词条:Till Eulenspiegel[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3]菲尔㊃G.古尔丁.古典作曲家排行榜[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4]谱例来源:(责任编辑:崔晓光)(上接91页) 当第一首‘流浪“用降B大调渲染出套曲的开场白后,第二首便用远关系转调转至G大调,紧接着从第2至第5首都是近关系的调性,而在情节上刚好是相连的 磨工沿着小溪来到磨坊,爱上了美丽的磨坊姑娘㊂从第6至第11是第二阶段,我们发现,在一连串的升号调中,突然安插进来的C大调第8首,多么令人陶醉(贝多芬的‘黎明奏鸣曲“就是C大调)㊂这是在春天的早晨,在优美的田园风光里,磨工表达出他纯洁的爱情,仿佛是磨工在为第7首焦急心情下的粗鲁表现做诚挚的道歉㊂紧接着情节继续发展,到第11首达到高潮,磨工在情迷意乱中幻想着美丽的磨坊女已经属于他㊂然而这毕竟是幻想,紧接着的两首降B大调乐曲深刻地描写了磨工真挚的内心㊁纯真的爱情,却由于羞涩和谦逊,只能默默地看着那墙上高挂的绿丝带把磨坊女深深思念,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同情的动人画面啊!突然间,令人憎恨的猎人便以c小调出现了,这时的猎人c小调是多么刺耳,他是多么粗野,与第8首令人心醉的C大调的磨工形象是多么鲜明的对比㊂第15首g小调翻滚的小溪和第2首G大调潺潺的小溪又是鲜明的对比㊂第16㊁17和第6首也是鲜明对比㊂第18~20首从e 小调到E大调是一个思想和情感上的升华和超脱㊂为了适应不同声部演唱的需要,这部套曲被多次移调,移调版本各有不同㊂移调后,乐曲的色彩必将会产生变化㊂然而无论采用哪一个移调版本演唱,对原始版本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作曲家在创作时的基调要了解并掌握㊂[参考文献][1][德]汉斯㊃亨利希㊃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M].刘经树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523.[2][德]汉斯㊃亨利希㊃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M].刘经树译.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561.[3][美]保罗㊃亨利㊃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655.[4]Susan Youens.Die Schöne Müllerin[M].New York: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2:1. [5]Susan Youens.Die Schöne Müllerin[M].New York: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2:31. [6][苏]加拉茨卡娅.舒伯特的歌曲[M].王汶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31.[7]陈明律.美丽的磨坊少女演唱㊁伴奏之诠释[M].台湾:全音乐谱出版社,1985:36.[8]Susan Youens.Die Schöne Müllerin[M].New York: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2:72. [9][英]佩基㊃伍德福特.舒伯特[M].黄正乔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142.(责任编辑:李 璐)49当代音乐㊃2018年第2期。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Die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Die schone Müllerin)赏析 《美丽的磨坊⼥》是舒伯特从德国浪漫主义诗⼈缪勒的同名长诗⾥,选出其中⼆⼗⾸谱写成的声乐套曲。
作于 1823 年。
舒伯特著名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是浪漫主义题材声乐套曲的典范。
它不仅是舒伯特⾃⼰的经历和内⼼真实情感的写照,更是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更⾼形式上的成果,对这⼀体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
长诗所描述的主⼈公是⼀个朝⽓蓬勃满怀幻想⾛向⽣活旅程的青年。
在孤独流浪中,他被雇为磨⼯,并深深地爱上了磨坊主⼈的⼥⼉。
但是,他的忠诚并没有打动磨坊主⼥⼉的⼼,她却爱上了⼀个猎⼈。
爱情的不幸使青年磨⼯陷⼊极度的悲观和苦闷之中,最后他投进清澈的河⽔,到⽔底去寻找慰藉。
这部具有鲜明抒情风格的套曲,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戏剧性,它反映了当时在奥地利反动统治下的⼩资产阶级知识分⼦的郁闷、悲愤和对于光明幸福的热切期望,在⼀定程度上反映了⼗九世纪欧洲封建复辟时期的社会现实。
同时,这部套曲也表达了作者对⾃⼰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怨恨。
套曲中除了青年磨⼯(第⼀⼈称)的形象之外,还有辅助的形象。
⼀个是⼈格化了的⼩河,它是主⼈公的忠实朋友、伴侣和唯⼀的安慰者;另⼀个是主⼈公的情敌——猎⼈。
它们都是在钢琴伴奏中加以体现的。
故事的结局是不幸的,但是整个套曲的情绪却是明朗、抒情的。
这说明当时舒伯特虽然处在苦闷、彷徨和悲观失望中,但他对⽣活却仍抱有幻想、充满希望。
他认为“悲痛使⼈的辨别能⼒敏锐起来,使⼈们的精神坚强起来”(1824 年 3 ⽉ 25 ⽇⽇记),“我的⾳乐作品是从我对⾳乐的理解和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的,⽽那些从痛苦中产⽣的作品,将为世⼈带来幸福”(1824 年 3 ⽉ 22 ⽇⽇记)。
《美丽的磨坊⼥》这部声乐套曲在创作思想上和作曲家所追求的理想是⼀致的。
歌词 1.流浪 流⽔是我们的好榜样,流⽔是我们的好榜样, 它们⽇⽇夜夜在奔流,不停奔流向远⽅, 学流⽔好榜样,好榜样。
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艺术特征分析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历史地位及艺术特点

舒伯特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历史地位及艺术特点作者:陈柏全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2期[摘要]舒伯特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作曲家对艺术歌曲毕生孜孜不倦追求的最高成果。
它的出现为浪漫派声乐套曲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使声乐套曲成为艺术歌曲中一种重要的大型体裁。
这部作品无论从作品风格、创作技法还是演奏技巧等方面来说,都是一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美丽的磨坊女;舒伯特;音乐;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2-0090-03一、《美丽的磨坊女》的音乐史地位“歌曲之王”弗兰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中1823年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ne Müllerin) D795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这部采用威廉·缪勒(Wilhelm Müller)的诗歌谱曲的声乐套曲,其创作技巧、思想深度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都堪称一座伟大的丰碑。
在此之后,声乐套曲这种艺术形式成了大量作曲家涉猎的体裁,如德国的舒曼、勃拉姆斯、马勒、理查·斯特劳斯等,法国的德彪西、拉威尔等,都从中得到鼓舞,创作出优秀声乐套曲。
在衡量一个作品能否成为作曲家的代表作时,大型的曲式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标准。
在舒伯特短短的31年生命里,由于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直到27岁的“晚年”才创作出《美丽的磨坊女》这部大型的声乐套曲,《冬之旅》(Winterreise)D911更是在作曲家逝世前一年才诞生。
与这两部大型的声乐套曲相比较,舒伯特其他的艺术歌曲虽然精致,但只能当成是小品,所表达的思想深度远不能与之相比。
在现实的演出中,除了这两部套曲和《天鹅之歌》(Schwanengesang) D957(《天鹅之歌》并非正式的套曲,而是由14首歌组成的歌集),很少有整场演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会。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的音乐形象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主人公的音乐形象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是由俄国作曲家丹尼斯·波波夫创作的一部歌剧,讲述了
主人公阿涅丝卡的故事。
在声乐套曲中,阿涅丝卡的音乐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以下是阿涅丝卡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的音乐形象。
首先,阿涅丝卡的声音婉转动人,富有情感。
在《磨坊女的咏叹调》中,她用轻柔、
温暖的声音来描绘自己有一个慈爱的母亲和一个亲爱的未婚夫的幸福生活,表现出她的幸
福和满足。
当阿涅丝卡知道未婚夫被另一个女人骗走时,她的声音失落、哀伤,表现出她
的悲痛和痛苦。
而在后来当阿涅丝卡意识到自己还爱着未婚夫时,她的声音再次转变,变
得热情、执着,表现出她的坚定和决心。
其次,阿涅丝卡的音乐形象也体现出她的坚强和勇敢。
在《磨坊女的咏叹调》中,她
唱到“若要我死,我也不是怕”这句歌词时,声音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显示出她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品质。
在她遭到骗局后,她同样表现出了坚强的心态。
她不灰心丧气,而
是努力寻找未婚夫,并最终挽回了他的心。
最后,阿涅丝卡的音乐形象也呈现出一个普通女孩向上发展、蜕变成为大女人的过程。
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阿涅丝卡在不断经历挫折和困难的过程中,从最初羞涩、天真的少女,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敢为人先,主动担当的女性形象。
这一过程也在她的音乐
中得到了体现,声音透露着她成长的不易和坚强的意志。
总的来说,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中的阿涅丝卡音乐形象栩栩如生,表现出她的
感情丰富、坚强勇敢、向上发展的生命力,她的形象和故事也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

浅谈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摘要: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也是这一时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为人们研究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基础,本人以他的《美丽的磨坊女》为例,从创作背景、作品、分析、音乐表现意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并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
关键词:舒伯特浪漫主义美丽的磨坊女一、创作背景:浪漫主义形成于18世纪味,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而音乐的浪漫主义是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形成标志的,约在19世纪20年代。
浪漫主义音乐具有自己的一些风格特点,它侧重于个人感情的表现,重视音乐和其它艺术的结合,吸收民间音乐的特点等。
舒伯特生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社会的动荡,使他的创作生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他一直生活在城市的阴霾中,1817年他定居在维也纳后,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
生活的贫困,没有影响到他创作的激情,但就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环境,造成了他的作品风格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有的作品,即是快乐的,也摆脱不了忧郁的色彩,正如《美丽的磨坊女》,它是根据奥地利诗人威廉·缪勒的同名组诗谱写而成,他描写了一位青年的磨工爱上了磨坊主那唯一的美丽的女儿,他想尽了所有的办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情,然而从森林中来了一个猎人,他夺走了姑娘的爱情,失恋的青年磨工悲痛欲绝:最后跳了河,让自己那痛苦的灵魂在碧绿的波浪中安息。
在这首声乐套曲中前一部分是快乐的爱情,而后一部分描写了青年的绝望和痛不欲生,正是舒伯特作品中快乐与忧郁的表现,这也正是构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重要的风格特点。
二、作品分析:《美丽的磨坊女》这一声乐套曲是由二十首曲子组成,除了第一首和最后一首外,都是磨工的自述,套曲主要是刻画了三个形象:l、主人公——年青的磨工,2、主配角——被拟人化的小河, 3、猎入一一青年磨工的情敌,这首套曲中各个形象的刻画,并非象其它作曲家的作品。
靠单旋律的色彩来表现,而这首套曲中的形象刻画是通过钢琴伴奏模仿的,这首套曲的钢琴伴奏不仅刻画了人物,更充分的利用各种音型来表现主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丽的磨坊女》赏析
舒伯特著名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是浪漫主义题材声乐套曲的典范。
它不仅是舒伯特自己的经历和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更是他对艺术歌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的更高形式上的成果,对这一体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舒伯特在声乐套曲上的成功,离不开德国抒情诗人威廉·缪勒(Wilhelm Müller 1794-1827)所创作的优秀诗篇。
在缪勒的诗歌里,舒伯特找到了创作灵感和共鸣,使这部套曲成为艺术歌曲有史以来最凄美绝伦的作品之一。
威廉·缪勒曾在柏林大学研究语言学和历史,成名于著作《一个林中漫游号手的七十七首遗诗》的发表,这组诗具有纯朴的民间抒情诗风格。
《美丽的磨坊女》是这部诗集的第一部分,包括前言和后记共有25首,副标题为:“在冬天里阅读”,出版于1820年。
缪勒的两组诗《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都是叙述一个流浪者的遭遇,诉说痛苦的爱情,感伤色彩浓烈,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有关磨坊爱情的故事来源已久。
在17、18直到19世纪,那些靠着手艺到处旅行的手工业青年,对德国民歌的传播有很大的功劳。
而农业的发展,使磨坊行业应运而生。
有关磨坊的故事,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帕伊西埃洛(1740-1816)1788年创作的歌剧《美丽的磨坊姑娘》里。
在德国演出获得成功后,其歌剧的主题以不同的题目在德国流行。
1822年,帕伊西埃洛的这部作品曾在维也纳上演,舒伯特或许看过。
歌德也曾写过4首磨坊的爱情故事,其中第二首是缪勒
《美丽的磨坊女》诗集中《嫉妒与矜持》的模板。
缪勒的诗多以自然、山林、流浪、爱情为题材,在当时广为大众欢迎,他的诗常成为当时文艺家庭中歌咏游戏的内容。
1816至1817年间,在柏林银行家史德格曼(1763-1840)的家庭娱乐表演里,以其夫人及女儿为中心,结合了一班有才气的青年,互相以诗唱答,威廉·缪勒也在其中。
他们以磨坊少女罗莎为主题,创作了用一连串诗来陈述戏剧性故事的游戏。
每人担任一个角色,并念出自己角色的诗句,这种游戏大家都很喜欢。
史德格曼圈子里的诗人们,邀请钢琴家贝尔格为他们的诗谱成歌曲。
贝尔格希望各首歌之间更有连贯性,就请缪勒来做增补、删减的工作,诗人欣然受命。
经过了这样的发展、变化,后来竟形成了一本诗歌集——《美丽的磨坊女》。
缪勒以简明清晰、具有民间风味的语言,叙述了一出磨坊学徒迷恋磨坊女的爱情悲剧:年轻的磨坊工人沿着小溪去寻找他的梦想。
他来到一个磨坊,对磨坊主的女儿一见钟情,陷入深深的单相思中。
磨工向小溪倾吐心事,用紫罗兰表达爱意,可猎人夺走了他所爱的姑娘,最后磨工在痛苦中投入小溪的怀抱。
《美丽的磨坊女》正是舒伯特寻找已久的诗集。
缪勒源自柏林文学聚会的诗,使得有着维也纳“读书会”经历的舒伯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而作曲家对声乐套曲这一体裁的兴趣,也促使他在1823年很快接受了缪勒的这一叙事组诗。
作品的前一部分写于三月,当时舒伯特正被病痛所折磨,住在维也纳的一所医院里,后一部分完成于同年十月。
1824年出版了这部套曲,题献给一个业余歌手Karl Freiherr von
Schonstein。
舒伯特在医院治疗时,面对孤独和疾病,他或许意识到必须独自面对黑暗的未来,因而他在音乐中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故事的内容是舒伯特所关注的有关流浪的题材,磨工的经历,不仅与舒伯特失意的爱情经历产生共鸣,而且故事的主人公也仿佛是舒伯特的化身。
他外表腼腆内向,内心却多愁善感、敏感细腻,对爱充满强烈的向往和渴望。
他虽然有才气,会写诗、唱歌、弹琴,但显然不够强壮、英俊,不足以吸引住磨坊女的芳心,这似乎注定了他是爱情角逐中的失败者。
《美丽的磨坊女》为舒伯特提供了他想要的一切:“故事紧凑,富有人性,人物心理刻画细腻,而且背景翔实,语言朴实、自然并富有韵律。
”舒伯特显然十分喜爱缪勒所构想的这个故事,以及它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和细节,以及缪勒对主人公内心情绪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描写,并且达到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意境。
于是作曲家便牢牢抓住其中悲剧性的浪漫主义因素,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着手谱写这一套曲。
舒伯特音乐中,磨工的形象要比缪勒原诗中的复杂。
舒伯特在生活中无法摆脱的爱与性的困境,无法调和的幻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对男性自信的缺乏,这些几乎全都构成了作曲家与套曲中男主人公心灵相通的因素。
这部套曲是舒伯特为自己已经失去的和注定永远不能得到的东西所作的悲歌,是对所有无法达到他人所期望的目标(尤其是在男子汉气概与成就方面)的“迷茫者”的同情。
套曲中的主角不是命运的主宰者,没有英雄式的呐喊和抗争。
他只是一个孤独者,沉浸在自己内心秘密的渴望和激情幻想中,小溪是他唯一的伙伴和最终的归宿。
尽管这样,这部套曲仍充满青春的热情和期望,毕竟当时舒伯特才26岁。
《美丽的磨坊女》充满了浪漫主义细致敏锐的感觉。
舒伯特将诗与音乐,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加以融合,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和哲理性。
在春天大自然怀抱里所发生的悲剧事件,为套曲奠定了诗情画意和由乐观逐渐走向哀伤的悲剧性浪漫基调。
从整体上看,套曲的布局很紧凑,在这部独角戏里,故事随着磨工的每一首日记式的诉说而展开,在音乐内在的动力和剧情紧凑的进展、人物情绪的每一个变化中,故事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走向结束。
这部套曲除了在音乐上做到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三者结合外,还高度重视人物内心情绪的细致刻画、情景的交融和环境、气氛的烘染。
“情与景的描绘在人声与钢琴伴奏中,得到细腻、形象、生动的表现。
磨工内心的矛盾痛苦和逐渐复杂的情感,都被舒伯特化解在精致、含蓄、细微的对比和抒情性的音乐中。
”套曲中没有像歌剧咏叹调那样起伏很大的、戏剧性很强的旋律,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的描写,一切矛盾冲突都体现在主人公的心里。
磨工爱痛交织的情感特点,也正是舒伯特二元心理特征的体现。
舒伯特与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天然的、极密切的联系。
在这部套曲中,舒伯特把德国民歌特有的旋律进行方式,巧妙地运用在他的歌曲中。
《美丽的磨坊女》的旋律,基本上在单纯的自然音体系里,没有太多的变化音,同时采用对句结构和换尾不换头的民歌体,风格简练、纯朴,符合磨工青春年少的人物形象。
如套曲中的第二首歌曲《向何方》和第一首《流浪》,都是建立在民间的音调上,情绪欢快明朗,它们的美妙在于纯朴简
单和清新的青春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