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教案六篇

《三顾茅庐》教案六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主要板书:7、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诚心诚意雄才大略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板书:诚心诚意)教学板块之一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附:引导要点: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角色读,评读齐读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
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生答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生:练读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2012-04-17 18:56:18)分类:导学园地标签:教育《三顾茅庐》导学案(课前预习)一、扫清拦路虎。
读准并写好下面的词语。
辅助晌午诸葛亮三顾茅庐策略蜿蜒起伏茅塞顿开秀丽宜人二、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茅塞顿.开:蜿蜒..起伏:三、熟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四、资料搜集。
搜集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理清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揭题解题,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学习过程:一、揭题解题。
1、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顾”、“茅庐”的意思。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时代背景。
二、展示自学成果,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由上黑板教学生字。
3、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4、交流:文中有几位人物?主要写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三、理清文章脉络。
1、你读懂了什么?2、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拜访?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四、学习“一顾”、“二顾”。
1、读第一段,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二顾”中刘备的印象。
《三顾茅庐》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学习过程:一、复习展示,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
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

一次双向奔赴的会晤——第24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家作品【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演义小说是小说体裁之一,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开始出现这个名称。
演义小说采用章回体形式,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
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
2.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完成下列练习。
(1)读准下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愧赧.()鄙.贱()存恤.()纶.巾()叱.()半晌.()侍.立()鹤氅.()末胄.()涿.郡()谬.举()倾颓.()挟.天子()如雷贯.耳()箪食..壶浆()顿开茅塞.()民殷.国富()(2)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优质教案+导学案

23 三顾茅庐1.疏通文义,把握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3.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导入新课播放《三顾茅庐》视频刚刚所播放的小视频,正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故事——“三顾茅庐” 。
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教学提示】“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何久传不衰?点出此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该故事的来龙去脉,关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导入视频资源见光盘)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的喜爱,所以可观道人在《新列国志叙》中形容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选文背景: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 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三顾茅庐》导学案

《三顾茅庐》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性格特点。
3、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文中蕴含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等主题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品质和精神。
2、难点(1)体会文中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领悟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该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2、作者简介罗贯中(约 1330 年-约 1400 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纶巾()愧赧()存恤()箪食壶浆()汉室倾颓()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此人可就见()(2)因屏人曰()(3)欲信大义于天下()(4)遂用猖蹶()3、文学常识填空。
(1)《三顾茅庐》节选自《》,作者,号,(朝代)小说家。
(2)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外,还有《》《)《》《》。
4、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合作探究1、文中的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示例:刘备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
从他“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三顾茅庐》的作者罗贯中及其作品背景;2. 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三顾茅庐》中的主题和意义;4. 探讨《三顾茅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价值。
二、导学内容1. 作者背景:罗贯中是中国明代闻名小说家,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等;2. 故事梗概:《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三次造访诸葛亮的故事,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3. 主要人物:刘备、诸葛亮等;4. 主题和意义:忠诚、智慧、信任等;5. 当代启迪:勇于追求梦想,珍惜友情等。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顾茅庐》的书籍封面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2. 进修:阅读《三顾茅庐》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3. 分析:讨论《三顾茅庐》中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4. 思考:探讨《三顾茅庐》对当代社会的启迪和价值,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故事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5. 总结:对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罗贯中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2. 组织学生进行《三顾茅庐》的相关主题演讲或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 鼓励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创作相关作品,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导学反馈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写作,总结本节课进修的重点内容;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六、导学评判1.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评判学生对《三顾茅庐》的理解和掌握水平;2. 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以上是《三顾茅庐/罗贯中》导学案的内容,希望能够引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愿学生在进修中不息成长,不息探索,不息进步!。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上第23课《三顾茅庐》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学习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如雷贯.耳( ) 顿开茅塞.( ) 鹤氅.()沔.水()箪.食壶浆()吴会.()半晌.()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拜谒.(hè)倾颓.(tuí)鄙.贱(bǐ)B.纶.巾(guān) 存恤.(xù) 侥.幸(yáo)C.末胄.(wèi) 殆.尽(dài) 昼寝.(qǐn)D.愧赧.(nǎn) 疏懒.(lǎn) 捆缚.(fù)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顿开茅塞鼎足荒芜避席B.经事奇才豪杰造逆谬举C.如雷贯耳拜揭犹然施礼D.思贤如渴玄德衣襟属咐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山西太原人。
B.罗贯中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C.罗贯中是施耐庵的老师。
D.《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5、解释下面词语如雷贯耳:经世奇才:箪食壶浆:顿开茅塞:6、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人名)的长篇小说《》,山西太原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朝代)著名、戏曲家,是中国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二、自主学习1、刘备三顾茅庐的目的是什么?答:.2、根据你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你觉得刘备、诸葛亮、张飞各是什么样的人?明确:。
2023最新-《三顾茅庐》导学案(优秀4篇)

《三顾茅庐》导学案(优秀4篇)你知道秀丽宜人是什么意思吗?你会使用这个成语吗?秀丽宜人怎么造句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pincai一起来学习!下面是壶知道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三顾茅庐》导学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壶知道给您的好友哦。
《三顾茅庐》导学案篇一一、创设情境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本课学习,了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初步感受了刘备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本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和名著进行扣动心弦的心灵对话,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领略隆中钟灵毓秀的神奇环境,品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二、品读课文1、感受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简要评价自己所喜欢的人物形象。
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属于自己真实而独特的体验。
生甲:我欣赏诚心诚意拜访人才的刘备。
生乙:我佩服韬光养晦、见识非凡的诸葛亮。
生丙:我跟他们的理解不一样,喜欢鲁莽粗鲁的张飞,虽然这不是什么优点,但他莽撞中不失可爱的一面,而且可以反映出对刘备的忠心。
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真实自然,不做作。
我喜欢。
师:你们片言只语,评说三国人物,活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老师尤其欣赏的是生丙,他很有悟性,用心品读人物,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体验。
(2)师:老师想接着你们的讨论再说几句,既然有人认为张飞粗鲁中不失可爱之处,那么把他和刘备两相比较,一个粗鲁莽撞,一个诚心诚意、彬彬有礼。
课文将他们放在一起三顾茅庐,到底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问题,当然老师相信你们继续发扬积极思考的传统,挑战自我、创新思维,一定会有让老师耳目一新的发现。
生甲:课文主要内容是写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可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高手中的高手,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将张飞和刘备安排在一起,似乎是将他和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我们的同学就是不一般。
说三国故事,评三国人物,时有惊人之语,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文中将刘备和张飞这两个性格对立的人物放在一起,既形成鲜明对比,在写作上把它称做反衬,又给三顾茅庐增添不少情趣,也生了不少波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典论〃论文》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汉书〃艺文志》
《中国古代小说选读》——《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导学案
第一课时
制作:崔志钢 审定:冯 京 2010.4.21
学习目标
1.积累并鉴赏古代小说精美的语言。
2.解读‚于‘无’之笔‛的表达技巧,作为自己作文的借鉴。
学习重点
‚于‘无’之笔‛的笔法 学习难点
虚无之妙、烘托之技
预习案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罗贯中(1330?~1440?)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杭州人。
罗贯中‚有志图王者‛,后来朱元璋这样的‚真主‛一统天下,其政治抱负落空,而致力于小说创作。
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等。
《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描绘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富有浪漫色彩。
二、积累
(一)美字雅词积累【能注音或写字】
倥偬( ) 潺湲( ) 贵胄( ) 鼎鼐( ) 滥叨( )社稷( ) 鄙悃( ) 揲蓍( ) 羽扇纶( )巾 羞赧( ) 身披鹤氅( ) 箪食( )壶浆 (二)佳句积累
【人物性格】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
【人物肖像】(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世事评论】(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环境描写】
1.南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
2.……彤云密布。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三、整体感知
1.本文可分两部分。
2.理清人物关系。
求贤方: 媒介: 被顾者: 密友: 家人:
课堂案
一、忆旧知新
二、文本赏析——于“无“之笔
(一)妙点揣摩:分析本文在情节结构上采用的“于‘无’之笔”的技巧。
1.虚无关系的哲学艺术
2.层层烘托的渲染手法
3.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
(二)它山之石:“于‘无’之笔”对我们写作的有益启示。
巩固案
一、基础等级 假设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是就终老山林?请展开想象,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发展等级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以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情节或语言等角度作专题研究,可参考一些文献资料,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写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研究性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