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下诗歌赏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山坡羊·骊山怀古》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山坡羊·骊山怀古》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骊山怀古》。
二、目标1、了解元曲的一般常识和作者张养浩的相关文学常识。
2、能够把握的《山坡羊·骊山怀古》内容,赏析其语言。
3、对比《山坡羊·潼关怀古》,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原文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四、注释《山坡羊·骊山怀古》:选自《全元散曲》。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
阿房:阿房宫,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阿房村。
一炬:一把火。
相传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焚毁阿房宫。
萦纡:回环曲折。
列国:各国,即周、齐、秦、汉、楚。
五、曲意站在骊山上我四处张望,(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只见衰草萧疏,水波旋绕。
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自周、齐、秦、汉、楚等国至今。
那些战胜了的国家,都化作为了土;(那些)战败了的国家,(也)都化作为了土。
六、赏析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赏析: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赏析: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
赏析: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及原文赏析1.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课《月夜》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美。
3.体会诗人坚强不倚的独立性格和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体会“我”这一形象及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想象法、小组交流合作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音频以及作者的写作资料。
学生:诵读诗歌,解决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营造情景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ppt播放图片)(月亮、夜晚等)由此,你能联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诗句?(可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绘月夜晚景的诗歌,它并不是古诗,而是一首由白话文写的新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沈尹默的《月夜》。
二、初读诗歌,读出节奏1.出示学习目标,齐读,明确重点。
2.比较新诗和古诗的区别。
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同学们,第一眼看到这首新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与古诗相比。
(语言通俗易懂、字数自由、没有讲究严格的押韵等)3.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
(2)指名读。
学生读的时候,师明确诗歌重音。
“我”“顶高”“立着”。
(3)播放录朗读视频,要求学生注意重音和感情。
(4)男女比拼读。
(5)配乐齐读。
三、再读诗歌,感受意象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诗中选取了哪几个意象来一起构成这幅月夜图?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意象——霜风、月光、树、“我”。
霜风:刺骨的寒风。
听觉:突出风的大、猛烈。
月光:明明的。
视觉:突出月光的明亮,给人以希望,使黑夜变得温暖许多。
树:高大。
传统文化中有遮蔽、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代表着传统、固执。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别云间》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别云间》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面对国家民族的危亡,有一位诗人以少年的热血、英勇的斗争,谱写了一首悲壮动人的生命之歌。
这位诗人是谁呢?他就是夏完淳,这节课我们学习《别云间》,感受全诗字字忠肝义胆,句句血泪凝成,令人悲怆,令人感奋的情感。
二、目标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3、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的妙处。
三、原文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四、注释《别云间》:选自《夏完淳集笺校》卷五。
云间:松江的古称。
羁旅:寄居他乡,生活飘泊不定。
羁(jī),停留。
南冠:被囚禁的人。
语出《左传》。
后世以“南冠”指代被俘。
泉路:地下。
指阴间。
毅魄:英魂。
坚强不屈的魂魄。
灵旗:战旗。
古代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战旗。
五、诗意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
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
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六、赏析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赏析:诗作首联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赏析: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文赏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8 Aspose Pty Ltd.陈与义《临江仙》原文与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迁中书舍人,出知湖州,擢翰林学士、知制诰。
七年,拜参知政事,明年以疾卒,年四十九。
《宋史》有传。
长于诗,创简斋体。
方回认为与义继黄庭坚、陈师道之后,并为江西派之三宗。
有《简斋集》十卷,《无往词》一卷。
词作鉴赏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年或六年(1136)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
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
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
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
“(《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
“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古诗词赏析与默写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解析版

九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与理解性默写考点实训1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全诗以白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风雪送友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一二句,“卷”和“折”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
一个“即”字,表明这里的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飞”字勾画出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画面。
三四句,“忽如”写出了胡天的变幻无常,写出了雪之骤和雪之大。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想象奇特,以春景写冬景,意境壮美。
“将军”和“都护”两句巧用对偶,从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
“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奇寒,也勾勒了一幅奇异壮美的画面。
最后两句,“空”描绘了边塞空旷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写出了惜别与惆怅;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不舍的真挚感情。
【主题】作者在这首诗中,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奇寒雪景,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十五从军征》赏析及练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鉴赏《十五从军征》一.作者简介《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
此诗描绘了一位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暴露了古代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对于人性的损害,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诗境被一种怨愁情绪所弥漫,基调极为悲凉。
全诗叙事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二.写作背景《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
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
这首诗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动乱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一作:遥望)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东向看一作:东向望)译文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内外古诗词赏析渔家傲·秋思(XXX)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景色和江南大不相同。
大雁飞回衡阳,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分,号角吹响,边塞特有的风声、XXX、羌笛声和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
群山连绵,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覆盖大地。
夜深了,外出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
主题】这首边塞词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和征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暗示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和爱国激情,构成了将军和XXX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情绪。
写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作者展现了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感人至深。
XXX·密州出猎(XXX)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庞大的队伍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XXX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XXX派遣XXX去云中赦免XXX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主题】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写法】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破阵子·为XXX赋壮词以寄(XXX)喝醉了,点起灯来看剑,梦回当年吹起号角的战场。
八百里的军队分成若干部分,五十个琴弦演奏着塞外的音乐。
沙场上秋天打仗。
译文】三月七日,我在沙湖道中遇到了雨,我的雨具先被带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而我却毫不觉得不舒服。
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古诗鉴赏《满江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鉴赏《满江红》一.作者简介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
另1916年修的湘乡《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谱》载:“王廷钧配秋氏,字瑾,寿南公女。
清浩封夫人,光绪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时生,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时殁浙江山阴县,葬西湖,有碑亭。
”二.写作背景秋瑾19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
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俗子一作:俗夫,磨折一作:折磨)译文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国家四面受敌,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诗歌赏析
1. 选出对诗歌《关雎》欣赏不正确的一项()
A、诗的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美女的向往之情。
B、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她,不管是“寤”——睡着,还是“寐”——醒着,始终都在追求着她。
C、第三节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追求不到的苦恼。
D、第四、五节还是用起兴的手法,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女子,实际上是想象着把心中的姑娘娶回家门的情景。
2. 对《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诗人来寻找伊人,却始终没有得到。
B、全诗共三节,均采用起兴的手法,用芦苇和露水引出对歌咏对象“伊人”的寻找。
C、诗中塑造了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这个形象感人至深。
D、全诗的这三节只把伊人所在的地点变换了一下,其他方面并没有丝毫改变,因此意境显得隽永醇厚。
3. 对《关雎》《蒹葭》分析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两首都是《诗经》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前者诚挚而热烈,后者凄迷又朦胧。
B.两首诗歌都充分体现了《诗经》创作手法上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特点,每一小节内容基本相同,这样的吟唱便于记忆和传播。
C.《关雎》中的君子“求之”“友之”“乐之”,《蒹葭》中的伊人“溯洄从之”“溯洄游之”,历尽艰辛,终于实现理想,获得了佳人的青睐。
D.《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这两首诗都是“风”中的精华。
4. 下面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B. 颔联是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千百年之久,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 “历历”是清晰的样子,这里指在晴朗的日子里,汉阳一带的树木清晰可见。
D. 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凄婉哀怨,令人不忍卒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5. 下面对《黄鹤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崔颢的这首诗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成起承转合之势,深得格律诗的要领。
B. “萋萋”是草木茂盛的意思,这里指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茂盛,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C.日暮思归乃是人之常情,此时诗人远望家乡的方向,茫茫千里哪里看得到家乡呢?幸好江水上烟雾笼罩能够化解作者的浓浓乡愁。
D.据说李白登上黄鹤楼时也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虽是一种传说,但却说明崔颢的这首诗的确是难得的好诗。
6.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本诗前两联先交代观景处所,再写所见之景;后两联与之相反,形成一种结构美。
B. “乱花渐欲迷人眼”既写出了春花色彩艳丽,也写出了落花繁多而纷乱的景象。
C. 本诗语言浅近平易,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一贯的语言风格。
D. 诗人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美的画卷,抒发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7. 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
B. 颔联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 颈联以对偶的手法描绘了春花盛开,春草初长的景象,令人想起马踏春草的场面。
D. 尾联借景抒情,通过描绘绿树成阴的白沙堤含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
8. 对诗歌《相见欢》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见欢”是词牌名,作者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B. “月如钩”指弯曲如钩的新月,既点明了时间,又抒发了离愁别绪。
C. “锁”意思是锁住、笼罩,这里指作者试图将清秋锁住,从而挽留住流逝的光阴。
D.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采用倒装的手法,突出了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
9. 对《相见欢》与《江城子》分析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A、《相见欢》一词的上阕写景,全是李后主眼中之景,眼前的一切都着上了冷落凄清的色彩。
“无言”“独上”是寂寞,“梧桐深院”是寂寞,“锁清秋”更是寂寞。
B、《江城子》一词上阕写出猎场面,“左牵黄,右擎苍”俨然是猎人形象,“锦帽貂裘”写打猎装束,而“倾城随太守”更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出猎图!
C、《相见欢》整首词就像脱口而出一半,极其自然,语言朴素得简直如日常口语,没有一丝刻意修饰的痕迹。
D、创作《江城子》时,苏轼仅仅四十岁,可他却自称为“老夫”,这表现了苏轼非凡的自信和气概,他并不把孙权、魏尚等人放在眼里,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
10. 对《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骑卷平冈”形象地写出出猎的人很多,气势很大。
B. “亲射虎,看孙郎”表明词人已功成名就,对孙权有蔑视之意。
C. “酒酣胸胆尚开张”是说词人饮酒到尽兴之时,更觉心胸开阔、壮志满怀。
D. 这首词表面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志向和豪放气概。
11.对《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所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B. “孙郎”是古人对孙权的昵称,词人以孙权自喻,表明了自己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
C. “持节”这两句运用典故,词人以冯唐自喻,表示能够担当重任,报效朝廷的决心。
D. 这首词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12.对诗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借指牛;“的卢”借指战马;“天下事”指统一祖国的大业。
B、“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
我们仿佛看到,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战士神情肃穆,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既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D、这是一首寄赠之作,意境开阔,踌躇满志,热情洋溢,自信乐观,相信自己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是典型的豪放派之作。
13. 对诗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分析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词人意愤焦灼的形象跃然纸上。
B. “沙场秋点兵”五个字渲染出战争的浓烈气氛,一个“秋”字更增添了肃杀之气。
C. “可怜”一句深深地表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极大愤慨,也是对南宋朝廷的有力批评。
D. 全词以“壮”字贯穿始终,运用现实主义写法,慷慨纵横、自由奔放,尽显大家手笔。
14. 下面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金樽”与“玉盘”两句运用夸张、互文及先抑后扬的写法,极言宴席的华美。
B. 停、投、拔、顾等动词的运用,刻画了诗人竭力从苦闷悲愤中挣脱出来的形象。
C. “闲来”两句通过吕尚、伊尹两个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自己渴望遇到明君的愿望。
D . 全诗紧紧围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展开,写得波澜起伏,灵活洒脱,极具浪漫特色。
15. 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冰塞黄河”“雪满太行”,通过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人生之路的艰难。
B. “行路难!行路难!”反复咏叹,语气急促,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
C. “长风破浪”句作者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展现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
D. 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以苦闷与愤慨为基调,揭示了人生的变幻和感情的复杂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