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学概论

四、培养理论 该理论认为:电视内容可以培养受众的世界观。对
受众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来说,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 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全面的反映,提供正确的信息, 就可以对培养受众健康全面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积极作 用;另一方面,如果媒介对客观世界进行了偏颇的描 述,就会歪曲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而形成不正确 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香农-韦弗模式的对传播过程研究的启发性在于 (1)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 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 的重要因素。 (2)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者 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 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 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 们所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及培养理论对受众的影响 1、受众容易将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混淆,从 而对真实环境产生错误性判断。特别是对意见领 袖的看法,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看法的缩影。 2、拟态环境与培养理论能对大众传播受众的思 想及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3、拟态环境中的意见领袖,会引起受众的模 仿,并由此产生相关的活动。
1、电视画面上凶杀和暴力的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诱发 关系。 2、这些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持续看凶杀和暴力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3、电视对犯罪的表现导致了儿童的盲目模仿,许多劫机、 抢劫等行为模仿电视内容。如果这种暴力得到奖励,更 会引起模仿 4、人们在接触暴力活动后,情绪会变得非常兴奋、激 动,这种生理反应会强化观看之后的感情反应,如果这 时遭遇挫折,会转化成愤怒的情绪并导致攻击行为。 5、观看者在观看电视中的暴力画面,尤其是看到一定情 况下合理的或被社会认可的暴力内容时,原来反对实施 暴力的观念和价值观会淡化,攻击性更强。
传播学中传播的定义

在传播学中,传播可以被定义为信息、观念、观点、态度或价值观等内容在社会中的传递、交流和分享过程。
它涵盖了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媒介和社会环境等多个要素,以及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和方式。
传播的定义包含以下关键要素:
内容:传播涉及的是特定的信息、观念、观点、态度或价值观等内容。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进行表达。
发送者:传播的过程需要有信息的发送者或传播者。
他们可以是个人、组织、媒体等,具有意图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
接收者:传播的过程需要有信息的接收者或接收群体。
他们是接收、理解和解释传播内容的人群。
媒介:传播过程中的媒介是信息传递的渠道和工具。
媒介可以是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它们能够传播和传递信息。
社会环境:传播受到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会塑造和影响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效果。
综上所述,传播学中的传播是指信息、观念、观点等在社会中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其中包括内容、发送者、接收者、媒介和社会环境等关键要素。
传播学致力于研究传播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以了解和解释信息传递的效果和影响。
传播学定义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沟通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告、公关、新闻、传媒、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
传播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的学科。
传播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传播的定义和意义传播是信息在人际间或群体间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传播,而传播学研究的就是这一过程。
传播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传播的过程和模型传播学研究传播的过程和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信息是如何传播的。
常用的传播模型包括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步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息传播的路径、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传播的媒介和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的媒介和技术也在不断变化。
从印刷媒体到电视、互联网再到社交媒体,不同的媒介和技术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传播学研究这些媒介和技术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们。
四、传播的效果和影响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通过研究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可以了解信息传播对公众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塑造作用。
同时,也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控制和引导信息传播的效果。
五、传播的伦理和法律传播学研究信息传播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关注信息传播是否合乎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
研究传播伦理和法律可以帮助我们规范传播行为,确保信息传播的公正性和道德性。
六、传播的策略和技巧传播学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技巧。
这包括广告、公关、新闻等领域的传播策略和技巧,以及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等新兴技术来进行传播。
总结起来,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和沟通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告、公关、新闻、传媒、社交媒体等多个领域。
通过研究传播的过程、媒介、效果、伦理和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传媒与传播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传媒与传播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一、专业介绍传媒与传播学专业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新闻、广告、公关、媒体研究、影视制作、数字媒体等。
这个专业的学生通常会对社会现象、文化、人际关系等感兴趣,并希望通过媒体和传播工具来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二、职业方向1. 新闻记者:新闻记者是传媒与传播学专业最常见的职业方向之一。
他们负责收集、报道和解释新闻事件,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的信息。
2. 广告策划:广告策划是传媒与传播学专业的热门职业方向之一。
他们负责制定广告策略,通过各种媒体向消费者传递信息,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3. 公关专员:公关专员负责与媒体、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建立关系,帮助组织树立良好形象,处理危机事件。
4. 媒体研究员:媒体研究员负责收集和分析媒体数据,为组织提供市场分析和策略建议。
5. 影视制作人:影视制作人负责电影、电视剧和纪录片等影视作品的策划、制作和推广。
6. 数字媒体专家:数字媒体专家负责制定和执行数字媒体营销策略,通过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平台与受众互动。
三、技能与素质要求1. 优秀的沟通能力:传媒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有效地与他人沟通。
2. 批判性思维:传媒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问题,并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
3. 创新思维:传媒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在媒体和传播领域不断探索新的创意和策略。
4. 技术熟练:传媒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工具和软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
5. 团队合作:传媒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其他成员协作完成任务。
6. 持续学习:传媒与传播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和传播环境。
四、职业规划建议1. 确定职业方向: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和职位。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行为的总称。
2.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简而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3.自我传播:就是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仅指个人与个人之见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亦称之为亲身传播,它还包括利用电话、书信等媒介协助进行的传播。
广义的则包括群众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形成了亲身、群体、组织三个人际传播的层次。
5.群体:是指人数不多的一种团体,它的成员是由共同的社会活动结合起来的,并处于直接的个人交往之中,这两种情况是产生情感关系、团体规范和团体过程的基础6.组织:是指具有一定目的、任务,按照一定形式简历起来的集群结构。
7.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
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8.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未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9.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10.拉斯韦尔,美国政治雪茄,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未传播学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提出了传播的5 W模式和“社会传播”的概念,并倡导和时间“内容分析法”,其代表有《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11.施拉姆,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美国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学科化、系统化的对传播学进行研究。
其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等12.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哥哥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 祝建华教授提出来一个描述、解释和预测受众为何 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新理论概念“新媒体权衡寻求” (Weight and calculated for New Media,简称 WCN)。这个理论观点认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 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 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采纳 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可见,使用新媒体是一 个创新与扩展的过程,一般而言,只有当传统媒体 已无法满足需求了,对新媒体的接近才开始。
▪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
程。”——古罗马时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
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
建立一种关系。
▲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古罗马时 期的政论家西塞罗(Ciceron)把communication定义为把握一 件事情或者是与别人建立一种关系。
▪ 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电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彩色 电视广播的新阶段。
▪ 1962年,开始运用通讯卫星越洋转播电视节目。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进行实况转播,当时47个国家约7.23亿观众收看到 了这些图像。虽然地球与月球遥遥相隔38万多公里, 但现代电子传播通讯技术的运用使声像传递仅需1.3 秒钟时间。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
(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 因此,施拉姆说:“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
传播学重点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什么是传播学:三种观点:观察水平与抽象性区别,目的性区别,规范性区别。
2.传播学的四种定义:共享说、交流说、影响说、符号说(信息说)3.信息特征:共同分享性,时效性。
“三位一体”性、知识秉性、抽象感知性、依附性(依附于符号)、相互转换性(符号的转换)。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状态直接或间接的表述,实质是为人们减少事物的不确定性。
4.传播的定义特点:⑴定义: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所属的群体、组织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的总称。
⑵特点P4:共享性、关系性、互动性、共同意义性。
5.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
6.传播学的研究内容: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
7.大众传播学: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大众传播的功能、内容、过程及效果的学问。
8.大众传播学的内在推动力:⑴新闻媒介、大众媒介⑵最早的新闻媒介和大众媒介:报纸和书信。
第2节传播学的层次9.自我传播:(也叫人内传播、内在传播内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客我,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体现。
10.人际传播:⑴动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要求。
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⑵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gcui@ 助教:张琛 186-1263-0661 candyhappychina@
1
本学期教学计划
▪ 第1讲 传播学概论 ▪ 第2讲 人类的传播行为 ▪ 第3讲 媒介论 ▪ 第4讲 传播内容与信息 ▪ 第5讲 传播者与传播制度
6
无所不在的传播
▪ 传播充满我们的生活。传播是我们将来要从事 的工作。也是我们进行工作的基本手段。
▪ 传播是人的基本行为和基本能力。 ▪ 传播是社会生活形成的基本手段。 ▪ 传播是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主要产品。 ▪ 传播就是生活,我们处在一个传播“无处不在,
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媒介时代”。 ▪ U时代(Ubiquitous Time) 。
11
目前,学界对传播的定义众说纷纭,一般可以分 为“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和受者对信息 的分享;“互动关系说”——强调传播的双向性 ;“信息符号说”——强调传播是以信息符号为 中介的活动;“目的-刺激反应说”——强调传 播的目的性等。
例如,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
中写道: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传播是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通过媒介和有意义的符号进行的社 会互动,信息的传递是这种互动的结果。
10
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因此在整个人类历 史中,人类在不断地改进自身对信息的接收、处 理和吸收能力; 不断提高传播信息的能力、速度、清晰度和便利 性; 也在不断更新着在信息传播的技术和方法论方面 的思考。这些努力使得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生产 性要素。
是指“传播”,而“传”是具有“递、送、交、运、给、表 达”等多种动态的意义。这就指明了“传播”是一种动态的 行为。
❖《北史·突厥传》:“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高适》:“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为传播吟玩。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一砚一铫,主人俱绘形 作册,传播艺林。”丁玲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消息 立即传播开了。”所以在汉语中常作为动词使用。如:传播 信息、传播谣言、传播疾病、传播花粉……
新闻、宣传、传播、传媒
▪ 从微信、微博、新浪、CCTV看你们将要从事的 媒体行业:新闻、娱乐、体育、财经、科 技…….新闻以外的是什么?
▪ 从《新闻联播》看:哪些是新闻、哪些是宣传? 新闻应该怎样编?人们通过什么渠道了解新闻?
▪ 中国与世界:国外的新闻、传播、学科、院系 ▪ 我们的学科:新闻与传播学、新闻学、传播学
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
态度。
12
1. 理解传播 Communication
❖“传播”communication,在英语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个词源自拉丁语
Communis。该词的中文意思可以有十几种解释,如:交往 、交流、交通、通讯、传播等。其词根的基本意思是“与他 人建立共同的意识”。
❖1945年11月16日,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7
3、 传播的特点
(1)社会传播是一 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 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传播的深度、广度 和效果与传播相关者的 经验和情景关系很大
(4)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 会互动行为.前提是传授双 方必须要有共通的符号系统
(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 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 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版
3
第一讲 传播与传播学
主讲人:崔保国 教授
第一节 传播、信息、媒介
5
引入:
一、 理解传播
人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中。 它是形成人类关系的基础。它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河 流,不断延伸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信息渠道。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
18
二、理解信息
19
理解信息
❖ 1948年香农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一文,他在该
文中系统的提出了有关信息的论述。人类从此开启了信息理 论的大门,从而创立了“信息论”。香农的“信息”定义:“信 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香农给出的信息定义并没 能揭示出信息的本质,反而使我们对“信息”的认识更加“迷 茫”。
UNESCO)宪章中,开始使用 mass communication 一词 ,被翻译为“大众传播”(当时是指报纸、广播、书籍等媒 体传播而言,所以,这些媒体就被统称为“大众传播媒体” ,简称为大众传媒。
英语中的“传播”
▪ Communication, 该词的中文意思可以有十几 种解释,如:交往、交流、交通、通讯、传播 等。
传播是人类的本能
▪ 传播缘起于人的本能,传播研究也应该以人 为本。人类传播行为的缘起,既出于人的本 能,也出于人类对世界认知的需求。
▪ 人体具有媒体的功能,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信 息系统,人是一个小宇宙,内观人心,外观 宇宙。
▪ 信息传播、宗教传播、思想传播是社会传播 现象。
传播的概念
传播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发送 者、中介和接收者,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形成了 信息传递关系。
2、 传播的定义
传播
德弗勒 格伯纳
传播是经由符号,将讯息、意念 、态度或感情从一个人或一个团 体传送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团体 的活动。
传播可以被界定为“通过信息而 进行的社会互动”。
郭庆光
从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 合来看,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 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16
崔保国
传播是指信息传递的现象。人类传播是指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媒介和 符号而进行的社会互动行为。
▪ 第6讲 受众与市场 ▪ 第7讲 传播效果 ▪ 第8讲 传播学发展源流 ▪ 第9讲 传播学研究方法 ▪ 第10讲 传播学应用研究
2
传播学原理教材、参考书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 -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版李)琨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版
《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版
▪ 与“传播”相近的英文单词也有很多:
▪ Communication 交往、交流、通讯、传播;
▪ Dissemination 传播、扩散、宣传;
▪ Transmission 传输、传送、播送;
▪ Spread
传播、传送、宣传;
▪ Propaganda
(政治、政党)宣传。
汉语中的“传播”
❖“传播”在汉语中是一个联合结构的词,其中“播”多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