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冬天及赏析
朱自清《冬天》原文与赏析

朱自清《冬天》原文与赏析朱自清《冬天》原文与赏析《冬天》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写了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冬天》原文与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冬天》原文: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象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
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象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象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象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朱自清《冬天》

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江都人,生于江苏东海,5岁时迁扬州;祖籍浙江绍兴。
1916年考入北大,读哲学,1920年毕业;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吴淞、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绍兴上虞的中学或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27岁)起任国立清华大学国文/中文系教授,后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起复任已返京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50周岁)时因严重胃病且并发肾炎而逝世。
背景:《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作于1933年冬天。
作者从当时身处的冬天回忆起以往和父亲、朋友、妻儿一起过冬天的情景,情动于衷而不能自禁,因而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理解课文:1)这篇散文主要是由三个画面/事件构成的:第一幅画面是作者儿时在家里过冬的情景。
寒冷的冬夜里,父亲与三个儿子一起围着炉子吃白煮豆腐:古老的房子,昏暗的灯光,乌黑的锅和炉子,雪白的豆腐;父亲时不时地站起身来从冒着热气的锅子里夹起豆腐并放在儿子们面前的碟子里。
屋外虽天寒地冻,屋内却温暖如春,因为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情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第二幅画面是作者青年时代与两个友人一起冬夜泛舟游西湖的情景。
文中的S就是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吴县人)。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21年夏天,作者辞了扬州八中教务主任之职,到中国公学任教,在那里结识了叶圣陶。
不久,作者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原杭州府中学、浙江省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或杭州师范大学])教书,叶圣陶也因约而来,两人同住在一个房间里。
当年12月14日(公历)晚上,他们和另外一位友人一起坐着小船游西湖:溶溶的月色,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星星的灯火,湖山之间十分地平和寂静,只有均匀的桨声在夜空中轻轻地荡漾着。
冬夜的西湖上,风是冷冽的,但朋友间的友情却温暖着彼此的心,小划子上满载的正是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细节描写,传递真情——朱自清《冬天》赏析

细节描写,传递真情——朱自清《冬天》赏析朱自清的散文《冬天》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描绘出我国老百姓过冬的情景。
下面请看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总是充满着一股平淡质朴的诗情画意,这次的《冬天》也同样如此。
第一段里,父亲与儿子为买南京的橘子而发生争执时所表现的真情实感让我们难以忘怀。
你看,“不要去!”——是倔强的父亲的声音;“这是我要买的!”——是被说服的儿子。
朱自清先生巧妙地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语言描写,准确地刻画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还有,在这段文字中,“父亲似乎很着急,动了气,脸都气得发白了。
”也许有的读者会产生疑问,即使再生气,也不至于“脸都气得发白”吧?其实不然,因为当时的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了,“大风一阵阵地刮着”,所以,从父亲的表情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家庭还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橘子,他只好让儿子把橘子放回家,等到明年春天再来拿。
但儿子又固执地认为应该马上去买,所以就不听劝告,与父亲争执起来。
于是,父亲的脾气才一下子爆发出来,才有了“发白”的脸。
当然,朱自清先生用词准确,且真情流露,把一个父亲关切儿子的心情形象地描写了出来,一个“急”字表现出父亲内心的激动,一个“气”字表现出父亲的担心和焦虑。
通过“发白”和“急”字的渲染,更能表达父亲内心的无奈与失望。
因此,作者在文章中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叙述了事件的原委,最后,笔锋一转,表现出了父亲那无法理解儿子的想法,于是,本该高兴的儿子的表情变得无比痛苦和失落。
当然不能否认是朱自清先生作品真情实感的流露。
但笔者却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细节描写,传递出了真情。
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
由于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细微的场面,因此,虽然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它却赋予了深厚的含义,使之变得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
通过这一小片段,朱自清先生正是把家庭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父亲的苦衷与无奈。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该文描写了冬天的美丽和严寒。
从文学形式上看,该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是作者却在对景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季节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该文的赏析。
一、景象描写朱自清在《冬天》中使用了较多的景象描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冬天的景色。
比如,他写道:“冬天的清晨,霜气重重,刮刮凉风,一切都像是死了的,我站在门口,感到我的鼻子和脸都冷得像一张没温度的铁板。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冬天的严寒。
又比如,他写道:“太阳从山边升起来,一片金红,升到天上,便不辣手了。
空气也随着太阳一起在天上变得温暖,小鸟们唱着歌,暖和了自己,也暖和了这阴冷、冷僻、无人问津的世界。
”这段描写展示了冬天也有美好的一面,阳光为世界带来了温暖,小鸟的歌声也为世界增添了生机。
通过景象描写的方式,朱自清生动地表现了冬天的严寒和美丽。
二、自我反思《冬天》中的景象描写很少是孤立的展现,大多数是通过作者的自我反思来呈现。
作者通过对冬天景象的纵深描绘,挖掘出一些内在的意义。
比如,他写道:“世界何处都孤独,何只冬天孤独?”这句话是对冬天“孤独”的另一种思考,冬天不仅仅只因人少而孤独,更是因其本身的性质而使得孤独随处可见。
也正是因为这种孤独,冬天才具备了别样的美。
此外,作者在文中“我”作为叙述者的角色下,对自己的感受和境遇展开了反思,凸显出了一份自我揭示和探究的精神。
比如,他写道:“我从来都不是常常去校门口道别的人,但是冬天有些合适说话,有些合适望着过去。
也不知这是为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性地揭示了人与季节之间的亲和力和关联性。
三、冬天的人生哲理《冬》作为季节,不仅有美丽和严寒,还蕴含了人生的哲理和意义。
朱自清在《冬天》中通过对冬天的描绘,展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们重新审视季节变化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万物生养与死亡的规律。
作者通过冬天景象的描述,展现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性,在冬天的眼中,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都有生命,至暮年而逝。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朱自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文学者。
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清丽脱俗著称,以细腻的描写手法、恰当的语言表达为特点。
《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散文以它独特而优美的现象和感受取得了广泛的赞誉。
《冬天》是一篇以冬天为主题的散文,以作者的视角,以朴素自然、平淡清新的语言风格,将冬天显得十分生动、真实、迷人。
这篇散文通篇穿越了寒冷的冬季,以真情的笔触写出了冬天的种种景象和特点,在读者的心中勾画出了一幅幅冬日的美丽图景。
散文开头,作者描绘了冬天的枯木、秕秕,独具艺术性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见了一片冬天枯荣交替的景象。
接着,作者又借着冬天的特殊魅力,铺陈出一幅充满生机和独特魅力的自然图画。
细致入微的描绘,清晰明了的笔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万物生灵欣欣向荣的自然环境之中。
接着,作者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将自然景象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文中不仅描绘出冬季人们的独特活动,还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印痕。
比如说,“建国节前,商栈里的陈设全部调换。
柜台供了神主,出了沐浴室,上了桌子,用红缎子将其裹住,打出「首孔」的狮头,挂了一种叫『耳报』的糕点,便摆成新的店面。
”又比如,“最喜欢这样的夜晚,新熏的炉子启着,屋角里的茅坑焚着,垫起一张团圆的松木,栗子麻花上下抽带的肢势,一边听老爷子唱《茉莉花》,一边细细地啜着苏打水,很温暖,很舒适。
”这些生动的描写、真实的情景、深刻的见解,使得《冬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活的记录。
同时,《冬天》中作者所散发的温情也是其独特的价值路径。
他通过描述、展示每个人在冬天所传递的温暖和关怀,如孩子的欢笑、火炉的温暖、夜晚的诗情等等,使得读者深刻体验到冬天的魔力所在——即使是寒冷而无人赞美的四季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沉淀,感受到生命的状态。
《冬天》深度描绘了冬季的生机,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的心愿。
冬季的生活在朱自清笔下成为一种寄托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切近别样的生命感受。
朱自清《冬天》阅读理解

朱自清《冬天》阅读理解朱自清的散文《冬天》是一篇充满温情的作品,通过三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和夫妻之情。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详细阅读理解:文章结构散文《冬天》主要描写了三个生活场景:1.父子四人围坐吃白水煮豆腐:1.场景设定在冬天的晚上,屋子里点着“洋灯”,但依旧阴暗。
2.父亲用高高的“洋炉子”煮着热腾腾的豆腐,并常常站起来,微微仰着脸,觑着眼睛,从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孩子们的酱油碟里。
3.孩子们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地望着那锅,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2.与友人冬夜泛舟西湖:1.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与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2.湖上月色真好,只有他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像新砑的银子。
3.他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作者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3.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1.台州是个山城,他们住在山脚下,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几乎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2.他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路上的说话声,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
3.妻子惯了那寂寞,只和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文章主题这三个片段虽然看似互不相干,但都围绕着“冬天里的春天”这一主题展开,展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温暖。
细节描写1.父子吃豆腐:1.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细节,如“站起来”、“仰着脸”、“觑着眼睛”、“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勾勒出笨拙而认真的父亲形象,诠释了无言的父爱。
2.冬夜泛舟西湖:1.用水墨画笔法写景,突出文人情调,给人以闲适之感。
如“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3.台州过冬:1.通过对台州冷清寂寞的描述,意在铺垫,以便最终突出母子三人并排而立的特写镜头,作为本段和全文的高潮长留于读者的视线之中。
朱自清散文《冬天》

文章的语言质朴,饱蘸着情意,比如写父亲夹豆腐的情景。他“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一“仰”一“觑”一“伸”一“夹”一“放”,诠释了无言的父爱,饱含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再见
THANKS FOR YOU WATCHING
07
者难以言表的孤寂有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
08
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
09
难以忘怀。
第三幅画面
思维拓展
西方有句谚语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可是,我们的眼 睛常常不如作家的灵活,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关爱的眼神,往 往不注意朋友为自己添满了水杯,但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往 往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但是人们并不是很懂得从小事中去 抓获感动和快乐。人年轻的时候,总以为成绩、职称、金钱、 权势等等是最宝贵的,才是值得追求的,于是在艰辛而漫长的 追求中,我们慢慢丧失了一颗热爱微小事物的心,丧失了从微 小事物中发现美好和温暖的能力,于是变得越来越冷漠,即使 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却再也体会不到做人的快乐与幸福。而 作家的眼睛却与我们的不同,他们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能够在平淡的日子中寻得感动。
01
写作手法的运用
作者描绘了三幅冬天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01
02
课文赏析
第一幅画面:
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孩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里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掉进自己的酱油碗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样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空间。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
朱自清《冬天》

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江都人,生于江苏东海,5岁时迁扬州;祖籍浙江绍兴。
1916年考入北大,读哲学,1920年毕业;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吴淞、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绍兴上虞的中学或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27岁)起任国立清华大学国文/中文系教授,后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起复任已返京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50周岁)时因严重胃病且并发肾炎而逝世。
背景:《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作于1933年冬天。
作者从当时身处的冬天回忆起以往和父亲、朋友、妻儿一起过冬天的情景,情动于衷而不能自禁,因而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理解课文:1)这篇散文主要是由三个画面/事件构成的:第一幅画面是作者儿时在家里过冬的情景。
寒冷的冬夜里,父亲与三个儿子一起围着炉子吃白煮豆腐:古老的房子,昏暗的灯光,乌黑的锅和炉子,雪白的豆腐;父亲时不时地站起身来从冒着热气的锅子里夹起豆腐并放在儿子们面前的碟子里。
屋外虽天寒地冻,屋内却温暖如春,因为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情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第二幅画面是作者青年时代与两个友人一起冬夜泛舟游西湖的情景。
文中的S就是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吴县人)。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21年夏天,作者辞了扬州八中教务主任之职,到中国公学任教,在那里结识了叶圣陶。
不久,作者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原杭州府中学、浙江省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或杭州师范大学])教书,叶圣陶也因约而来,两人同住在一个房间里。
当年12月14日(公历)晚上,他们和另外一位友人一起坐着小船游西湖:溶溶的月色,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星星的灯火,湖山之间十分地平和寂静,只有均匀的桨声在夜空中轻轻地荡漾着。
冬夜的西湖上,风是冷冽的,但朋友间的友情却温暖着彼此的心,小划子上满载的正是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冬天及赏析
《冬天》是书怀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
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原文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 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
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
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赏析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的世界,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
然而朱自清笔下的冬天,带来的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的热流充盈其间。
散文《冬天》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
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如春的暖意。
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
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的再现。
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
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
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
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的一大景观。
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
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
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
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
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
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
画面跳出了喧嚣的尘缘,进入松风鸟影的情境。
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的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的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的“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的微笑迎着“我”归来。
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的技法,外空内实。
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对准一幅幅不同的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面中的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