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之赏析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

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见长,醇厚的亲情,真挚的友情,淳朴的乡情,浓郁的爱情,从笔端细细沁出,渗透在字里行间,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他的散文堪称“情感散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朱自清散文的情与景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正如李广田所说:“朱自清散文所以能历久传诵,而又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是凭了他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他的写景抒情散文灵气十足,他把自己的灵性融入了自然,更超越了自然。
他善于精确地观察,细致委婉地把读者带到他创造的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里。
一、朱自清散文的情感色彩(一)朦胧的诗意美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写景散文中的诗意,最主要的因素有两点:一是优美充沛的感情,二是丰富美丽的想象。
他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细致刻画同自己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又具有绵密深厚的情致,充满着诗意。
《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作者在这里想什么,不想什么极模糊,被迫着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说明。
但是这种“模糊观念要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
这样让读者去琢磨、思考,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显得既深沉有力,又给人一种朦胧的诗的美感,达到“这是独处的妙处”。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支……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叫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的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该文描写了冬天的美丽和严寒。
从文学形式上看,该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是作者却在对景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季节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该文的赏析。
一、景象描写朱自清在《冬天》中使用了较多的景象描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冬天的景色。
比如,他写道:“冬天的清晨,霜气重重,刮刮凉风,一切都像是死了的,我站在门口,感到我的鼻子和脸都冷得像一张没温度的铁板。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冬天的严寒。
又比如,他写道:“太阳从山边升起来,一片金红,升到天上,便不辣手了。
空气也随着太阳一起在天上变得温暖,小鸟们唱着歌,暖和了自己,也暖和了这阴冷、冷僻、无人问津的世界。
”这段描写展示了冬天也有美好的一面,阳光为世界带来了温暖,小鸟的歌声也为世界增添了生机。
通过景象描写的方式,朱自清生动地表现了冬天的严寒和美丽。
二、自我反思《冬天》中的景象描写很少是孤立的展现,大多数是通过作者的自我反思来呈现。
作者通过对冬天景象的纵深描绘,挖掘出一些内在的意义。
比如,他写道:“世界何处都孤独,何只冬天孤独?”这句话是对冬天“孤独”的另一种思考,冬天不仅仅只因人少而孤独,更是因其本身的性质而使得孤独随处可见。
也正是因为这种孤独,冬天才具备了别样的美。
此外,作者在文中“我”作为叙述者的角色下,对自己的感受和境遇展开了反思,凸显出了一份自我揭示和探究的精神。
比如,他写道:“我从来都不是常常去校门口道别的人,但是冬天有些合适说话,有些合适望着过去。
也不知这是为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性地揭示了人与季节之间的亲和力和关联性。
三、冬天的人生哲理《冬》作为季节,不仅有美丽和严寒,还蕴含了人生的哲理和意义。
朱自清在《冬天》中通过对冬天的描绘,展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们重新审视季节变化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万物生养与死亡的规律。
作者通过冬天景象的描述,展现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性,在冬天的眼中,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都有生命,至暮年而逝。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朱自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文学者。
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清丽脱俗著称,以细腻的描写手法、恰当的语言表达为特点。
《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散文以它独特而优美的现象和感受取得了广泛的赞誉。
《冬天》是一篇以冬天为主题的散文,以作者的视角,以朴素自然、平淡清新的语言风格,将冬天显得十分生动、真实、迷人。
这篇散文通篇穿越了寒冷的冬季,以真情的笔触写出了冬天的种种景象和特点,在读者的心中勾画出了一幅幅冬日的美丽图景。
散文开头,作者描绘了冬天的枯木、秕秕,独具艺术性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见了一片冬天枯荣交替的景象。
接着,作者又借着冬天的特殊魅力,铺陈出一幅充满生机和独特魅力的自然图画。
细致入微的描绘,清晰明了的笔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万物生灵欣欣向荣的自然环境之中。
接着,作者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将自然景象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文中不仅描绘出冬季人们的独特活动,还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印痕。
比如说,“建国节前,商栈里的陈设全部调换。
柜台供了神主,出了沐浴室,上了桌子,用红缎子将其裹住,打出「首孔」的狮头,挂了一种叫『耳报』的糕点,便摆成新的店面。
”又比如,“最喜欢这样的夜晚,新熏的炉子启着,屋角里的茅坑焚着,垫起一张团圆的松木,栗子麻花上下抽带的肢势,一边听老爷子唱《茉莉花》,一边细细地啜着苏打水,很温暖,很舒适。
”这些生动的描写、真实的情景、深刻的见解,使得《冬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活的记录。
同时,《冬天》中作者所散发的温情也是其独特的价值路径。
他通过描述、展示每个人在冬天所传递的温暖和关怀,如孩子的欢笑、火炉的温暖、夜晚的诗情等等,使得读者深刻体验到冬天的魔力所在——即使是寒冷而无人赞美的四季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沉淀,感受到生命的状态。
《冬天》深度描绘了冬季的生机,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的心愿。
冬季的生活在朱自清笔下成为一种寄托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切近别样的生命感受。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或工笔细描,委婉含蓄;或粗笔勾勒,饱含至情;或细细道来,自然淳朴;或面叙家常,风趣间出。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
品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如果我国的散文是一个百花园,那朱自清的散文则是一束艳丽的美人蕉,闪烁着朴素而夺目的光华。
他的散文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文章的选材、立意等。
然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六十四章),可以说,深厚的文字功力,清新的语言风格是奠定朱自清散文这座美丽的大厦的基石。
前人对其散文语言准确、朴素、自然等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朱自清散文语言特色的神韵美、古典美、形象情感美、音乐美四个方面。
一、语言诗情诗意的神韵特色“曾经是诗人的朱自清,总是以开放的心灵去感受人生,感受自然,感受个体的生命,从中获得令他感动的诗情、诗意,并用诗化的语言将所得的感受、感动表达出来。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
”散文中虚实相生的意境大多是通过比喻来实现的,而朱自清非常善于运用比喻。
“他曾说,文学语言一要自然,二要创新。
”所以,他的比喻往往让人们出乎意料,写前人所未写,但仔细品味,又在情理之中表现出了一种求新的审美要求。
如《荷塘月色》中,运用明喻、暗喻、借喻等。
并且为了更好地描写景物的美,还使用了博喻。
“博喻即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的运用突出了荷花色彩鲜明、富有光泽的特点。
这段文字不但有博喻,同时还是排比句式。
两种修辞手法并用来描写荷花,充分显示了《荷塘月色》写景状物追求极致之美的语言神韵美。
朱自清先生还善于运用通感手法去塑造语言的神韵美。
朱自清《春》赏析

《春》是中国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描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深厚感情。
以下是对《春》的简要赏析:
1. 意境描绘: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百花争艳的景象。
他用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世界。
2. 感情表达:整篇文章透露出浓厚的感情色彩,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
文章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
3. 写景手法:朱自清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手法,通过对春天各种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
他通过对花朵、树木、小草等自然元素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丰富多彩和生机盎然。
4. 艺术语言: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艺术语言,使整篇文章充满了文学的艺术感。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艺术性,让读者在欣赏春天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语言的韵味。
5. 思想内涵:通过对春天的描写,作者蕴含了对生命、对美好的思考。
文章中透露出对清新、纯洁、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总体来说,《春》是一篇以春天为主题的美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美好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朱自清的《春》散文赏析

朱自清的《春》散文赏析朱自清的《春》散文赏析《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朱自清的《春》散文赏析,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朱自清的《春》散文赏析一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
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
”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
”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
盼春,是文章的开端。
朱自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
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
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朱自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
“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之赏析
自小学五年级起就喜欢上了朱自清的散文,他写的散文清秀隽永、质朴腴厚、激进深邃,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
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荷塘月色》,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
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背影》这是朱自清在上个世纪20年代写的作品,写的是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一番情景,先生通过朴实真切的记述,抒发了怀念父亲的至情,情意恳挚。
虽然时代离我们很久远,但仍能感觉到他们父子间那浓浓的感情。
最使我感动的是父亲对儿子那质朴无私的爱。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被父亲那深深的爱给感动,情不自禁籁籁地流下了眼泪。
儿子虽然已经20岁了,但父亲总是为他做这做那,在父亲眼里,儿子始终是最重要的。
由这我联想到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我的父母对我何尝不是这样,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中,不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吗?在我小学初中高中时,当我还在睡梦当中,妈妈早已起床给我做好了早餐,为了让我多睡一会,总是在最后一刻才叫醒我。
下午,妈妈带着一天的工作疲惫准备
好晚餐,吃完饭后,陪着我做作业,了解我的学习情况,无时无刻的关爱着我。
朱自清让我对父亲、母亲、父爱、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真真切切正的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啊!不管我长得多大,离家多远,都不能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荷塘月色》所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是一处平常的所在;所描写的月色,是我们常见的景色,然而经过先生的渲染、着色,却变得十分美丽,富有诗意。
先生描写田田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先生连用两个比喻,描摹荷花之美,但还嫌不够味,把“缕缕清香”,用“通感”的手法,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极为传神。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个动词“泻”字,生动逼真。
“月光是隔了树影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先生通过比喻,把眼睛看到的光与影,转移到耳朵听到的名曲上,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抗战以来的12年,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严重的民族危机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使朱自清的内心既充满了沉重,又充满了期待。
在他的散文作品中,不再像先前那样采用大量各种修辞手法,而是用冷眼去观察社会和人生,用简洁的笔触直抒胸臆,字里行间充满了鲜明的政治色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朱自清受到了民族、民主运动的感召,大胆对“旧我”的予以否定和批判,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坦荡和勇敢精神
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是一位文化多面手,他给后人留下了近200万字的文学遗产。
然而,他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突出贡献,无疑则是他所擅长的散文小品。
他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