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咏物诗
咏物言志诗鉴赏

2、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最生动的两个词语是 表明洞中蝙蝠“远害全身” _ 藏 避 _____、_______。 3.“—生幽暗又如何?”这个反问句表明作者对洞中蝙 生幽暗又如何? 蝠怎样的态度? 蝠怎样的态度? 否定、贬斥 否定、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这首诗的分析, A.“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 千年”指洞中蝙蝠活得长久,表面上是称赞羡慕, 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实际上是为下文否定蝙蝠的生活方式预作铺垫。 B.“全身远害”中“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保护 全身远害” 全身”二字的意思是保存、 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自己,作者在诗中并不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C.“诚得计”中“诚”字本义是“的确”,这里有 诚得计” 字本义是“的确” 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固然是”的意思,其作用在于引出下文的转折。 D.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蝙蝠是怎样度 末句“又如何”是问在黑暗的洞中, 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过一生的呢?反映了作者追根问底的探究精神。 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 D(“又如何”的意思是“又有什么意义呢”,表 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明作者的贬抑态度。)
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对这首诗的分析,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 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 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 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 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 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 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 红的美景。 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 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 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C (并非层层写实,末联是虚拟。) (并非层层写实 末联是虚拟。 并非层层写实,
浅谈杜甫咏物诗

浅谈杜甫咏物诗杜甫所写咏物诗,有百首之多,涉及天象、江河、草木、虫鱼、禽兽、器具等方面。
其中以咏马为最多,如《房兵曹胡马》、《高都护骢马行》、《天育膘图歌》、《骢马行》、《瘦马行》、《病马》、《玉腕骝》等。
再有鹰,如《画鹰》、《义鹘行》、《画鹘行》、《王兵马使二角鹰》、《王兵马白黑鹰二首》等。
其次是咏草木,如秦州诗《蒹葭》、《苦竹》,成都诗《病柏》、《病橘》、《枯棕》、《枯冉》、《海棕行》《严郑公阶下新松》、《严郑公宅同咏竹》、《江畔独步寻花》,夔州诗《江梅》、《庭草》等。
其它杂咏,如秦州诗《归燕》、《促织》、《萤火》,成都诗《江头五咏》,夔州诗《鹦鹉》、《孤雁》、《鸥》、《猿》、《麂》、《鸡》、《黄鱼》、《白小》等。
杜甫的咏物诗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一、间接咏物,即题画咏物诗。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
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之后,在画面上题诗,以收到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
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
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
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杜甫的题画咏物诗著名的有《画鹰》、《画鹘行》、《题壁上韦偃画马歌》、《戏为韦偃双松图歌》、《姜楚公画角鹰歌》、《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等。
诗人通过对画面物象的观照,把自己的情思注入其中。
如题画诗代表作《画鹰》,诗云:“素练霜风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首诗把画中鹰写得活而有神,你看它,仿佛挟风带霜而起,侧目而视,耸身而搏,宛如真鹰一样。
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以展翅飞翔了,诚如仇兆鳌所评“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动舞”。
这“灵气”其实就是诗人情思的化育,精神的升华。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大意是说:何时让这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
写景咏物的诗句

写景咏物的诗句
写景咏物的诗句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及其赏析: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鹂在翠柳上鸣唱、白鹭在青天上飞翔的景象,
展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诗人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使诗句具
有节奏感和美感。
2.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
送林子方》
这两句诗描绘了西湖六月的美丽景色,莲叶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一片碧绿;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
诗人通过对莲叶和
荷花的描写,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
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傍
晚时分的枫林美景,经过寒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
诗句表现
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也展示了秋天的美丽景色。
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句诗用比喻的手法,将挂满枝头的雪花比作一夜盛开的梨花,形象地描绘了塞外大雪的壮丽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这些诗句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诗人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咏物诗之咏竹【唐】杜甫

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杜甫 “竹”为吟咏对象,托物言志,耐人寻味。诗的开篇即写竹的新嫩和 勃发的生机。寥寥几字,写出了“新竹”的特点。接着在颔联突出竹的“色”和 “阴”,转换了描写的角度。窗外那翠绿的颜色似乎使室内的“书帙”都浸润其 中,“侵”字把竹影的渐渐扩大之势写得鲜活可人,富有动感!如果说,前两句, 从视觉的角度写竹,那么后两句诗人转而写竹的清香之气,又是从嗅觉的角度描 摹了。经雨洗濯的绿竹显得更加秀丽而洁净,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竹的清香, 沁人心脾,身居如此环境,真有欣然忘食、乐而忘忧之感了。以上三联从不同的 角度,突出了竹的品性,气完意足。最后一句,作者顺势一点,托物言志,十分 妥贴,状物,形象生动;言志,委婉含蓄。值得认真品味。
《绝句》原文及翻译

《绝句》原文及翻译《绝句》原文及翻译《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是一组咏物诗,第一首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原文及翻译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句如下:第一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
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
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子真是令人喜爱。
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子,一直罩在山顶上。
接着,我打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第二首: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翻译】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赏析这首《绝句》第一首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杜甫《孤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孤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杜甫的咏物诗《孤雁》写于杜甫居住在夔州时。
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绝妙。
孤雁创作年代:唐代作者:杜甫作品体裁:五言律诗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①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②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③“望尽”二句:望尽天际,仿佛看见了失去的同伴;哀唤声声,似乎同伴的叫鸣在耳边响。
④意绪:心绪,念头。
⑤自:一作“亦”。
相关试题(1)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2)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艺术效果。
(4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
(2分。
关键词“孤单困苦”“执着念群”,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2分。
答对第一点得1分,答对第二点或第三点得1分。
)(2)颔联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一片影”与“万重云”对比,在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是那么渺小单薄,突出了孤雁的形单影只以及执着勇敢。
(2分。
手法答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尾联用衬托(或陪衬)手法,写野鸦“鸣噪自纷纷”,用野鸦的平庸鸣噪衬托孤雁念群的痛苦、飞奔的劳累,表达出诗人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2分。
手法答对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3)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
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3分)答案: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勇敢。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

咏物诗大全_咏物诗鉴赏_古诗大全咏物诗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在咏物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
《严郑公宅同咏竹》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如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翻译】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
嫩绿的颜色映侵著书套,久久不退;当竹影移过,酒也顿是变的清凉。
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
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咏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骆宾王。
其全文古诗如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翻译】“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咏柳》作者是唐代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竹石》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郑板桥。
其古诗全文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咏柳》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曾巩。
其古诗全文如下: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翻译】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a/24392htm,气势更加猖狂。
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小学咏物诗大全]咏物诗大全
![[小学咏物诗大全]咏物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0990e3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9.png)
[小学咏物诗大全]咏物诗大全咏物诗大全篇(1):经典诗句大全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杜甫《望岳》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处:颜真卿《劝学诗》4)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出处: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5)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出处: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6)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出处:李商隐《乐游原》7)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处:志南《绝句》8)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出处:崔护《题都城南庄》9)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出处:杜甫《绝句》10)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出处: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1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出处: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12)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出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1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处:苏轼《惠崇春江晚景》1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处:王安石《泊船瓜洲》15)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出处:叶绍翁《游园不值》16)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出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17)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出处: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18)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出处:杜耒《寒夜》19)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出处:高骈《对雪》20)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出处:秦观《春日》21)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出处:白居易《望月有感》22)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出处:吴均《山中杂诗》23)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出处:秦观《八六子•倚危亭》24)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的咏物诗《孤雁》写于杜甫居住在夔州时。
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作品译文
译文: 一只离群的孤雁,它不喝水不啄食,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思念和追寻着它的伙伴。
又有谁来怜惜这浩渺天空中的孤雁呢?然而它和雁群相失在云海弥漫间,它望尽天涯,仿佛伙伴们就在眼前;它哀鸣声声,好像听到了同类的呼唤,然而野鸦们全然不懂孤雁的心情,只顾在那里纷纷鼓噪不休。
赏析:依常规方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的事物是不宜直接说破的。
杜甫则不是这样,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这只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非常想念它的同伴。
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第二联境界忽然开阔。
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
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它不知道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
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将诗人胸中的情感滚滚流出。
而且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
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第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
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
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
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
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仿佛电影镜头一样表现那云间雁影,是诗中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