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7(第七章)

合集下载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章《地月系》知识点回顾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章《地月系》知识点回顾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7章《地月系》知识点回顾、二节地球的运动昼夜与四季一、“地心说”和“日心说”1、地心说:希腊天文学家拖勒玫地球是世界万物的中心,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在围绕地球旋转2、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天体运行论》3、伽利略用自制望远镜观测天空,为“日心说”提供有力的观测依据二、太阳高度角与竿影的变化(一)太阳高度角1、定义:太阳光与地面之间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2、太阳高度角与竿影长短的关系:太阳高度角越大,竿影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竿影越长;当竿影为0时,出现太阳直射的现象。

3、太阳高度角与季节的关系(1)春、秋两季:太阳高度角适中(2)夏季:太阳高度角较大,竿影较短;其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竿影最短。

(3)冬季:太阳高度角较小,竿影较长;其中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竿影最长。

买楼时应以冬至日的楼影长度来计算两幢楼房间的距离。

(二)竿影的变化1、方向变化(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上午太阳位于东南,竿影位于西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竿影位于正北;下午太阳位于西南,竿影位于东北。

2、长度变化:上午逐渐变短,正午最短,下午逐渐变长。

三、地球的运动(一)自转1、自转周期:大约是24小时,即1日1日=24小时=1440分=86400秒2、特点:倾斜,自转几乎是均匀的3、围绕的中心:地轴4、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5、为何感受不到地球在自转:(1)地球非常巨大,旋转时非常平稳(2)我们以同样的速度跟着地球一起转动6、如何证明地球在自转: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7、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昼夜交替现象(2)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天中竿影长度的变化)(二)公转1、周期:365.25日把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间隔称为地球公转周期2、围绕的中心:太阳3、方向:自西向东4、公转轨道:接近于圆形的椭圆5、公历:(1)定义: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编制的历法(2)1年=365日1闰年=366日每隔4年为一闰年闰年多出一日为2月29日逢世纪年需被400整除才算闰年6、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1)形成四季的变化(2)造成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3)造成一年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年中竿影长度变化)(三)古代的计时仪器:日晷、日圭、沙漏、漏刻(四)古代天著名的文学家:张衡(地动仪、浑天仪)、祖冲之、一行、郭守敬四、昼夜现象1、成因(1)内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近乎圆球的球体(2)外因: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2、昼半球和夜半球(1)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叫做昼半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叫做夜半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本文主要对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七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通过观察物体判断其性质、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引力、重力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内容。

一、通过观察物体判断其性质
我们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材料等可以判断出其性质。

比如,通过观察花瓶的形状可以知道它是一个装鲜花用的容器,通过观察红苹果的颜色可以知道它是成熟的苹果。

二、物体相互作用的本质
物体相互作用是指物体之间的接触或非接触作用。

接触作用包括推、拉、摩擦等,非接触作用包括重力、万有引力等。

三、引力
引力是物体之间的一种非接触作用,它是由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引起的。

地球对物体产生引力,使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四、重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是由地球的引力引起的。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五、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是描述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定律。

它是由牛顿于17世纪提出的。

该定律表明,物体之间存在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体的性质与相互作用,识别不同物体之间的引力和重力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明白误解常见的引力现象如“水平飞行”等。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PPT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PPT

开了一个大讨论,19世纪前,“自然发生说”一 度是生命起源流传最广泛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
,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中国古代有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的说法,而在西方,亚
里士多德说:“……有些鱼由淤泥及砂砾发育而成 。”在186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设计制作 的一个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4)在生存竞争中,对生存有利的变异会得到
保存,对生存有害的变异会受到淘汰。有利变异
的保存和有害变异的淘汰,叫做自然选择或适者 生存。

(5)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通过有利变异
的逐渐积累,就由微细变异朝一定方向发展成显
著的变异,终于形成了适应的性状和新的类型。
这就是物种形成的原理,即一个种通过遗传、变 异和自然选择,可以发展为另一个新种。
• (2)生物普遍具有较高的繁殖率,有繁殖过剩的倾 向。如果不受限制,生物很快就会找不到食物和 空间。
• (3)由于食物和空间的限制,每一种生物只有少数 个体能发育到成熟并留下后代。生物必须为生存 而斗争,达尔文把这种竞争,这种生物与环境(包 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叫做生存竞争。生存竞 争包括生物和无机条件的斗争、种间斗争和种内 斗争。
4.第四个阶段
• 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一阶段是生 命起源过程中最复杂和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经 过科学家的研究探索发现,原始生命应该是从原 始的海洋中形成的,不过目前还不能在实验室中 证实这一生命进化的过程。
二、生物的进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选择,特别是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在人工选择学
目标透视
• 1.了解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 2.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 • 3.理解新陈代谢的相关理论。 • 4.掌握生殖与发育的基本概念。 • 5.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理论。 • 6.了解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第一节 地球的运动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第一节 地球的运动课件 华东师大版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 一年
地理现象 ?

4、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通过阅 读小资料
课外作业布置 1、课后到互联网上查阅中外古代科 学家的生平故事和他们对“日心说 ”发展的贡献,并相互交流 2、引发学生思考“日心说”完美吗 ? 3、完成相关作业本中的作业
在课堂中如何更好的控制学
生自己的动手实验与小组讨论、 汇报、评价的关系,有待地一步 提高
首先,学生的特点是对本节课有所了解 ,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些地理现象, 但是认识的不够深入,因此我从学生熟悉 的现象入手,分析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 科学知识,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 逻辑推理能力偏弱,但是参与课堂教学的 热情很高,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因此在讲 课的过程中给学生更多参与的空间,更多 展现学生的风采个性。
地球的公转
讨论一:根据视频知道了地球公转 的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为什么有闰年
算一算:2000年-2020年之间有几 次闰年并列出闰年的年份
地球的自转
根据图片、古人的一句话来让学生 感受地球自转
活动三模拟实验和转椅实验,
活动四:在地球的运动模型图中标 一标方向
活动五对比学习
地球的运动
自转
公转
旋转中心 地轴
重点难点
1、通过讨论和建立模型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并 通过讨论了解日心说的正确性和伟大的科学意义 2、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模拟、实验、计算等 方法去发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地球自转和 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从已有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5、通过演示、画图,实现图文转换,培养学生的 空间思维、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能力。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第二节 四季与节气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七章 第二节 四季与节气课件 华东师大级上册自然科学课件

时间 太阳直射点 位置
3.21 赤道
6.22 北回归线
9.23 四季划分 夜状况 昼夜平分 3、4、5月
昼长夜短 6、7、8月 昼夜平分 9、10、11月 昼短夜长 12、1、2月
12/11/2021
对比实验2:
结论:在相同条件下,直射时 地面得到的光和热多 。
12/11/2021
1.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叫 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2.太阳高度角越大(越接近直 射),地面得到的光和热越。
α
12/11/2021
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日出
β
正午
α γ
12/11/2021
日落
正午的太阳高度角最大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
越接近直射点时,太阳高度角越大
α
12/11/2021
12/11/2021
3.公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为基础编 制的历书。又称阳历.
1年=365日 1闰年=366日 4年一闰
12/11/2021
赤道面 黄道面
12/11/2021
南极
北极
黄赤交角 (23.5°)
1、平年与闰年的区别: 2月份最后一天是28或29日。
2、如何判断平年还是闰年: 被400或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否
同一地点一年之中(正午)
北极 春 秋 分
12/11/2021
同一地点一年之中(正午)
北极
冬 至
12/11/2021
同一地点一年之中(正午)
北极 夏 至
12/11/2021
地球上同一地区的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H= 90° + -
H指太阳高度角,
指太阳直射点,( 23.5°N~ 23.5°s)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1ZB003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宇宙世界【目的要求】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288P)

自然科学基础(全套课件288P)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意义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in ancient China and their meaning
造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Papermaking, printing, compass and gunpowder
马克思——“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
Three important events at the naissance stage of neoteric natural science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阶段的重大成就
Important achievements at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neoteric natural science
血液循环学说
Blood circulation theory
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 学有关人体的荒谬说教
大循环
哈维 1628年
《论心脏与血液的运动》
Big circulation
(体循环 )
(systemic circulation)
小循环 塞尔维特 1553年 维萨里 1543年 《人体构造》
Shock put by blood circulation theory on theology
太 阳 中 心 说
Heliocentricism
核心内容:日心和地动的观点
Heliocentricism and Copernican theory
代表人: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 Polish astronomer Copernicus
动描述统一了起来,并深刻揭示了其运动规律。

自然科学基础7-2

自然科学基础7-2

布拉凯特实验证实发生了核反应
• 在云室中可以观察粒子的径迹。 • 英国的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云室中
做了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拍摄 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终于从40 万条α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发现有 八条产生了分叉。 分析径迹的情况可以确定,分叉后 的细长径迹是质子的径迹,短而粗 的径迹是产生的新核的径迹,碰撞 后α粒子的径迹不再出现。
关于放射性
约在100年前,科学家发现某些物质能放出三种射线: α( 阿尔法)射线、β(贝塔)射线,γ(伽玛)射线。 以后的研究证明:α射线是α粒子(氦原子核)流,β射线 是β粒子(电子)流,统 称粒子辐射。类似的还有中子射线、 宇宙射线等。γ射线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称为 电磁辐射。 类似的还有X射线等。 这些射线的共同特点是:1、有一定穿透物质的能力; 2、人 的五官不能感知,但能使照相底片感光; 3、照射到某些特 殊物质上能发出可见的荧光; 4、通过物质时有产生电离作用。 射线主要通过电离作用对生物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射线并不可怕,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屋,甚至我们的身体内都有能放出射线的物质。 我们戴夜光表、作X光检查、乘飞机、吸烟都会接受一定的辐射剂量。但是,过高的辐 射剂量会引起有害健康的效应。
第三节
原子核的结构
当原子是最小结构单元的传统观念被打 破之后,人们发现了其内部有原子核,这 又不得不让人们思考原子核又能不能再分 呢?它又由什么组成呢?
一、卢瑟福与质子的发现
1919年卢瑟福完成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 核的人工核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如图。

C A

S F M
A:放射性物质 F:铝箔
C:容器 S:荧光屏
据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 核聚变是两个轻核(一般是氢的同位素:氘[D]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 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结构 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态破 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被大 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乱, 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二节
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
例题: l.何谓温室效应?它有何严重后果? 答: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逐年增加;它能 透射太阳短波辐射和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 温增高;有类似玻璃窗和塑料棚的作用,对地 面保温,使全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形成 温室效应。 它的后果使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 平面上升,城市受淹;食用盐碱化沙漠化;加 速自然灾害频发、流行疾病肆虐等。
二、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 1、具体分析几个问题: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标志是 什么? 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其标志是:人口翻番 的间隔越来越短,世界人口增长率失控、人口净增长 数迅速增加,人口超过5000万的大国激增。 2、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就四个方面分析,比较突 出 的是:(1)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2)经 济发展缓慢、就业压力严重; (3)城市人口膨胀、 城乡矛盾激化;(4)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3、人口过多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对发展中国家 更为明显,特别是对环境和就业问题是很突出的,老 龄化则是潜在的极大危险。
三、人类生态系统 (1)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 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的 动态平衡联系。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生态系统有一 定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不平衡的现象可能 在短时期内不会被发现。但任何自然界的失控 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观察 生态系统的动态,以便预测或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生态失调。
4、试述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 答: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一些生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生 态破坏,环境失调,威胁人类生存。如森林 被大量砍伐后使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 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气流动和水分循环的混 乱,致使风蚀加剧、毁坏耕地等一系列严重 后果。
请欣赏
分层次认识清楚,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各种成分又有各自的组成。在学结构时要重视其 中生物成分的各级层次,特别是消费者的组成之 间的联系,是逐级消费的关系,如植食动物是初 级消费者。认识虎、狼等类动物的归属。联系实 例,最为典型的是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是单向性的,物质的演化则是可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提高光合作用 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 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能量不断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 尽,因此流动的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 能量。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被 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流 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 不息。
4、如何对待世界人口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 社会生产力,增大养育人口的能力;另一方面控制 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稳定人口。要强调两个方面 的努力,缺一不可。即既要发展,提高生产力,就 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也要控制人口增长,不让发展 的成果让过多的人口所抵消了。 5、我国人口问题造成了严重后果。重视我国的人口 政策,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和长期战略任务。 6、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是: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有环境生物的作用,(如候鸟的迁 徙是由于光照长短起了重要的信号作用), ②也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③还有生物对环 境的适应三个方面。 2、生物影响环境 (1)改变大气成分 (2)影响水循环 (3)参与岩石和土壤的形成。
二、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 的物质和能量系统称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概念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组成, 即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二是功能,即成为 物质和能量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含义表现在:①它突 出强调的是发展,②它强调环境保护作为发展 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 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③它强调代际之间机会 均等,④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 方式,⑤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3)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 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 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 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 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 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 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关社会 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1、生态系统结构 教材上的“生态系统结构”表
绿色植物 生产着 光合细菌等其他自养生物 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 生物成分 (生物群落) 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三级消费者:中型肉食动物 四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小型动物 生态系统 温度、光 非生物成分 土壤 有机物等 (自然环境) 水、二氧化碳、氧
自然科学基础
第七章 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辅导 曹凤云 xxddcfy@
第一节
1、环境及其作用
人类生存的环境
(1)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对人而言,外部世界均为环境包括无机环境 和有机环境(生物); 对生物而言,无机环境则是其生存环境。
一、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1)我国的人口增长情况 与世界人口各发展阶段类似,即 缓慢增长—稳定增长—迅速增长的过程,我国人口演变数千 年中也经历了从缓慢发展、起伏增长、迅速发展到人口膨胀 的过程。 (2)分析原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灾荒战争对人口波动 的重要作用。我国建国以来人口膨胀的原因是值得深思的, 对比解放初期在人口政策上的重大失误和计划生育开展以来 取得的重大成果可以说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和平安 定的环境使人口增加有了可能,但人类能够控制自身数量的 增长,关键在合理的对策。 (3)我国人口状况的三个特征,即增长快、基数大、将老 龄化。
森林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结构最复杂,它具有明 显的层序性,在每个层次中形成特有的小气候,生 活着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类相互联系,相 互协调,构成最合理的营养层次和复杂的食物链网 结构,并且各个层次的生物群落联系起来形成一个 整体性的网络系统。 生态系统类型最基本可划分为三大类:即 ①陆地生态系统,②海洋生态系统,③淡水生态系 统。
二、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水污染与环境保护 3、土壤污染与防治 4、噪声土壤污染与防治
三、发展与环境 1、传统发展观 2、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
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但必须加强环境 与资源的保护、为子孙后代考虑这一主要观点。因 此要强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质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 社会三方面,其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 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追求的是三方面的协 调统一。它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 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第二节
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
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破坏大气的三大元凶: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 1、温室效应: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 气中增添了数量巨大的人造二氧化碳,它能透射太 阳短波辐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升高, 对地面保温,这就造成了温室效应。
2、对土壤的影响: 了解造成的原因,如土壤退化的原因 就是过度放牧和过度耕种、土壤的盐碱化 和森林的砍伐。 3、对水资源的影响 (1)淡水资源有限, (2)造成水资源危机的原因 4、对生物的影响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和追求的目 标是什么? 答:概念:指满足当前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 害、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1)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 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 决策的基础上。 (2)目标:使当代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又 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 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
3、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怎样进 行的? 答: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 提高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制造有机物,植食动 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成为食物链, 能量不能转移并逐渐消耗至殆尽,因此流动是 单向性的,生态系统要不断从外界获取能量。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能不断参与循环,化学物质 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界,并沿着生物之间的营 养关系而流转,最后以排泄物和残体的分解形 式又回到环境中,循环不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