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教子艺术名人家庭教育故事
鲁迅的教子方式

就一直不肯上 楼睡觉 , 等待着父 母带着 自己去看 马戏 。 但一 直等到深夜也不见父母来 叫 自己 。 后来才知道 , 原来父亲考
虑到这些节 目多为猛兽表演 , 而且是在深夜临睡之际 , 怕小
海婴受到惊吓 , 所 以就 和许 广平偷偷地从后 门走 了, 而把海 婴留在了家里 , 由保姆照顾。海婴知道后 , 就嚎啕大哭起来 ,
上学 , 海婴便说 自己喘得厉 害 , 难受。鲁迅仔细观察了一下 ,
时向那些小 朋友做 出解 释 , 说海婴不 是赖学 , 而是 患病 了 ,
一
什么 , 或是指定 哪几篇 , 或是 要求背诵 哪几篇 , 采取完 全放 任 自流 的方式 。 对 于鲁迅 的这种教育方式 。 许广平也 曾在 回
一
也能看得 出来 , 鲁迅在信 中提到 了教育海婴 的事 , 他说 : “ 打
声音虽 然响 , 却不 痛的 ……有 时是 肯 听话 的 , 也讲道 直哭到蒙蒙睡去 。第二天 , 鲁迅先生知道 了这件事 , 就耐 起来 , 理的 , 所 以近一年来 , 不但不挨打 , 也不大挨 骂了。” 心地 向海婴解释为什么不让他去 的原 因 ,而且 答应另找机
因此而打骂过他 , 显然 , 鲁迅 明 白满 足孩子好 奇心对孩子成
鲁迅名人故事

鲁迅名人故事: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讲述鲁迅的生平事迹,展现他成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历程。
一、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鲁迅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周师谔是一位知名的进士,母亲鲁瑞则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主妇。
鲁迅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教导他要勤奋好学,热爱祖国。
在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下,鲁迅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要成为一名文学家。
1898年,鲁迅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学习,但因病未能毕业。
此后,他先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参加科举考试、任教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接触到了西方的文学、哲学和科学,受到了启发。
他开始关注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尝试用文学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考。
二、文学创作与成就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初,他的第一部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标志着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诞生。
此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小说集。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独到见解。
鲁迅的散文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朝花夕拾》、《自序》、《伪自由书》等。
这些作品既有对个人生活的真挚抒发,又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虑。
鲁迅的散文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除了小说和散文,鲁迅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他曾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等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文学的窗口。
同时,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文章,对当时的文学创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三、思想家与革命家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关注民族命运,关心社会进步,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鲁迅教育孩子的事例有哪些

鲁迅教育孩子的事例有哪些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热爱孩子,认为孩子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可借鉴的事例。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鲁迅教育孩子的事例,希望可以帮到你!鲁迅教育孩子的事例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他的教子方式与众不同,今天看来,依然能带给我们许多启发。
有一回,吃饭的时候,海婴听说父母已经预购了马戏团的票,有狮子老虎大象的表演,海婴心花怒放,当天晚上就一直不肯上楼睡觉,等待父母带着自己去看马戏。
但是,一直等到深夜,也不见父母来叫自己。
后来才知道,父亲考虑到这些节目多为猛兽表演,而且是在深夜临睡之际演出,害怕小海婴因此而受到惊吓,就和许广平偷偷地从后门走了,而把海婴留在家里由保姆照顾。
海婴知道后,便嚎啕大哭起来,直到迷迷糊糊睡去。
第二天,鲁迅先生知道了这件事,就耐心地向海婴解释不让他去看马戏的原因,而且答应,在白天找机会再带他去看马戏。
1933年10月20日午后,鲁迅和许广平带着海婴去看了一场马戏,虽然只有马术和小丑表演,但海婴非常高兴。
通过这件平常小事,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父亲,鲁迅的拳拳爱心是何等细致!而且,当海婴不满于大人的做法时,鲁迅不是怒目呵斥,而是耐心地讲道理,并且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最终还是在白天有选择地带孩子去看了马戏,使孩子如愿以偿。
海婴因此感叹道:“由此可见,父亲为了我的身心健康,是何等煞费苦心。
他的慈爱之心,至今仍时刻在温暖着我,也使我认识到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又有一回,萧红到鲁迅先生家吃饭,许广平从街上一福建菜馆要了一碗鱼丸子。
吃饭的时候,海婴最先夹了几个丸子放到自己碗里,吃了一个后就说:“不新鲜、不好吃。
”许广平便夹起一个吃,感觉很新鲜。
于是就批评海婴,并又给海婴夹了一个,海婴吃了这个之后,依然说不新鲜。
许广平生气了,更加严厉地斥责海婴。
见此情形,鲁迅先生便把海婴碟子里的鱼丸夹起来尝了尝,果然不新鲜。
原来,在这碗鱼丸中,有一部分是新鲜的,还有一部分是不新鲜的。
鲁迅“童心法”教海婴

鲁迅“童心法”教海婴
鲁迅先生擅长启迪童心,利用童心教子,爱儿子而不溺爱儿子。
鲁迅反对打孩子:他认为打孩子只能使其皮肉受苦,而且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使父子母子的感情疏远,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产生对立心情,对孩子的成功又不利。
当周海婴太顽皮不听话时,他是怎样教育儿子的呢?他实行童心教子的方法,爱儿子而不溺爱儿子,先以装样子吓,接着把自己摆在与儿子同等的位置上,以公正的态度对待儿子,通过说理的方法使儿子明理、改过。
孩子犯错时,鲁迅只是用报纸卷个筒举起来,看上去好严峻。
海婴立刻喊:“爸爸,下回不敢了!”
鲁迅也就笑了。
这时海婴就小大人似地说:“我做爸爸时决不打儿子。
”鲁迅又笑了,对海婴说:“主要还是要讲道理的。
”小海婴点了点头。
鲁迅用孩子的童心诱导孩子,把功夫用在培育孩子的身心健康上。
有一次周海婴听说家里买了观看狮子老虎的马戏票,他兴奋极了。
谁料鲁迅不让他去,他急得哭了起来。
鲁迅虽说不爱看电影,但为增加儿子的精神食粮,凡有适合儿童观看的影片,他都特意陪着海婴去观看。
为什么这一次却不让去呢?由于这马戏在夜晚表演,孩子简洁受惊吓,不利
于身心的健康。
于是鲁迅接受童心诱导的方法急躁地告知他说:“那马戏节目大都是猛兽表演,又在黑夜临睡之前,孩子看了要惊恐得不能入睡的,对身心健康有影响。
”周海婴见父亲说得有道理,也就不哭了。
鲁迅先生的故事励志名言有哪些

鲁迅先生的故事励志名言有哪些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的文化人,他的故事和名言一直是人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在他的作品和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智慧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一、鲁迅先生的故事鲁迅先生的人生历程十分传奇,他的成长经历以及创作过程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1、童年经历鲁迅先生出生在浙江嵊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自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但是在九岁时,鲁迅先生的母亲去世了,这一件事情对他的童年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中医学知识,这也为他研究人体解剖和生理学打下了基础。
2、学子时期鲁迅先生在上海天主教徐汇小学读书期间,受到了一位德国教授的启发,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尝试翻译了一些西方文学作品。
在被父亲强制送往日本的过程中,他开始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3、文化人生鲁迅先生在日本东京大学学习期间,与很多知识分子结识,并开始发表一些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
在逃亡中的时期,他继续创作并投身于社会活动,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坚持了自己的信仰。
二、鲁迅先生的励志名言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他的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他的语言深刻而生动,并蕴含着诸多励志的内容。
1、“人是不是一定要活着呢?”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回答说,“活着,就要去想这个问题。
”他的这个观点让人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意义,反映了个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2、“初生牛犊不怕虎。
”这句话意思是人初次接触某种事情时,由于不了解而无所畏惧。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主人公小满就是具有初生牛犊精神的。
在面对环境和自己都不熟悉的情况下,她依然勇往直前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句话激励人们勇敢探索未知领域。
3、“自己要先做到正确,才能转向别人。
”这是鲁迅先生在社会活动中所提出的一个原则。
他认为,作为一个文化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正确,才能够更好地教化别人。
鲁迅家训家教故事

鲁迅家训家教故事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
”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推荐人:三七班徐哲浩钱基博家训家教故事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推荐人:三八班张一航梁启超的家教故事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
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_科室的自我小结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_科室的自我小结
鲁迅的父亲一直对他很严厉,让他在学业上严格要求自己,并经常对他进行严格的考核。
鲁迅小时候非常害怕父亲,而且经常因为分数不好受到父亲的责骂和惩罚。
父亲的这
种严格教育让鲁迅深感压力和挫折,他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父亲的严父教子方式对鲁迅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父亲的教导下,鲁迅培
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努力和奋斗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鲁迅的父亲还教导他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父亲告诉他要诚实、努力和坚持
自己的信念,要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鲁迅从小就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感到愤怒和不满,他决心要为社会正义和人民利益而奋斗。
父亲的严父教子方式还锻炼了鲁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他鼓励鲁迅不盲从他人的
观点,要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
鲁迅以他的父亲为榜样,不断对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进
行批判和反思,并积极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鲁迅的父亲以严父的方式教导他并对他进行严格的要求,这对他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
父亲的教导让他学会了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培养了他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
值观,同时也锻炼了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这些特质成为了鲁迅成为一位伟大作家和
思想家的重要基础。
严父教子的名人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教育经验,即只有坚持、努力和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

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出人头地,但是只有严厉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孩子。
以下就是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
1. 刘备和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蜀汉创立者刘备及其丞相诸葛亮,都是严厉的父母培养出的名人。
刘备的父亲刘弘,曾任江夏太守,他教育刘备要忠诚厚道,勤学好问。
刘备的母亲则教他要仁爱百姓,扶持正义。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东汉末年泰山郡丞,他教育诸葛亮要勤学立志,廉洁奉公。
诸葛亮的母亲也教导他要忠诚报国,为民除害。
2.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其父亲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的举人,母亲鲁瑞则是大家闺秀。
鲁迅的父亲严厉要求鲁迅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学习经典,书法和古文。
虽然鲁迅的父亲在鲁迅童年时期去世,但他的教诲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母亲则教导他要为人正直,助人为乐,这些品质在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则是大家闺秀,善于诗词书法。
钱均夫对钱学森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他学习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
同时,钱学森的母亲也教导他要热爱祖国,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4.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发明人袁隆平,父亲袁兴烈是一位教育家,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袁隆平的母亲邓则贤是大家闺秀,善于诗词书法。
袁兴烈对袁隆平的教育十分严格,要求他勤奋学习,掌握真才实学。
袁隆平的母亲则教导他要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
5. 马云: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他的父亲马来法是一位艺术家,擅长书法和绘画。
马云的母亲崔述纲是一位普通家庭主妇,热爱文学。
马云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既严厉又宽松,鼓励他勇敢追求梦想,学会独立思考。
马云的母亲则教导他要助人为乐,为人正直。
这些教育经历为马云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总之,这些故事表明,严厉的父母培养出的名人,不仅在学术和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还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家国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教子艺术名人家庭教育故事
现代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确实,鲁迅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晚年得子,自然喜欢万分,但他爱子不溺子,教子有方,为周海婴日后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是文化革命的闯将。
因他擅写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庄重,缺少人情味。
其实,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
他在家庭中,即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祥的父亲。
且看他1932年一首习题为《答客俏》的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这首诗用“於菟”即老虎也懂得爱子作比喻,说明英雄豪杰也应懂得怜家爱子,从而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热爱孩子的深沉感情。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喜结良缘。
1929年9月,生下一个儿子,此时鲁迅已年近半百。
夫妇俩人喜孜孜地为孩子起名,起了一个又一个,最后才决定叫“海婴”。
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呢?鲁迅说:“因为是在上海生的,是个婴儿。
这名字读起来颇悦耳,字也通俗,却绝不会相同。
译成别国文字也简
便,而且古时候的男人也有用婴字的。
假如他大起来不快乐这名字,随便改正也可以。
横竖我自己也是另起名字的。
这个暂时用用也还好。
”
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
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
假如小家伙把棉被蹬飞了,就细心替他盖好。
孩子睡足之后,他就逗孩子玩。
孩子倦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哼着催眠曲,用轻柔动听的儿歌,把海婴送进梦乡。
海婴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
正多么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
但凡益于儿童身心安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
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快乐得手舞足蹈。
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终于没有带他去看。
海婴为此嚎啕大哭了一场。
父亲知道海婴很难过,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别找时机,白天陪他去看。
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
”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
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
鲁迅不仅喜欢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视教育孩子。
他曾经在《我
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这样写道:“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亮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他把儿童看作民族的将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嚣张,听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即毫无能力。
”
鲁迅倡导,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
他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动,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
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
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
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扼杀是不对的。
”
鲁迅认为,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
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爱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开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他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
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对孩子们提出的问习题,鲁迅总是诲人不倦地给予解答。
有一天,海婴问鲁迅:“爸爸,侬是谁养出来的?”
“是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养出来的。
”
“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一直到从前,最早的时候,人是哪里来的?”
“这追索到物种起源的问习题,鲁迅便告诉他是从子——单细胞——来的。
但是海婴还是刨根问底:“没有子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这问习题不是几句话可以答复得了的,而且也不是五六岁的孩子所能理解的。
但为了不使孩子失望,鲁迅还是耐心地告诉他:“等你大一点读书了,先生会告诉你的。
”
“不做空头文学家”
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和文章举世闻名,但他对自己的孩子,不是硬性要求他继承父业,而是“顺其自然”,并告诫孩子“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鲁迅曾经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就是从孩子摆弄玩具中,根据儿童的特点,引导,开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安康成材的。
鲁迅发现海婴从小对理工知识有兴趣,便给海婴买来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
小海婴捧如至宝,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认真的神态,俨然像一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
鲁迅还常常带海婴到郊外去玩,欣赏清
清的河水,鲜艳的野花,嫩绿的庄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虫。
野外的新鲜空气,滋润着海婴稚嫩的内心。
一次,鲁迅好友瞿秋白(当时化名何凝),送海婴一套苏联儿童玩具,这是一品种似积木的铁制玩具,有上百个金属零件,可以组装出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小到简单的翘翘板,大到复杂的起重机、飞机等。
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笔体,写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
鲁迅和许广平慎重地对小海婴说:“这是何叔叔、何叔母从苏联带给你的,你可要格外爱惜。
”小海婴迷上了“积铁”,一玩就是半天。
他由玩“积铁”开始,迷上了理工技术,小小年纪,就能拆钟、修锁、装矿石收音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