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部编版语文--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
2023年中考部编人教语文说明文: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023年中考部编人教语文说明文: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的梳理一、基本概念(一)说明对象说明对象主要分两类:1.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
这类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2.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
这类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
如《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揭开害羞之谜》等。
(二)说明内容1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有形状、性质、功用等多方面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有外部显露的,也有内部蕴含的。
2二、常见题型(一)常见题型概述1.以填空题或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2.以填空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筛选、整合。
3.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
4.以表格题或简答题的形式考察学生根据说明内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解题思路题型如何把握说明对象?①从标题入手,许多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如果标题中不包含说明对象,也可在文中寻找常出现的名词性词语。
②抓关键句。
说明文开头常会引出或提出说明对象,结尾常会对本文说明内容作总结,圈划这些关键句,往往能帮助我们快速掌握说明对象及相关特征。
③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有时并无标题,中心句也不明显,那就得认真阅读文章(语段),逐段(逐句)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题型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①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②阅读全文,借助“中心句”把握每段的大意。
③梳理文章思路结构。
④归纳、总结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或全文围绕说明的事理。
题型如何把握这类选择题?①准确找到四个选项所对应的文本区域。
②认真比对选项的表述和文本表述的差异(如放大概念,缩小概念,混淆概念,也有一些选项无法找到明显的文本语句与之比对,需要在准确把握文本意思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
)题型如何回答题型(1)这类试题通常会以如下形式进行考查:A.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读通文本,掌握内容,理清思路,细心审题,谨慎答题一、说明对象、内容、中心说明对象是说明文中要说明、解释的事物。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 而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
说明内容是指说明文中通过各种说明方法呈献给大家的内容,也就是说明文中要说明介绍这个事物让大家了解些什么,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说明中心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
辨析说明对象与说明内容、说明中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句揭示文章的中心,“图画美”就是本文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沙漠是说明对象)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是说明对象)说明文的内容是根据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展开的,说明对象是统帅说明内容的,说明中心是对说明内容的集中概括。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见考点之一,其考查类型:“这篇文章(或段落)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方法一: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方法二: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反之,如果要求为说明文加一个题目,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题目,或加上一个能说明其特征的生动的题目。
二、如何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是“中考说明文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对此类题目,首先,应找到表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句子。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
其次,在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时,要分析文章结构,找出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和结尾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例1:阅读下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大特点。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
宋代白玉蟾在《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
部编版语文《说明文专题》-说明文基础知识及考点技巧精讲课件(用于中考复习和八下说明文专题)

例题示例:
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 言的准确性。
(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 多年的时间。 (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 是对称的。
(1) “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 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 并不是很了解。 (2) “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 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 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 线基本上是对称的。
PART 3
三、说明文三要素
1.内容的周密性:如实地反应客观 事物,给读者以正确无误的认识。
2.说明的条理性
3.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性:表 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 特征,都要求准确无误。修辞方法 的使用、表达方式的使用。
(一)语言准确周密性(含修饰 限制性词语)
表程度:(主要、近、极、几乎、比较、 相当、更、最、很大程度上、稍微) “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 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差不多 是xx,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按说明对象分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 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 《核舟记》、《恐龙》。语文课本 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 《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 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 《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 《时间的脚印》。
2、按语言风格分(说明语言的 特色、说明语言的生动程度等)
【方法】
举例子(含有以下词语譬如、例如、 比如、据说)
【答题规范】通过举......的例子,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 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更具体。
例题示例:
1.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 法及作用。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的结构”笔记整理

说明文的结构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总分式(事物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3、递进式(事理性说明文大多使用这种结构):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
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等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
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目标:(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一、说明对象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 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目标:(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
(完整版)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中考说明文知识点梳理说明文知识点梳理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兼用叙述、描写、议论。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事理说明文),目的是给人以知识的一种文体。
说明文分类1、从说明对象上分:①事物说明文(说明某个事物)(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②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如《看云识天气》)2、从说明文的语言风格分:①平实性说明文②生动性说明文。
备注:生动说明较多地采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语言生动形象优美,如《看云识天气》。
3、常见题型: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_________ 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看标题2.看首尾段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备注:①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③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
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④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一般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⑤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要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
即: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概括文章的说明的主要内容:①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②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③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概括方法:说明的主要内容= 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常考题型:考查全篇文章或某一段落的说明内容题型: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部编本初中语文说明文中考考点与答题技巧

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 (1)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列数字, 具体的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征结构。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 打比方,把石拱桥的桥洞比作一张弓,形象生动的说明了 石拱桥的桥洞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说明文学习提纲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
• 1. 什么是说明文
• 客观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也于给人以知识,说 明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 成因、关系、功用, 或阐明事理。
•
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的对象来分 *事物说明文 《中国》《苏》
*
* 事理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
按说明文的语言风格 *平实性说明 《中国》 文艺性说明文 《蝉》
三、说明文常见题型
• (三)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常用说明方法各自的共性作用】:
• 1、举例子:通过……的事例,具体说明了……事 物的……特征。 •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地 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 3、打比方:把……比作……,形象生动的说明 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一)注意标题,把握说明对象 (没有标题的关注第一自然段) (二)认真细读,勾画圈点。
关键句:首尾句,过渡句 关键词:代词——这,此等 关联词——但是,然而,因此,所以等 顺序词——首先、其次、最后,一是、二是等
总结词——由此可见等 (三)审清题干,找准区间 (四)明确类型,规范答题
三、说明文常见题型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
②常用的说明方法的辨识与运用
E.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 以揭示,从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征。 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联拱石桥。 彩虹其实是由很细微的水珠折射阳 光而形成的。 F.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 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 现象。 这扇大门有三个部分:门框、铁门 扣环。 G.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 说明更通俗易懂。
部编版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

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两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两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两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四种文学体裁:散文、小说、诗歌、戏剧。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道理、比喻、对比。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部编版语文说明文复习知识梳理(一)说明文的分类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文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分门别类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据):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把……与……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XX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XX/科学事理XX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XX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列(画)图表: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要求对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科学准确的概括说明。
下定义有两种固定格式:“XX是……”和“……叫XX”。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引资料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资料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
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的特征/事理。
2.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考查字词的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答题指导: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还要加上“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
第三种题型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使用(保留)和删去有什么不同,还要加上“删去后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之类的表述。
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1)加点字词的原意。
(2)加点字词在这里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XX事物“XX”的特征/事理。
(3)加点字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答:“往往”是常常、经常、总是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5)XX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不能。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太绝对了。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不删去”)。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答:不能删去。
“往往”是常常、经常的意思。
用在这里,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不排除特殊情况。
删去的话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带有限制性词语(如:“比较”“几乎”“主要”“绝大多数”“相当”“大约”“可能”“左右”等)的句子。
题型5:“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五)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六)说明文写法分析1.结合说明方法谈答题格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2.结合修辞手法谈答题格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XX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格式: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例题:《看云识天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
参考答案3种:1.该文主要运用了打比方、列数字、引用等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准确科学、有说服力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2.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生动形象、有气势地说明了怎样根据云来识天气。
3.该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说明外,还有描写,如文章第一段说明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还有议论,如文章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意义和局限性,使说明更生动形象,更深刻。
(七)说明语段的作用(1)结构、内容作用:A、开头:总领全(下)文,引出下文;B、中间:承上启下(过渡);C、结尾:总结上(全)文。
作为说明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两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开头语段:①开头通过写……事例,引出说明对象XX。
(或引出XX事理)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引出说明对象XX。
(或引出XX事理)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XX的趣事(或的奇闻趣事),引出说明对象XX(或引出XX事理)。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或XX事理),使说明……。
(八)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标题很新颖别致时容易考)。
答题格式:这个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九)说明文语段的中心句题型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对策:中心句出现的位置段落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中心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
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的中心句也如此。
)题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
(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十)某个事例或名言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点或某事理对策:答案就是事例或名言开始前的一句表明观点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