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幼儿谦让与分享意识的小故事
中班社会:一粒小米种子

中班社会活动:一粒小米种子一、设计意图学会分享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从小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可以让幼儿学会分享和体验分享后的快乐,为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幼儿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一部分中班幼儿会在游戏中出现独霸行为,为此常常难以和同伴友好交往,享受不到交往的快乐。
针对类似情况,我班设计了社会活动《一粒小米种子》。
故事《一粒小米种子》讲述了一只小鸡为了和小伙伴共同分享一粒小米,细心播种、耐心等待,收获后终于将小米分给大家吃的故事。
通过故事,让幼儿认识到分享的意义、体会分享的快乐,学会如何分享。
本次活动中的故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是一篇对小朋友们进行分享教育的好教材。
二、活动目标1.学会分享,知道谦让和分享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2.能与同伴分享玩具、图书,并与同伴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
3.感受谦让、分享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体验爱的温馨与美好。
三、活动准备1.故事《一粒小米种子》图片、幼儿与同伴分享或愉快玩耍的照片。
2.幼儿提前带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玩具、图书)。
3.新增玩具(比幼儿人数少)。
4.轻柔的背景音乐。
四、活动过程(一)激趣引题,初步感受:幼儿分享交流最喜欢的玩具和图书,了解幼儿关于分享的真实感受。
(二)情境导入,讲述故事:1.播放幼儿争夺玩具的视频,提问:如果你喜欢的东西你的同伴也喜欢,你会怎么办呀?2.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不拿到幼儿园、有的小朋友说可以给他玩一下……小鸡连克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我们来听故事,看看小鸡连克是怎么做的?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理解分享的行为和意义。
(1)小鸡连克在院子里找到一粒小米种子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2)他为什么这么做?(3)连克的同伴吃到小米时心情是怎样的?小鸡连克的心情又是怎么样?3.教师小结:小鸡连克有好东西时总是愿意与同伴分享,分享就是有了好吃的和别人分着吃,有好玩的东西和别人一起玩,有好书能轮流看。
谦让小故事

小牛和小马的故事森林里有一条宽宽的河,河的东边住着一头小牛,河的西边住着一头小马。
河上架着一座很窄的独木桥,每次只能通过一个人。
有一天,小牛想到河西边去玩,他一边喝着歌,一边高兴地走上了独木桥。
这时候,小马也唱着歌从桥的另一边走上了桥,原来他要到河东象伯伯家去玩!小牛朝西走,小马朝东走,走着走着,他们都走到了桥中间,他们碰上头了,可是桥太窄了,两个人都过不去。
小牛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小马听了,生气地说:“你退回去,让我先过!”他们谁也不让谁……最后,小马和小牛都掉进河里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与小朋友相处时,要懂得互相谦让,懂得共同分享,懂得互帮互助的道理。
当你遇到困难时,你谦让过、帮助过的人会向你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永远品尝不到帮助别人的乐趣的。
小乌龟贝贝分苹果一天,乌龟妈妈从菜市场买回了六个苹果。
一见到红红的苹果,贝贝的口水都流了出来。
它拿了一个苹果正往嘴里塞,看见妈妈在摇头,它只好又把苹果放回去了。
心想:“哦,要和哥哥们一起吃才是好孩子。
”于是它就喊:“快来呀,快来呀,分苹果了。
”乌龟妈妈问小乌龟贝贝:“有六个苹果,你和哥哥们加起来,一共是四个人,你该怎么分呀?”贝贝想:“贝贝很爱吃苹果,就多给自己两个苹果。
”于是,贝贝拿了三个苹果放在自“妈妈干嘛又摇头呀?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该怎么办呢?”己前面,看到妈妈又在摇头了。
想:这时小乌龟贝贝想了想:“对了,爸爸妈妈也要吃苹果呀!”然后,小乌龟贝贝挑了两个大苹果递给爸爸妈妈,接着又拿了个最小的苹果放在自己前面,最后把剩下的三个苹果分给哥哥们。
这时乌龟妈妈微笑着朝小乌龟贝贝点了点头,并夸它是个懂事的孩子兔子的萝卜兔子住在城市里,自从有了一个胡萝卜,他的生活就和以前不一样了。
他在任何时候都抱着它,就连和其他兔子赛跑都抱着它;他到哪里也都抱着它,就连和其他兔子郊游也抱着它。
冬天到来的时候,兔子收拾了行李,决定回到乡下。
一路上,他梦想依靠泥土和他辛勤的劳动得到更加多的胡萝卜。
关于谦虚礼让的小故事

(故事一)之阳早格格创做正在一个优好的山村里,有二只势不二坐的山羊.一天,天气很佳,大家皆出去晒太阳,二只山羊也溜达到小河的独木桥上.独木桥非常窄,屡屡只可容一只山羊往日.恰佳二只山羊正在独木桥上相逢,真是朋友路窄.一只山羊道:“别挡讲,尔要过桥.”另一只山羊不苦示强天回问:“您出道错吧!凭什么让尔给您让讲!您以为您是谁啊?总爱晃臭架子的家伙.”一只山羊又道:“赶快走启,是尔先上桥的.真不规矩!”另一只又问到:“什么,道尔出规矩?那您呢,一个还出少谦牙的毛孩子竟然让尔给您让讲,念什么呢,简曲是太阳从西边出去了.”您一句,尔一句,二只山羊互不相让,谁也不肯让一步,末尾争得脸白脖子细.此时二只山羊皆慢了,也不管独木桥有多窄,也不正在乎桥下的河火有多慢,冲往日把脑门结结真真天顶正在了所有,羊角对于着羊角,腿用力收撑正在独木桥上,启初了一场空前的激战……然而是,出过多暂,桥上宁静下去,山羊不睹了.本去,独木桥很干,二只冲昏头脑的小山羊,只瞅挨架,不留神一滑,一齐掉进河里了.小伙伴,只消一只山羊谦让一下,问题便办理了.他们谁也不肯让步,本本很简朴的事务,最后弄得二败俱伤.人取人之间,只消相互谦让一下,宽大一分,大家便不妨战睦相处,快乐幸运.(故事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德国文教史上的泰斗,他的许多诗歌正在当时便广为人们所歌颂.然而正在他死计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于他战他的做品怀有成睹.一天,他正在魏玛公园里集步,正在一条人止讲上,迎里逢睹一位对于他的做品提过尖钝的、戴有掘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二人里对于里天愣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天喊讲:“尔从去也不给笨货让路.”歌德则道:“而尔正差异!”道着谦里笑容天让正在一旁.顿时,那位批评家谦脸通白,无止以对于,羞得厚颜无耻.德对于那位觅衅污宠他的批评家,不然而表示出豪迈的情操战下俗的风采,而且只用一句话便对于他举止了妙巧的还打.批评家用了一个混同闭系的三段论,即大前提~~~尔从去不给笨货让路;小前提~~~您是笨贷;论断~~~所以,尔不克不迭给您让路.他只道出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隐而不道,以不让路的究竟去标明他的论断.歌德的推理是:“而尔正差异”,即通常是笨货皆给他让路;您是笨货;所以,尔给您让路.歌德也不过道出了大前提,以让路的止径标明论断,简略的小前提则是~~~您是笨货.。
幼教案例从谦让到分享

幼教案例从谦让到分享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的相处方式和互动经常成为老师们关注的焦点。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和积极向上的行为,是每位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通过一个幼教案例,探讨幼儿从谦让到分享的成长过程。
案例中的主角是小明和小华,两个年龄相仿且性格开朗的孩子。
他们经常因为玩具等事情发生争执,而这个过程也成为他们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一开始,小明和小华的相处方式比较自我,缺乏谦让和分享的意识。
当两个人想要玩同一个玩具时,他们往往会争抢、哭闹,希望能够独占玩具。
这种情况在幼儿园中并不罕见,因为幼儿在这个年龄段还不具备足够的社交能力和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
幼教老师针对这个现象,采取了积极的引导策略。
首先,她通过集体活动来帮助幼儿了解分享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鼓励他们一起参与团体游戏,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和分享的乐趣。
在游戏中,小明和小华开始理解到,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和别人一起创造更多的快乐和成功。
其次,幼教老师还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个别指导。
她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找到了一些能促进幼儿分享的机会。
比如,当小明有一个新的玩具带来幼儿园时,老师鼓励他与其他幼儿分享,让大家一起玩。
小明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学会了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满足感,这样的经历也增加了他与小华之间的友谊。
此外,幼教老师还在日常的交流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谦让意识。
她鼓励小明和小华彼此尊重,学会倾听对方的需求和意见。
当他们发生争执时,老师不会立即出面解决问题,而是通过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沟通和协商来解决分歧。
这样的做法既培养了幼儿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他们的沟通技巧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小明和小华逐渐从谦让到分享。
他们的相处方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开始主动帮助他人和与他人分享快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了幼教在培养幼儿良好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幼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培养幼儿良好品质和积极行为的目标需要全体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谦虚礼让的小故事简短

《谦虚礼让的小故事简短》
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讲几个谦虚礼让的小故事。
先来讲讲“孔融让梨”。
孔融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
有一天,家里人拿来一盘梨,让孩子们挑。
孔融年纪小,却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大家问他为啥,他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姐姐。
”大家听了,都夸孔融懂礼貌、会谦让。
再说说“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候,有两家人为了宅基地争得不可开交。
其中一家写信给在京城当官的家人,想让他帮忙。
这位官员回了一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了,主动让出三尺地。
另一家见了,也不好意思,也让出三尺地,就有了“六尺巷”。
给你们讲个现代的小故事。
在学校里,有两个小朋友都想当班长。
其中一个叫明明,他成绩好,但是他对另一个小朋友说:“你组织能力比我强,你来当班长,我会支持你的。
”最后他们俩互相帮助,一起为班级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说,在公交车上,一个小朋友主动给老人让座,大家都对他竖起大拇指。
同学们想想,如果大家都能谦虚礼让,是不是相处起来会更愉快呢?
好啦,关于谦虚礼让的小故事就讲到这儿,希望大家都能学会谦虚礼让,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幼儿园保教案例:学会谦让

学会谦让——幼儿园保教案例分析乾县城关镇小留完小马小萍2013年12月一、案例:为了让幼儿从小养成懂得谦让的好习惯,也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现实水平,我并没有急于给幼儿讲故事,而是先请幼儿自愿结组,为每组幼儿准备了一套小老鼠、小花猫、小猴子和大象,还有四种水果的图片,让他们按大小排排队。
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把两组图片摆好了,我请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把四个水果分给大小不同的动物,几乎每个组都是按大小对应匹配地分给动物水果,我请幼儿说一说这么分的理由,唐果说:“因为大象个子大吃得多,所以应该吃最大的西瓜。
”思仪说:“我喜欢大象,想让他吃得胖胖大大的。
”……幼儿七嘴八舌地说着。
为了打开另一个思路,让孩子们进一步懂得谦让的道理,我启发幼儿说:“如果你是这四个动物中个子最大的大象,你会怎么做呢?”李想说:“我会把好吃的水果让给比我小的小动物。
”“为什么呢?”“因为哥哥比我大,他总是让着我,把好吃的让给我。
我也把好吃的让给比我小的弟弟妹妹。
”浩明说:“奶奶给我讲过孔融让梨的的故事,孔融就是把大梨让给别人,把小梨留给自己。
”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看来他们都已经懂得了谦让的道理。
我及时鼓励了他们,并进一步启发说:“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小动物都吃到美味的水果呢?”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二、分析现在的父母爱子心切,总是习惯把做好的东西留给子女,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霸道等不良品质。
故事《大象和小樱桃》正是对幼儿进行“心中有他人”教育的好教材。
故事短小简洁,形象鲜明,除了能教育幼儿互相谦让,共享物品外,还通过悬殊的对比讲了“大”和“小”的概念,有助于训练幼儿的观察力和对应匹配的能力。
三、反思本活动通过让幼儿自己想办法分水果,并让他们说出分配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同时又从另外两个不同的角度启发幼儿既要懂得谦让,又要学会分享。
用童话表现中华传统美德谦让的作文

用童话表现中华传统美德谦让的作文《小熊和小兔的谦让》从前,在一个美丽的森林里,住着小熊和小兔这对好朋友。
有一天,森林里举办了一场摘果子比赛。
小熊和小兔都兴高采烈地参加了。
比赛开始后,小熊和小兔都非常努力地摘着果子,他们的篮子很快就装满了。
就在这时,他们发现了一棵长满了又大又红果子的树,可是树旁的空间很小,只能容纳一个人。
小熊和小兔都想过去摘,但是他们互相看了看,谁也没有先迈出脚步。
小熊挠挠头说:“小兔,你去吧,你个头小,比较灵活。
”小兔摇摇手说:“不行不行,还是你去吧,你力气大,能摘到更多的果子。
”他们两个就这样你让我,我让你,谁也不肯先去。
他们决定一起过去,互相帮忙。
小熊用他强壮的身体帮小兔稳住树枝,小兔则敏捷地摘下果子递给小熊。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摘到了好多好多的果子,也赢得了比赛的冠军。
他们的谦让,让森林里的其他动物都竖起了大拇指,大家都说:“小熊和小兔真是好样的!”《小羊和小牛的草地之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小羊和小牛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相遇了。
这片草地鲜嫩多汁,是它们都非常喜欢的美食天堂。
小羊和小牛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享用这片草地。
小羊咩咩叫着说:“小牛哥哥,这草地这么大,咱们一起吃吧。
”小牛摇摇头说:“小羊妹妹,你先吃,你比我小。
”小羊不愿意,它说:“不,小牛哥哥,你每天干活那么辛苦,你应该多吃点。
”它们两个就这样互相谦让着,谁也不肯先吃草。
就在这时,一只聪明的小鸟飞了过来,它对小羊和小牛说:“你们别谦让啦,一起吃,一起分享,这样草地才会一直这么美,你们也都能吃得饱饱的。
”小羊和小牛听了小鸟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它们不再谦让,一起在草地上开心地吃了起来。
谦让的故事有哪些

谦让的故事有哪些
【范文一】
小明在操场上踢球,一次传球不小心撞到了旁边一位看起来比他小的女孩,小明犯了愧,连忙跑过去问候女孩的安危。
女孩心情不好,有些生气地回了小明一句。
这时,小明没生气,也没解释自己没错,他选择了谦让:“对不起,真的很抱歉,
是我不小心。
”
这句话似乎让女孩心情稍微好转了一些,小明开始和她聊起了天。
两人又回到了操场上,小明看出女孩喜欢足球,就和女孩一起玩球,到了放学时间,女孩感激地对小明说:“谢谢你,
你真的很好。
”
小明心里莫名有些高兴,因为他知道,谦让不仅可以让人心情好转,也可让人获得更多的友谊。
【分析要点】
这篇文章重点在于提醒人们要有谦让的精神。
用词方面,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亲切感和自然感,重点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感情建立上。
作者通过小明的事例来说明了谦让是一种可以建立友情的好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幼儿谦让与分享意识的小故事
【篇一:强化幼儿谦让与分享意识的小故事】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意识进行游戏,以角色的身份要求自己完成游戏,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幼儿分享和谦让的行为,我们在小班组织幼儿开展“大家一起玩”的游戏,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一辆玩具车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饼干,并向孩子们提出当有“客人”来“娃娃家”做客时,“妈妈”、“爸爸”、“宝宝”应当怎样分配这些玩具和饼干?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启发他们学习分享,把玩具车送给客人玩,把小饼干留给自己,让幼儿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分享行为也能随之产生。
在大班玩图书馆的游戏时,我准备了数量不多的图书,见一些幼儿拿到图书,一些幼儿没有拿到图书,我就问拿到书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没有书看怎么办?”让幼儿通过思考,自觉产生分享的语言和行为。
有的幼儿说:“把这本书给他看吧!”并将书递给没有的孩子,有的则说:“我们一起看吧!”过后,我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们:“和xx一起看书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图书让给小朋友看,所以你们在一起看书才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以后类似的情景发生后,我都注意及时强化,使幼儿在今后的交往中能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同时我还特别注意评价时的语气、语调,强化时注意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
【篇二:强化幼儿谦让与分享意识的小故事】
范祖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太拔中心幼儿园 364200
分享,即与别人共同享用,不为个体所独自占有。
懂得分享、乐于分享,这是一个人人格构成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个体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价值标准的选取都起着积极的引导和指向作用。
几年前,本人任教的小班有65名幼儿,一开学,本人对幼儿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做了专题调查,结果发现:拿到玩具只顾自己玩,不愿发给别人玩的幼儿占57%;见到喜爱的玩具就要,若不给他就哭(或告状)的幼儿有32%;有争抢玩具行为的幼儿有40%;想玩但没达目的就伤害别人(踢人或抓人)的幼儿有12%。
调查结果表明小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在考虑问题时多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
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
这使幼儿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
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而且小班幼儿表现
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究其原因,独生子女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环境和互爱互
让的经验,往往在家庭环境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知道关心
别人,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加上父母长辈过于溺爱等不良教育态
度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本人在培养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发挥榜样作用,正面激励,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1.注重表扬和奖励,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
仿来学习的。
对于小班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
维为主,模仿是他们学习的特点,因此,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树立分
享方面的榜样,通过表扬和奖励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
比如,和
本班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诸如心情的分享、书刊的分享、教学技能的分享等行为;教师与保育员之间、教
师与孩子之间,表现在孩子在玩玩具时,教师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
儿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玩一些呀?我们一起玩好吗?孩子
们在玩游戏时,老师恳切的和孩子们商量:也让我参加你们的游戏
好吗?教师应该用自身的言行,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
2.注重模仿和评价,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
同伴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平时老师就要做有心人,在活动时可以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
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教师要对分享行为意识强
的幼儿给予积极的评价,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
导幼儿学习和模仿。
老师及时用肢体语言向幼儿亲切的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或用手轻轻抚拍其肩、头等方式,都能使幼儿受到极大
的鼓舞,从而养成幼儿的分享行为。
3.注重观察和引导,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
如讲故事《金色的房子》时,故事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
物们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
通过观察回答,让幼儿感受到小姑娘一系列的情绪变化,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幼儿
进行故事表演,再一次形象地表现情感信息,从而让其明白分享是
快乐的,但必须先约束自己自私的行为,知道任何好吃、好玩的东
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二、发挥实践活动功能,积极引导,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1.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引导。
结合小班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开展了
《香香的饼干》、《水果品尝会》、《玩具真好玩》、《快乐的分享》等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们从家里带一些自己喜欢
的零食、水果、玩具、碟片到幼儿园来和同伴一起分享,教师在活
动中可以引导孩子,如你的糖果和好朋友的不一样,你们交换尝尝吧!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我有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把
玩具给别人玩,别人也会把玩具给我玩,玩具越来越多、我带碟片
和小朋友分享,他们也会把碟片带来和我分享,我就可以看到不同
的动画片。
2.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引导。
我们将开展我的资料分享主题实践活动
和分享行为的培养相结合,使幼儿形成资源共享意识,通过资料的
互相交流,共享信息和知识,资料可以是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等形式获得的信息,也可以是孩子自己
或成人帮助下通过查阅有关图书或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得的信息。
孩
子有了分享意识后,他们会将自己的玩具、旅游见闻、特产、照片
带来和大家共享,也会将自己周末到乡下挖红薯、捉蚱蜢、拾稻谷
的经验与同伴分享,也能根据主题活动的要求,将从图书和网络上
下载的图文资料和同伴一起交流,这种方式对于幼儿的学习活动很
有帮助,始终贯穿在各个主题活动中,也很好地促进了孩子分享意
识及行为的形成。
3.在潜移默化中引导。
实践活动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分享的愉悦,还可以将分享设为班级主墙饰,鼓励幼儿积极
参与,同时老师也可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的集体教育,都能收
到良好的效果。
老师要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如五一节,我去了北京,拍
了很多照片,和孩子们共同观看并讨论,孩子们热情奔放,有的孩
子还说:老师,北京好漂亮啊,下次我把去动物园的照片带给小朋
友们看。
通过老师自身的引导,幼儿能够自发的将自己的趣事与他人分享,
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获得了分享经验。
有很多原先的任性、霸道的行为渐渐地减少了,孩子们在合作中谦让、好好说话却变得
常见了。
看着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
三、发挥家园共育作用,营造氛围,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
孩子分享品质的养成,不光需要是幼儿园教育,还需要良好的家庭
教育。
我们针对独身子女存在着家庭生活环境优越,物质基础好,
孩子成为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占便宜就高兴,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吃亏等等问题,主要是发挥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
1.邀请专家为家长举办讲座,提高家长对幼儿分享教育意义的认识,引起家长的重视,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使家园教育一致。
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品德要求,反映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强化。
2.建立家园《幼儿成长档案》,利用表格记录幼儿的分享行为,分析存在的问题。
积极组织丰富的亲子活动,如家长开放日、家园同乐运动、郊游等,为家庭之间的分享、幼儿之间的分享搭建平台,通过交流、比较、互动、学习、模仿,制造分享氛围,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
3.举办家庭育儿经验交流会,探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
一个阶段后组织家长参加观摩活动,展示幼儿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教师的评价,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孩子的发展情况和家园共育活动前后孩子的变化。
为了强化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分享活动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了评选快乐分享爱心宝贝活动,要求孩子在家会将自己喜欢的菜、食物主动让给家里的老人及大人吃;会将自己心爱的玩具给同伴玩;会关心帮助周围碰到困难的人,如会将零钱递给乞丐,帮邻居奶奶拿东西等;不抢电视频道;以便家长在引导过程中有所参照,三个月后,再请家长按照评选要求给自己的孩子打分,然后进行评选,不要求评选的严格性及公正性,通过这种活动,极大强化了家长在培养幼儿分享行为上的规范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