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康德的不可知论
• 他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 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 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 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 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 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 • 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 另一方面, 是不可认识的, 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 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 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 物的真实反映。 物的真实反映。
6.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 .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识的事物。 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 B.可知论 . .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 .
8.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和二元论 9.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②思维能否产生理 论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④思维能否正 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①②③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③④ ②③④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不怕做不到, 不怕做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吾心便是宇宙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存在即被感知

哲学的基本问题(小面整理)

哲学的基本问题(小面整理)
“ 你母亲呢 ?” ——" 兵荒马乱糟踏了 !“
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呀 ?“ ——" 爹妈辛辛苦苦挣的 !" 客人生气地问 :“ 你怎么这样说 !” ——" 那当然 , 我们家世代如此 !"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世界到底 是什么?
小结:
含义



内容



原因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在梦中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东 西,证明我们的感觉是很不可靠的.
那么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及周围世界 也很可能是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怪洞之谜
一位牧羊人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山洞,当 他带着一条猎狗走进去的时候,走不多远, 狗就瘫痪在地,四肢抽搐,挣扎了几下就 死掉了,而他自己却安然无恙。消息传出 后,人们蜂拥而至,经过多次试验,也发 生了同样的情况:猫、狗、老鼠等小动物 带进洞都会死亡,而牛、马等大动物以及 人进去却安然无恙。人们说,这个山洞一 定有“鬼”,这只鬼专吃小动物—“鬼洞” 越传越悬……。
形——物质存在的东西。 形神 天人之辩、名实之辩、有无之 神——意识思维的东西。 之辩 辩、理气之辩、心物之辩等。
形与神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存在就是被感知
有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散步, 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便问: “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 否存在?”
1.是什么问题?
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存在决 定思维

哲学与哲学的的基本问题

哲学与哲学的的基本问题

1.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定义):----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21.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B真理的内容和它反映的客体是相符合一致的C作为真理性认识的标准——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我选的ABCD 答案是ABC 请老师讲讲D是什么意思?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

你一定要做知道的哲学常识常考点I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L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谁是本原,即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这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I二、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某一种或者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源,比如,水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五行学说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官方哲学。

(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L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如,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物是观念的集合;人是万物的尺度;万物皆备于我;我思故我在;吾心即宇宙;心外无物等。

3.客观唯心主义精神不是某些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如,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理在事先;老子的"道' 绝对观念论等。

(≡)哲学发展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1.辩证法:坚持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2.形而上学:坚持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I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多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辩证唯物论I 一、物质和意识工.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

2024高考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核心主干知识整理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1. 哲学的起源(1)本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产生:①(本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②(处理的关系:)致力于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③(起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认识世界)(3)作用: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哲学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助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特别提醒】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升华)。

②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哲学不等于真正的哲学。

③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因为它从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的层面上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011《哲学》第二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011《哲学》第二课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 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 这是鱼的快乐啊。 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 惠子说: 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 庄子说:“你不是我, 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 惠子说: 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 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 快乐。 快乐。”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两人对话的话说明了什么?
BD
单项选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决定存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工作实际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A.是否承认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D.是否承认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4.下列说法中体现物质决定意识的是 A.不怕做不到 不怕做不到,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吾心便是宇宙 吾心便是宇宙, B.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存在即被感知 D.存在即被感知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知识总结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4.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哲学的派别1.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世界是不可知的。

三、实践与认识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全部人类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4.认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前进。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内容: (p29)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 (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惟独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干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 (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p37)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点梳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

(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2.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3.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
(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
(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
(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答:(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性。

因为意识是自
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所谓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3)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其中,物质的决定性是更为根本的方面。

夸大物质的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反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反,夸大意识的能动性而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

5.为何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劳动是人类以及人类意识产
生的决定性环节。

(2)这是因为: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没有语言,就不会有思维和意识。

第三,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6.简述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统一
意识具有主观性特征:(1)意识的反映是人所特有的;(2)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反映是不一样的;(3)人们可能近似正确地认识事物,也可能歪曲地反映事物,甚至形成荒诞意识。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两种倾向:(1)唯心主义否认意识的客观内容,夸大意识的主观形式;(2)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把意识当成人脑的“分泌物”,抹煞了意识和物质之间的界限。

7.为什么说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不仅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因而同时也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是因为:
(1)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2)劳动创造了语言,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外壳;
(3)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意识的发展。

8.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性原理的内容是: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的、发展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依据。

它要求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