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案

一、编程
1、将编程开关置为PROM
2、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的STEP置为step,STOP置为run
3、置微地址
4、在MK1-MK24置代码
5、按动“START”按钮,根据微地址和微指令格式将微指令二进制代码写入控存
二、校验
1、将编程开关置为READ
2、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的STEP置为step,STOP置为run
3、置微地址ma0—ma5
4、按动“START”按钮,启动时序电路,读出微代码,进行检验。
三、单步执行
1、将编程开关置为run
2、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的STEP置为step,STOP置为run
3、CLR=1,微地址清零。
4、按动“START”按钮,启动时序电路,根据微地址灯和微命令灯,读出微代码,进行检验。
3、CLR=1,微地址清零。
4、按动“START”按钮,启动时序电路,单步执行一条微指令,对照流程图,根据微地址灯和微命令灯,读出微代码,进行检验。
四、在微机上运行程序
在计算机上单步/连续运行TDN程序,查看多条机器指令执行的过程。
实验中应
注意事项
1、本实验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
2、连线较为繁复,易错。注意连线技巧。
1、实验板连线,注意连线较为繁复,注意遍记录遍插排线
2、用串行线连接计算机RS232口和实验板RS232口
二、联机读写程序
在计算机上运行TDN程序,将微程序写入控存,机器/汇编指令程序写入实验板存储器。
三、实验板上运行程序
1、将编程开关置为run
2、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的STEP置为step,STOP置为run
20XX年10月 12日第 5、6 节
教案-计算机组成原理(DOC)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数字媒体专业)第一章计算机系统概论内容简介: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和主要功能,计算机的工作步骤以及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了解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特点及硬件构成;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步骤,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含义及其对计算机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虚拟机的概念;计算机的硬件构成;计算机的工作步骤。
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使用幻灯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教学中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计算机系统简介1.计算机的软硬件概念(1)硬件(2)软件(3)软硬件的关系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1)虚拟机的概念(2)各层虚拟机及与真实机器的层次关系3.计算机的基本组成(1)冯·诺伊曼计算机的特点(2)计算机硬件结构,总线的构成。
讨论、分析直连结构的问题,提出总线思想,并简单介绍总线结构。
(3)计算机的工作步骤提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计算机基本构成部件的介绍(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以计算ax2+bx+c为例分析计算机工作的过程4.计算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机器字长计算机同时处理的二进制位机器字长与数据总线宽度、存储字长的关系(2)存储容量存储容量的单位主存容量辅存容量(3)运算速度几种计算运算速度的方法并对它们进行比较运算速度的表示单位第二章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内容简介:计算机的发展史;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发展展望。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发展思路;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使用幻灯片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教学中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计算机的发展史1.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现代计算机的研究工作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计算机的发展规律计算机的发展趋势2.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微型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带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3.软件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软硬件的融合,简介嵌入式发展方向二、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通过ENIAC进行计算的一个案例,直观体会计算机的计算能力2.工业控制和实时控制3.网络技术应用4.虚拟现实介绍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些应用5.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系统6.多媒体技术7.人工智能三、计算机发展的展望第三章系统总线内容简介:总线的概念;总线的分类;总线的特性和性能指标;总线结构;总线控制。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掌握计算机的数据表示方法和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3.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流程和计算机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组成原理概述1.1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关系1.3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研究内容和意义2.数据的表示和运算2.1 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2.2 原码、反码和补码的表示方法2.3 整数的运算和溢出处理2.4 浮点数的表示和运算3.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3.1 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和组成3.2 存储器的分类和层次结构3.3 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种类3.4 总线的作用和分类4.计算机的工作原理4.1 指令和数据的存储方式4.2 指令的执行过程和机器周期4.3 数据通路和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5.计算机的层次结构5.1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5.2 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存储器管理5.3 指令的格式和地址寻址方式5.4 简单的指令系统设计三、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举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内容。
2.实验: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计算机硬件,观察和分析计算机的工作过程。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3.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计算机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主机、显示器、键盘等。
2.教学课件:准备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教学课件。
3.参考书籍:推荐相关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和参考书籍。
六、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合理划分每个章节的学习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目的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3.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能力;5.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内容1.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实验(1)CPU的功能和性能测试(2)主板的组装和测试(3)内存的安装和测试(4)硬盘的安装和测试2.计算机软件基本组成实验(1)操作系统的安装和配置(2)应用软件的安装和配置(3)网络设置和测试3.计算机接口和通信实验(1)串口和并口的测试(2)USB接口的测试(3)网络通信的测试4.计算机系统性能测试实验(1)性能测试软件的使用(2)性能测试实验数据分析(3)性能测试实验结果报告5.计算机故障排除实验(1)硬件故障排除方法(2)软件故障排除方法(3)系统故障排除方法三、实验设备1.计算机硬件设备:CPU、主板、内存、硬盘、显卡、其他外设2.计算机软件设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性能测试软件3.通信设备:串口、并口、USB接口、网络设备四、实验要求1.认真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知识;2.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3.认真执行实验操作步骤,按时完成实验任务;4.认真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5.积极参与实验讨论和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实验流程1.实验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实验材料;2.实验操作:根据实验大纲逐步进行实验操作;3.实验数据:记录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和结果;4.实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实验过程;5.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六、实验负责人实验负责人1:XXX实验负责人2:XXX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操作实验设备时需注意安全,切勿疏忽大意;2.保护实验设备,避免损坏;3.如有不懂之处,及时向实验负责人请教;八、实验成绩评定1.实验操作得分2.实验报告得分3.实验讨论得分4.实验总成绩。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 掌握数据的表示和运算方法3. 理解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工作原理4. 掌握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5. 了解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系统及其接口技术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组成输入输出设备存储器中央处理器(CPU)2. 数据的表示和运算数制转换计算机中的数据类型算术运算逻辑运算3. 存储器层次结构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硬盘存储器虚拟存储器4. 中央处理器(CPU)CPU的组成和结构指令集和指令系统指令执行过程CPU性能指标5. 输入输出系统输入输出设备I/O接口技术中断和直接内存访问(DMA)总线和接口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
3. 使用实验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开展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2. 课件: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软件3. 实验设备:计算机、内存条、硬盘等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教程、视频、论文等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30%)2. 期中考试:测试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30%)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点和实际应用(40%)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48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一章:8课时第二章:6课时第三章:10课时第四章:10课时第五章:4课时第六章:6课时第七章:6课时第八章:4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2. 教学方式:讲授、实验、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数据的表示和运算方法存储器的层次结构和工作原理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输入输出系统及其接口技术2. 教学难点:存储器的工作原理中央处理器(CPU)的指令执行过程输入输出系统的接口技术八、教学进度计划1. 第一周:计算机硬件系统概述2. 第二周:数据的表示和运算3. 第三周:存储器层次结构4. 第四周:中央处理器(CPU)5. 第五周:输入输出系统6. 第六周:综合练习与实验九、教学实践活动1. 实验:实验一:计算机硬件组成认识实验二:数据表示与运算实验三:存储器测试实验四:CPU性能测试实验五:输入输出系统实验2. 课堂讨论:讨论话题:计算机硬件技术的未来发展讨论形式:小组合作、课堂分享1. 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教案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3.理解计算机的指令执行过程;4.学会设计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电路。
教学内容:1. 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部设备;2.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3.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与学生讨论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Memory)、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外部设备。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个硬件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并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与学生复习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的功能和作用。
2.介绍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存储执行结果。
3.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模拟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并给出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报告。
第三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与学生复习计算机指令的执行过程。
2.介绍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的原理。
3.设计实践:学生进行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设计实践,根据给定的需求和限制条件进行设计,并给出设计思路和电路图。
第四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与学生复习计算机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
2.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和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实例。
3.总结:与学生总结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概念,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教学评估:1.小组讨论报告: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报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组成要素功能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实验报告: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设计报告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电路设计原理的理解程度和设计思路的合理性。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优化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整体结构,掌握各种计算机组件的功能和工作原理,为后续学习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各部分功能;(2)掌握计算机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的工作原理;(3)熟悉存储器层次结构、输入输出系统及总线系统;(4)学会分析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法。
二、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系统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3)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组成。
2.2 计算机指令系统(1)指令的分类和格式;(2)寻址方式;(3)指令的执行过程。
2.3 中央处理器(CPU)(1)CPU的结构和功能;(2)流水线技术;(3)多核处理器。
2.4 存储器层次结构(1)存储器概述;(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只读存储器(ROM);(4)缓存(Cache)和虚拟存储器。
2.5 输入输出系统(1)输入输出设备;(2)中断和DMA方式;(3)总线系统。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3.2 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验证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相关知识。
3.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4.2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测试学生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5.2 辅助资料包括课件、实验指导书、案例分析资料等。
5.3 网络资源推荐学生访问相关学术网站、论坛,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应用成果。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接线、实验步骤)方案

实验一运算器[实验目的]1.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加、减、乘、与的工作原理;2.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3.验证实验台运算器的8位加、减、与、直通功能;4.验证实验台4位乘4位功能。
[接线]功能开关:DB=0 DZ=0 DP=1 IR/DBUS=DBUS接线:LRW:GND(接地)IAR-BUS# 、M1、M2、RS-BUS#:接+5V控制开关:K0:SW-BUS# K1:ALU-BUSK2:S0 K3:S1 K4:S2K5:LDDR1 K6:LDDR2[实验步骤]一、(81)H与(82)H运算1.K0=0:SW开关与数据总线接通K1=0:ALU输出与数据总线断开2.开电源,按CLR#复位3.置数(81)H:在SW7—SW0输入10000001→LDDR2=1,LDDR1=0→按QD:数据送DR2置数(82)H:在SW7—SW0输入10000010→LDDR2=0,LDDR1=1→按QD:数据送DR1 4.K0=1:SW开关与数据总线断开K1=1:ALU输出与数据总线接通5. S2S1S0=010:运算器做加法(观察结果在显示灯的显示与进位结果C的显示)6.改变S2S1S0的值,对同一组数做不同的运算,观察显示灯的结果。
二、乘法、减法、直通等运算1.K0K1=002.按CLR#复位3.分别给DR1和DR2置数4.K0K1=115. S2S1S0取不同的值,执行不同的运算[思考]M1、M2控制信号的作用是什么?运算器运算类型选择表选择操作S2 S1 S00 0 0 A&B0 0 1 A&A(直通)0 1 0 A+B0 1 1 A-B1 0 0 A(低位)ΧB(低位)完成以下表格ALU-BUS SW-BUS# 存储器内容S2S1S0 DBUS C输入时:计算时:DR1:01100011DR2:10110100(与)DR1:10110100DR2:01100011(直通)DR1:01100011DR2:01100011(加)DR1:01001100DR2:10110011(减)DR1:11111111DR2:11111111(乘)实验二双端口存储器[实验目的]1.了解双端口存储器的读写;2.了解双端口存储器的读写并行读写及产生冲突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韶关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案彭玄璋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系第一章实验项目一、寄存器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包括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数据寄存器组R0..R3,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输出寄存器OUT。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说明: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因为我们的模型机是8位的,因此在本模型机中大部寄存器是8位的,标志位寄存器(Cy, Z)是二位的。
COP2000用74HC574来构成寄存器。
74HC574的功能如下:1. 在CLK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8个触发器中2. 当OC = 1 时触发器的输出被关闭,当OC=0时触发器的输出数据OC CLK Q7..Q0 注释1 X ZZZZZZZZ OC为1时触发器的输出被关闭0 0 Q7..Q0 当OC=0时触发器的输出数据0 1 Q7..Q0 当时钟为高时,触发器保持数据不变X D7..D0 在CLK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触发器中74HC574工作波形图实验1:A,W寄存器实验寄存器A原理图寄存器W原理图寄存器A,W写工作波形图连接线表连接信号孔接入孔作用有效电平1 J1座J3座将K23-K16接入DBUS[7:0]2 AEN K3 选通A 低电平有效3 WEN K4 选通W 低电平有效4 ALUCK CLOCK ALU工作脉冲上升沿打入将55H写入A寄存器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被写入A寄存器。
将66H写入W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66H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66H被写入W寄存器。
注意观察:1.数据是在放开CLOCK键后改变的,也就是CLOCK的上升沿数据被打入。
2.WEN,AEN为高时,即使CLOCK有上升沿,寄存器的数据也不会改变。
实验2:R0,R1,R2,R3寄存器实验寄存器R原理图寄存器R写工作波形图将11H写入R0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11H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R0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R0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11H被写入R0寄存器。
将22H写入R1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22H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R1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R1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22H被写入R1寄存器。
将33H写入R2寄存器K23 K22 K21 K20 K19 K18 K17 K160 0 1 1 0 0 1 1K11(RRD) K10(RWR) K1(SB) K0(SA)1 0 1 0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R2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R2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被写入R2寄存器。
将44H写入R3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44HK23 K22 K21 K20 K19 K18 K17 K160 1 0 0 0 1 0 0K11(RRD) K10(RWR) K1(SB) K0(SA)1 0 1 1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R3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R3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44H被写入R3寄存器。
注意观察:1. 数据是在放开CLOCK键后改变的,也就是CLOCK的上升沿数据被打入。
K1(SB) K0(SA) 选择0 0 R00 1 R11 0 R21 1 R3寄存器R读工作波形图读R0寄存器这时寄存器R0的红色输出指示灯亮,R0寄存器的数据送上数据总线。
此时液晶显示DBUS: 11 00010001. 将K11(RRD)置为1, 关闭R0寄存器输出.读R1寄存器DBUS: 22 00100010. 将K11(RRD)置为1, 关闭R1寄存器输出.读R2寄存器置控制信号为:这时寄存器R2的红色输出指示灯亮,R2寄存器的数据送上数据总线。
此时液晶显示DBUS: 33 00110011. 将K11(RRD)置为1, 关闭R2寄存器输出.读R3寄存器置控制信号为:这时寄存器R3的红色输出指示灯亮,R3寄存器的数据送上数据总线。
此时液晶显示DBUS: 44 01000100. 将K11(RRD)置为1, 关闭R3寄存器输出.注意观察:1. 数据在K11(RRD)为0时输出, 不是沿触发, 与数据打入不同。
实验3:MAR地址寄存器,ST堆栈寄存器,OUT输出寄存器寄存器MAR原理图寄存器ST原理图寄存器OUT原理图寄存器MAR,ST,OUT写工作波形图连接线表连接信号孔接入孔作用有效电平1 J2座J3座将K23-K16接入DBUS[7:0]2 MAROE K14 MAR地址输出使能低电平有效3 MAREN K15 MAR寄存器写使能低电平有效4 STEN K12 ST寄存器写使能低电平有效5 OUTEN K13 OUT寄存器写使能低电平有效6 CK CLOCK 寄存器工作脉冲上升沿打入将12H写入MAR寄存器K23 K22 K21 K20 K19 K18 K17 K160 0 0 1 0 0 1 0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MAR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MAR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12H被写入MAR寄存器。
K14(MAROE)为0, MAR寄存器中的地址输出. MAR红色输出指示灯亮.将K14(MAROE)置为1. 关闭MAR输出.将34H写入ST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4H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ST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ST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4H被写入ST寄存器。
将56H写入OUT寄存器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OUT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OUT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6H被写入OUT寄存器。
二、运算器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累加器A和工作寄存器W,并用开关控制ALU的运算方式,实现运算器的功能。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算术、逻辑运算单元的控制方法。
实验说明:COP2000中的运算器由一片可编程芯片EPLD实现. 有8种运算, 通过S2,S1,S0来选择。
运算数据由寄存器A及寄存器W给出, 运算结果输出到直通门D。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第76页实现本ALU功能的ABLE语言。
了解ALU的实现方法。
运算器结构:运算器ALU 模块由XC9572 PLCC44 组成,XC9572 的管脚连接如图1 所示。
ALU 模块在COP2000 出厂时已经设计了一种ALU(用ABEL 语言设计的)具体的结构如图2所示,数据输入端Din0-7 接74HC245。
而74HC245 与J1 相连,做分部实验时将J1 与J3 相连,这样就可以用开关K16-23 输入0 1 数据,做模型机实验时将J1 与J2 相连即将Din 与数据线相连。
S2 S1 S0 是8 种运算选择端,可以实现加、减、与、或、进位加、进位减、A 取反、A 输出运算,AEN 、WEN 分别是寄存器A、W 的选通控制端,Cy IN 、CN 分别是进位输入和进位输出。
X0 、X1 用于控制输出O0-7 是直通、左移、右移。
图1 运算器的管脚定义图2 用XC9572 设计的ALU 的结构框图S2 S1 S0 功能0 0 0 A+W 加0 0 1 A-W 减0 1 0 A|W 或0 1 1 A&W 与1 0 0 A+W+C 带进位加1 0 1 A-W-C 带进位减1 1 0 ~A A取反1 1 1 A 输出A连接信号孔接入孔作用有效电平1 J1座J3座将K23-K16接入DBUS[7:0]2 S0 K0 运算器功能选择3 S1 K1 运算器功能选择4 S2 K2 运算器功能选择5 AEN K3 选通A 低电平有效6 WEN K4 选通W 低电平有效7 Cy IN K5 运算器进位输入8 ALUCK CLOCK ALU工作脉冲上升沿打入将55H写入A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55H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被写入A寄存器。
将33H写入W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3H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被写入W寄存器。
注意观察:运算器在加上控制信号及数据(A,W)后, 立刻给出结果, 不须时钟.三、数据输出实验/移位门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的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指定寄存器的内容读到数据总线DBUS上。
实验目的:1。
了解模型机中多寄存器接数据总线的实现原理。
2。
了解运算器中移位功能的实现方法。
实验说明:COP2000中有7个寄存器可以向数据总线输出数据, 但在某一特定时刻只能有一个寄存器输出数据. 由X2,X1,X0决定那一个寄存器输出数据.数据输出选择器原理图X2 X1 X0 输出寄存器0 0 0 IN_OE 外部输入门0 0 1 IA_OE 中断向量0 1 0 ST_OE 堆栈寄存器0 1 1 PC_OE PC寄存器1 0 0 D_OE 直通门1 0 1 R_OE 右移门1 1 0 L_OE 左移门1 1 1 没有输出连接线表连接信号孔接入孔作用有效电平1 J1座J3座将K23-K16接入DBUS[7:0]2 X0 K5 寄存器输出选择3 X1 K6 寄存器输出选择4 X2 K7 寄存器输出选择5 AEN K3 选通A 低电平有效6 CN K9 移位是否带进位0:不带进位1:带进位7 Cy IN K8 移位进位输入8 S2 K2 运算器功能选择9S1 K1 运算器功能选择10 S0 K0 运算器功能选择11 ALUCK CLOCK ALU工作脉冲上升沿打入实验1:数据输出实验X2 X1 X0 指示灯(红色)液晶显示(数据总线值)0 0 0 IN指示输入门(K23-K16)0 0 1 IA指示中断向量(由拨动开关给出)0 1 0 ST指示堆栈寄存器0 1 1 PC指示PC寄存器1 0 0 D直通门指示D直通门1 0 1 R右移门指示R右移门1 1 0 L左移门指示L左移门1 1 1 没有输出实验2:移位实验ALU直接输出和零标志位产生原理图ALU左移输出原理图ALU右移输出原理图直通门将运算器的结果不移位送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