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
浅谈昆曲的发展及特点

昆曲,也称江南曲,是中国一种代表性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始于明清,传承至今。
昆曲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曲艺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方面它以武汉江汉岸,湖北武汉为中心,其推动技法、乐器、旁白、腔调、歌曲等一系列演出风格的发展;另一方面,表演活动的时间、地点,以及组成的人员的不断变化,大大丰富了昆曲的演出内容和形式。
昆曲以讲唱为主要演出形式,体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郊野的小山村的文化内容,加上许多悬疑曲调惊人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风俗文化的表现。
昆曲有着传统气息,并且越发深厚,正如昆曲文化里有“安得好昆曲醉月,发胸不用入青山”,“闻昆仑说黄鹤到,无端将泪暗洒楼”这样的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气氛。
昆曲以诗歌故事形式表现,主题涉及到对生活的描述及对社会的魔鬼的抵抗,色彩浓烈,情节生动。
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让昆曲表演成为一种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昆曲的发展变化无常,其特点把持不稳,使它有既蕴藏着传统式的文化,又有着现代氛围的特质。
其实,改革开放后,民间艺术也在革新和演变,昆曲也不例外。
比如以前押调都比较老古,但是现在昆曲也开始运用现代押调,发展出更具现代色彩的曲调。
昆曲演出的变化也非常神奇,除了一些传统的特殊乐器外,一些现代乐器也开始被应用进来,把昆曲的演出变得更加丰富,也使它有更大的影响力。
同时,昆曲也和国内现代文化相结合,很多注重剧本构思、强调行业道德操守的艺术形式日趋成熟。
昆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经被当时有很多不统一的流派,其中一份有其独特优势。
一般来说,昆曲表演格外注重传统文化,反映了地方感。
音乐方面,一般传统的押调较多,故事的情节比较复杂,且绝对的中心思想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有的地方昆曲变化也比较多,像不同音乐乐器的不断更新、舞蹈的演绎的融合,这使昆曲得以变得更加动态和丰富多彩.昆曲有着极为丰富的旋律,现实生活的内容,加上歌舞金句等混合而成,将诗歌艺术、文学艺术、舞蹈艺术结合在一起。
而这种交错的艺术形式,也是昆曲形成的重要特点之一。
昆曲艺术的审美观

昆曲艺术的审美观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艺术的审美观是指昆曲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是昆曲艺术的核心和灵魂。
昆曲艺术的审美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以“雅”为美昆曲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是高雅的,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
昆曲艺术家在创作和表演中,注重表现出高雅的气质和文化内涵,追求艺术的精神内涵和高尚情操。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
二、以“和谐”为美昆曲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是和谐的,应该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效果。
昆曲艺术家在创作和表演中,注重表现出和谐的美感和审美效果,追求艺术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效果。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和谐的体验,而不是一种冲突和矛盾的体验。
三、以“真实”为美昆曲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的,应该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真实感。
昆曲艺术家在创作和表演中,注重表现出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人物形象,追求艺术的真实性和真实感。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真实的表达,而不是一种虚假的表达。
四、以“精湛”为美昆曲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是精湛的,应该具有一定的技巧和功力。
昆曲艺术家在创作和表演中,注重表现出精湛的技巧和功力,追求艺术的技巧和功力。
他们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精湛的表现,而不是一种粗糙的表现。
以上四个方面是昆曲艺术的审美观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昆曲艺术的审美观。
昆曲艺术家在创作和表演中,要注重这些方面的表现,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昆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效果。
昆曲艺术的审美观不仅仅是昆曲艺术家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如“雅俗共赏”、“和谐共生”、“真实表达”、“精湛技艺”等。
这些价值观和观念在昆曲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艺术的审美观是昆曲艺术家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是昆曲艺术的核心和灵魂。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关于昆曲的知识

关于昆曲的知识《我所知道的昆曲:戏里戏外的独特魅力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昆曲,这可是戏曲界的“老祖宗”之一呢。
昆曲给我的第一感觉啊,就像是从古老岁月里走来的优雅仙子。
你想想,那腔调一起,就像有一阵轻轻的风吹过,把你一下子就带到了那种古色古香的氛围里。
先说说昆曲的唱腔吧。
那唱腔可真是百转千回,就像是山间的溪流弯弯绕绕。
有时候演员一个长音拖下来,我都怀疑他们的气是从脚底运上来的。
像《牡丹亭》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那一句,唱得是婉转柔美,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珠子,被一条丝线巧妙地串起来,在空气中划过一道又一道美妙的音弧。
感觉这一个音里就包含了杜丽娘的千般情思,万种哀怨。
而且呀,昆曲的咬字特别讲究,就像把每个字都放进一个精美的盒子里,然后再慢慢打开给你看。
和现在那些大白话的歌相比,昆曲的词就像是文言文版的“高级情话”。
再聊聊昆曲的行头,那可真是华丽无比。
明晃晃的水钻,五彩的丝线绣成的花纹,随便一件戏服拿出来都像是博物馆里的珍品。
演员在台上穿着,那走路都像带着风,每个转身、每个抬手之间,戏服上的飘带随风而动,美得让人移不开眼。
就好像演员不是在唱戏,而是在展示一场古代时尚大秀呢。
不过,想要看懂昆曲还真得下点功夫。
对于像我这种刚开始接触的人来说,有时候还弄不清这故事到底在讲啥。
不像看电影似的一目了然。
但是一旦你入了门,就会发现那里面的门道可多啦。
演员一个眼神,一个小指法都有着深刻的含义。
这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你得慢慢挖掘才能发现里面的璀璨珍宝。
昆曲的表演场地也很有感觉,不管是在古香古色的戏园子,还是在现在比较现代的大剧院,只要那鼓板一敲,胡琴一拉,就能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氛围。
我觉得看昆曲就好比是在快节奏现代生活中按下了一个暂停键,让自己能静下心来,去感受那种慢悠悠的、细腻得如同江南春雨般的艺术世界。
它像是一道穿越时空的文化桥梁,把我们和几百年前的古人连接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那强大而独特的魅力。
总之啊,昆曲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就像是一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
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着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
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
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
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
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
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
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
对昆曲的认识

对昆曲的认识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昆曲给自己带来的感受就是美。
唱词美:昆曲属于曲牌体,所有的唱词都是按曲牌填词的,有非常高的文学造诣。
怨不得在明清时,她一直被文人士大夫所推崇。
其文雅、优美唱词的文学性,是当今直白、露骨的歌词所无法比的。
在我看来,昆曲有三美:第一,曲调美:昆曲讲究的是水磨调,流丽悠远,清柔婉折,一唱三叹,明清时期飘荡在江南水面上的真正中国好声音。
第二,身段美:昆曲的表演是载歌载舞的,每一句唱词都会配以一个不同的身段,轻歌曼舞,“转盼万花羞落”怎一个美字了得。
曾经有人评价昆曲当代名家张继清“唇齿吐珠玉,体态秀词章”,这是真正的中国式的传统含蓄的美。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浅谈昆曲的地位与发展

2018年2月西部皮革文化与探索浅谈昆曲的地位与发展李梦溪(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60)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02 -0137 -01昆曲,原称“昆山腔”,是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声腔和剧种。
昆曲历史久远,明初已具雏形,后经魏良辅改革,更显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人称“水磨腔”。
明万历年间,昆曲风靡江浙,再传入北京,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剧种,并绵延传承至今,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南昆、北昆、湘昆、川昆等流派。
昆曲是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于2001年入选了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 今有 600 年的 ,昆 的是坎坷不平的:它曾战胜诸腔,脱颖而出;曾煊赫一时,风靡剧坛;曾衰微凋零,奄奄一息;曾起死复苏,重整旗鼓;曾陷于困境,徘徊不前……尽管几度兴衰,饱经沧桑,但它却能不绝如缕地世代相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积累与发展如今昆曲可以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音乐而展现于世人面前。
昆曲集南北曲之大成,融汇着唐宋大曲、宋代唱赚、诸宫调、宋元南北民歌、元杂剧和散曲、明清民歌小曲及其他戏曲音乐等多种音乐语言,并且拥有高超的表演技巧。
唱法方面强调“声则平上去入(字的声调)之婉协,子则头腹尾音(咬字)之毕均,功深溶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园,收音纯细”(明沈宠绥《度曲须知》)。
在演唱艺术上发生了生旦净丑等各行当角色的性格化唱法(在发声上利用不同的音色演唱,以显示各行当角色的区别)与性格化唱腔(各行当不同的角色同样的曲牌演唱时藉以音色变化,唱腔上不同的处理来突出其认为性格特征。
)。
行腔优美,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
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念白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点评介绍
昆曲是中国戏曲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起源于明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昆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舞蹈等元素而闻名,它通常以古老的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高亢激昂的唱腔、华美的服饰以及精湛的表演技艺,传递着深沉的情感和文学内涵。
以下是对昆曲的点评介绍:
1.音乐:昆曲的音乐以“三绝”为代表,即琴、笛、鼓。
演唱者
在演出中常常伴随着传统的乐器演奏,音乐旋律悠扬、婉转,通过不同
的唱腔表达情感,给人以深沉的艺术享受。
2.唱腔:昆曲的唱腔非常独特,包括“慢板”、“中板”、“快
板”等不同的唱腔形式。
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音域和表达方式,演
员需要通过声音的变化来传递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故事情节。
3.表演:昆曲的表演注重舞台语言和动作的协调。
演员需要通过
身段的灵活运动和面部表情,展现人物的性格、境遇和情感。
同时,昆
曲舞台布景和服装也非常注重细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4.文学内涵:昆曲常常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如《红楼
梦》、《西游记》等。
演出过程中,不仅演绎了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故事,
还传达了其中的深刻思想和哲理。
5.文化传承: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代表了一
种特殊的审美和文学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昆曲在传统
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体而言,昆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浓厚的历史
文化底蕴,为中国戏曲传统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会计1004班学号:2101100405 姓名:丁惠
平时戏剧作业论文
浅谈昆曲
昆曲,也称为“昆腔”、“昆剧”,是元末明初产生于江苏省昆山的一个传统声腔剧种。
再往上追溯,它的源头是南戏。
南戏最初流行于浙东一带,称为“温州杂剧”。
为了和北方杂剧区分,便称为南戏。
昆腔则是南戏流传到江苏的一个支脉。
现在,昆曲已被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名单中,并名列榜首,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的又一例证,是中华名族的光荣。
文化界不少人士认为,这与中国“申奥”成功具有同样的意义。
昆曲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文化价值,这与它的艺术特色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昆曲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历代戏曲家把明清“传奇”——昆曲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便是由昆曲的文学性着眼的。
剧本就是文学著作,优美的古典诗、词、曲是昆曲剧本的组成部分。
昆曲文词典雅生动,从意境的营造到心理气氛的渲染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昆曲的第二个艺术特点,便是它在音乐上的高度成就。
昆曲成为一个剧种之前,是经历了由元末顾坚到明嘉靖年间魏良辅二百多年丰富、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因此,也可以说昆曲成为一个剧种,它在音乐方面的准备长达二百多年。
这是其他戏曲所没有的。
昆曲的另一个艺术特点便是唱念表演的协调统一。
昆曲的诗词曲强调人物性格、戏剧节奏;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突出语气语调,必须具有鲜明的动作性。
因此,昆曲的唱念必然与表演、舞蹈相辅相成、协调一致,
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艺术特征。
提到昆曲,不得不说说汤显祖,在文学思想上,他明确提出文学创作首先要“立意”的主张,把思想内容放在首位。
他虽然也创作过诗文等,但成就最高的还是传奇。
他是我国古代继关汉卿之后的有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的戏剧创作现存主要有五种,其中著名的是“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而在这四部作品中,汤显祖最得意、影响最大的当数《牡丹亭》。
《牡丹亭》讲的是一个很美丽、很浪漫的爱情故事,“游园惊梦”一折更是令人难忘。
其中有一段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云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就体现出昆曲浓厚的文学气息。
《牡丹亭》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
杜丽娘一梦而死,一梦而生的传奇,强烈地表达了汤显祖对人性的呼唤,和对“人生至情”理想境界的追求。
昆曲是明文化的最高艺术结晶,而南京是明文化的发祥地,那么昆曲和南京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
人类文化是在不断创新和螺旋式地上升的,昆曲作为明朝文化的代表作,与南京的巍巍明城墙和明孝陵建筑,已经成为南京文化中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是南京历史文化中的宝贵名片。
除了上面提及的《牡丹亭》,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厢记》、《琵琶记》、《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昆曲,600多年过去了,南京古城看着多少帝王将相、宫廷王府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昆曲依然娓
娓唱来,经久不息。
南京作为昆曲都城,在明朝后逐步确立。
秦淮河,自六朝以来,就是南京城市中金粉繁华之地。
明清时期,秦淮河边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昆曲,秦淮八艳(马湘兰、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顾横波、寇白门、卞玉京)更是个个精通昆曲。
今天,南京依然是昆曲重镇,这里有江苏省昆剧院,驻地在朝天宫。
每个星期在兰苑剧场演出两场昆曲。
在城南南捕厅的甘家大院,则是业余昆曲爱好者的集散地。
西侧的熙园每天都有昆曲上演。
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六朝时期文风就很盛。
到了清朝,有三部文学巨著都以南京为背景。
最著名的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就是在南京长大的;第二部是《儒林外史》,作者吴梓敬是安徽全椒人,但他移居南京住了二十年光景,作品中有很多地方写的是南京。
第三部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桃花扇》,故事就发生在南京。
昆曲《桃花扇》是中国古典十大悲剧之一。
《桃花扇》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女主角便是上面提到的“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男主角则是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桃花扇》借侯方域与李香君在秦淮河媚香楼的一个恋爱故事,来反映国家的兴亡。
《桃花扇》剧本一出来,就轰动了整个京城,马上就有个叫“金斗班”的昆班把它演出来了,看得那些前朝遗老痛哭流涕,但也因此作者孔尚任被康熙帝撤了职,让他不要做官,回家好了。
《桃花扇》的结局非常了不起,因为在我们中国的戏曲里,一到最后都是大团圆结局,即使前面经历了千灾万难,到了最后都是美好的结局。
但是《桃花扇》这个爱情故事没有得到团圆,而是分道扬镳,李香君在栖霞山上当了
道姑,侯方域做了道士,真正是国破家亡造成的恋爱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在《桃花扇》这部文学著作中,有许多与南京密切相关的遗迹。
最主要的地方是夫子庙和贡院;第二个遗迹就是秦淮河南岸的媚香楼,当时的秦淮河很清澈,河面也很宽,河里的画舫是有名的,坐着这船,可以从这儿到那儿,从那儿到这儿。
秦淮人家靠河的都有一个码头,所以成为“秦淮河房”。
当时秦淮河房是十里风光,十分繁华,十分热闹。
现今的媚香楼已开辟为旅游景点“李香君故居陈列馆”;第三个遗迹是莫愁湖,《桃花扇》一开始就写侯方域住在莫愁湖畔;还有便是李香君的入道之处——栖霞山,《桃花扇》里写李香君上栖霞山入道,造了一个桃花山亭,取名“桃花涧”。
由此,昆曲与南京的情结可见一斑。
历史如水,缓缓地流到今天。
昆曲是水磨出来的,也流传到今天。
现实如山,经受日月侵蚀,风吹雨打,一旦无水,山就会变成沙丘。
600年间的人与事,被历史侵蚀了,被水流带走了,销声匿迹。
然而,昆曲一直流淌在南京这座古城里,滋润着这座城市的雅与俗。
一种艺术成为世界性的最高思维,需要一个时代最优秀的人士去共同努力和整体付出,需要一个城市来承担它的实践与牺牲,昆曲就是这样一个传奇经历,虽经历了六百年的风云沧桑,世界变迁,依然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代表作。
昆剧艺术经过多年的磨合加工,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歌舞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而这一体系又长期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独尊地
位,所以昆剧艺术被尊为“百戏之祖”,对整个戏曲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