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成就论文

合集下载

司马光的历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司马光的历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

司马光的历史观及其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德才兼备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全部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并且写出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资治通鉴》。

在这本书中,他的历史观念得到了最好的展示,这也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史和历史学的发展有特别的意义。

一、司马光的历史观的主要特点司马光的历史观念主要表现在资治通鉴这本书中,他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应当是真实的、客观的,而不是一种虚幻的想象或者是一种人为的干预。

他的历史观表明,历史上的事件是因为某些原因而发生的,而这些原因是非常具体和客观性的,不可以人为的干涉和改变。

同时,他的历史观还包括一个比较强烈的官僚主义思想,即认为贵族和官员是历史的主人公,他们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这些官员的能力和才华是经由正统的教育所培养的。

按照这种观念,历史上的权力斗争和政治纷争都是由于各种政治派别的斗争,而这种斗争又是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而发生的,而不是因为个人的耍心眼或者恶意的阴谋所造成的。

二、司马光的历史观对中国史学的影响司马光的历史观在中国的史学史上统领了几百年的时间,这一观念影响了中国史学史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以后的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应当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人为的干预;历史上的事件是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动因的,而不是简单的人为解释和干涉。

此外,司马光的观点还表现出来了对于官僚制度和官员的重要性的认识,这个认识也对于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官僚制度和官员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高的,而对于官员的评价和选择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议题之一。

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官员背后的社会阶层结构、政治力量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司马光的历史观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的地位虽然司马光的历史观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传统了,但是在当代中国史学中,这种观念还是会对一些学者的研究产生影响。

例如那些从事权力斗争、官僚制度和政治腐败方面的研究人员,他们仍然会关注这种历史观的影响。

从_资治通鉴_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_赵子夫

从_资治通鉴_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_赵子夫

2008年第1期总第143期图书馆工作与研究Tu Shu Guan Go ng Zuo Yu Yan JiuNo.1Serial N o.143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赵子夫(沈阳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史学名著,对我国文献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贯通古今、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备受世人赞誉,对其文献整理的思想及方法有益于我们的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资治通鉴;司马光;文献学;北宋[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610(2008)01-0090-02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都对中国的文献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都复姓司马,所以人们称为“两司马”。

一是撰写《史记》的司马迁,二是宋代司马光主编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通志》,宋神宗特意赐名为《资治通鉴》。

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1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年-1086年),宇君实,北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他父亲司马池,官任天章阁(皇帝藏书阁)待制(皇帝顾问)。

司马池为人正直、清廉,这对司马光有深刻的影响,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许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中进士,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等职。

司马光为何要编写《资治通鉴》呢?司马光认为历代史籍浩繁,后人难以遍览,他看到当时没有一部比较简明完整的通史,使学习历史的人感到很困难;同时他为了给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

于是,他便决心动手编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进资治通鉴表》)的史书,并确定此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同上),希望宋神宗借以改进政治,安定国家。

简析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简析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简析司马光的史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司马光(1019 年11 月17 日-1086 年),字君实,号迂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其生平著作甚多,主要的史学巨著有《资治通鉴》、《温国司马文正集》、《稽古录》等,他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探讨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史学思想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要研究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应该先从他治史的目的着手。

在《进资治通鉴表》里,司马光叙述了他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足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伏望陛下……时赐省览,鉴前世之兴哀,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同时,他还把历代君主分为创业之君、守成之主、陵夷昏君、中兴明主、乱亡国君五类。

从上面所叙述的材料来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司马光编写史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君主提供“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吸取借鉴,要求君主懂得知人、立政之要,为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通过对司马光治史的目的的研究,我们可以对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进行总结,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以史学为封建政治统治服务的思想司马光通过直书实录,对封建统治中的各种暴行进行揭露和谴责,同时,还把借鉴前世“国家盛衰、生民休戚”作为“考当今得失”的主要标准,要求君主应该长备戒惧之心,以更好的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

南朝有很多的荒淫残暴的昏君,但是很多史书都多加讳饰,而司马光则把这些昏君暴主揭露得淋漓尽致。

同时,他还对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明君,也是毫不留情的揭露其暴虐的一面。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献资料,如古代历史文书、史籍、古代科技文献等。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献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文字来纪录历史事件和传播知识。

先秦时期的历史学家如司马迁、左丘明等人开创了史学的先河,他们撰写了众多的史书和史传,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献学逐渐得到发展。

汉代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纂了《汉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完整的官修史书,对后世的历史记载影响深远。

魏晋时期的贾逵、范晔等人则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古代文献的分类和整理方法,形成了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初步的理论体系。

到了唐代,中国历史文献学进一步发展。

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在他的《史通》一书中,提出了文献整理的方法和原则,为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指导。

唐代的《旧唐书》、《新唐书》编纂收纳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宋代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开创了历代史学家编纂的先河,他主编了《资治通鉴》这部集历史纪事于一书的巨著,成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经典之作。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采用了全面的历史文献资料并注重真实性,使得这部史书成为后世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中国历史文献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明代史学家蒲松龄、黄宗羲、郑南金等人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清代史学家傅山、程大位等人则进一步完善了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近现代以来,随着历史学的不断发展,中国历史文献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建国后的中国历史学家如罗振玉、金农等人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

《史记》中的文献学

《史记》中的文献学

《史记》中的文献学李智耕【摘要】《史记》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也是一部保留了大量上古原始珍贵文献的图书.司马迁写作《史记》对当时的文献书目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做了大量的文献学工作.研究《史记》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固然重要,但研究《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1【总页数】4页(P73-75,79)【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献学;价值【作者】李智耕【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04.2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其父司马谈职,任太史令,掌文史星历,得以博览朝廷藏书,承其父业完成《史记》的写作。

《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面总结了自上古皇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约3000年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展开了我国古代史的全貌,创立了前所未有的通史新体制。

“司马迁不仅是伟大的历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献学家,他写《史记》采摭熔铸经传百家,创立诸子,儒林列传,辩章学术,考镜源流,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1](P149)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

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

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对上古文献的整理,考辩等各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史记》的文献学价值(一)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史记》是我国上自黄帝、下讫汉武帝贯穿数千年的一部通史。

司马迁写《史记》取材极为广泛,单就文献史料而言,凡是他生前成书的经传、诸子、史籍大都有所涉猎。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素材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素材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献,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本文将提供一些可用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论文的素材,以供参考。

一、《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史书之一,由司马迁撰写,收录了我国历史上自虞舜到西汉武帝的历史事迹。

可以通过分析《史记》中的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政绩和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

二、《汉书》《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一部重要史书,由班固等人编纂而成。

该书收录了从西汉兴起到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历史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了解《汉书》中的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状态和统治者的执政策略。

三、《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唐代司马光撰写的一部宏观综合的历史著作。

该书概述了从夏至宋的历史演变,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作为古代历史文献研究的重要素材,通过分析《资治通鉴》可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发展和文化变迁。

四、碑刻文献中国古代的碑刻文献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通过研究碑刻文献,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宗教信仰、艺术特色等方面的情况。

其中,著名的碑刻如汉武帝碑、魏晋南北朝石刻等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重要素材。

五、古代文人诗词古代文人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通过了解诗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历史典故和思想意象等,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

著名的古代文人如杜甫、李白、苏轼等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作品,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六、古籍文献古代的经典典籍如《周易》、《尚书》、《论语》、《道德经》等,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古籍文献,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解读

《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解读

《司马光-宋史-司马光传》解读司马光,字子臧,号东莱,河北武邑(今河南邓州)人,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有“杂家圣人”之称。

司马光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他的著作《司马光传》在宋代和后世都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司马光传》进行解读。

《司马光传》是司马光创作的一部传记作品,主要记述了他的一生和他对社会的态度、理念以及观点等。

这部传记在宋代至今一直极为重要,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看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司马光传》刻画了司马光坚定的忠诚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司马光出身于士族家庭,家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背景,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个性坚毅,品德高尚。

他在政治事务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态度,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坚守原则。

他以保护国家利益和百姓福祉为己任,积极推行改革,力主廉政,反对腐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观点,对宋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司马光传》还深入探讨了司马光的思想和学问。

司马光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倡导实用主义,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

他在《资治通鉴》的创作中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历史的实证性,并提出了“述而不作”、“假如以已故者论治未极之治者,则后生必谓其言多过也”等重要思想。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司马光传》还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司马光一生的追述,读者可以了解到宋代政治的腐败与内外困境,领略到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期的社会特点。

同时,也可以看到众多文化名人和重要事件在他的传记中得到了记录和描述,丰富了历史资料,为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司马光传》是一部通过对司马光一生的描述和分析,体现了他的思想、理念以及对宋代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思考的传记作品。

它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了解司马光和宋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深入研读《司马光传》,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的思想和贡献,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政治、文化以及历史风貌。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正史之外,
.
杂史至三百二十丰种”。张煦侯先生著价通鉴学扎根据《通鉴考异》所见书
名为主,分十类探求司马光援用书,共合三百零一种⑩。可见三百二十二种之说大致不错,
足见引证书籍之广泛。特别在“所引之书,已半亡佚”叭的情况下,更显示了《通鉴》一书
的史料价值。
《通鉴》一书“网罗宏富少,考订精确。修书班子都由当时著名史学家组成,例如刘恕
之德三:日仁、曰明、日武。致洽之道三:日任官、日信赏、日必罚”画。又说:“夫为国
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矣t”O
陈寅烙先生盛赞宋代史学的发达,“他极恭维《资治通鉴》,称为中国第一部政治
史。”⑧
总之《资治通鉴》成书之后,所受到的赞扬,起到的影响,是主要的。
这首先是由于该书的内容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为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洽提供了
最有用的经验。宋神宗对该书的称赞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说:“联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
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偏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犊盈积,浩如烟海,抉
摘幽一隐,校计毫厘”⑩。为此书辛勤工作了十九年。为辅助《通鉴》的阅读或进而阐发修
《通鉴》的宗旨,司马光写了《通鉴考异》三十卷,为阐明对史料的“参考同异”之书,与
《通鉴))同时进呈。另有:《稽古录》匕十卷,·上起伏羲,下至治平,亦贯穿古今,阐述治乱
他晚年执政期间,排斥新党,一意孤行。但在史学方面,却有着杰出的贡献。
司马光从小爱好史学,他说:“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独于前
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③。壮而从政之后,更加倍致力于史价,“常欲艾去
芜杂,发挥精篱,穷探治乱之源,上助圣明之鉴”④。治平三年完成《通志分八卷,上之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司马光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摘要】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他在历史文献的收集、
整理、编制等方面上都体现出了较大的成就,对后世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司马迁历史文献学成就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在我国不仅是一位重要的史学家,更是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

他不仅在中国历史学上的贡献是伟大的,同时在中国历史文献学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

《资治通鉴
》是他率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撮十七史之精要,兼采众说编撰的,是中国历史
文献中最重要的编年体著作,共二百九十四卷,包罗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他在历史文献学上的成
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广泛收集资料。

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面对1362 年的历史,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大量择取,其中他究竟
引用了多少种史料, 至今我们已无法确切统计。

在编修史书时司马光要求遵循”宁失于繁”,”毋失于略”的
原则。

因此,他编修的《资治通鉴》所引用的的史料至少有正史、编年(含谱录)、别史、杂史、霸史、传
记(含碑碣)、奏议(含别集)、地理、小说、诸子共十类,这些都是他写史的重要材料来源。

例如在范祖
禹负责编写唐纪部分时,他就要求除附《唐实录》以外,”请且将新、旧《唐书》纪、志、传及《统记》
、《补录》, 并诸家传记、小说, 以至诸人文集, 稍干时事者, 皆须依年月注所出篇卷于逐事之下。

”“但
稍与其事相涉者, 但与注其姓名于事目之下。

”这些都表明司马光是广泛搜集并充分利用了当时所能得到
的书籍资料来从事著述的。

可见《资治通鉴》全书三百多万字, 多于前四史的总字数,内容丰富广泛(除
政治史以外, 还有相关的历代军事、经济、天文、历法、地理、礼、乐、文化等),这都是是司马光充分
吸收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所有书籍的全部资料撰写而成的。

《资治通鉴》的成功则是司马光善用文献的结果。

撰著史书离不开史料, 史书撰著结合史料编纂,是治史的优良
方法。

但以往的这种结合还比较松散,多是前
人纂辑史料, 后人修史, 他人纂辑史料, 本人修史。

能够把二者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把史料编纂直接纳
入修书程序者首推司马光。

二、严谨取材,独创考异
在整理这些丰富的史料时,司马光又本着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
是的原则去处理,凡是遇到弄不清楚的材料
,不武断,不曲解,进行鉴别, 加以选择,创立考异的编书方式,影响和推动了后世考证学的兴起和考异
体史书的出现。

所谓考异,就是在编书时, 由于所采用的史料有异同, 要进行鉴别, 加以选择。

司马光选择史料的方法是
在借鉴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成为考异法。

司马光对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
传等史料,甚至是带有文字的器物,都非常重视,一事一物要穷根问底,他认为编修史书的人更要实事求
是地对待史料, 根据史料本身的可靠性来选择, 但不要迷信史料的来源。

在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会通过书
信形式与别人进行讨论,更有甚者,远在千里之外的刘恕等人也不得不长途跋涉来到洛阳与司马光互相研
讨数月, 都是为了穷其根,对其进行考异。

他说:”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为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
、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 余者注于其下,仍未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凡是对某一问题有不同
记载的, 经反复考证、鉴别,选择比较可靠的收入《资治通鉴》。

这样, 司马光首创”考异法”对浩如烟海
的材料进行甄别取舍,保证了《通鉴》的权威和真实性。

同时,司马光还规定了”考异”的具体格式:先注
所舍者云,某书云云,某书云云,今案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


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云今两存之。

卷六十三他将自己对史料取舍的原委, 逐条加以说明,保留了不
同的史料, 为专门研究历史的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可见,司
马光建立考异法, 对历史文献学中是一个多
么重要的贡献,后世考证学的兴起和考异体史书的出现,就是
在他的影响之下猜发展起来的。

三、首创编年体史书目录编制
纪传体史书的目录始于西汉, 但编年体史书却从来就没有目录, 这是因为纪传体史有专篇, 篇有定名, 编
制目录比较方便。

而编年体按年纪事, 头绪繁多, 不便于编制
目录。

《资治通鉴》书成时, 卷帙浩繁。

读者难于寻检,司马光为方便读者,写有三十卷的《通鉴目录》,目录体裁仿年表旧例并加以发展, 分为三
格, 上为纪年, 中为事目, 下为卷数, 年经事纬。

略举事目,
并撮书中精要之语, 散于其间。

其上著以岁
名, 并载刘羲叟《长历》气朔闰月及各史天文志所记日月星辰
之变。

其下各标《资治通鉴》卷数, 便知其
事在某年、某年在某卷。

实为今日之大事年表之先驱。

合之, 则与《资治通鉴》为一体, 分之则不实为《
资治通鉴》之节本,这样,《通鉴目录》就相当于《资治通鉴》
的索引,读者按目录查找就方便了许多。

这种替读者着想,自撰著书目录的做法,也是很罕见的。

同样的,《通鉴目录》对后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
很大影响。

四、多次进行校勘,形成佳作
《资治通鉴》的编修程序大体分为三步: 先作丛目, 次作长编, 最后删削定稿成为《资治通鉴》正文。


目和长编具体由助手完成, 删削定稿由司马光亲自动笔。

丛目
使史料的广泛得到收集和初步整理,长编是
更高一级的史料鉴别、筛选和考证。

众所周知,《资治通鉴》的编修集众人之手,语言、笔锋等方面各有
所异,因此,要保证了这部巨著的前后一致,司马光的定稿工
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文献校勘又是一种综
合性较强的文献整理工作,他在《与宋次道书》中曾具体谈到
删定工作: 某自到洛阳以来, 专以修《资治
通鉴》为事。

至今八年, 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
以来奏御。

唐文字尤多, 托范梦得将诸书依
年月编次为草卷, 每四丈一卷, 自课三日删一卷, 有事故妨废, 则追补。

自后卷数又须谙此, 共计不减六
、七百卷, 须更三年, 方可粗成编, 又须细删, 所存不过十卷
而已。

司马光考其异同, 删其繁冗, 修改
涧色, 由”长编”到”定稿”删削达到三分之二,可见其工作
之艰巨。

但是后来我们看到的《资治通鉴》如出
一人之手,他在书中的文字朴质优美,叙事翔实生动,使《通鉴》对许多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于某些战争
过程的描写,成为历来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

显然,这正是司马光多次进行
精心加工和校勘的结果。

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力是支撑司马光等成就这部巨著的精神力,这也是值
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总之,司马迁无论是在收集史料方面,还是在择取史料、处理史料方面,都体现出了他不同的历史文献学
思想,在主编《通鉴》及其它相关论著过程中,他要求既要做到史料全面细致,又要做到史料的真实性,
还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因此,他对我国的历史文献学贡献是极其突出的,具有很
高的历史文献学成就,他的成就和思想对后世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研究起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所以说司马光无愧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的历史文献学家。

参考文献
[1]张须,《通鉴学》,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第27页[2]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3]传家集》卷六十三《答范梦得》
[4]司马光,《资治通鉴》(上) [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许凛,《司马光文献编纂学考》,河南图书馆学刊,第28 卷第4 期,2008 年8 月
[6]赵子夫,从《资治通鉴》看司马光对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8 年第1 期总
第143 期
[7]王秀彦,《资治通鉴》成就的原因浅析[j ]1 邢台学院学报,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