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道德

合集下载

论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话题,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艺术可以对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艺术作品通过情感、故事和形象表达,可以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共鸣和思考。

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传递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如善良、正义、同情心和责任感等。

通过艺术的感染和启发,人们可以受到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道德也可以对艺术产生影响。

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和引导。

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会影响艺术家对题材的选择、表现方式以及作品的传播。

同时,社会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接受程度也与道德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违背社会道德底线的艺术作品可能会受到谴责和抵制。

然而,艺术与道德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艺术具有表达自由和创造性的特点,艺术家可以通过作品表达个人的观点、情感和体验,不必完全迎合社会的道德要求。

一些艺术作品可能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种独立性使得艺术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能够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和思考。

综上所述,艺术与道德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的一面。

艺术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引发道德思考,而道德也可以影响艺术的创作和传播。

在艺术创作中,既要尊重道德底线,也要保护艺术的表达自由和创造性。

举例说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举例说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举例说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的方式,而道德则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在某些情况下,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产生冲突,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相互促进的。

下面是一些关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例子。

1. 艺术家的职业道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

他们需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抄袭他人的作品。

同时,艺术家也需要遵守社会道德,不得刻意挑战社会公德心,不得刻意追求低俗、暴力、色情等内容。

2. 艺术作品的道德价值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情感和美感的方式,它们还具有道德价值。

例如,一些文学作品可以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爱情、友谊等价值观。

一些电影作品可以揭示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 艺术作品的道德标准艺术作品的道德标准是指艺术作品应该符合哪些道德准则。

例如,一些电影作品中的暴力、色情等内容可能会引起争议,因为它们可能会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艺术家需要在创作过程中考虑到这些道德标准,以确保他们的作品不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4. 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道德价值进行评价。

例如,一些电影作品可能会因为其暴力、色情等内容而受到批评,因为它们可能会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人们需要对艺术作品的道德价值进行评价,以确保它们不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5. 艺术作品的道德教育作用艺术作品可以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一些文学作品可以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地看待生命、爱情、友谊等价值观。

一些电影作品可以揭示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6. 艺术作品的道德启示艺术作品可以启示人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例如,一些电影作品可以揭示社会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些文学作品可以启示人们对生命、爱情、友谊等价值观的思考。

7. 艺术作品的道德影响艺术作品可以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艺术与道德

艺术与道德

艺术与道德艺术与道德是人们生活中两个重要的领域。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精神和审美追求的表达,而道德则是关于人们行为准则和责任的规定。

艺术和道德在一定程度上有联系,但也存在一些区别和矛盾。

艺术与道德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区别。

艺术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舞蹈等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和审美追求。

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各种情感和思想,包括道德观念。

艺术的表达方式是多元的,不拘泥于道德规范,有时甚至违背道德。

一些艺术作品可能包含不道德的内容,例如描绘暴力、色情或者对社会伦理观念的挑战。

这种艺术作品并不一定违背道德,因为艺术家可以使用另类的方式来思考和探索世界。

艺术与道德在价值观上有时存在冲突。

道德通常强调人类的行为准则和责任,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幸福、和谐和正义。

艺术追求的是审美价值,不拘泥于道德规范,有时会突破传统的道德约束。

一些艺术家可能通过艺术作品来批判社会现象或者表达对权威的挑战,这种行为可能被某些人视为不道德或者违背社会规范。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可能会面临来自道德观念的批判和压力。

艺术与道德也存在联系,二者都反映了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表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引起观众的共鸣,促使人们对自身行为和道德观念的思考。

艺术作品可以唤起观众的同情、共愤、喜悦等情感,引发道德思考和行动。

一些艺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对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际关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亲善、关爱和包容的道德观念。

艺术和道德是人们生活中两个重要的领域。

虽然艺术和道德在表达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存在一些区别和冲突,但二者也有联系,艺术可以通过表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引发观众的道德思考和行动,促进人们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艺术与道德的互动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艺术与道德的辩证关系

艺术与道德的辩证关系艺术和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领域,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艺术引领我们进入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海洋,而道德则指引我们朝着正义和善良的方向前行。

然而,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对立,而是一个复杂的辩证关系。

首先,道德规范常常被应用于艺术作品中。

无论是文学、绘画、音乐还是电影,道德准则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创作的方向和内容。

艺术家通常会注重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传递正能量的思想,以此来引导观众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绘画中,艺术家可能运用明亮的色彩和构图,代表着美好和希望;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会通过人物形象和剧情的发展,传达出善良的价值观。

这种对道德的关注使得艺术作品成为了一种道德教化的方式,激励人们追寻美好和正义。

然而,在另一方面,艺术对道德的审视也常常引发反思和质疑。

艺术家们往往会选择塑造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形象,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不公正。

这些作品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促使他们思考和质疑道德的定义和标准。

正因如此,艺术作品有时会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使人们重新审视并重新定义道德的范围。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艺术家可能刻画出一个被认为是道德败坏的主人公,但通过对其内心的细腻刻画和复杂性的展现,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同情,从而引发对道德的思考。

艺术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互补与相互取舍。

道德往往注重伦理规范和社会价值,强调对他人的关怀和义务。

而艺术则更加追求个人的创造力和表现欲。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会追求自身的内心体验,大胆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与此同时,他们也必须面对道德规范的限制。

因此,艺术家往往需要权衡个人的创作欲望和道德的责任。

有时,为了突破传统的道德束缚,艺术家可能会选择违背道德准则,以此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复杂而辩证的关系。

艺术既受到道德准则的约束,又通过揭示阴暗和复杂的现实来挑战和质疑道德的观念。

同时,艺术与道德也存在互补与相互取舍的关系。

道德与艺术的冲突

道德与艺术的冲突

道德与艺术的冲突道德与艺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却常常陷入冲突之中。

道德是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艺术则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和审美体验。

在某些情况下,追求艺术创作可能抵触了某些道德原则,引发了许多争议。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艺术冲突的几个常见问题,并探讨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首先,道德与艺术的冲突可能源于艺术作品中的争议性内容。

艺术家有时会刻意追求让观众感到不适或震惊,以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然而,这种追求可能引发道德上的疑虑。

例如,一些电影或绘画作品可能展示了令人反感或暴力的场景,观众可能会因此感到道德上的压力,觉得这种表达违反了道德底线。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经常探讨艺术家在追求创造性表达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观众的道德感受。

其次,道德与艺术冲突的另一方面是创作自由与社会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

艺术创作通常需要充分的自由度和想象力。

但当创作涉及到亵渎宗教或诽谤他人时,艺术家可能因此触碰到道德底线。

例如,一部电影或小说可能包含对特定宗教的不敬或诋毁他人的内容,这引发了公众对于艺术界是否应该自律的讨论。

一些人主张艺术家应该尊重社会道德准则,而另一些人则主张保护创作自由。

此外,道德与艺术的冲突也常常体现在艺术品的产业与商业化方面。

在追求艺术创作的同时,一些艺术家或机构也不可避免地面临道德抉择。

例如,某些艺术品可能因其艺术性质而被视为文化遗产,然而文化遗产的保护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或机构可能需要面临商业化的压力,将艺术品出售给国际市场,这引发了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冲突,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产生矛盾。

尽管道德与艺术之间存在冲突,但也有许多方法可以解决这种冲突,以达到一种平衡。

首先,艺术家可以更加关注创作中的社会责任。

尽管艺术是创造性的表达,但艺术家也应该思考自己的作品对观众和社会的影响。

其次,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开放的文化环境和宽容度,以容纳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

通过鼓励多样性和对异质观点的理解,可以使道德与艺术之间的冲突减少。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道德与艺术一直存在且互为依存。

道德为
艺术设定了行为规范,而艺术则可以通过作品传递道德价值观。

因此,道德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理论上的问题,更是现实生活中的
热点话题。

首先,道德对于艺术的制约与推动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家不仅有自由
的创作权,也有公共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必须符
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在为观众呈现美的同时,不能违反社
会公义,也不能伤害社会利益。

就像法律保护知识产权一样,道德规
范保护了艺术的独立性与自由性,更让艺术家的作品不仅仅是满足了
美的追求,同时也成为了传递道德教育的媒介。

其次,艺术对于道德的启迪与传承也是不可缺少的。

人类的生存不仅
仅是基于生理需求的满足,道德与艺术也同样是人类完整发展的重要
组成部分。

一部作品不仅仅需要追求其艺术价值的卓越,同样也需要
借助其内容传达道德的意义。

众所周知,文艺作品对社会有很大的影
响力,它不仅可以用来批判现实,宣扬真善美,还可以让人们在欣赏
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拓宽思路,开阔眼界,提升道德境界,更好地为个
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道德与艺术是互相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

道德对艺术有制约与推动作用,艺术可以传递道德价值观,启迪与传承优良道德传统。

因此,我们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不仅应该看中其表面的艺术价值,也应该关注其背后所传递的道德意义。

只有在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协调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走向文化繁荣和道德美好的未来。

浅谈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浅谈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艺术与道德,是人类文明中两个重要的领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着我们的社会和个人价值观。

在探讨这一关系时,我们需要明确艺术和道德的定义,并深入思考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互动。

艺术,通常被理解为通过各种形式,如绘画、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想象的活动。

艺术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它能够突破常规,挑战既定的观念,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感受。

艺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或者娱乐,更是为了触动人心,传达深刻的内涵。

道德,则是关于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的规范体系。

它指导着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公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道德的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都围绕着关爱他人、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

艺术与道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艺术往往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许多艺术作品都以道德主题为核心,通过描绘善良与邪恶、正义与不公、爱与恨等冲突,来引发观众或读者对道德问题的思考。

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塑造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形象,或者通过讲述人物在道德困境中的抉择,来传达道德的重要性。

在绘画和雕塑中,也有很多作品以宗教、神话或历史事件为题材,展现了道德的力量和影响。

其次,艺术能够对道德产生教育和引导的作用。

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同情心、正义感和责任感,促使人们在行为上更加符合道德规范。

当我们欣赏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阅读一本充满正能量的书籍,或者聆听一首鼓舞人心的歌曲时,我们往往会被其中所传达的道德情感所打动,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然而,艺术与道德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和矛盾。

一方面,某些艺术作品可能会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引起社会的争议和批评。

例如,一些现代艺术作品可能包含了暴力、色情、荒诞等元素,这些作品可能被认为违背了社会的道德底线。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挑战也可能是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旨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思考现有的道德标准。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大版)第20讲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大版)第20讲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北大版)第20讲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原创实用版】目录一、道德与艺术的定义及关系二、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三、艺术对道德的影响四、道德与艺术的共同作用正文一、道德与艺术的定义及关系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规范行为,主要体现在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所该做的事情的认识和评价上。

艺术,则是人类创造美的一种方式,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和传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道德与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德对艺术的影响道德对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观念影响艺术创作: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受到道德观念的约束和影响。

在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对道德的思考和反思,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和传达自己的道德观念。

2.道德标准影响艺术评价:艺术作品的评价往往受到道德标准的影响。

人们会根据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来评判作品的好坏。

3.道德观念影响艺术传播:艺术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受到道德观念的影响。

一些涉及道德伦理问题的作品,可能会受到限制或禁止传播。

三、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艺术对道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可以塑造道德观念: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道德观念传达给观众,从而影响观众的道德观念。

2.艺术可以强化道德观念: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生动的表现形式,使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道德观念,从而强化道德观念。

3.艺术可以促进道德行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发观众内心的道德感,促使他们付诸实践,实现道德行为。

四、道德与艺术的共同作用道德与艺术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艺术与道德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

无论中西,从艺术活动诞生的古老年代开始,道德就已经如影随形地与艺术相伴,古罗马有贺拉斯的名言“寓教于乐”,中国则有“文以载道”之说。

这种最朴素的观点至今仍然主宰着大多数人的头脑,比如我们通常认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又比如我们对于很多艺术作品的第一判断标准就是其内容是否积极健康。

可是,不断变迁的社会和艺术价值标准以及对过往艺术作品的重新评价又常常挑战这种朴素的日常观念,比如我们的影视审查机制对作品中暴力和情色内容的逐渐宽容,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抱着平静欣赏的心态去看《发条橙》、《索多玛120天》之类的影片,又比如因为专注于描写性变态而沉没于历史地层五个世纪之久的法国作家萨德就成了当代读者们津津乐道的阅读热点。

当然,与此同时,大众对影视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教唆青少年犯罪的忧虑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看似扑朔迷离,关键原因之一是人们往往只停留在一个非常笼统的层面上看这个问题。

如果仔细区分,我们可以分出艺术作品中宣扬或者体现出的道德倾向层面,这就涉及应该从内容、从形式还是从其它角度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的问题;可以分出艺术家的人格或者道德修养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层面,这就涉及到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背景中的个体社会身份定位问题;可以分出艺术作品对接受者或者社会道德水准的影响层面,这就关系到审美接受的问题。

总之,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讨论不能抽离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不能离开对艺术活动内在审美规律的了解,也不能脱离对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把握。

对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我们将从两种常见的观点入手进行辨析:一是艺术承担着道德教化的职能,一是艺术只遵从审美的标准,可以和道德无关,甚至是反道德的。

一艺术推进道德道德批评在中国源远流长。

孔子评价《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在孔子看来,诗经里表现的情感都是纯真而且适度的,是在道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的。

汉代的《诗大序》发展了这种道德批评:“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王充在《论衡》里说:“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从荀子到宋代的二程,以至于发展出最后的“文以载道”说,在整个中国的古代道德批评一直非常发达。

“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中国古代提倡“诗教”的传统,“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诗言志,志侧重的是与社会政教伦常相关联的怀抱,“它指向群体的生活,渗透着群体的意愿,当属于一种社会性的情感生命体验。

”1道德批评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因为文学艺术一直承担着启蒙救亡、民族真正的沉重社会责任而被延续甚至更加强化了。

及至今日,我们的文学史写作也常常把重心放在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上,并且以特定时代的思想道德标准作为作品选择取舍和判断的准则,彰扬那些体现出时代进步观念的文学作品。

为什么在中国会存在着源远流长的道德批评传统,这和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在儒家思想的塑造下,个体首先是一个社会人,他属于家庭和社会的,只能在伦常关系中找到自己存在的位置和价值。

由于群体的价值观塑造着个体,要抛开个人所背负的社会身份,所承担的社会、家庭和群体责任来单独谈论自己的情感喜好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而伦理道德又恰恰是维系一个群体和谐的重要纽带,因此要把艺术中的道德倾向和对艺术品的评价分开,把对艺术家的道德人品的评论和其作品的评价分开也非常难。

在中国的现代历史中,又由于启蒙、救亡、发展这样的特定历史语境,艺术更是首先被当成了服务于特定社会历史目标以及凝聚民众的工具来使用的,作品的道德内容当仁不让地成为评价艺术的首要标准。

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和文化传统背景下,对艺术的道德批评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把道德批评当成了判断艺术的唯一至上标准却失之偏颇,艺术是虚拟的世界,而道德适用于现实的人生,即使是模仿现实的艺术也有其发挥作用的一套独特机制,对艺术系统自身的规律没有深入理解而以衡量现实生活的眼光来衡量艺术,无异于隔靴搔痒了。

然而,道德批评不只中国有,古希腊最早的哲人们就已经对此争论不休,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柏拉图对诗人的驱逐和亚里士多德为诗的辩护。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音乐和诗歌是为培养城邦保卫者服务的,所以艺术必须对培育年轻人的勇敢、真诚、镇静、节制等美德有益,反之,如果诗人和故事家们不加分辨地发挥他们那卓越的模仿才能,满足人的快感,助长人的哀怜癖和感伤癖,逢迎人性中那些无理性的低劣的情欲,那么诗人就要被驱逐出理想国了。

有趣的是,亚里士多德从同样的角度出发却是为艺术做辩护的。

亚里士多德坚信,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一切科学和艺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善。

但美德并不是1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4页,2006。

克制情感的理性,它是既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情感。

所以,当观众们在悲剧演出中看到一个好人遭遇到不该遭受的厄运而产生怜悯之心,或者看到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遭遇到生活的厄运而产生恐惧之情时,日常生活中原本柔弱或者冷漠的心灵就会在这种有距离的审美观照中得到适度的锻炼,逐渐培养起适度的情感,这就是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也就是情感净化或者陶冶的作用。

首次提出寓教于乐的是古罗马的贺拉斯,贺拉斯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2古希腊思想家们对艺术的教化功能的提倡在文艺复兴时代得以继承,人们相信艺术能够通过塑造出活灵活现的具体事例,给人教诲,促使人们趋善避恶。

16世纪,意大利著名诗人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写道:“只有那种怡情悦性的,有教育意义的美德、罪恶或其他等等的卓越形象的虚构,这才是诗人的标志。

”启蒙运动时的狄德罗也说过:“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

”“真理与美德是艺术的两个朋友”,所以艺术家和批评家首先要做有德行的人。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其实是艺术所承担的社会职能的问题,它表征着人们理解艺术的一个特殊角度,就是从社会文化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作为其中一部分的艺术,这是一种从外部来思考艺术的方式,它的流行是以古典时代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为基础的。

这种方式在西方文化的整个古典时代一直占据主流,一直到浪漫主义以后,特别是现代主义的各种艺术流派兴起的时候,艺术作为一个独立文化系统其自律性才日益被重视,艺术与道德无关,甚至艺术与道德对立的观点才被提出来,这种情形背后隐藏着个体与社会的对抗这个更深的问题,这将在下文中提到。

从古希腊对于艺术与道德关系的论争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假定,即道德批评往往假定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其可能导致的社会效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比如柏拉图就认为,艺术家们具有模仿现实的卓越才能,而观众和读者们又有着模仿艺术世界或者他人的本能,如果诗人描写了那些散布谎言的、使人惊慌恐惧的、渲染情欲的、教人贪财贿赂的、鼓吹神之造恶的、伤感哀怨的以及表现人性中懦弱的内容,人们就会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模仿,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因此必须严加取缔。

柏拉图的这种艺术道德观其实植根于人都有模仿本能这种最质朴的观念。

电影《天堂影院》里的意大利小镇上有一个电影院,起初镇上的神甫垄断着电影检查的权利,每当看到影片中的接吻镜头时就要摇铃,要求放映员用一张白纸贴在这段镜头的胶片上,让它放映不出来,因为他坚信这种镜头会伤风败俗。

今天的电影审查制度虽然比那时要宽容了许多,其出发点却如出一辙。

青少年模仿影视镜头的犯罪案例的增多2[古罗马]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55页,1962。

证明了这种担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从这个角度上说,立足于模仿观念的道德批评是艺术批评中最朴素、群众基础也最深广的一种类型。

然而,这种观点倒是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模仿现实的艺术会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它是在什么层面上打动了欣赏者呢?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找到了共同的答案,即艺术表达情感的功能。

争论者们都选择了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这个角度分析问题,艺术败坏道德是因为它激发滋生着人性中的情欲部分,而情欲相对于理性的道德来说又是卑下低劣的东西,艺术推进道德那也是因为它首先能从情感层面上打动人,正是因为有情感这个关键因素,艺术才能够“感人也深,化人也速”。

虽然模仿论在古希腊的艺术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都已经初步触摸到“情感”这个艺术的核心奥秘了。

道德批评自有其合理性,但这是不是说艺术内容里应当禁止一切不合乎道德规范的内容?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应当如何区分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东西和那些激进地反叛社会、反抗道德的现代派艺术?怎样解释大家对那些道德充满说教气息的艺术作品的厌恶?在道德之外,艺术必然还存在着其他的判断标准,让我们来听一下另外一种宣言:艺术遵循的是美的标准,它与道德无关。

二艺术与道德无关朱青生明确主张不能对艺术家有过高的道德要求,他说:“现实状态中的艺术制作者也是‘人民’,他凭什么就比一个父母、一个教师、一个单位领导更有道德?他又凭什么比一个记者、一个学者、一个神父更有良知(对道德的理性判断能力)?谁来教育艺术家,在宗教禁欲主义仪式中,人的心魔和贪欲都难于消除,在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的执政党里,还要反贪污,反腐败,而艺术家却能在喜闻乐见的声色犬马之间出污泥而不染,并能领引人类的道德?人们可以这样希望、这样要求,但是人们难以相信。

”同时又认为艺术并不承担道德教化的职能,“政府的职能并非艺术的职能,除了因为政策的因素而管理艺术活动,对艺术的道德要求并不是艺术本身的,而是加在艺术上的。

可以用道德的名义加上符合人道的,也可以加上反人道的。

希特勒、斯大林和四人帮对艺术的反道德、反人道的利用都是历史教训。

所以艺术负载道德在艺术制作者那是得不到保证,在控制者那里又与艺术本身脱离,因而成为控制者的伦理。

‘文以载道’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文人(艺术家)并不比非文人(非艺术家)有道,也不比非文人(非艺术家)无道。

而控制和检验艺术活动的道德善恶是普遍伦理而非艺术伦理。

”3艺术不承担道德教化职能,因为道德的标准是善恶,艺术的标准却是美丑,善恶涉及到内容,美丑却关乎形式。

听一段音乐会感到愉悦,看到比例和谐的构图、搭配协调的颜色会产生美感,这完全是一种艺术形式作用于感官后产生的愉悦感,和道德无关。

强调艺术的自律性在西方艺术史上始于19世纪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宣言之一是心灵至上,个人的心灵伸张和情感抒发意味着无限自由,心灵而非现实生活才是艺术灵感的真正源泉,所以浪漫主义艺术家们崇尚用情感和想象营造的超凡脱俗的世界,日益远离人世价值的束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