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与道德的关系

合集下载

道德与审美的统一与冲突

道德与审美的统一与冲突

道德与审美的统一与冲突人类是一种有着思维能力和情感丰富的生物,我们不仅有着道德观念,也有着审美情趣。

道德与审美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既能统一,又可能产生冲突。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纽带,是人类行为准则的基石。

道德使我们能够分辨善恶,判断是非,从而建立起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道德的范畴中,我们追求的是人们对于正义、公平和情感关怀的追求。

这种追求是人类社会无法缺少的,它使我们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并且使我们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审美则是人们对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审美让我们对于美的事物产生兴趣,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和快乐。

通过对艺术、音乐、文学和自然界的美的欣赏,我们能够获得启发和灵感。

审美是人类独特的特征,也是我们与其他生物的区别之一。

然而,道德和审美并非总是完全统一的。

有时候,我们会面临着道德与审美的冲突。

例如,在电影中,我们可能会欣赏到艺术家精心构思的剧情和精良的摄影技术,但却可能对电影中表现出的暴力和犯罪行为感到愤慨。

我们会陷入两难的境地,既想欣赏美的艺术作品,又担心其对道德观念的冲击。

同样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道德与审美的冲突。

例如,当我们看见一幅精美的油画,但却得知它是以人们遭受苦难为代价时,我们可能会对这幅作品产生道德上的质疑。

我们开始思考,美的价值是否凌驾于道德之上?我们是否应该将道德放在首位?这种道德与审美的冲突在对待艺术作品时愈发明显。

一幅画作或一部小说会引发不同人不同的感受和观点。

有些人可能会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深度和复杂性,而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问题视而不见。

然而,也有些人会因为艺术作品对伦理准则的挑战而对其抱有批评态度。

然而,我们也可以寻求道德与审美的统一。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能够在道德层面和审美层面达到和谐统一。

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类内心的纷繁复杂,表达了对于生命、爱情、自由和权力等主题的思考。

它们以一种既能让我们欣赏美的形式呈现,又能激发我们对道德的思考。

总的来说,道德与审美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两个方面。

论“美是道德的象征”

论“美是道德的象征”

论“美是道德的象征”“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论题,是一种在哲学、文化领域中广泛存在的说法。

本文将对这一论点进行探讨,并举出五个具体例子来证明。

首先,我们来探讨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美,是指人们视为高度欣赏、令人感到愉悦或感动的事物,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是一种行为规范。

美与道德看上去是两个完美独立的概念,但实际上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为人们在行为中,往往会被各种因素所左右,包括自身的品性,社会的风气,文化的沉淀等等。

这种左右,即是对人们内心善恶感的操纵,也就是所谓的道德规范。

因此,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美成为了一种道德的象征。

人们通过欣赏高尚的艺术成果,汲取道德能量,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道德观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我们来举出五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美是道德的象征。

例一:人物雕塑从古代到现代,雕塑一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物雕塑更是以其对人类的形象描绘,对人类心理的诠释,对历史传承的展示,深受人们欢迎。

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经过多年的汲取,最终汇聚成为一座完美的人文基石,成为了时代的标志。

这一作品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一种道德的象征。

通过雕塑的精神内涵,人们可以理解了解古代人们的文化、思想、信仰等,像一盏明灯照亮人们的内心。

例二:音乐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能够将人们的情感、文化、文明等内容融入其间,成为人类智慧和灵魂的精华所在。

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家阿波罗,他以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形象成为神话故事中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更是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人们通过音乐品味、感受悟道,将道德精华内化成为自身人生的根基,用这种内化的方式去影响周围的人,影响整个社会。

例三:绘画绘画是人们又一种表达方式。

它能够将艺术、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的信息融入其内,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古代画家吴道子,他的画作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艺术,而是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行为规范的坚持,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个人价值的探索等内容,并成为一种道德的象征。

审美与学校道德教育:关系、作用及达成路径

审美与学校道德教育:关系、作用及达成路径

和 反 映 形 式 。 f】 国 道 德 教 育 学 者 檀 传 宝 认 而 成 的 审 美 心 理 结 构 中 , 情 感 处 于 中 心 的 地 6我 为 , “ 德 基 本 概 念 有 其 可 以 诉 诸 逻 辑 分 析 位 。 ” 【0审 美 情 感 和 道 德 情 感 具 有 等 值 和 直 道 1】 的 一 面 , 也 有 其 只 可 意 会 、 不 能 言 传 的 直 觉 接 同 一 的 关 系 , 具 有 原 初 同 一 的 情 感 心 理 结 性 的 一 面 。 ”f 】 德 概 念 意 会 性 的 特 点 , 使 构 。 正 因 为 如 此 , 许 多 艺 术 审 美 活 动 中 的 审 7道 海 纳 ( ・d fe n M u n e)曾 说 过 , “ 们 能 够 得 以 直 觉 方 式 进 行 道 德 认 知 具 有 可 行 性 和 必 美情 感 发 生过 程 亦是 道 德 情感 的培 养过 程 。 r 我 实 现 善 , 因 为 审 美 愉 快 所 固 有 的 无 利 害 性 就 要 性 。 在 道 德 直 觉 能 力 导 向 下 , 学 生 更 容 易 例 如 人 们在 欣 赏 舞 台上 的 英雄 人 物 时 ,既 会 是 我们 道 德 使命 的标 志 ,审 美情 感 表 示和 准 对 道 德 概 念 、 规 范 进 行 认 知 和 领 悟 。 审 美 活 对 舞 台 人 物 形 象 产 生 一 种 由 衷 地 喜 爱 以 及 对 备 了 道 德 情 感 。 ” 【】 此 ,应 对 审 美 活 动 加 动 对 道 德 直 觉 能 力 的 增 强 ,具 有 及 其 重 要 的 其 形 象 之 美 的 赞 叹 (审 美 情 感 ) , 亦 会 对 其 1因 以 充 分 利 用 , 发 挥 其 独 特 的 道 德 教 育 作 用 , 价 值 。 对 道 德 领 域 而 言 , 审 美 活 动 引 发 的 情 身 上 的 英 雄 行 为 产 生 由 衷 地 敬 佩 (道 德 情 以提 高当前学校 道德教 育之效 果。 感 既 可 对 道 德 认 知 产 生 “ 值 ” 作 用 , 增 强 感 )。 两 种 情 感 的 原 初 同 一 性 和 共 存 性 , 使 赋 个 体 对其 直 觉倾 向性 ,又 可提 高 个体 的 “ 移 得 审 美 活 动 能 够 培 养 个 体 道 德 情 感 。

“道德”与“审美”关系的多维分析

“道德”与“审美”关系的多维分析

夫冈・ 韦尔施的《 重构美学》 中译本出版 , 书中第 1 编

第 3 部 分 阐述 了伦理 学与美 学 的关 系 ; 2 0 1 0年 ,舍 勒

“ 伦理美学 ” 概念的提 出
肯斯的《 美学与道德》 中译本出版 , 书中集 中探讨了艺 术与伦理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及艺术品的审美本体论
价值 。
孙 庆 君 ,赵 沛林
( 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2 4 )

要: 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古老 而又鲜活的议题 。今天 , 西方许 多思想家仍在对这一 问题孜孜 以求。
国内研究者近些年也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表现 出了浓厚 的兴趣 。国内关于二者 关系的研 究主要在 两个方面展开 。 一方 面是从道德教育的 目的 出发 , 从 多个 角度 阐释 了文艺与道德之 间作 用与反作 用的关 系; 另一方 面是 出于寻求创作思想 与艺术相统一 的文学作品的 目的 , 热切地探 索美学与伦理 学的结合 问题。论 文对近年来道德与审美关系研 究的成果进
作者简介 : 孙 庆君 ( 1 9 7 6 一 ) , 吉林省抚松县人 ,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讲师 , 博 士研究生 , 从事 中国现代文学思 想研 究 ; 赵 沛林 ( 1 9 5 6 一 ) , 吉林省长春市人 ,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从事欧美文学, 古希腊罗马与古希伯来文学 比较研究。
伦理 美学 ’ ’ 研 究 的倡议 。时 过一 年 , 李 先生 又 的 目的出发 , 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文艺与道德之间作用 了进 行 “ 学术月刊》 第4 期上发表了《 伦理美学》 一文, 正式 与反作用的关系, 倡导发挥文艺对于道德的“ 寓教于 在《

简述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

简述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

简述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德智体美四育是指对人的全面培养,包括道德、智力、体力和审美方面的教育。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德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德育是人格培养的基础,它涉及到人的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

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才能做到守法、守纪律、守秩序,形成健康的人格。

智育是培养人的智力能力,使其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学术能力。

智育是人的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的过程,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人的智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学术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体育是培养人的体魄和体能,使其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体育是人体能力的锻炼和发展,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持健康、积极向上。

美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使其具备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是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培养,通过美育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只有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才能欣赏美的事物,享受美的感受。

德智体美四育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无法割裂开来。

德育和智育相辅相成,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才能做到学有所成、知识有价值。

体育和美育相辅相成,只有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

四育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在教育实践中,要注重德智体美四育的有机结合。

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要注重智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知识学习。

此外,体育和美育也应该得到充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各种体育锻炼和艺术培养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体魄和审美能力。

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优秀的智力、强健的体魄和丰富的审美能力的人才。

美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美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

美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美学和道德是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美学关注艺术和美的表达,探索美的本质和感知方式;而道德则关注人类行为和价值,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

这两个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互相补充和支持。

首先,美学和道德在价值观上存在相似之处。

美学关注美的追求和表达,而道德关注善与恶、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在这种追求中,我们追求美、善、真理等高尚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美学和道德之间有着一定的重叠和共通点。

例如,美学中的美德是对欣赏和美的认知的一种道德评价;而道德中的善良行为和高尚品质也在美学中被认为是美的表现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美学和道德都是对人类价值的追求和表达。

其次,美学和道德在行为规范上有相互影响。

美学提供了审美规范和审美标准,而道德提供了行为准则和规范。

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们往往会根据美学的标准进行评价,既关注作品的艺术性,也关注是否符合我们的道德价值观。

相反地,我们在道德行为中也会受到美学的影响。

美的追求和表达可以激发我们对善良、美德和高尚品质的追求,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美的价值。

然而,美学与道德也存在一定的冲突与矛盾。

美学追求独特、个体化和情感化的表达,强调自由和个性的展示。

而道德则强调社会公共利益和所有人的行为规范,要求权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

这种冲突在一些艺术作品中尤为明显。

一些艺术作品可能违背道德规范,引发道德争议。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认识到美学和道德的不同领域和追求方式,做出理性的判断和评价。

美学和道德的相互关系也体现在个人修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上。

通过欣赏和追求美,我们可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更高尚的情感和品味。

同时,美的追求也激发了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促使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美学和道德的整合推动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综上所述,美学与道德是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持的领域。

它们在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审美与道德的关系

审美与道德的关系

审美和道德的关系——电影《廊桥遗梦》真正的爱情如诗和其他艺术一样是情感的,起于直觉的,这应归于美的范畴。

《廊桥遗梦》中通过爱情来表现美与道德的纠葛,给人以极大地思考:当爱情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如何选择,才能真正诠释爱的真谛,实现美与道德的融合与统一?这是关于一位摄影家与一位有夫之妇的故事。

女主角法茜嘉与男主角金罗拔仅通过四天的相识相知相处就发生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这么肯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情。

而若用那个小镇上旁人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令人鄙夷,不守妇道,应遭排斥的婚外情。

影片以法茜嘉的孩子在清理她的遗书时,通过读母亲在日记本里告诉这段令她终生难忘与怀念的故事展开。

最开始知道教他们信守承诺的母亲竟然一直隐藏了这么一段伤风败俗的往事时,这对兄妹难以接受,甚至以此为耻。

读信的过程也就是法茜嘉与罗拔四天恋情的展开,中间穿插的这对兄妹的一系列情感态度变化其实也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对影片中男女主角的情感与做法的一种反映与思考。

最后电影的结局是看完信后,兄妹俩被母亲的这段爱情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明白了“爱”,也学着去爱他们的伴侣。

影片中的爱情真的美得震撼人心。

就像主人公罗拔说的:“遇到你才知道,我今生所做的就是朝向令我们找到彼此的地方。

”在与罗拔相处的仅四天时间里,法茜嘉也深深感觉到他能看透她的每一想法,不管她想什么。

她变得比以前更像她自己。

也许四天时间就产生了所谓真爱,这听起来很滑稽,会让旁人质疑这种爱根本不存在。

但正因为这么不可思议且别人追求一生也找不到的这种爱发生了,且发生在他们身上,这更让他们感到无比幸运,彼此惺惺相惜着。

我相信爱情的力量!可是毕竟这有违道德,不管是在那个无比传统的小镇,还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行为都是不符合道德要求,为人所不齿的,他们不得不在其中做选择。

第四天晚上意味着这是他们还能这样相处的最后一晚,黎明时分罗拔就要离开了。

决定走与不走,他们彼此痛苦着,难以做出取舍。

其实这就是美与道德的冲突所带来的选择。

“道德”与“审美”关系的多维分析

“道德”与“审美”关系的多维分析

“道德”与“审美”关系的多维分析孙庆君,赵沛林(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鲜活的议题。

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仍在对这一问题孜孜以求。

国内研究者近些年也对道德与审美的关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国内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从道德教育的目的出发,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文艺与道德之间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出于寻求创作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文学作品的目的,热切地探索美学与伦理学的结合问题。

论文对近年来道德与审美关系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综合述评。

关键词:道德;审美;关系中图分类号:B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3)02-0038-04收稿日期:2013-01-22作者简介:孙庆君(1976-),吉林省抚松县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思想研究;赵沛林(1956-),吉林省长春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欧美文学,古希腊罗马与古希伯来文学比较研究。

【哲学与当今世界】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13年2月(第2期,总第190期)Feb.,2013(No.2,General No.190)众所周知,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鲜活的议题。

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仍在对这一问题孜孜以求。

亚当·牛顿1995年发表的《叙事伦理学》(Adam Zachary Newton.Narrative Ethics )对英美小说中的道德与审美问题、文学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等做了详细的论述;乔弗利·哈法姆1999年发表的《道德的阴影:批评和正义社会》(Geoffrey Galt Harpham.Shadows of Ethics;Criticism and the Just Society )论证了道德伦理与文学批评的密切联系;2002年,约翰·提莫曼发表的《罗伯特·弗洛斯特:纠结的伦理》(John H.Timmerman.Robert Frost:The Ethics of Ambiguity )对美国重要诗人的作品中的伦理冲突做了深入分析,从中揭示了当代美国文学主题的内在危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和道德的关系
——电影《廊桥遗梦》
真正的爱情如诗和其他艺术一样是情感的,起于直觉的,这应归于美的范畴。

《廊桥遗梦》中通过爱情来表现美与道德的纠葛,给人以极大地思考:当爱情与道德发生冲突时,我们要如何选择,才能真正诠释爱的真谛,实现美与道德的融合与统一?
这是关于一位摄影家与一位有夫之妇的故事。

女主角法茜嘉与男主角金罗拔仅通过四天的相识相知相处就发生了,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这么肯定的事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情。

而若用那个小镇上旁人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令人鄙夷,不守妇道,应遭排斥的婚外情。

影片以法茜嘉的孩子在清理她的遗书时,通过读母亲在日记本里告诉这段令她终生难忘与怀念的故事展开。

最开始知道教他们信守承诺的母亲竟然一直隐藏了这么一段伤风败俗的往事时,这对兄妹难以接受,甚至以此为耻。

读信的过程也就是法茜嘉与罗拔四天恋情的展开,中间穿插的这对兄妹的一系列情感态度变化其实也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对影片中男女主角的情感与做法的一种反映与思考。

最后电影的结局是看完信后,兄妹俩被母亲的这段爱情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明白了“爱”,也学着去爱他们的伴侣。

影片中的爱情真的美得震撼人心。

就像主人公罗拔说的:“遇到你才知道,我今生所做的就是朝向令我们找到彼此的地方。

”在与罗拔相处的仅四天时间里,法茜嘉也深深感觉到他能看透她的每一想法,不管她想什么。

她变得比以前更像她自己。

也许四天时间就产生了所谓真爱,这听起来很滑稽,会让旁人质疑这种爱根本不存在。

但正因为这么不可思议且别人追求一生也找不到的这种爱发生了,且发生在他们身上,这更让他们感到无比幸运,彼此惺惺相惜着。

我相信爱情的力量!
可是毕竟这有违道德,不管是在那个无比传统的小镇,还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行为都是不符合道德要求,为人所不齿的,他们不得不在其中做选择。

第四天晚上意味着这是他们还能这样相处的最后一晚,黎明时分
罗拔就要离开了。

决定走与不走,他们彼此痛苦着,难以做出取舍。

其实这就是美与道德的冲突所带来的选择。

美的判断可以不受道德准则的局限,美与道德不冲突,这些说法都仅只能发生在艺术审美上。

在现实生活中,美与道德的矛盾就会鲜明地表现出来,而此刻必有一方占上风。

影片中的爱情美好得让相爱的双方宛如活在诗里,活在梦中,但现实中的道德评判标准也是那么坚硬决绝。

若是选择爱情,他们一起离开,不管这爱情多么旷世美妙,无可置疑的是在那个传统的小镇,他们终将背上不道德的骂名。

与此同时,善良的法茜嘉想到了她的丈夫和孩子,若她不顾一切地走掉,她的家人将受不了闲话而不能够在这个熟捻的小镇活下去。

她将因为给即将成人的孩子树立了坏榜样而无比内疚。

而不管她离房子多远,她依然会想起这里,这种负罪感会一直存在于她心中,最终她将会因内心痛苦而开始怪罪这份爱情,这样即使那美好的四天也会因此而变成错误,而这是最让她无法承受的。

法茜嘉设想到了这可怕的后果,这些担忧与束缚让她无法和罗拔一起离开,只因为她想永远保留这美妙的爱情,她想今生也像此刻这么爱罗拔。

这让我想到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她不顾一切,抛弃身份,抛弃孩子与佛伦斯基在一起,她把爱情当做信仰,当作生命的全部,而她的生活与结局都是悲惨的。

她终日活在那个上流阶层的鄙视中,源自母性的对孩子深深的愧疚和“认为自己不道德”的负罪感如十字架般压制着她的精神。

当她把所有情感都寄托在爱情上,而佛伦斯基却退缩逃离,最终她失去仅剩的爱情时,活着对她来说也就没有了意义。

美最终在与道德的竞争中灰飞烟灭,爱因为背负不道德的骂名而悲惨逝去。

可以说相比于安娜,法茜嘉是明智的,更理性的,当然这种理性必是要付出无比疼痛的代价的,正如把两颗已生长在一起的心活活撕扯开一般,何况还是自己亲手呢!不管内心多么挣扎与痛苦,可是彼此在对方心口上留下的刻骨铭心也将永远无法抹去了。

法茜嘉最终还是选择留下,在农场里将她的一生献给她的家人与孩子。

但这并不是爱情对道德的妥协,也不是因为服从了道德,爱情得以崇高与美好。

如果认为影片是在宣扬爱作为形式需服务于以道德为内容这一主题的话,这无疑是片面的。

影片中的爱情与道德之间已
经实现了在最高的境界中的融合与统一。

在后来法茜嘉明白爱情的神秘是纯正与绝对的,若他们一起走,罗拔和她所有的将消失。

而她想把这美好的一切分享,若他们走了,谁也不会看见这里面的美好。

她选择抓紧他们两人存在于内心,在心里最动情的地方守着他,她发现这样反而让她感到安全,因为不管多少年后,他们彼此都感到不再是两个人,他们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爱情的伟大与圣洁得以实现。

所以最终法茜嘉是用审美的眼光来坚定了她的决定是无比正确的,而这带给她的力量远远大于最初用内心思虑的的道德来逼自己留下时的,甚至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她是毫无力量的。

例如她痛哭着让罗拔在自己动摇决定时替她做留下的选择。

还有在影片中最后一刻,当法茜嘉紧紧抓住车把手想要打开车门和罗拔离开时,若罗拔的车晚一秒开走,她是一定会冲出去的,因为坐在车里的她已经开始后悔错过这一生这么肯定的唯一的事了。

儒家美学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只是麻木地遵守道德规则,而是有恰当的情感反应。

这里善良的法茜嘉的决定遵守了道德要求,却违背了她的真情实感,所以法茜嘉是痛苦而无力的。

而在那封信里,多年后的法茜嘉说要不是罗拔她不可能在小镇上呆上多年,正是因为认识到爱情的神秘,并想要保护与分享这份爱情的美好,法茜嘉最终安心留下。

前后两种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爱中的审美给抽象的道德规范以真实的情感基础,并有助于培养道德意识,爱可以净化人心,让人趋于高尚。

有爱的人不会去做不道德的事,很多犯罪的人也因为受到爱的感化而走上正途。

《悲惨世界》里的来阿让,便是受到主教的宽恕,得到爱,从此走上正途。

另外道德内容又会有助于形成审美经验,即如何更好地认识与实现美,影片表现出的则是法茜嘉认识到爱的真谛,她把生命献给家人和孩子,而把剩下的都给了罗拔,实现爱情荡涤人心的崇高与美。

而这也与中国儒家美学对美与善的深层关系的体认,即只有建立在人的真实感情基础上,才是真正道德的这一观点完全统一。

所以最终他们的爱情由此升华而神圣,美得到最绚烂的绽放,美与善得到自然而然的融合与统一。

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和法茜嘉的孩子最终能看到这封信并被深深感动的原因。

可见,审美和道德在最深的根底,同时,在其最高的境界中,会
得到自然而然的融合为一。

审美经验不在于给人以知识,而在于唤起和培养人的道德敏感意识。

正如影片中所呈现的真爱的意义不在于一定要得到彼此,而是激发使爱情圣洁崇高的神奇力量,这也才是促使真正道德得以实现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